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2023年4月24日是第8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为“格物致知,叩问苍穹”。我们要关注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宇航员头盔的面窗两层之间充有高纯氮气,我们可以从空气中分离出氮气;天宫课堂航天员将半片泡腾片(含某种酸和碳酸氢钠)塞入一个蓝色水球里,水球里立即产生很多气泡;舱内生活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经冷凝、净化可作为核心舱中的饮用水;净化采用RO反渗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少部分离子通过),原理类似于实验操作中的过滤,净化后的水部分用于制取氧气。上述内容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氮气
B. 将半片泡腾片(含某种酸和碳酸氢钠)塞入水球里,水球里立即产生很多气泡
C. 水蒸气冷凝
D. 采用RO反渗透膜类似于过滤净化水
2. 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下列物质中,属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必须减少排放的是( )
A. SO2B. CO2C. N2D. O2
3. 高铁是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车厢内禁止吸烟须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是混合物B. 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C.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 植物油和水可以形成溶液
5. 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目标,农民伯伯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发现叶子发黄,应该施用下列哪种肥料( )
A. KClB. NH4NO3C. Ca3(PO4)2D. K2CO3
6. 下列厨房中的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塑料盆B. 玻璃杯C. 不锈钢炊具D. 木筷
7. “碳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墨不具有导电性B. C60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D. 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8. 化学实验考查时,小芳抽到的考题是:“配制40g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她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氯化钠固体B. 称量7.2g氯化钠
C. 量取32.8mL水D. 玻璃棒搅拌溶解
9. 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两个维度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较好的化学学习方式。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甲可以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B. 物质乙的化学式可以是Na2CO3
C. 常见的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D. X处物质类别是氧化物
10.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器失火立即用水灭火
B. 白磷放入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空气
C. 剪烛芯使蜡烛熄灭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 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11. 下列除杂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12. 如图是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净化装置可以降低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B. 反应前后各分子的个数比为1:1:1:1
C. 该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氧化物
D.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
13.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水的质量、氢氧化钠质量、硫酸钠质量随稀硫酸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丙代表硫酸钠的质量B. 加入m克稀硫酸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C. 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种类为三种D. b点对应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4. 某活泼金属3.8g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共生成氢气0.2克,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水分,则得到的该金属硫酸盐固体质量为( )
A. 3.6gB. 13.4gC. 12gD. 11g
15. 将一定质量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Cu(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根据实验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 金属活动性顺序:M>Cu>AgB. 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阳离子和Cu2+
C. 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CuD. 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0分)
16. 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请按相关要求填空。
(1)Fe3+数字“3”的意义 ______ 。
(2)3个铵根离子 ______ 。
(3)硫酸钾中的阴离子 ______ 。
(4)标出高铁酸钾(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 。
17. 一代伟人毛主席赞誉过的鱼米之乡“北有安乡”是我们的家乡,她有延绵七千年的文明,被史书誉为“风景之乡、文物之邦”,在这片热土上有珊珀湖、埋金窖、黄山、白龙井、汤家岗、会子庙村、庹家岗、花林岗等等带有神奇色彩的老地名,这些老地名是一个地理符号、一个方位坐标,它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了一种期盼。安乡物产丰富主要特产有汤家岗的金银花、珊珀湖珍珠、大湖有机鱼、玖源大米、黄山头茶叶、黄山岗朝天椒等。
(1)会子庙村荷花节主题为“水韵家乡,情归荷处”。数亩水乡荷花美景精彩纷呈,清香四逸,说明 ______ 在不停地运动。
(2)大湖有机鱼具有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的特点。人们通过食用鱼肉获得丰富的 ______ (填一种营养素)。
(3)汤家岗的金银花含有丰富的多糖、绿原酸、锰、锌、钛等活性成分,是常见的中药材,性甘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等功效。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是绿原酸,其化学式为C16H18O9,绿原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______ ,它属于 ______ (填字母)。
A.氧化物
B.盐
C.无机物
D.有机物
(4)珊珀湖珍珠中含有硒,能强化视神经,改善视力;珍珠粉中含有92%的钙,天然易吸收,能很好地补充钙质。
A.文中所述“钙”,指的是 ______ (选填“元素”、“原子”或“单质”)。
B.如图为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x= ______ ,钙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______ 周期。
C.人体缺钙,可能导致的疾病是 ______ 。
18.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1)我国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西汉时期的湿法炼铜工艺就是利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2)“防盗玻璃”结构中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它能报警是利用了金属的 ______ 性。
(3)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下列铜制品中,利用了金属导热性的是 ______ (填字母)。
(4)如图所示是模拟工业炼铁的化学反应装置(如图中为澄清的石灰水),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过程中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5)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是 ______ (填元素符号)。
19.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溶解度最大的是 ______ 。
(2)欲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 (填“降低”或“升高”)温度。
(3)t2℃时,将4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______ 。
(4)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 ______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5)将t3℃时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析出甲的质量为 ______ 。
(6)取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t1℃时的恰好饱和溶液,所得三种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顺序为 ______ 。
三、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0. 废物利用,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有工厂丢弃的废铜屑(铜屑表面呈绿色,其中混有少量生锈铁屑)。课外活动小组同学欲利用其制取胆矾,他们设计了下面的两种制取流程。
已知:Cu+Fe2(SO4)3=2FeSO4+CuSO4
(1)操作①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______ 。
(2)铁锈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两种方法比较,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是方法Ⅱ;方法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u+2H2SO4+O2=2CuSO4+2H2O;操作②的实验步骤为: ______ 、降温结晶。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21. 气体制取是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之一。某同学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设计了如图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很快看到E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溶液由紫色变红色,请看图回答问题:
(1)B中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______ 。
(2)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 ______ 。
22. 气体制取是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之一。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______ 。
(2)实验室用如图C装置(试管口需要塞棉花)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用B装置收集O2气体,应从 ______ (填“a”或“b”)端通入。
(3)工业上常需分离CO和CO2的混合气体。某同学采用如图装置Ⅱ也能达到分离该混合气体的目的,关闭活塞乙,打开活塞甲,通入混合气体,此时可收集到气体 ______ (填名称)。停止通气后,打开活塞乙,又生成C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4)若用下图I装置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 ______ (填字母代号)。
A.NH3
B.H2
C.O2
D.CO2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对得到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产生了兴趣,并对此开展了探究实验。已知试管中氧化铜的质量为8g。
实验一、开展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1)图1中制取氢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实验开始时,将进行以下操作:①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硫酸;②点燃酒精灯。这两个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______ (填序号)。
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中固体全部变为红色,经老师提醒,该红色固体不一定是铜,还可能是氧化亚铜(Cu2O)。
实验二、探究反应得到的固体产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
(3)氧化亚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O+H2SO4=Cu+H2O+ ______ 。(请把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提出问题】试管中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铜;
猜想二:氧化亚铜;
猜想三: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4)小军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
(5)小奇同学认为小军同学的结论错误,他认为可以通过测定烧杯中剩余的红色固体的质量来验证猜想。于是他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并对滤渣进行洗涤、干燥处理后,称量固体的质量为mg,证明猜想三正确,则m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 。
【拓展延伸】
(6)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协助下取若干质量相等的氧化铜,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氢气还原不同时间(t),检测所得固体中氧化亚铜的质量(m),并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曲线图。由图2可知:为确保氢气还原氧化铜所得固体中不含氧化亚铜,应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24. 实验室里用8.0g粗锌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粗锌所含的杂质不跟稀硫酸反应)制得氢气0.2g。计算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氮气,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将半片泡腾片(含某种酸和碳酸氢钠)塞入水球里,碳酸氢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水蒸气冷凝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采用 RO反渗透膜类似于过滤净化水,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A
【解析】解:属于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物质。
故选:A。
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下列物质中,属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必须减少排放的是二氧化硫。
了解空气的污染物和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由哪些;了解环境保护、净化空气的方法。
3.【答案】C
【解析】解:A、该图标是易燃物标志,故A错;
B、该图标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标志,故B错;
C、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标志,故C正确;
D、该图标是禁止携带火种标志,故D错。
故选:C。
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图标的含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指导作用,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溶液中含有溶质和溶剂,最少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说法正确;
B、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B说法错误;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C说法错误;
D、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溶液的组成进行分析;
B、根据溶液可以有颜色进行分析;
C、根据溶液的特点进行分析;
D、根据植物油不溶于水,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溶液的特点。
5.【答案】B
【解析】解:农民伯伯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发现叶子发黄,说明土壤缺乏氮元素,可施用含氮元素的化肥。
A、KCl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B、NH4NO3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正确。
C、Ca3(PO4)2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
D、K2CO3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提高产量,农民伯伯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发现叶子发黄,说明土壤缺乏氮元素,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氮肥、磷肥、钾肥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A、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故A正确;
B、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
C、不锈钢是一种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C错误;
D、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故D错误。
故选:A。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7.【答案】C
【解析】解: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A错误;
B、C60单质是由C60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故C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石墨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离子来分析;
C、根据活性炭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碳单质的结构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尽量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32.8mL水,5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不能使用10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配制溶液时,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尽量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D、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主要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A、甲是一种有机物,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该物质可以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CH4,故A正确;
B、物质乙是一种酸,而碳酸钠是由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盐,故B错误;
C、常见的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故C正确;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因此X处物质类别是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B。
A、根据甲烷的化学式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C、根据碳的单质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将零散的化学知识整理归纳,是学好化学的可取方法之一。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从而帮助自己学好化学。
10.【答案】A
【解析】解:A、电器失火不能立即用水灭火,以防发生触电,故A错误;
B、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放入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空气,故B正确;
C、剪烛芯使蜡烛熄灭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C正确;
D、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液态二氧化碳汽化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药品的保存方法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灭火器的适用范围来分析。
此题虽然考查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爆炸的知识等,但最关键还是教育学生注意防火,加强安全意识及学会自救能力,熟悉自救方法。
11.【答案】B
【解析】解:A、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Na2SO4能与过量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AgNO3和Cu(NO3)2溶液均能与足量Zn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了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2CO+2NO− 催化剂 2CO2+N2。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生成的物质CO2和N2都是无毒、无害组成空气的物质,可以降低氮氧化合物排放,故正确;
B、由反应的方程式:2CO+2NO− 催化剂 2CO2+N2.可知反应前后各分子的个数比2:2:2:1;故不正确;
C、反应物是CO、NO;是两种氧化物,故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故正确。
故选:B。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再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方程式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13.【答案】C
【解析】解:A、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中本来没有硫酸钠,硫酸钠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所以丙代表硫酸钠的质量,故A正确;
B、加入m克稀硫酸时,甲物质从一定质量减小到零,所以甲是氢氧化钠,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故B正确;
C、a点对应的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没有减小到零,所以氢氧化钠还没有完全反应,溶质种类为氢氧化钠、硫酸钠两种,故C错误;
D、b点对应的溶液中硫酸是过量的,所以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以及加入的硫酸是过量的进行分析。
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14.【答案】B
【解析】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生成的氢气由硫酸来提供,
根据硫酸的化学式H2SO4,其中氢元素与硫酸根的质量比=2:98,当硫酸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为0.2g时,参加反应的硫酸为9.8g,
则得金属硫酸盐的质量为:9.8g+3.8g−0.2g=13.4g,
故选: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生成的氢气由硫酸来提供,求得参加反应的硫酸为9.8g,进而推导出硫酸盐的质量。
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5.【答案】C
【解析】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会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A、将一定质量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Cu(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M比铜活泼,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铜比银活泼,所以金属活动性顺序:M>Cu>Ag,故A正确;
B、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阳离子和Cu2+,故B正确;
C、铜可能刚好与硝酸银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铜,故C错误;
D、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所以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会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16.【答案】一个铁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3 3NH4+ SO42− K2Fe+6O4
【解析】解:(1)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Fe3+中的“3”表示一个铁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3;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铵根离子表示为:3NH4+;
(3)硫酸钾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42−;
(4)高铁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2+x+(−2)×4=0,解得x=+6,根据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化学式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出该元素的化合价,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标出高铁酸钾(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应表示为:K2Fe+6O4。
故答案为:(1)一个铁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3;
(2)3NH4+;
(3)SO42−;
(4)K2Fe+6O4。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不大。
17.【答案】分子 蛋白质 2:1 D 元素 2 四 佝偻病或骨质疏松
【解析】解:(1)清香四逸,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人们通过食用鱼肉可以获得丰富的蛋白质;
(3)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是绿原酸,其化学式为C16H18O9,绿原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8:9=2:1;
A、绿原酸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绿原酸不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盐,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绿原酸含有碳元素,不属于无机物,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绿原酸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4)A、物质由元素组成,文中所述“钙”,指的是元素;
B、如图为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图中 x=20−2−8−8=2;钙元素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钙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C、人体缺钙,可能导致佝偻病或骨质疏松。
故答案为:(1)分子;
(2)蛋白质;
(3)2:1;D;
(4)A、元素;
B、2;四;
C、佝偻病或骨质疏松。
(1)根据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进行分析;
(2)根据通过食用鱼肉可以获得丰富的蛋白质进行分析;
(3)根据原子个数比,绿原酸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进行分析;
(4)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人体缺钙,可能导致佝偻病或骨质疏松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8.【答案】Fe+CuSO4=FeSO4+Cu 导电 C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Fe
【解析】解:(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2)“防盗玻璃”结构中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它能报警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
(3)A、将铜制成奖牌是利用了铜的紫红色以及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铜制成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铜制成火锅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4)实验过程中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5)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其元素符号为:Fe。
故答案为:(1)Fe+CuSO4=FeSO4+Cu;
(2)导电;
(3)C;
(4)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5)Fe。
(1)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
(2)根据结构中嵌有极细的金属线进行分析;
(3)根据铜的紫红色以及化学性质不活泼,铜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进行分析;
(4)根据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进行分析;
(5)根据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9.【答案】丙 降低 20% 降温结晶 25g 甲>乙>丙
【解析】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溶解度最大的是丙;
(2)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欲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3)t2℃时,甲的溶解度为25g,将4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g100g+25g×100%=25%
(4)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的大,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5)t3℃时,甲的溶解度为50g,t2℃甲的溶解度为25g,将t3℃时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析出甲的质量为150g−125g=25g;
(6)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为丙>乙>甲,故取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t1℃时的恰好饱和溶液,所得三种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顺序为:甲>乙>丙。
故答案为:(1)丙;
(2)降低;
(3)20%;
(4)降温结晶;
(5)25g;
(6)甲>乙>丙。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漏斗 Fe2O3+3H2SO4=Fe2(SO4)3+3H2O 蒸发浓缩
【解析】解:(1)由图可知,操作①实现了固液分离,为过滤操作,过滤中,所需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3)操作②是将硫酸铜溶液变为胆矾,故实验步骤为: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故答案为:(1)漏斗;
(2)Fe2O3+3H2SO4=Fe2(SO4)3+3H2O;
(3)蒸发浓缩。
(1)根据操作①实现了固液分离,为过滤操作进行分析;
(2)根据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操作②是将硫酸铜溶液变为胆矾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制备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21.【答案】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CaCO3+2HCl=CaCl2+H2O+CO2↑ CO2+H2O=H2CO3
【解析】解:(1)B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但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E中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试纸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故答案为:(1)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CaCO3+2HCl=CaCl2+H2O+CO2↑;
(3)CO2+H2O=H2CO3。
(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盐酸在氧气的作用下被压进D中,与石灰石反应;
(3)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掌握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并能结合题目装置分析解答。
22.【答案】长颈漏斗 a 一氧化碳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CD
【解析】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上图C装置(试管口需要塞棉花)制取O2,应选用药品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B装置收集 O2气体,应从a端通入;
(3)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某同学采用下图装置Ⅱ也能达到分离该混合气体的目的,关闭活塞乙,打开活塞甲,通入混合气体,此时可收集到气体为一氧化碳;停止通气后,打开活塞乙,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H2SO4+Na2CO3=Na2SO4+H2O+CO2↑;
(4)A、NH3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该装置不能收集氨气;
B、H2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该装置不能收集氢气;
C、O2不能与硫酸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该装置能收集氧气;
D、CO2不能与硫酸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该装置能收集二氧化碳;
故选:CD。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a;
(3)一氧化碳;H2SO4+Na2CO3=Na2SO4+H2O+CO2↑;
(4)CD。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用上图C装置(试管口需要塞棉花)制取O2,应选用药品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某同学采用下图装置Ⅱ也能达到分离该混合气体的目的,关闭活塞乙,打开活塞甲,通入混合气体,此时可收集到气体为一氧化碳;停止通气后,打开活塞乙,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4)A、根据NH3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进行分析;
B、根据H2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进行分析;
C、根据O2不能与硫酸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D、根据CO2不能与硫酸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3.【答案】Zn+H2SO4=ZnSO4+H2↑ ①② CuSO4 蓝色 3.2
(2)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实验开始时,应该先①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硫酸,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用以排净装置内的空气,然后再②点燃酒精灯,故这两个操作的正确顺序是①②;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铜原子、5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反应后有1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故未知物中含有1个铜原子、1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为CuSO4;
(4)根据结论猜想二成立,即试管中红色固体是氧化亚铜,所以将试管中的红色固体全部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搅拌,氧化亚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铜和水,所以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烧杯底部仍有红色固体;
(5)小奇同学认为小军同学的结论错误,因为上述实验现象只说明了含有氧化亚铜,不能说明是否含有铜,故上述结论错误;
若烧杯中剩余红色固体全为铜,即氢气与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水,设8g氧化铜全部转化为铜,生成铜的质量为x,根据铜元素守恒,则有
CuO~Cu
80 64
8g x
6480=x8g
x=6.4g;
设8g氧化铜全部转化为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与硫酸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y,根据铜元素守恒,则有
2CuO~Cu2O~Cu
160 64
8g y
64160=y8g
y=3.2g;
故证明猜想三正确,即试管中红色固体是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所以3.2
故答案为:(1)Zn+H2SO4=ZnSO4+H2↑;
(2)①②;
(3)CuSO4;
(4)蓝色;
(5)3.2
(1)根据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分析;
(4)根据氧化亚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铜和水进行分析;
(5)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只说明了含有氧化亚铜,不能说明是否含有铜进行分析;
(6)根据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过程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加热时间越长,Cu2O的质量越小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24.【答案】解:设粗锌中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2g
652=x0.2g
x=6.5g
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6.5g8g×100%=81.25%;
答: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81.25%。
【解析】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和反应的方程可计算出锌的质量,即可计算出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
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加入试剂和方法
A
KCl固体(MnO2)
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CaO固体(CaCO3)
高温煅烧
C
NaCl溶液(Na2SO4)
加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D
Cu(NO3)2溶液(AgNO3)
加入足量Zn粉,过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试管中的红色固体全部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搅拌
溶液由无色变为 ______ ,烧杯底部仍有红色固体
猜想二成立
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