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天津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天津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天津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喟(kuì) 饼铛(chēng) 狡狯(huài) 向隅(yǔ)而泣
B. 门闩(shuān) 中(zhòng)肯 髭(zī)须 大放厥(jué)词
C. 裨(bì)益 讥诮(qiào) 监(jiān)生 源(yuān)远流长
D. 顷(qǐng)刻 褊(biǎn)小 要挟(xiá) 自增惭怍(zu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狡狯”的“狯”应读“kuài”,“向隅而泣”的“隅”应读“yú”。
C.“监生”的“监”应读“jiàn”。
D.“要挟”的“挟”应读“xié ”。
故选B。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喧 言筌 勤谨 讪讪 越俎代疱
B. 烟蔼 接榫 殒落 发硎 唉声叹气
C. 水榭 传诵 剽悍 洗练 繁芜丛杂
D. 曼回 被卧 牲醴 膏梁 辨症论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寒喧”的“喧”应写作“暄”,“越俎代疱”的“疱”应写作“庖”;
B.“烟蔼”的“蔼”应写作“霭”,“殒落”的“殒”应写作“陨”;
D.“曼回”的“曼”应写作“缦”,“膏梁”的“梁”应写作“粱”。
故选C。
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终于有充足时间做早就计划做的事情了,却东摸摸西触触,有意无意地延宕。如果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反复出现这种情形,我们就有理由为他担忧了。
B. 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C.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老行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D. 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半斤八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延宕:拖延。句中指有时间还是有意无意地拖延,使用正确。
B.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此处语境是指一些作品粗制滥造,让人都不想读,而不是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忍心读完。使用错误。
C.休戚相关:忧喜祸福的相互关联。此处指一些老行业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使用错误。应为“息息相关”。
D.半斤八两: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含贬义。此处说各家各有特色,成语感情色彩不当,可改为“各有千秋”。
故选A。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们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不能做到“温而思人之寒,安而思人之艰”,就会被人民所唾弃。
B. 为了加强扶贫补助发放的精准度,村委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发放标准进行微调,一般额度不超过300元。
C. 今年是曹禺先生诞辰106周年,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源地之一,每一个天津人都有将戏剧精神传承下去的责任。
D. 面对突然发生的疫情,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实力,又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分析句意可知,成分赘余,“被”“所”都表示被动,应去掉“所”。
B.搭配不当,“加强……精准度”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加强”改为“提高”。
C.成分残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源地之一”缺少主语,应在前面加上“天津”。
故选D。
5.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 元曲四大家 “临川四梦” 语言质朴
B. 曹禺 人民艺术家 《雷雨》《茶馆》 揭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C. 莎士比亚 英国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悲剧
D. 蒲松龄 清代 《聊斋志异》 章回体小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A. “临川四梦”错误,“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不是关汉卿的作品。
B. “《茶馆》”错误,曹禺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人民艺术家”“《茶馆》”都与老舍相关,老舍是人民艺术家,是《茶馆》的作者。
D.“章回体小说”错误,《聊斋志异》不是章回体小说,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故选C。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编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6.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8.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B. “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C.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
D. “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
【答案】6. C 7. B 8.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中“无法”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三原文是“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C.“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错误,无中生有。文中只是提出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随着人们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传统的节日仪式有望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D.“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错误,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应当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重视文化载体与仪式。
B.“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与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无关,不符合材料二观点;
C.“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错误,说法太绝对,乡土情怀与很多因素有关,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有助于人们留着乡土情怀;
D.“母亲节的献花”中的“母亲节”,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故选A。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节选自《史记·叔孙通传》)
注: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9. 对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B.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C.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D.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项梁之薛/牛何之
B. 汉王败而西/善刀而藏之
C. 若真鄙儒也/若入前为寿
D.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11.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把南向视为至尊,帝王座位都是座北面南,因此,常把称帝叫作“北面”。
B. 战国、秦汉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简称“鲁”)不一样。
C. 郎中,始设于战国,职掌侍卫。秦汉以后外从作战。太常,汉置,掌宗庙礼仪。
D. 九宾是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仪,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邦初即位,废除秦代严苛礼仪法制,在朝中推行简单易行的规定,但群臣饮酒狂欢行为粗鲁。
B. 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他借鉴古代礼仪与秦礼制定了有序且易于推行的礼节。
C. 叔孙通召集儒生进京演练礼仪,但鲁地儒生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遭到了叔孙通的哂笑。
D. 叔孙通的措施震慑群臣,使群臣在遵守宗法礼仪不敢怠慢,而刘邦也从中找到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尊贵感。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
【答案】9. B 10. D 11. A 12. C
13. 发现有违反礼仪的人就把他拉走。从朝会到酒宴结束,没有敢大声说话举动失当的人。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西行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礼仪。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着来欣赏一下了。”
“西”,名词活用作动词,作谓语,“与所征三十人”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西”,故应在“西”后停顿,排除A;
“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作主语,“习”作谓语,“之”作宾语,“月余”作补语,应在“月余”后停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中间不停顿,排除CD。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句中“之”,都作动词,到。
前句句意:等项梁到了薛县。
后句句意:牛要牵到哪里去?。
B.两句中“而”,都作连词,表顺承。
前句句意:刘邦战败西去
后句句意: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C.两句中“若”,都作代词,你,你们。
前句句意:你们真是见识浅陋的儒生啊。
后句句意: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
D.“乃”,副词,才。前句句意:我今天才知道身为皇帝 的尊贵啊。
“乃”,转折连词,却。前句句意:现在抛弃百姓让他们去帮助敌国。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常把称帝叫作‘北面’”错。皇帝聚会群臣,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做“南面”,而把称臣叫做“北面”。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鲁地儒生固守气节”错,原文为“鲁有两生不肯行”“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可见,并非“皆固守气节”。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举”,发现;“如”,按照;“引去”,带走、拉走;“竟朝置酒”,从朝会到酒宴结束;“欢哗失礼”,大声说话举动失当。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了楚怀王。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叔孙通便留下侍奉项羽。 汉高帝二年,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刘邦。刘邦战败西去,叔孙通就最终投靠了刘邦。
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 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刘邦为皇帝。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担心。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守护成果。我愿意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繁琐难行吧?”叔孙通说:“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到的去制定。”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鲁地儒生。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侍奉的主子将近十位了,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来取得亲近、显贵的。我们不忍心做您所做的事。您的所作所为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见识浅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西行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礼仪。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着来欣赏一下了。”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
汉高帝七年,长乐宫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于是皇帝乘坐辇车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发现有违反礼仪的人就把他拉走。从朝会到酒宴结束,没有敢大声说话举动失当的人。在大典后,高祖皇帝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出来后,把五百斤黄金全都送给各位儒生。儒生们于是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确实是圣人啊,知道当世的要务。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见浮云而念游子,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李白的想念。
B. 三、四两句,诗人推己及人,通过换位想象来抒写对故人的衷情。
C. “冠盖”以下六句,是对李白不能跻身达官贵人之间的失望与安慰。
D. 这首记梦诗,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以四、六、六行分层。
(2)“告归”至“若负”六句写诗人梦中的李白形象,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语言描写:述说见面不易;②环境描写,暗含世道险恶的双关义;③动作描写(或外貌描写),写出其郁郁不得志。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是对李白不能跻身达官贵人之间的失望与安慰”错,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能力。
“告归” 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
“苦道来不易”,意为:还总说相见多不容易。该句运用语言描写,李白述说见面不易,表现了依依不舍之情。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意为: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江湖多风波”,运用环境描写,既写江湖上航行险恶,也暗含世道险恶;“恐失坠”是李白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意为: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白首”运用外貌描写,“搔白首”运用动作描写,写他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的动作,表现了他郁郁不得志的悠悠心事。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a.孔子听了子路的话,会微微一笑的原因是“为国以礼,(1)________,是故哂之”。而曾皙的政治理想则可以“(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咏而归”的暮春图代表。
b.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4)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c.苏洵在《六国论》的结尾感慨时弊:“苟以天下之大,(6)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与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7)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的借古讽今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①. 其言不让 ②. 浴乎沂 ③. 风乎舞雩 ④. 钉头磷磷 ⑤. 多余在庾之粟粒 ⑥.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⑧.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沂”“雩”“磷”“庾”“粟”“鉴”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说着,只见小丫头回来说:“老太太屋里已摆完了饭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呢。”周瑞家的听了,催着刘姥姥说:“快走,快走。这一下来他吃饭是个空子,若迟一步,回事的人也多了,难说话。”说着一齐下了炕,逶迤往贾琏的住处来。周瑞家的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通房大丫头名唤平儿的,将刘姥姥起初来历说明,平儿听了,便作了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周瑞家的听了,方出去引他两个进入院来。
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平儿站在炕沿边,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鸭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忽见周瑞家的笑嬉嬉走过来,招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过这边屋里来。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凤姐儿笑道:“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答应着去了。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凤姐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孰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删节)
16. 文中加点词读音、书写和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贾琏(liǎn)【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 逶(wēi)迤 台矶(jī) 鸭(yā)雀无闻
B. 猩(xīng)红【像猩猩血那样红色】 窸(xī)窣 洋绉(zhòu) 笑嬉嬉(xī)
C. 孰(shú)不知【竟不知道,没想到】 屏(bǐng)声 嗔(chēng)着 作揖(yī)
D. 錾(zàn)铜【在铜上面刻花的工艺】 咂(zā)嘴 攒(cuán)珠 头晕目眩(xuàn)
1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交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找到了周瑞家的,随后认识了平儿。通过刘姥姥等待凤姐时的诸多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认识了贾母、王夫人、黛玉、宝玉等人,串联了主要人物,刻画了其性格特征。比如夸黛玉的绣房胜过上等的书房。
C.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落魄与衰败,并救巧姐于水火之中。作者借刘姥姥这个小人物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D. 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这是她没见过世面所致。
E. 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看见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这是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
18. 小说中周瑞家的嘴里提到的凤姐全名是什么?她与王夫人是什么关系?请根据周瑞家的语言描写,分析概括凤姐的形象。
19. 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体现了其傲慢无礼、虚情假意的性格,也有人认为她处理人际关系大方得体。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呢?请结合文中细节,试举两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6. D 17. BD
18. 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或王夫人长兄之女。模样出挑、心眼多、口才好、待下人严苛。
19. 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了“不接茶”、“不抬头”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表里不一、虚情假意的性格特点。③只肯给二十两银子,却先哭穷,说家里困难;说是挪用的衣服钱。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非常周到得体。①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语言描写,比如“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安排刘姥姥吃早饭,多给一吊钱坐车,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和字义的能力。
A.“鸭雀无闻”的“鸭”应为“鸦”。
B.“笑嬉嬉”的“嬉嬉”应为“嘻嘻”。
C.“孰不知”的“孰”应为“殊”,读音为“shū”;“嗔着”的“嗔”应读“chēn”。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刻画了其性格特征”错误。刘姥姥的作用是将贾府大小人物进行串联,刻画了贾府人物的性格特征。
D.“这是她没见过世面所致”错误。由原文“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可知是刘姥姥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才“迟疑再三”。
故选B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题共三小问,前两问是记忆性知识,考查考生对小说了解,结合小说内容作答即可。
第三问是人物形象分析,且限定根据周瑞家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由原文“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可看出“模样出挑”;由“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可看出“心眼多”;由“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可看出“口才好”;由“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可看出“待下人严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表明赞同哪一种说法,再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赞同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运用了“不接茶”、“不抬头”“慢慢的”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
“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表里不一、虚情假意的性格特点;
“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孰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只肯给二十两银子,却先哭穷,说家里困难,说是挪用的衣服钱。
赞同凤姐接待刘姥姥非常周到得体:“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
“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语言描写,比如“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
“‘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安排刘姥姥吃早饭,多给一吊钱坐车,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六、写作
20.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准确把握写作范围,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抄袭或套作。
大小
[日]深瀨和雄
大象并不是那么大 大象既有一个宝贵的生命
只是看上去很大 蚂蚁也有一个宝贵的生命
蚂蚁并不是那么小 真的 真的 好好儿看的话
只是看上去很小 大象和蚂蚁 大小都一样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深瀨和雄的这首小诗通过对大象与蚂蚁的生命本质的思考,启发我们应如何看待生命。材料中反复出现“宝贵的生命”,提醒我们应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大象和蚂蚁 大小都一样”, 大象和蚂蚁只是形体不同,一大一小,通过对比,说明了生命不会因为形体的大小而有不同,它们的生命本质是一样的;“好好儿看的话”是一种抽象的说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看,不是看它们的形体,而是看它们的实质——生命。诗人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生命平等,尊重生命。
这是一则关于“众生平等”的小诗,也是对“生命”这一话题的感悟与思考。考生可在这样的审题基础之上,谈谈自己的经历、体验与思考。如写记叙文,可以由当下的疫情引发出“珍惜生命”的感悟,写疫情中一位老人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写医护人员、志愿者、普通民众为老人开辟、搭建生命通道,大家共同努力,从死神手中争夺老人的宝贵生命。如写议论文,可以从多个角度表达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的主题。如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保护环境,善待动物”;写普通劳动者和行业英雄都是追梦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众生平等;写生命宝贵,应珍惜生命,莫让战争毁灭美好的生命。
立意:
1.善待所有生命,共建和谐地球。
2.用爱心拥抱世界,以尊重善待生命。
3.珍爱生命,从我做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五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天津市五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天津市五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天津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天津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