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卉原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网考化学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39268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卉原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网考化学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39268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卉原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网考化学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39268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卉原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网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卉原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网考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工业流程题,实验题,元素或物质推断题,原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北斗三号卫星搭载了精密计时的铷原子钟,铷(Rb)是金属元素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把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火箭动力源于氧化还原反应
D.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和“霾”的分散质微粒相同
【答案】D
【详解】A.铷(Rb)是第五周期第ⅠA族元素,属于碱金属,是金属元素,A正确;
B.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即属于铜合金,B正确;
C.火箭动力源于火箭燃料的燃烧,有化合价发生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雾”是气溶胶,属于胶体,“霾”中分散质颗粒比胶体的分散质颗粒大,不是胶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2.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18O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B.质量数为133、中子数为78的铯原子:
C.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D.NaHCO的电离方程式:NaHCO═Na++H++CO
【答案】B
【详解】A.O是8号元素,故18O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A错误;
B.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铯原子的质量数为133、中子数为78,则质子数=133-78=55,则铯原子:,B正确;
C.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C错误;
D.NaHCO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D错误;
故答案为:B。
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0.5ml/LAlCl3溶液中Cl-的数目为1.5NA
B.2.24LH2O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1NA
C.常温常压下,22.4LCH4含有C﹣H键的数目为4NA
D.1ml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
【答案】D
【详解】A.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溶液中Cl-的数目,A错误;
B.不是标准状况下, 2.24LH2O不是0.1ml,含有的分子数目不是0.1NA,B错误;
C.不是标准状况下,无法计算,C错误;
D.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时,1个Na转移1个电子,因此1mlNa与O2反应,钠失去NA个电子,D正确;
故答案为:D。
4.以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为线索,认识钠及其化合物。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③表明C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B.反应④说明NaHCO3的热稳定性强于Na2CO3
C.反应⑤、⑥可用于潜水艇中氧气的供给
D.上述转化中发生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
【答案】B
【详解】A.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反应③表明C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故A正确;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则反应④说明Na2CO3的稳定性强于NaHCO3,故B错误;
C.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用过氧化钠为潜水艇中氧气的供给,故C正确;
D.④是分解反应、①是化合反应、②是置换反应,则上述转化中发生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5.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ClO溶液:K+、Na+、Fe2+、Cl-
B.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Mg2+、I-、OH-
C.NaOH溶液中:Na+、K+、CO、AlO、SO
D.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Na+、Ba2+、Ca2+、HCO
【答案】C
【详解】A.Fe2+与ClO-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不能大量共存,A不符合题意;
B.在溶液中Fe3+能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3+能与OH-反应生成Fe(OH)3沉淀,Mg2+与OH-反应生成Mg(OH)2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B不符合题意;
C.Na+、K+、CO、AlO、SO、OH-之间不反应,在NaOH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C符合题意;
D.因为铝是两性金属,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与H+和OH-均反应,故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已知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T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R元素的核电荷数为Y元素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XR>W
C.Y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代数和为4
D.Z与T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A
【分析】根据知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T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设Y的原子序数为a,则R的原子序数为a+8,R元素的核电荷数为Y元素的2倍,a=8,则Y是O元素、R是S元素,X是N元素、Z是Al元素、W是P元素、T是Cl元素;
【详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气态氢化物还原性增强,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NH3 S2O>Fe3+
C.S2O和Fe2+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D.发生反应1和反应2时,溶液颜色均发生了变化
【答案】D
【分析】反应1中与Mn2+反应生成和,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则氧化性强于,反应2与Fe2+反应生成Mn2+和Fe3+,同理可得的氧化性强于Fe3+。
【详解】A.反应1中与Mn2+反应生成和,Mn2+的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其产物MnO是氧化产物,A错误;
B.反应1中,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故氧化性>,反应2中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Fe3+,故氧化性>Fe3+,氧化性:>>Fe3+,B错误;
C.的氧化性强于Fe3+,故其与Fe2+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不能共存,C错误;
D.反应1中Mn2+被氧化为,反应中溶液变为紫色,反应2中被还原为Mn2+,反应中溶液的紫色褪去,所以发生反应1和反应2时溶液颜色均发生了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工业流程题
14.利用硫铁矿(主要成分FeS2)生产硫酸和绿矾(FeSO4·7H2O)的工业流程示意图如下:
(1)沸腾炉中,硫铁矿进行粉碎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接触室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SO2与O2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3)反应釜中,烧渣经过反应转化为溶液I和固体。
① 烧渣中的FeS在反应中做_______________剂(填“氧化”或“还原”)。
② 溶液I中所含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
(4)操作a的主要步骤是:加热浓缩、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
(5)流程中,固体X可以选择硫铁矿(FeS2)或_______________;当固体X为硫铁矿(FeS2)时,将溶液I与固体X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FeS2+______+______===Fe2++SO42-+_______
【答案】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SO2+O22SO3 还原 Fe2(SO4)3 H2SO4 冷却结晶 铁粉(或Fe) 14Fe3+ 8H2O 16H+
【详解】(1)沸腾炉中,硫铁矿进行粉碎处理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接触室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SO2与O2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2SO2+O22SO3。
(3)①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0价,失去单质,所以烧渣中的FeS在反应中做还原剂。②由于通入氧气,因此溶液I中所含溶质的化学式是Fe2(SO4)3,又因为硫酸过量,因此还有H2SO4。
(4)操作a的主要步骤是: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5)由于最终要得到硫酸亚铁,所以需要铁粉把硫酸铁还原为硫酸亚铁;S元素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6价,失去7个电子,而铁元素化合价从+3价降低到+2价,得到1个电子,因此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反应的方程式为FeS2+14Fe3++8H2O=15Fe2++2SO42-+16H+。
三、实验题
15.化学小组同学为研究氯气制备和氯水的成分及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制备氯气。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氯气装置图。
(1)M的名称是_______,①中反应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2)③中存放的试剂是_______。
(3)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实验2】研究氯水性质。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表。
(4)实验2﹣1结论是_______。
(5)实验2﹣2中溶液变红是由于溶液中含有_______;使溶液褪色的粒子是_______。
(6)证明氯水中含有氯离子的方案是_______。
(7)同学们发现久置的氯水会失去漂白性,溶液由黄绿色变为无色。为探究氯水失效的原因,进行实验:用强光照射盛有氯水的密闭广口瓶,并用传感器测定广口瓶中数据,得到如图2曲线。图中曲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若在上述整个实验过程中测定溶液的pH,pH的变化是_______。
【答案】(1) 分液漏斗 MnO2+4H++2Cl-Mn2++Cl2↑+2H2O
(2)浓硫酸
(3)Cl2+2OH-=Cl-+ClO-+H2O
(4)氧化性Cl2>I2
(5) H+ HClO、ClO-
(6)取氯水于一支洁净试管中,加入过量稀HNO3使其酸化,再加入几滴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溶液中含有Cl-
(7) 氯水中的HClO分解生成HCl和O2,O2的量和溶液中的c(Cl-)均增加 逐渐减小
【分析】实验一:在装置①中MnO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发生反应产生Cl2;在装置②中盛有饱和食盐水,作用是除去Cl2中的杂质HCl;装置③中盛有浓硫酸,作用是干燥氯气;装置④是利用Cl2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的方法收集Cl2;在装置⑤中根据Cl2能够与碱反应的性质,利用NaOH溶液进行尾气处理,防止大气污染。
实验二:将新制氯水滴入盛有淀粉-KI的溶液,根据溶液变为蓝色判断出物质的氧化性:Cl2>I2;根据将新制氯水滴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判断出溶液中含有大量H+及具有漂白性的微粒HClO、ClO-;根据氯水久置后溶液Cl-浓度增大,结合O2的体积变化,得出结论:HClO不稳定,光照分解产生HCl、O2。
【详解】(1)根据装置图可知仪器M的名称是分液漏斗,在①中MnO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发生反应产生Cl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其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
(2)装置③中盛有飞试剂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氯气;
(3)在装置⑤中盛有NaOH溶液,Cl2能够与NaOH在溶液中反应产生NaCl、NaClO、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4)根据将新制氯水滴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变为蓝色,可知发生了反应:Cl2+2KI=2KCl+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故可以证明物质的氧化性:氧化性Cl2>I2;
(5)将新制氯水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H+;后来溶液的红色褪去变为无色,说明其中含有氧化性微粒:HClO、ClO-;
(6)可根据AgCl的不溶性检验Cl-,操作方法是:取氯水于一支洁净试管中,加入过量稀HNO3使其酸化,再加入几滴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溶液中含有Cl-;
(7)根据图示可知:氯水久置后溶液中Cl-浓度增大,且反应产生的O2的体积随时间的延长则逐渐增大,说明新制氯水中含有的HClO不稳定,光照分解产生了HCl、O2,导致O2的量和溶液中的c(Cl-)均增加,HClO分解变为HCl,弱酸变为强酸,使得溶液中c(H+)增大,溶液的酸性增强,因此溶液的pH逐渐减小。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6.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8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化合价或最低负化合价如图所示。
请用相应的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G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
(2)元素D、G的简单氢化物中,还原性较强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元素G、H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3)元素D、E、F、G形成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离子为_______(填离子符号)。
(4)化合物BD2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由A、D、H三种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1:1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
(5)用电子式表示元素E和H组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
(6)元素F的氧化物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1)第三周ⅥA族
(2) HClO4
(3)
(4) 共价键
(5)
(6)
【分析】8种短周期元素,从图中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大小及原子序数,可以知道A是H,B是C,C是N,D是O,E是Na,F是Al,G是S,H是Cl,以此解题。
【详解】(1)元素G是S,是16号元素,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ⅥA族;
(2)元素D、G分别为O、S,非金属性越弱,其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强,故答案为:;元素G、H分别为S、Cl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故答案为HClO4;
(3)元素D、E、F、G形成的简单离子分别为:O2-、Na+、Al3+、S2-,电子层数越少半径越小,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多半径越小,故答案为:;
(4)化合物为CO2,其中碳和氧之间为共价键;由A、D、H三种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1∶1形成的化合物为HClO,其电子式为:;
(5)元素E和H组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钠,用电子式表示元素E和H组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
(6)元素F的氧化物为氧化铝,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钠,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可以和强碱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五、原理综合题
17.利用“价类二维图”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图是氯元素的化合价与部分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D可用于实验室制O2,其焰色试验为紫色,D中含有的化学键有____;A、B、C、D四种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填化学式)。
(2)B为酸性氧化物,则B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将E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4)已知A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和NaClO3的混合物,若n(NaClO)与n(NaClO3)之比为3:1,则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
(5)NaClO2、二氧化氯(ClO2)均为高效无毒的消毒剂。
①NaClO2的消毒效率是A的____倍(还原产物都是Cl-,消毒效率以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得到的电子数表示)。
②ClO2在杀菌消毒过程中会产生亚氯酸盐(ClO),需将其转化为Cl-除去,下列试剂可将ClO转化为Cl-的是____(填标号)。
a.FeSO4 b.O3 c.KMnO4 d.Na2CO3
【答案】(1) 离子键和共价键 HClO和KClO3
(2)Cl2O+2NaOH=2NaClO+H2O
(3)H++=CO2↑+H2O
(4)2:1
(5) 2 a
【分析】由图可知,A为氯元素的单质,即Cl2,B为+1价的氯的氧化物,即Cl2O,C为+1价的酸,即HClO,D为+5价的盐,为氯酸盐,E为+7价的酸,即HClO4。
【详解】(1)已知D可用于实验室制O2,其焰色试验为紫色,则D为KClO3,含有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和共价键,A、B、C、D四种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HClO和KClO3。
(2)根据分析可知,B为Cl2O,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O+2NaOH=2NaClO+H2O。
(3)根据分析可知,E为HClO4,是一元强酸,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2↑+H2O。
(4)根据分析可知,A为Cl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和NaClO3的混合物,若n(NaClO)与n(NaClO3)之比为3:1,化合价升高被氧化的Cl原子为3+1=4个,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化合价降低的Cl原子为3×1+1×5=8个,即被还原的Cl原子为8个,则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8:4=2:1。
(5)①根据题意有关系式:NaClO2~Cl-~4e-,Cl2~2Cl-~2e-,则NaClO2的消毒效率是A的倍,②转化为Cl-的过程中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做氧化剂,需要加入还原剂,O3和KMnO4是常见的氧化剂,Na2CO3一般参与非氧化还原反应,FeSO4是常见的还原剂,故答案选a。
X
Y
Z
W
R
T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饱和NaCl溶液中,先通入NH3至饱和,再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有NaHCO3、晶体析出
B
将Cl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
Cl2有酸性和漂白性
C
将燃烧的镁条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有大量白烟和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D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实验2﹣1
实验2﹣2
实验操作(氯水均为新制)
实验现象
溶液变蓝
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北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线上)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卓越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元素或物质推断题,工业流程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