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习题+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习题).docx
    •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答案).docx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习题)第1页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习题)第2页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习题)第3页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答案)第1页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答案)第2页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答案)第3页
    还剩5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习题+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四)(习题+答案),文件包含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生物四答案docx、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生物四习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目 录 contents
    (二)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01


    生物技术……………………………………………………………………………………23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2


    健康地生活…………………………………………………………………………………62


    科学探究与实验操作………………………………………………………………………80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知识导图


    中考预测

    1.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观察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是常考查的内容,多以填图题、分析题形式出现。
    2.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是中考常考查的内容,多以选择题、材料题形式进行考查。
    知识梳理

    1、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A B C D

    (1) 由图甲可知运动系统有【4】骨 、【 5 】关节、【3/11】骨骼肌 、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连接形成骨骼,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骨骼肌要牵拉骨绕关节活动,所以一块骨骼肌至少附着在两块不同的骨上,如图乙中D。
    (2)骨骼肌有受到刺激而收缩 的特性,但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收缩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 两 组肌肉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如屈肘时【3】肱二头肌 收缩,【11】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11】肱三头肌 收缩,【 3 】肱二头肌舒张.提水或做引体向上动作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
    (3)、由图丙可知一块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的部分是【1】肌腱,能收缩舒张的部分【2】肌腹。
    (4)运动的产生是在 运动 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骨围绕关节活动,运动的产生除运动系统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还需要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
    2、如图是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

    (1)图中[1]、[2]相当于两块骨,[3]、[4]相当于骨骼肌,[5]相当于关节。
    (2)图中虚线箭头表示[4]收缩的过程,此时[3]应该处于舒张状态。
    (3)图中[3]、[4]两条松紧带的两端都是分别连在[1]、[2]两块木板上,这表示骨骼肌两端的肌腱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4)如果[5]表示肘关节,则此过程表示曲肘动作。
    (5)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人在运动时,要靠骨骼肌牵拉骨,绕关节转动完成动作。
    3、看关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图中[1] 关节囊 、[2 ]关节腔、[6 ]关节面
    (2) 结构[ 1 ]关节囊及其内外坚韧的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
    结构[ 1 ]关节囊分泌的滑液进入[ 2]关节腔内可使关节运动更加灵活,
    结构[6 ]关节面 表面覆盖有光滑的结构[ 3 ]关节软骨,可减小运动时的摩擦,是运动灵活
    (3)在运动中关节起到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到动力作用、骨起到杠杆作用。
    (4)脱臼是许多人都曾有过的经历,脱臼是指【4】关节头从【5 】关节窝中脱落出来的现象.
    4、动物的行为
    概念: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按行为功能分类: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行为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分类 按行为获得的途径
    不同分为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意义:捕捉食物和防御敌人、保证繁衍后代、对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着重要作用。
    5、社会行为
    概念:象蜜蜂、白蚁那样,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社会行为特征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的成员及分工
    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狒狒等级划分的依据,首领的特权和职责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并分别举例
    定义: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
    通讯 意义: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生活
    应用:雌虫分泌性外激素,雄虫靠触角感受这种气味,飞来交配,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 作 引诱剂,干扰 雌雄虫交配,诱杀害虫,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的存在,使生物和环境构成统一的整体
    注意:社会行为代表动物:火蚁、蜜蜂、猴、象、鹿、狼、大雁、企鹅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具有社会行为,例如乌鸦、蝗虫(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关系)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不一定有首领,狒狒等高等动物群体中有首领,而白蚁等低等动物群体没有首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首领往往是力量强壮、凶猛、健康、个体大者,而非年长者。
    6、某同学通过让隔离饲养的家蚕进行食物选择,探究“家蚕取食桑叶是否属于先天性行为”
    (1)要从卵开始隔离饲养,这样才能说明观察到的桑蚕的某些行为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2)试验用的叶片的大小、性状、颜色应 相同 ,为什么? 排除叶片大小、性状、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变量唯一
    (3)实验过程中,应以叶片种类为变量设计实验环境,让隔离饲养的家蚕进行选择饲养过程中,要给虫卵或幼虫提供 适宜的条件,尽量接近自然环境,饲养数量要适当

    (4)上图是该同学将剪成相同形状的桑叶和芹菜叶以及家蚕在玻璃板上放置方式的设计,你认为相对合理的是D.为什么?排除叶片位置、距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变量唯一。
    (5)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实验误差?设置重复组、取各个小组的平均值。
    7、某小组在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该生物小组选择小鼠或仓鼠而不选择蚯蚓进行这个实验的原因是小鼠比蚯蚓学习能力强,实验现象更明显。
    (2)你认为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为什么?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3)如果用不同小鼠分别做实验,它们“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不一样。如果不一样,说明学习行为受到遗传物质的影响。与蚯蚓走“T”形迷宫相比,小白鼠“尝试与错误”次数要少得多,因为小白鼠的_学习_能力比蚯蚓强,这种这种差异主要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4)为了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真实可信,应该用10以上的小鼠做实验。
    (5)上述探究活动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在迷宫上方罩玻璃板、在迷宫关键点要既有向左的又有向右的口。
    下列是“探究动物的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结果,分析回答问题
    动物的种类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51
    28
    4




    (6)这个实验说明动物的走迷宫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丙的学习能力最强,甲的学习能力最弱,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填有关或无关)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越少,说明动物越高等。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如果不强化就会消退。
    (7)一只绿鹭把面包片放到水面上,当与来取食面包时,将其捕获,这种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或生活经验 获得的,这种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这种行为出现后,不能(填能、不能)遗传给后代,这种行为出现离不开环境和遗传因素的作用
    8、下面是“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

    (1)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2)假设:蚂蚁是依靠气味来进行通讯的
    (3)步骤:捕捉的蚂蚁最好是一窝的,实验时使其处于饥饿状态。
    在一个大盘子里放少许水,在水中放三块石头,形成三个小岛,用两根大小粗细相同的木条连接起来将蚂蚁放在中间的小岛上,食物放在一个小岛上,另一个小岛上什么也不放,观察蚂蚁的通讯
    等蚂蚁回来后,将两根木条互换。观察蚂蚁的通讯
    (4)结论:蚂蚁是依靠气味来进行通讯的
    (5)注意: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变量是气味,所以该实验除了气味这个变量不同以外,其他的条件必须完全相同,所以:
    A应该用两根什么样的木条连接起来?大小、粗细相同的木条。
    B如果用有气味的木条(如松木),可以吗不能,松木的气味会干扰蚂蚁对留下气味的识别 。
    C在实验过程中能不能直接用手移动木条?不能手上的气味会干扰蚂蚁对留下气味的识别。
    D用剪去蚂蚁的触角上述实验会成功吗?不会,因为蚂蚁是靠触角来辨别气味的。
    9、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维持生态平衡。
    (2)作为消费者,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
    10、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概念:利用生物作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
    乳房生物反应器:是最为理想的生物反应器.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牛,羊)的基因 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和分泌出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比如:转基因羊,转基因牛等.
    优点 成本低,效率高;
    设备简单,产品作用的效果显著;
    可减少工业污染等.
    动物与仿生 仿生概念: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仿生的例子: 长颈鹿和抗荷飞行服
    蝴蝶与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
    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
    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肾脏与血液透析仪
    真题回眸

    1.(2022·青岛)同学们在校园生物角看到了河蚌、青蛙、蚯蚓、鲫鱼等动物,对它们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下列关于它们的呼吸和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蚌用鳃呼吸,依靠足在水底缓慢运动
    B.青蛙只用肺呼吸,依靠趾间的蹼游泳
    C.蚯蚓用皮肤呼吸,依靠疣足完成运动
    D.鲫鱼用鳃呼吸,依靠头部和躯干部的摆动游泳
    【答案】A
    【解析】A.河蚌属于软体动物,用鳃呼吸,依靠足在水底缓慢运动,A符合题意。
    B.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依靠趾间的蹼游泳,其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兼用皮肤呼吸,B不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可知,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蚯蚓的运动是依靠纵、环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而完成的,C不符合题意。
    D.鲫鱼的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体呈流线型;体表被鳞,鳞表面有黏液;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D不符合题意。
    2.(2022·滨州)篮球是青少年喜欢的一项运动,经常打篮球,能促进骨骼发育、提高反应速度。下图表示投篮动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肱二头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B.投篮时,肘关节起到杠杆的作用
    C.关节软骨和韧带增强肘关节的牢固性
    D.动作②中,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答案】A
    【解析】A.肱二头肌包括肌腹和肌腱。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特性:肌肉无论受到哪种刺激(包括由神经传来的兴奋)都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舒张,A正确。
    B.骨骼肌有收缩的特性,但是骨骼肌只能牵拉肌肉,不能推开肌肉,所以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至少有两块肌肉的参与。肌肉收缩,骨绕关节运动,才能完成动作。其中关节起枢纽作用,B错误。
    C.关节具有灵活性和牢固性的结构:使关节运动灵活性的结构是关节面上覆盖的关节软骨和关节腔的滑液;使关节具有牢固性的结构是关节囊及关节囊内外的韧带,C错误。
    D.动作②是伸肘,此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D错误。
    3.(2022·威海)人体动作的产生需运动器官协调配合,经过一定的过程。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骨受到牵动②骨绕关节活动③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④骨骼肌收缩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因此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所以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③④①②。4.(2022·北京市)握手是人与人之间表示友好的一种礼仪。握手时,大拇指要向手心运动。如图是人右手掌心面骨骼及部分肌肉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拇短展肌两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B.握住手时,拇收肌处于收缩状态
    C.握手时,骨骼肌牵拉骨绕关节运动
    D.握手动作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
    【答案】A
    【解析】A.拇短展肌两端附着在不同的两块骨上,A符合题意。
    B.握住手时,大拇指向掌心靠近,拇收肌处于收缩状态,B不符合题意。
    C.握手时,大拇指需要向掌心靠近,此过程是骨骼肌牵拉骨绕关节运动产生的,C不符合题意。
    D.运动动作的产生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其他系统的配合下完成的,D不符合题意。
    5.(2022·湘潭)冰壶运动被大家喻为冰上的“国际象棋”,它展现动静之美,取舍之智慧。髋关节的灵活性能让运动员在投壶时维持较低的身体重心。如图是髋关节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②中的滑液和④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B.结构⑤从结构③滑脱出来,叫做骨折
    C.髋关节在运动中起到了支点的作用
    D.完成投壶动作的动力来自骨骼肌
    【答案】B
    【解析】A.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腔内有少量关节囊内表面分泌的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所以,②关节腔中的滑液和④关节软骨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A不符合题意。
    B.⑤关节头从③关节窝中滑脱的现象,称为脱臼。脱臼后,关节无法正常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剧烈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可以减少脱臼现象的发生,B符合题意。
    CD.髋关节在运动中起到了支点的作用,骨起杠杆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完成投壶动作的动力来自骨骼肌,CD不符合题意。
    6.(2022·威海)下列成语和诗句与动物繁殖行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蜻蜓点水——求偶
    B.破茧成蝶——孵卵
    C.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育雏
    D.风吹绿水皱,蛙鸣翠荷惊——产卵
    【答案】C
    【解析】A.蜻蜓点水目的是将卵产在水中,A错误。
    B.蝶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破茧成蝶是从蛹变成成虫的过程,B错误。
    C.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描述的是鸟类的育雏行为,C正确。
    D.风吹绿水皱,蛙鸣翠荷惊,雄蛙鸣叫的目的是求偶,D错误。
    7.(2022·朝阳)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描述正确的是(  )
    A.狮子具有社群行为,具有社群行为的还有蜜蜂、蚂蚁、乌鸦、麻雀等
    B.动物越高等,后天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小
    C.运动员完成某一动作,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控
    D.人在运动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
    【答案】D
    【解析】A.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乌鸦、麻雀等群内没有明显的组织、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次序,因此不具有社群行为,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就越强,就越适应环境。一般说,学习行为占比例越大的动物越高等;反之,动物越低等,学习行为越差,所占比例越小,B不符合题意。
    C.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C不符合题意。
    D.人体能产生运动,是因为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再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D符合题意。
    8.(2022·益阳)一些刚孵化不久的幼鸟和刚生下来的哺乳动物跟随它们所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物体,这是印随行为。印随行为是(  )

    A.一种防御行为 B.一种先天性行为
    C.一种学习行为 D.一种社会行为
    【答案】B
    【解析】一些刚孵化不久的幼鸟和刚生下来的哺乳动物跟随它们所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物体,这是印随行为。结合分析可知,印随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9.(2022·宿迁)马蜂遭受到袭击时,蜂群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分析,其行为分别属于(  )
    A.繁殖行为和防御行为 B.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
    C.觅食行为和社群行为 D.争斗行为和社群行为
    【答案】B
    【解析】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它们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防御行为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对动物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延续种族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马蜂遭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角度说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从群体角度说,是动物的社会行为。
    10.(2022·岳阳)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时会发出不同叫声,其他猴随之做出不同反应,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猴群具有社会行为 B.不同叫声都是先天性行为
    C.不同的叫声起信息交流作用 D.该猴群内部有明确分工
    【答案】B
    【解析】AD.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时会发出不同叫声,其他猴随之做出不同反应,有明确的分工,具有等级制度,具有社会行为,AD不符合题意。
    B.黑长尾猴能发出不同的报警声,告知同类危险的情况,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这种行为是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也称后天性行为,B符合题意。
    C.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长尾猴发现蛇、豹或鹰时惊叫是通过声音告诉同伴有危险快跑是通过声音来进行交流信息,C不符合题意。
    名校模拟

    1.(2023·鞍山模拟)观察下列人体部分器官、系统结构示意图,有关结构与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精卵结合的场所是结构② B.结构⑤内有听觉感受器
    C.能分泌滑液的结构是⑦ D.结构⑧分泌的物质可降低血糖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1是女性生殖器官:①输卵管、②卵巢、③子宫;图2是人耳的结构:④鼓膜、⑤耳蜗;图3是关节的结构:⑥关节囊、⑦关节腔;图4是人体内分泌腺结构图:⑧甲状腺、⑨胸腺、⑩胰岛。
    A、精子和卵细胞在①输卵管中结合,完成受精作用。②是卵巢,作用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A不符合题意;
    B、在耳的结构中,听觉感受器位于⑤耳蜗内,B符合题意;
    C、在关节的结构中,⑦关节腔内有滑液,是⑥关节囊分泌的,C不符合题意;
    D、结构⑧是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D不符合题意。
    2.(2023·丹江口模拟)小明同学手指不小心被扎,迅速缩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缩手时肱二头肌收缩
    B.该动作是以肘关节为支点完成的屈肘运动
    C.该动作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
    D.完成该运动所产生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答案】C
    【解析】A.缩手是屈肘运动,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A不符合题意。
    B.缩手动作为屈肘动作,是以肘关节为支点完成的,B不符合题意。
    C.一个动作是由两组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共同配合完成的,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C符合题意。
    D.缩手反射是低级神经活动,是由脊髓参与能完成的,属于先天性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保护人体安全,减少对身体的伤害,D不符合题意。
    3.(2023·淮北模拟) 小明同学不小心手指被扎了一下,迅速缩手如图。完成该动作过程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动作是以肘关节为支点完成的屈肘运动
    B.完成屈肘运动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完成该运动所产生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有利于保护人体安全
    D.运动所需能量来自肌肉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答案】B
    【解析】A、人体能产生运动,是因为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再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结合题图可知,缩手动作是以肘关节为支点完成的屈肘运动,A正确;
    B、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B错误;
    C、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完成该缩手运动所产生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有利于保护人体安全,C正确;
    D、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作用的场所,能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可见,运动所需能量来自肌肉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D正确。
    4.(2023·朝阳模拟)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是(  )
    A.骨和骨骼肌 B.骨和骨连结
    C.骨骼肌和骨连结 D.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答案】D
    【解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5.(2023·耿马模拟)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学习行为由动物后天学习获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
    C.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D.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答案】A
    【解析】AB.结合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的作用下,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学习能力,C不符合题意。
    D.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而形成的行为。学习行为越多,适应能力越强。脊椎动物的学习行为,比无脊椎动物更加复杂、高等,这说明脊椎动物更能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所以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就越复杂,D不符合题意。
    6.(2023·扶绥模拟)幼年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钓取白蚁,这种行为(  )
    A.生来就有 B.无环境因素作用
    C.需要学习 D.与遗传因素无关
    【答案】C
    【解析】幼年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钓取白蚁的行为,是在后天学习获得的,这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的,属于学习行为,C符合题意。
    7.(2023·平南模拟)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越低等其学习行为越复杂
    B.鸟类的迁徙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
    C.跳绳时只有一块骨骼肌在起作用
    D.人体在运动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A.动物越高等,其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
    B.鸟类的迁徙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B符合题意。
    C.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多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相互配合才可能完成的,C错误。
    D.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D不符合题意。
    8.(2023·耿马模拟)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①相应的骨受到牵拉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③骨骼肌收缩④骨绕关节活动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因此,做任何一个动作时,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③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拉、④骨绕关节活动。
    9.(2023·东平模拟)绿叶海蜗牛(没有贝壳,看上去像一片叶子,翡翠般鲜绿。)属软体动物,能把吃下的绿藻中的叶绿体贮存在自己细胞中,还对其加以利用进行光合作用,使之成为持久的食物来源:但是,如果长时间不见阳光就会死亡。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绿叶海蜗牛,能找到细胞壁和叶绿体
    B.绿叶海蜗牛取食绿藻的行为属于后天性学习行为
    C.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存在的食物链是:叶绿体→绿藻→绿叶海蜗牛
    【答案】C
    【解析】A.绿叶海蜗牛是一类海洋软体动物,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结构,A不符合题意。
    B.取食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B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 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本题中的绿叶海蜗牛能够将叶绿体贮存在自己的细胞中,这是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C符合题意。
    D.食物链体现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用箭头指向捕食者,这种生物之间以营养关系彼此联系,在生物学中称为食物链。食物链通常以生产者为起始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用无机物制造营养物质的自养生物,如绿藻,叶绿体是存在于绿色植物中的细胞器,不是生产者,D不符合题意。
    10.(2023·巧家模拟)骨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动力作用 B.支点作用 C.杠杆作用 D.不起作用
    【答案】C
    【解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C符合题意。
    11.(2023·白河模拟)蜜蜂的群体有蜂王、雄蜂、工蜂组成,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这主要体现了蜜蜂的(  )
    A.社会行为 B.繁殖行为 C.迁徙行为 D.攻击行为
    【答案】A
    【解析】蜜蜂群体内有蜂王、雄蜂、工蜂,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属于社会行为。
    12.(2022·潍坊)高原鼠兔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群居植食性哺乳动物,当它们在洞外活动,发现高空有猛禽时,会发出叫声示警同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鼠兔在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
    B.鼠兔的示警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C.鼠兔群体具有明显社会行为
    D.鼠兔的示警行为依赖于发达的神经系统
    【答案】C
    【解析】A.在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鼠兔是植食性哺乳动物,故在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A不符合题意。
    B.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鼠兔的示警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故属于学习行为,B不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和题干信息可知,鼠兔无明显的“组织、分工、具有等级”等特点,因此无法得出“鼠兔群体具有明显社会行为”的观点,C符合题意。
    D.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所以,鼠兔的示警行为依赖于发达的神经系统,D不符合题意。
    13.(2022·长春)如图是屈肘动作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肱二头肌的两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B.肘关节使骨的运动更灵活
    C.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D.骨的位置改变依靠骨骼肌的牵拉
    【答案】A
    【解析】A.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肱二头肌等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A符合题意。
    B.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肘关节使骨的运动更灵活,B不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可知,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C不符合题意。
    D.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运动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配合,D不符合题意。
    14.(2022·虞城模拟)在繁殖季节,雌园丁鸟为了吸引雄鸟常常要建造一个精致、醒目和鲜艳的建筑物。下列关于园丁鸟的行为描述正确的是 (  )
    A.雌园丁鸟行为的建立需要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学习获得
    B.筑巢行为是所有鸟类繁殖过程中都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
    C.园丁鸟的这种行为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衍
    D.雌园丁鸟筑巢以吸引雄鸟的繁殖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答案】C
    【解析】A、磁园丁鸟的求偶、筑巢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筑巢、孵卵和育雏行为并不是所有鸟类繁殖过程中都必不可少的行为,B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园丁鸟的先天性行为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衍,C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D、雌园丁鸟筑巢以吸引雄鸟的繁殖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D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15.(2022·电白模拟)在田径赛场上,接力赛是最刺激兴奋的一个项目。如图是男子4×100米接力赛中的交接棒动作。下列关于该动作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消耗能量 B.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C.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D.交棒时肱二头肌收缩
    【答案】D
    【解析】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运动需要能量的供应,由肌细胞内线粒体分解有机物提供能量,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A不符合题意。
    B.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所以在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的收缩提供动力,B不符合题意。
    C.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C不符合题意。
    D.交棒时,相当于伸肘动作,此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D符合题意。
    16.(2022·茂南模拟)下列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鹈鹕在海滨岩石上筑巢并繁殖后代
    B.亚洲象有秩序地进行长距离迁移
    C.鱼群洄游到滩涂处产卵
    D.两只蝴蝶在飞舞
    【答案】B
    【解析】鹈鹕在海滨岩石上筑巢并繁殖后代、鱼群洄游到滩涂处产卵、两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都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严格的等级,因此都不属于社会行为。而亚洲象有秩序地进行长距离迁移,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因此属于社会行为,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17.(2022·陇县模拟)下图表示关节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③中的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B.结构⑤是关节软骨
    C.结构②是骨骼肌
    D.①和④合称为关节面
    【答案】C
    【解析】A、③是关节腔,关节腔内有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运动更加灵活,A说法正确。

    B、⑤是关节软骨,附着在关节面上,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缓冲震荡,B说法正确。
    C、②是关节囊,C说法错误。
    D、①是关节头,④是关节窝,两者合称关节面,D说法正确。
    18.(2022·钦北模拟)马蜂窝遭到袭击时,很多马蜂对侵犯者进行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应属于(  )
    A.攻击行为和社群行为 B.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
    C.取食行为和社群行为 D.后天学习行为
    【答案】B
    【解析】“马蜂遭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因此属于防御行为。马蜂的防御行为需要彼此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还属于社群行为。所以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属于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
    19.(2022·湛江模拟)综合应用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天才少女谷爱凌夺得滑雪类项目2枚金牌和1枚银牌,并多次登上热搜榜,从而引起了全民对滑雪运动的空前热情。但热身活动不充分或姿势不当,容易在滑雪过程中出现各种运动损伤。研究者对278名滑雪受伤者损伤部位进行统计,如表所示。
    损伤部位
    膝关节
    踝关节
    腰部
    腕关节
    头颈部
    人数
    98
    63
    47
    38
    32
    比例(%)
    35.25
    22.66
    16.91
    13.67
    11.51
    (1)由表可知,滑雪运动中最容易损伤的部位是   。
    (2)左下图是谷爱凌滑雪时的一个空中技巧时的一个动作,图中谷爱凌双手的动作是   (选填“屈肘”或“伸肘”),此时处于收缩状态的肌肉是   。“十字韧带”是膝关节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如下图所示。韧带兼具刚性和韧性,能限制骨的活动范围,其功能与关节结构中的   相似,从而增强了膝关节的   性。

    (3)充分的热身活动有利于关节囊分泌更多的滑液到   中,使关节灵活;同时   的缓冲作用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减少损伤。
    (4)滑雪运动的完成,必需在   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   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5)除了做好相应的热身运动外,针对表中某一损伤部位,写出一项相应的保护措施:   
    【答案】(1)膝关节
    (2)伸肘;肱三头肌;关节囊;牢固
    (3)关节腔;关节软骨
    (4)神经;运动
    (5)控制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而使关节受伤:平时注意加强关节的煅炼;佩戴保护膝盖的护膝、保护踝关节的脚套、保护腰关节的护腰带、保护腕关节的护腕等
    【解析】(1)根据表格,在膝关节、踝关节、腰部、腕关节和头颈部五个损伤部位中,膝关节的比例35.25%占比最高,因此,滑雪运动中最容易损伤的部位是膝关节。
    (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群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如人在屈肘运动时,以肱二头肌为主的肌肉处于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状态;而以肱三头肌为主的肌肉处于舒张状态。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根据题图,可以看出图中谷爱凌双手的动作是伸肘。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即增加了关节的牢固性。
    (3)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骨的接触面,其中略凸起的一面叫做关节头,略凹进的一面叫做关节窝。关节面上覆
    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关节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
    (4)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即运动系统起着支持(骨)、保护(关节囊和韧带等)和运动的作用。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运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5)在运动之前,我们应该为特殊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活动应根据运动、个人体质、训练内容等制定。在运动期间,不得在开始时开始正式训练。此外,平时注意加强关节的煅炼;佩戴保护膝盖的护膝、保护踝关节的脚套、保护腰关节的护腰带、保护腕关节的护腕等。
    20.(2023·安徽模拟) 仓鼠玲珑活泼,憨态可掬,被视为玩赏宠物。为研究动物的行为,某同学周末利用家养仓鼠和网购的“迷宫”玩具开展了“仓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践活动并如实记录下实验数据。请思考回答:
    频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找到食物时间
    26秒
    18秒
    9秒

    (1)仓鼠喜食坚果,嫩茎或叶,其牙齿有    和    之分。
    (2)仓鼠是夜行动物,晚上较活跃;还是“独行侠”,适合一鼠一笼,这属于    行为,由体内的    决定的。仓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属于    行为,建立在    的基础上。
    (3)若把仓鼠换成蟑螂,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这说明动物越    ,“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4)请在如图2中绘出苍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所需时间的柱形图 。
    【答案】(1)门齿;臼齿
    (2)先天性;遗传物质;学习;先天性行为
    (3)高等
    (4)
    【解析】(1)仓鼠是草食性哺乳动物,牙齿出现分化,分化除了门齿和臼齿;
    故填:门齿;臼齿;
    (2)仓鼠是夜行动物,晚上较活跃,这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仓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后天通过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
    故填:先天性;遗传物质;学习;先天性行为;
    (3)若把仓鼠换成蟑螂,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这说明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故填:高等;
    (4)第三次仓鼠仅用时9秒,因此纵坐标为9;
    故填:























    生物技术
    知识导图


    中考预测

    1、重点考查联系实际生活运用食物保存的一般方法、发酵技术(包括酒精发酵和乳酸菌发酵)和食品保存贮藏(本质是考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常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以综合题形式考查如何保鲜肉汤的探究实验。
    2、转基因技术是考核重点,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创设一定的问题背景或材料分析情景,考查“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及操作过程的描述等。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1、微生物在食品和酿造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1)细菌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①乳酸菌与发酵: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和青贮饲料等。其发酵原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和能量。
    ②醋酸杆菌与制醋:利用醋酸杆菌制作白醋、黑醋等。其制作原理是:利用醋酸杆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
    ③甲烷细菌与沼气:利用甲烷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2)真菌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①酵母菌与发酵: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包子和蛋糕等。其发酵原理是:酵母菌在有氧时,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②酵母菌与酿酒:利用酵母菌酿造各种酒类。其酿造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时,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酒精和能量。
    ③青霉菌与医药: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抗生素),它是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特效药,如:肺炎等。
    ④霉菌与酱油等:利用霉菌制作酱油、豆豉和豆腐乳等。其制作原理是: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将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
    2、食品腐败的原因及如何保存食品:
    (1)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生长、繁殖,使食物腐败变质。
    (2)保存方法:①风干保存(如:鱼干等);②高温灭菌保存(如:罐头食品等);
    ③低温保存(如:肉的冷冻、水果的低温保鲜等)。④用盐渍保存(如:咸鱼等);
    现代生物技术:
    1、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将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如:超级鼠和转基因大豆等。
    (2)应用:①制药: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药物,如:生长激素,干扰素和凝血因子等。
    ②培育新品种: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如:转基因番茄、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烟草等。
    2、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将一个生物体的细胞或组织,在实验室培育成一个相同新个体的生物技术,叫做克隆技术。如: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2)应用:①拯救物种 ②器官的移植等。
    【注: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克隆技术是属于无性生殖。】
    真题回眸

    1.(2022·滨州)现代生物技术已被用于生产实践,对个人、社会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下列有关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克隆技术可以拯救濒危动物
    B.克隆技术可以定向改良动植物品种
    C.克隆技术可以大量繁殖转基因动物
    D.“工程菌”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产量、降低成本
    【答案】B
    【解析】AC.应用克隆技术可以将转基因动物大量繁殖,拯救濒危动物。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成功率,AC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改良动植物品种,B错误。
    D.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科学家把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得到了能生产人胰岛素的“工程菌”,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产量、降低成本,D正确。
    2.(2022·滨州)下列有关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酿酒时酵母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
    B.白酒酿制离不开霉菌,因为霉菌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C.制作酸奶时,先将牛奶加热煮沸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
    D.酸奶的制作过程需要密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
    【答案】C
    【解析】A.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酿酒时酵母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气,A错误。
    B.酿酒要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B错误。
    C.制作酸奶时,先将牛奶煮沸,进行高温灭菌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防止杂菌的影响,C正确。
    D.制作酸奶要创造无氧的环境,密封隔绝空气主要是为了防止氧气的进入,D错误。
    3.(2022·梧州)21世纪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世纪。如图是我国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抗虫棉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虫性状是由杀虫毒素基因控制的
    B.抗虫棉的培育利用了克隆技术
    C.抗虫棉的培育利用了组织培养技术
    D.抗虫棉的培育利用了转基因技术
    【答案】B
    【解析】A.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因此,抗虫性状是由杀虫毒素基因控制的,A不符合题意。
    B.抗虫棉应用了转基因技术,B符合题意。
    C.植物的组织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利用组织培养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由一个棉花细胞发育成抗虫棉应用了组织培养,C不符合题意。
    D.抗虫棉应用了转基因技术,D不符合题意。
    4.(2022·鞍山)科学家将人体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将其改造为可以合成胰岛素的新菌种。这种技术是(  )
    A.克隆技术 B.发酵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生物防治技术
    【答案】C
    【解析】A.克隆技术: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属于无性生殖。克隆“多莉”的过程中采用了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A不符合题意。
    B.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B不符合题意。
    C.把人胰岛素基因注入大肠杆菌体内,再将大肠杆菌放入发酵罐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可以通过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因此大肠杆菌能大量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C符合题意。
    D.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不污染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保障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D不符合题意。
    5.(2022·大连)1985年,我国科学家把生长激素基因转入鲤鱼的受精卵里,该鱼卵发育成特大的胖鲤鱼。胖鲤鱼的培育主要应用了(  )
    A.克隆技术 B.发酵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C
    【解析】1985年,我国科学家把生长激素基因通过生物技术转入鲤鱼的受精卵里,该鱼卵发育成特大的胖鲤鱼。胖鲤鱼的培育主要应用了转基因技术。
    6.(2022·益阳)科学家培育了一只可以发光的老鼠,如图为培育过程示意图,该研究过程运用的技术有(  )

    A.克隆技术 B.发酵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细胞融合技术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科学家将一种来自发光水母的基因,结合到普通的老鼠的基因中,培育出的老鼠到了夜晚居然能够发出绿色荧光”,由于这些老鼠体内具有了发光水母的部分基因,因此能够发出荧光,实现这种现象所运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7.(2022·常德)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正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体内控制杀虫毒素合成的基因成功导入棉花细胞内,获得的棉具有了抗虫性能,其用到的生物技术是(  )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发酵工程 D.酶工程
    【答案】A
    【解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科学家将一种苏云金杆菌中控制杀虫毒素合成的基因成功地导入棉花细胞中,培育出的转基因棉具有抗虫性能,这属于转基因技术,因此主要利用了基因工程
    8.(2022·湘潭)下列常见食品中,没有利用发酵技术的是(  )
    A.用葡萄酿造红酒 B.用白菜制作泡菜
    C.用面粉制作面包 D.将萝卜晒成萝卜干
    【答案】D
    【解析】A.用葡萄酿造红酒,需要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是经过酵母菌发酵制成的,用到了发酵技术酵技术,不符合题意。
    B.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是经过乳酸菌发酵制成的,用到了发酵技术,不符合题意。
    C.用面粉制作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是经过酵母菌发酵制成的,用到了发酵技术,不符合题意。
    D.将萝卜晒成萝卜干,不需要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没有运用发酵技术,符合题意。
    9.(2022·葫芦岛)如图是小羊多莉的诞生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小羊多莉是母羊
    B.多莉的诞生应用了杂交技术
    C.多莉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D.多利诞生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
    【答案】A
    【解析】A.多莉的遗传物质来着供核母羊B,所以小羊多莉是母羊,A符合题意。
    B.多莉的诞生应用了克隆技术,B不符合题意。
    C.多莉的遗传物质来自供核母羊B,说明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C不符合题意。
    D.多莉的诞生应用了克隆技术,克隆过程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D不符合题意。
    10.(2022·潍坊)乳酸菌是乳酸的传统生产菌,但耐酸能力较差。酿酒酵母耐酸能力较强、但不产生乳酸。科研人员将乳酸菌的乳酸脱氢酶基因导入酿酒酵母,获得了能产生乳酸的工程菌株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乳酸菌和酵母菌的DNA在组成方式上相同
    B.工程菌株S能产生乳酸的特性是不可以遗传的
    C.乳酸脱氢酶基因是乳酸菌能够生成乳酸的关键基因
    D.工程菌株S的成功获得说明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答案】B
    【解析】A.由“科研人员将乳酸菌的乳酸脱氢酶基因导入酿酒酵母,获得了能产生乳酸的工程菌株S”可推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DNA在组成方式上相同,A不符合题意。
    B.工程菌株S能产生乳酸的特性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故属于可以遗传的变异,B符合题意。
    C.酵母菌获得了乳酸脱氢酶基因,就可以产生乳酸,说明:乳酸脱氢酶基因是乳酸菌能够生成乳酸的关键基因,C不符合题意。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或R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工程菌株S的成功获得说明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D不符合题意。
    名校模拟

    1.(2023·平顶山模拟)2022年12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通过细胞核移植,成功繁育出优良奶牛新个体。这种未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称为(  )
    A.转基因技术 B.发酵技术 C.基因工程 D.克隆技术
    【答案】D
    【解析】AC.转基因技术又叫基因工程,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A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B不符合题意。
    D.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动物。它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D符合题意。
    2.(2023·淮北模拟) 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中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抗虫棉”的培育
    B.食品保存的原理是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C.将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体内,进行大规模培养,可以生产胰岛素
    D.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是为了抑制杂菌繁殖
    【答案】D
    【解析】A、早在1997年,我国科学家就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培育出“抗虫棉”新品种。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属于细菌)来源的Bt杀虫蛋白基因经过改造,转到了棉花中,使棉花细胞中存在这种杀虫蛋白质,专门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而对人畜无害,A正确;
    B、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
    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B正确;
    C、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由于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科学家把人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中,使大肠杆菌表达出了人的胰岛素,故产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使用到了转基因技术,C正确;
    D、制作泡菜要创造无氧的环境,因此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主要是为了防止氧气的进入,给厌氧型的乳酸菌创造坛内缺氧的环境,D错误。
    3.(2023·汝阳模拟)在下表中,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生产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
    产品名称
    生产方法
    A
    酸奶
    向牛奶中加入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
    B
    胰岛素
    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培养并提取胰岛素
    C
    抗生素
    培养某些真菌提取出能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
    D
    多莉
    利用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一乳腺细胞,培育而来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向牛奶中加入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制作酸奶,A符合题意。
    B.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胰岛素基因转入人大肠杆菌内,培养并提取胰岛素,B不符合题意。
    C.有些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我们把这些物质叫抗生素,如青霉素就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抗生素,它是由青霉菌产生的能杀死或抑制某些病菌的特殊物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C不符合题意。
    D.多莉羊的培育过程是动物克隆的典型。多莉的培育过程中用到了高度分化的乳腺细胞,D不符合题意。
    4.(2023·清远模拟)脑血栓是目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很多医院采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尿激酶的融痊治疗方法,其中尿激酶注射剂的生产除了原尿纯化提取外,还可通过人工重组纯化技术制备。人工重组尿激酶的技术属于(  )
    A.克隆技术 B.基因重组 C.组织培养 D.细胞培养
    【答案】B
    【解析】尿激酶原来是从健康人尿中分离的或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在经历了科技的进步后,现在尿激酶的生产主要是依靠基因重组技术(从转基因仓鼠的卵巢细胞中培养出来)人为合成出来。
    5.(2023·清远模拟)如图某小组同学探究“制作酸奶的环境条件”实验,他们探究的环境条件是( )
    罐头瓶
    实验材料
    处理
    环境
    1
    鲜奶+菌种
    拧紧瓶盖
    室温
    2
    鲜奶+菌种
    打开瓶盖
    室温
    A.温度 B.水分 C.空气 D.鲜奶
    【答案】C
    【解析】罐头瓶1和罐头瓶2最大的区别是:罐头瓶1拧紧了瓶盖,而罐头瓶2打开了瓶盖,因此变量是空气,题目探究的是空气对酸奶发酵过程的影响。
    6.(2023·滁州模拟)21世纪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世纪,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是实现经济和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如图是抗虫烟草的培育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苏云金杆菌与烟草细胞相比较,苏云金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将导入抗虫基因的烟草细胞培养成抗虫烟草植株,运用的生物技术是无土栽培
    C.导入抗虫基因的抗虫烟草抗虫能力增强,说明基因决定性状
    D.由于遗传物质改变,抗虫烟草的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B
    【解析】 A、苏云金杆菌属于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正确;
    B、将导入抗虫基因的烟草细胞培养成抗虫烟草植株,运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B错误;
    CD、抗虫烟草是将苏云金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入到普通烟草细胞中,使普通烟草也能产生杀死该虫的毒素,表现出抗虫性,得到了抗虫效果良好的抗虫烟草,说明基因决定性状,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D正确;
    7.(2022·虞城模拟)我国科学家从苏云金杆菌中提取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成功培育出了抗虫棉。该科研成果利用的生物技术是(  )
    A.克隆技术 B.杂交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发酵技术
    【答案】C
    【解析】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8.(2022·澄城模拟)下图是科学家用显微注射法获得“转基因超级鼠”的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
    B.控制被研究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C.在生物生殖的过程中,传递给子代的是性状
    D.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C
    【解析】A、该研究中,研究的是大鼠生长激素对小鼠个体大小的影响,即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注射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的小鼠个体大,所以控制被研究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同样的亲代,注射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的小鼠个体大,没有获得这一基因的小鼠个体正常,说明在生物生殖的过程中,传递给子代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该研究中,获得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小鼠个体大,没有获得该基因的小鼠个体正常,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9.(2022·陇县模拟)下图表示“多莉”羊的培育过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主要利用了克隆技术
    B.“多莉”羊不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
    C.“多莉”与丙绵羊的共同特征最多
    D.细胞核能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答案】C
    【解析】A、“多莉”的培育过程是:先将乙绵羊卵细胞的细胞核抽出,再取出甲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将二者融合得到重组卵细胞,这个卵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形成早期胚胎,然后将这个胚胎移入丙绵羊的子宫内,继续发育成小羊。这个过程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利用生物的细胞直接培育出新个体,这就是克隆技术。A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多莉”羊的培育过程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B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所以“多莉”体内的遗传物质来自于提供细胞核的甲绵羊,“多莉”与甲绵羊的共同特征最多,C分析错误,符合题意。
    D、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D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10.(2022·英德模拟)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下列不是依据该技术的是(  )
    A.利用嵌入相应基因的“工程菌”生产生长激素
    B.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C.将草鱼生长激素基因转入鲤鱼体内培育出生长速度快的鲤鱼
    D.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利用小麦异代换系的-缺体回交法培育出优良小麦品种
    【答案】D
    【解析】ABC、利用嵌入相应基因的“工程菌”生产生长激素、将草鱼生长激素基因转入鲤鱼体内培育出生长速度快的鲤鱼、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都属于转基因技术。ABC不符合题意;
    D、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利用小麦异代换系的-缺体回交法培育出优良小麦品种,属于杂交育种,利
    用的是基因重组,不是转基因技术,D符合题意。
    11.(2022·港南模拟)我国科学家把生长激素基因转入鲤鱼的受精卵内,该鱼卵发育成特大的胖鲤鱼。这主要使用的技术是(  )
    A.组织培养 B.克隆技术 C.嫁接技术 D.转基因技术
    【答案】D
    【解析】A.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性状不会发生改变,A不符合题意。
    B.“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性状不会发生改变,B不符合题意。
    C.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不适用于动物,C不符合题意。
    D.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我国科学家把生长激素基因通过生物技术转入鲤鱼的受精卵里,该鱼卵发育成特大的胖鲤鱼。胖鲤鱼的培育主要应用了转基因技术,D符合题意。
    12.(2022·江海模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把“人乳铁蛋白基因”转到牛的体内,可从牛乳中获得人乳铁蛋白,有关这种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了转基因技术
    B.可以把人乳铁蛋白基因克隆到牛体内
    C.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D.可以用显微镜注射器把基因注射到牛的受精卵
    【答案】B
    【解析】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人乳铁蛋白基因”用显微镜注射器注射到牛的受精卵内,可从这些转基因牛的乳汁中获得能够抑制人胃肠道细菌感染的人乳铁蛋白。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
    此它产出的牛奶中会含有人乳铁蛋白,此过程称为生物反应器。因此,B符合题意。
    13.(2022·武功模拟)我国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将新冠病毒抗原基因转到5型腺病毒上制备的活载体疫苗。生产“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技术属于( )
    A.克隆技术 B.计划免疫
    C.组织培养技术 D.转基因技术
    【答案】D
    【解析】A.克隆技术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属于无性生殖,A错误。
    B.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B错误。
    C.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是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C错误。
    D.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所以,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生产“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技术属于转基因技术,D正确。
    14.(2022·平南模拟)下列实例与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错误的是(  )
    A.高产水稻--杂交育种
    B.“多莉”羊的诞生--克隆技术
    C.快速繁育无病毒植株--嫁接技术
    D.超级鼠--转基因技术
    【答案】C
    【解析】A.培育水稻新品种时应该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品种,如高产水稻等,因此选育水稻新品种比较合理的是高产水稻与低产水稻杂交,A正确。
    B.“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多莉”羊的诞生采用克隆技术,B正确。
    C.培养无病毒植株是利用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培养获得的,因此必须采用组织培养,C错误。
    D.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超级鼠的诞生运用了转基因技术,D正确。
    15.(2022·普宁模拟)生物技术源于生产和生活,又可以为生产、生活服务,下列关于生物技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制米酒的过程中,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可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B.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快速培育动植物新品种
    C.泡菜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制成的
    D.将人体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可以大规模生产胰岛素
    【答案】B
    【解析】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条件下,则将葡萄糖分解形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制米酒的过程中,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可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克隆技术不能快速改良动植物品种,但能加快动植物繁殖速度,B符合题意。
    C.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将人体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再进行大规模的发酵生产胰岛素药品,此过程利用的技术有转基因技术等,D不符合题意。
    16.(2022·东莞模拟)下列实例与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错误的是(  )
    A.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转基因技术
    B.“多莉”羊的诞生——克隆技术
    C.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受精——试管婴儿技术
    D.组织培养——培养出新的物种
    【答案】D
    【解析】A.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由于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科学家把人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中,使大肠杆菌表达出了人的胰岛素,故产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使用到了基因工程技术,A不符合题意。
    B.克隆又称“体细胞的无性繁殖”。在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中,由甲羊提供细胞核,乙羊提供去核卵细胞,丙羊是代孕母羊,多莉的相貌与甲羊相似,说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B不符合题意。
    C.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早期胚胎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C不符合题意。
    D.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原理快速繁殖植物的高新技术手段,其优点有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诱导变异比较容易,很少感染病毒等。因此,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不能培养出新的物种,D符合题意。
    17.(2022·揭东模拟)多莉羊、转基因超级鼠、高产抗倒伏小麦、大量培育兰花幼苗分别应用的技术手段是(  )
    A.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杂交育种技术、组织培养
    B.杂交育种技术、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
    C.组织培养、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发酵技术
    D.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杂交育种技术、组织培养
    【答案】D
    【解析】在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中,一只是提供了细胞膜和细胞质;另一只提供了细胞核;
    第三只提供了胚胎的发育场所(子宫)。因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所以,培育出的小羊多莉更像供核的母羊。应用的技术手段是克隆技术。
    转基因超级鼠是在普通鼠的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注射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再使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结合,这样才能使其中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应用的技术手段是转基因技术。
    让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目的是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获得高产抗倒伏的小麦新品种。应用的技术手段是杂交育种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大量培育兰花幼苗是利用 兰花芽经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大量幼苗,D符合题意。
    18.(2022·潮安模拟)如图是科学家培育抗虫棉的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抗虫棉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该过程应用了杂交技术
    C.该技术可以定向改良植物品种
    D.该技术利用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B
    【解析】A.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而抗虫棉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A不符合题意。
    B.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科学家培育抗虫棉的过程,应用了转基因技术,B符合题意。
    C.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优质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达到定向改良植物品种、改造生物的目的,C不符合题意。
    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控制细胞代谢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基因技术就是利用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原理,D不符合题意。
    19.(2023·汝阳模拟)智慧的劳动人民,很早就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应用在食品和副食品的制作上。葡萄的果皮上含有多种微生物。下而是制作葡萄酒和葡葡醋的实验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酒精发酵时,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   ,发酵罐要先通气后密闭,因为在通气阶段,该微生物主要通过   方式大量生殖,在密闭阶段的无氧条件下才能大量产生   。
    (2)在醋酸发酵时,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醋酸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醋酸发酵阶段如果能产生一定量的乳酸,会使葡萄醋的口味更佳。现有如图所示的两种发酵方法。
    方法一:每天都对发酵缸中的原料进行翻动,使其充分接触氧气,发酵30天;
    方法二:将发酵缸中的原料分为A、B两层,每天只翻动A层,发酵15天;之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A、B层颠倒,每天只翻动B层,再发酵15天。

    为了获得乳酸风味的葡萄醋,他们应选择的发酵方法是   ,原因是乳酸菌的发酵需要   环境。
    (3)为了延长葡萄醋的保质期,可以选择冷藏保存的方法。从防腐的角度分析,其原理是低温能抑制   的生长和生殖。
    【答案】(1)酵母菌;出芽生殖;酒精
    (2)方法二;无氧
    (3)微生物
    【解析】(1)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 酵母菌。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在通气阶段,由于条件适宜,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的方式大量生殖。在密闭阶段的无氧条件下才能大量产生酒精。
    (2)乳酸发酵指糖经无氧酵解而生成乳酸的发酵过程,乙醇发酵同为生物体内二种主要的发酵形式。为了获得乳酸风味的葡萄醋,他们应选择的发酵方法是乳酸发酵,即方法二,理由是乳酸发酵即为乳酸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
    (3)低温能够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为了延长葡萄醋的保质期,可以选择冷藏保存的方法。从防腐的角度分析,其原理是低温能抑制 微生物的生长和生殖。
    20.(2021·潍城模拟)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吐鲁番所产尤佳,其纤维柔长,光泽洁白,弹性良好。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通常说的“棉花”并不是花,而是棉桃成熟开裂后绽出的棉纤维。棉花成长过程中,棉铃虫是常见害虫。传统农业生产中常采取释放赤眼蜂破坏虫卵、耕地灭蛹、减少羽化等方法降低虫害。后来,在棉铃虫消化道内发现一种苏云金芽孢杆菌,它分泌的一种毒蛋白能使棉铃虫死亡,但对人畜无害。在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将人工合成的该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主栽品种,成功培育出抗虫棉。
    材料二: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我国的嫦娥五号着陆器成功返回地面。嫦娥五号携带有一套生物科普载荷罐,其中有棉花等四种植物的种子。实验开始几天后,棉花种子率先发芽了,在月面上长出了第一道“绿色”。棉花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做了“探究温度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实验分为6组,每组都选用颗粒饱满且完整的棉花种子各2粒。
    ②采用恒温培养,设置6个温度环境:10℃、12℃、14℃、16℃、18℃和20℃。
    ③在培养皿底部垫润湿的纱布,分别置入不同的恒温箱内;种子浸泡1h后,均匀放在培养皿里,
    盖一层湿润滤纸保持湿度;每隔24小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统计如图3所示。分析并回答问题。

    (1)棉桃是由棉花结构中的   发育而成的。棉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它是由棉花叶片的   中(填结构名称)合成的有机物转变成的。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棉花的生长,请分析其原因:   。
    (2)分析材料可知,棉铃虫的发育过程属于   发育。
    (3)科学家培育出的抗虫棉主要运用了   技术。
    (4)由图3可知,温度大于   ℃时,棉花种子的萌发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
    (5)请指出材料二中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并改进   。
    (6)在16-20℃环境中,有部分种子没有萌发,请写出两条可能的原因   ,   。
    (7)棉花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患枯萎病。二氧化是一种高效强氧化剂,农业上常在棉花播种前,用二氧化氯溶液喷施土壤。由图4可知,生产上使用   mg/kg的二氧化氯溶液喷施土壤,种植棉花效果最好。
    【答案】(1)子房;叶肉(叶肉细胞或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2)完全变态
    (3)转基因
    (4)12
    (5)种子数量太少,应增加数量
    (6)种子处于休眠期;胚失去活性(或胚不完整、发育不成熟,合理均可)
    (7)200
    【解析】(1)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

    棉桃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棉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纤维素是有机物,它是由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转变成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我国新疆地区,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生成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微弱,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
    (2)棉铃虫的一生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3)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的害虫。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棉铃虫消化道内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致死,而此毒蛋白对人畜无害。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我国已将该毒蛋白基因移人棉株细胞内并实现成功表达。这种技术叫转基因技术。
    (4)据图3可见:温度大于12℃时,棉花种子的萌发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
    (5)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种子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容易出现误差,应增加种子数量。
    (6)种子萌发必须同时具备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具备了,没有萌发的原因应该是种子的自身条件不适宜,如胚不完整、种子处于休眠期或胚不是活的等。
    (7)据图4可见:生产上使用200mg/kg的二氧化氯溶液喷施土壤,发病率最低,种植棉花效果最好。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知识导图


    中考预测

    1.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常结合遗传图出题。基因的显隐性是这部分内容的难点,在考试中常以简答题形式结合事例出现。以填空、简答题形式考查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人类遗传病的成因、近亲结婚的危害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
    2.常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表格题的形式考查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及遗传图解的写法。
    3.以选择题、综合题形式考查生物的变异、变异的类型以及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实践意义;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的区分是重要考点,往往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2、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4、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染色体 :由D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5、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不成对存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23对;受精卵中成对存在23对;生殖细胞23条。一条染色体对应一条DNA分子,对应多个基因。
    6、 孟德尔结论: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或 Dd。Dd中的d没有表现出来,但会遗传下去。
    7、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8、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XY    女:44+XX);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第23 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精子(22+X或22+Y)卵细胞(22+X);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9、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10、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和转基因技术。
    真题回眸

    1.(2022·朝阳)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的对数和性状的数目相等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们都是遗传物质
    C.每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
    D.很多性状表现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A.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染色体的对数和性状的数目不可能相等,不符合题意。
    B.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不符合题意。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DNA上有多个基因,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题意。
    2.(2022·朝阳)下列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叙述合理的是(  )
    A.太空育种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物质,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B.近亲结婚所生子女一定会患遗传病
    C.遗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不是普遍存在的
    D.变异与生物进化无关
    【答案】A
    【解析】A.太空育种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物质,可遗传给后代,属于可以遗传的变异,符合题
    意。
    B.近亲结婚所生子女增大会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不符合题意。
    C.遗传、变异的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不符合题意。
    D.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的提供原材料,不符合题意。
    3.(2022·大庆)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人的身高和体重
    B.番茄果实的红色和茄子果实的紫色
    C.家兔毛的黑色和白色
    D.小明的A型血和小刚的A型血
    【答案】C
    【解析】A.人的身高和体重,身高和体重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番茄果实的红色和茄子果实的紫色,番茄和茄子是两种生物,不是相对性状,B不符合题意。
    C.家兔毛的黑色和白色,是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C符合题意。
    D.小明的A型血和小刚的A型血,是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但不是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4.(2022·东营)豌豆豆荚的颜色有绿色和黄色两种,绿色(A)对黄色(a)为显性。现将绿色豌豆(Aa)的花粉授在黄色豌豆的柱头上,则黄色豌豆植株所结豌豆的豆荚颜色及胚的基因组成是(  )
    A.绿色、Aa B.黄色、aa
    C.黄色、Aa或aa D.绿色、Aa或aa
    【答案】C
    【解析】将黄色豌豆(aa)授以绿色豌豆(Aa)的花粉,所结豌豆的豆荚属于果皮,其基因型和母本一样为aa,颜色为黄色。母本黄色豌豆的卵细胞(a)和绿色豌豆花粉中的精子(A或a)结合,形成受精卵(Aa或aa),受精卵发育成胚(Aa或aa)。遗传图谱如下:

    故所结豌豆的豆荚颜色是黄色,胚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C符合题意。
    5.(2022·朝阳)人的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D)决定的,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d)决定的。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无耳垂的儿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Dd,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均为23对
    B.无耳垂儿子的基因型为dd,其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是22条+X或22条+Y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有耳垂的女儿的概率为四分之一
    D.这对夫妇生的有耳垂的子女,其基因型只能为Dd
    【答案】B
    【解析】A.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无耳垂的儿子,所以有耳垂为显性性状,无耳垂为隐性性状,所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Dd,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只有体细胞成对染色体的一半,所以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均为23条,A不符合题意。
    B.无耳垂儿子的基因型为dd,其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是22条+X或22条+Y,B符合题意。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有耳垂的女儿的概率为1/8,C不符合题意。
    D.这对夫妇生的有耳垂的子女,其基因型为DD和Dd,D不符合题意。
    6.(2022·湘潭)下列有关人的性别遗传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儿子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不可能来自于父亲
    B.女儿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亲
    C.只有卵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
    D.男性体细胞中不含X染色体
    【答案】A
    【解析】A.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X,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Y,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所以儿子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不可能来自于父亲,A符合题意。
    B.女儿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也可能来自于父亲,B不符合题意。
    C.女性在两次月经之间,会排出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一次生殖活动中会排出上亿个精子,这些精子从含有的性染色体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一种是含Y染色体,C不符合题意。
    D.科学家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与别的染色体不同,它们两者之间形态差别较大,而且与性别有关,所以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后来,科学家进一步把男性体细胞中的这对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体细胞中与此对应的这对染色体两者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D不符合题意。
    7.(2022·金昌)一对夫妻生育一个男孩的概率,及男孩体内Y染色体的来源分别是(  )
    A.50%,父亲 B.50%,母亲 C.100%,母亲 D.100%,父亲
    【答案】A
    【解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人的性别遗传如图所示:
    由图解可知,生男孩的几率是50%。从性染色体的来源看,男孩的性染色体来源是X染色体来自母亲,Y染色体来自父亲,因此BCD错误,A符合题意。
    8.(2022·益阳)2021年5月31日开始,我国正式实行三孩政策。一对夫妇生育了两个男孩,他们积极准备生育第三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 B.孩子的性别主要决定于母亲
    C.第三胎为女孩的概率是50% D.进行产前诊断有益于优生优育
    【答案】B
    【解析】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
    A.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即含X染色体或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A不符合题意。
    B.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可见,生男生女主要决定于父亲的哪一种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B符合题意。
    C.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男性产生的生殖细胞有两种,分别是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只产生一种含X的卵细胞。两性结合时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形成XX和XY的受精卵的比例是1:1,即从理论上讲,第三胎为女孩的概率是50%,C不符合题意。
    D.进行产前诊断有益于优生优育,可以监测婴儿的发育状况,根据胎儿的胎位,发育情况、有无脐带缠脖等,选择科学的分娩措施以及做好产前准备采取科学的分娩措施等,D不符合题意。
    9.(2022·宿迁)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同三名航天员一起返航的,还有一批经历了“太空游”的种子。普通甜椒的种子经过太空漫游后播种,再经过选择,培育出果型大、产量高、品质好的太空椒,这种变异(  )
    A.属于能遗传的变异 B.属于不能遗传的变异
    C.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 D.水肥不会影响产量
    【答案】A
    【解析】普通甜椒的种子经过太空漫游后播种,再经过选择,培育成太空椒。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变异,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是可遗传的变异,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10.(2022·葫芦岛)下列选项中,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肥沃土壤中获得大粒花生
    B.野外工作者肤色较黑
    C.一对双眼皮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孩子
    D.无光条件下长出的蒜苗是黄白色
    【答案】C
    【解析】ABD.肥沃土壤中获得大粒花生、野外工作者肤色较黑、无光条件下长出的蒜苗是黄白色都是都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BD不符合题意。
    C.一对双眼皮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孩子,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C符合题意。
    名校模拟

    1.(2023·汝阳模拟)遗传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下列是与遗传有关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B.②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是DNA和蛋白质
    C.基因就是DNA片段
    D.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
    【答案】C
    【解析】A.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A不符合题意。
    B.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两种物质组成,B不符合题意。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NDA片段!那些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比如基因间区的一些启动子,或一些内含子等)不叫基因,C符合题意。
    D.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片段,每一个具有遗传物质的片段是基因。即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D不符合题意。
    2.(2023·丹江口模拟)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染色体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
    B.所有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C.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 分子
    D.男性正常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 XY
    【答案】B
    【解析】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染色体在体细胞中的数目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3.(2023·平顶山模拟)“和合”“美美”是河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吉祥物,其造型源于周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阳泥泥狗和布老虎。狗的体细胞中有39对染色体,东北虎的体细胞中有19对染色体,它们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一样,由X、Y染色体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狗和东北虎的大脑发达,属于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B.狗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76条+XX或76条+XY
    C.雌性东北虎的卵细胞内性染色体为X或Y
    D.东北虎后代中雌雄比例理论上为1:1
    【答案】C
    【解析】A.狗和东北虎属于哺乳动物,大脑发达,属于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A不符合题意。
    B.狗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相似,狗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76条+XX或76条+XY,B不符合题意。
    C.雌性东北虎的性染色体为XX,雌性东北虎的卵细胞内性染色体为X,C符合题意。
    D.东北虎属于哺乳动物,后代中雌雄比例理论上为1:1,D不符合题意。
    4.(2023·巧家模拟)下列属于遗传病的一组是(  )
    A.近视眼、肺结核、蛔虫病
    B.糖尿病、侏儒症、坏血病
    C.红绿色盲、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D.艾滋病、乙肝、佝偻病
    【答案】C
    【解析】A.近视眼是用于用眼不当造成的,肺结核和蛔虫病都属于传染病,A不符合题意。
    B.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侏儒症是由于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坏血病是由于缺少维生素C造成的,都不属于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
    C.红绿色盲、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属于遗传病,C符合题意。
    D.艾滋病、乙肝都属于传染病,佝偻病是由于却钙或维生素D造成的,D不符合题意。
    5.(2022·虞城模拟)孟德尔将亲本高茎豌豆(DD)的花粉,授给去除雄蕊的亲本矮茎豌豆(dd),子一代植株全为高茎,又将子一代高茎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子二代植株既有高茎的也有矮茎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亲本矮茎植株上获得的种子,胚的基因组成全部为Dd
    B.子一代高茎植株只产生D基因的精子和d基因的卵细胞
    C.亲本到子一代,子一代到子二代均可判断高茎为显性性状
    D.子二代植株既有高茎也有矮茎,高茎的基因组成有两种可能
    【答案】B
    【解析】A 、亲本高茎豌豆(DD)和亲本矮茎豌豆(dd)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分别为D和d,二者杂交所获得种子即子一代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为Dd,A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B、子一代高茎豌豆体细胞的基因组成为Dd,它们所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都有两种,含D基因或含d基因,B分析错误,符合题意。
    C、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个体杂交,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相对性状。亲本高茎豌豆(DD)和亲本矮茎豌豆(dd)杂交,子一代均为高茎,所以高茎为显性性状。亲本均为隐性性状,子代也一定是隐性性状。子一代高茎豌豆的种子种下去,长成的子二代植株既有高茎的也有矮茎的,说明高茎不是隐性性状,即高茎是显性性状。C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D、子一代高茎豌豆体细胞基因组成为Dd,其生殖细胞基因为D或d,子二代基因组成可能为DD、Dd或dd,DD和Dd表现为高茎,dd表现为矮茎。D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6.(2022·虞城模拟)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冰墩墩”的原型是大熊猫,大熊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其体细胞中含有21对染色体。雌性大熊猫正常卵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

    A. XY B.XX C.X D.Y
    【答案】C
    【解析】人类女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为XX,在形成卵细胞时,这一对XX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卵细胞,所以卵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是X。大熊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那么雌性大熊猫正常卵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也是X。
    7.(2022·电白模拟)一对夫妇生育一个正常男孩时,形成受精卵的卵细胞和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分别是(  )
    A.22条常染色体+X、22条常染色体+X
    B.22条常染色体+Y、22条常染色体+Y
    C.22条常染色体+X、22条常染色体+Y
    D.22条常染色体+Y、22条常染色体+X
    【答案】C
    【解析】人体性别的遗传图解:

    根据图解可知,一对夫妇生育一个正常男孩时,形成受精卵的卵细胞和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分别是22条常染色体+X、22条常染色体+Y,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8.(2022·电白模拟)图中能正确表示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用不同的大小字母表示,并且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相同的,如选项C。选项B中,A、a位置不同;选项A、D中,A与B,a与b不是一对基因。
    9.(2022·湛江模拟)虹膜棕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由一对基因控制,如果用A和a分别表示控制该性状的一对基因。下图是一个家族眼睛颜色的遗传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3和4都是棕色眼睛,10是蓝色眼睛,这是可遗传的变异
    B.7和8的孩子全部是棕色眼睛,所以8的基因一定是AA
    C.2的基因是aa,1的基因是Aa
    D.3和4的两个孩子分别是棕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第三胎是棕色眼睛的概率为75%
    【答案】B
    【解析】A.根据题干“虹膜棕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由一对基因控制”,可知10号的变异是由于控制虹膜颜色的基因导致的,为可遗传变异,A不符合题意。
    B.7号个体蓝色眼睛,基因型为aa,8号个体为棕色眼睛,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当8号基因型为AA时,则后代个体全是棕色眼睛;当8号个体基因型为Aa,则后代出现蓝色眼睛和棕色眼睛的概率
    都为50%,即每一胎产生棕色眼睛的概率都为50%,所以也有可能产生都为棕色眼睛的后代,B符合题意。
    C.2号个体蓝色眼睛,基因型为aa,1号个体棕色眼睛,基因型为AA或Aa,又因为1号和2号产生的后代7号个体为蓝色眼睛,基因型为aa,一个a基因来自2号个体,另一个a基因必然来自1号个体,所以1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C不符合题意。
    D.3和4都是棕色眼睛,10是蓝色眼睛基因是dd,这对基因分别来自3和4,因此3和4决定棕色眼睛的基因是Dd,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从图中看出,如果3和4再生1个孩子,其眼睛颜色是棕色的概率为75%,D不符合题意。
    10.(2022·茂南模拟)藏报春是一种观赏植物。在20℃~25℃的条件下,基因组成为AA或Aa的藏报春开红花,基因组成为aa的藏报春开白花。但是,如果把开红花的藏报春移到30℃条件下,新开的花则全是白色的。这说明(  )
    A.生物的性状表现不受基因的控制
    B.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C.生物的性状表现由环境因素决定
    D.基因组成相同,环境条件不同,性状表现一定相同
    【答案】B
    【解析】A.生物的性状表现受基因的控制,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A不符合题意。
    B.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开红花的藏报春的基因型是AA或Aa,移到30℃的条件下,则都是白色的,说明温度影响生物的性状,B符合题意。
    C.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表现型受环境的影响,基因型相同,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型不同,D不符合题意。
    11.(2022·电白模拟)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若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是双眼皮女孩的可能性为(  )
    A.37.5% B.25% C.50% D.75%
    【答案】A
    【解析】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可以断定: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且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因此,题干中描述: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女孩,说明单眼皮是隐性性状,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如果决定双眼皮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A表示,那么决定单眼皮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a表示,遗传图解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对双眼皮的夫妇,在生一个双眼皮孩子的几率为75%,又因为生男生女的几率为50%,因此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是双眼皮女孩的可能性为75%×50%=37.5%,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12.(2022·电白模拟)“大蒜”是我国首只克隆猫。科研人员从一只英国雄性短毛猫腿部采集了一块表皮,提取细胞核,之后跟去核的卵细胞进行融合,获得克隆胚胎。最终由代孕猫分娩产出“大蒜”。猫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相似。下列关于“大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蒜”出生便具备猫的各种技能
    B.“大蒜”与代孕猫相似程度最高
    C.“大蒜”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
    D.“大蒜”的性状不受环境影响
    【答案】C
    【解析】A.猫具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猫出生便有的技能是先行性行为,经过学习和生活经验获得的行为是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A不符合题意。
    B.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大蒜”与提供细胞核的英国短毛猫相似程度最高,B不符合题意。
    C.猫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相似,性染色体组成,雄猫为XY、雌猫为XX,C符合题意。
    D.生物的性状表现受基因的控制,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受环境影响,D不符合题意。
    13.(2022·陇县模拟)用纯种圆粒豌豆和纯种皱粒豌豆杂交(相关基因用R和r表示),子一代都是圆粒豌豆;子一代自花传粉得到子二代如右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豌豆的圆粒是显性性状
    B.子二代出现圆粒和皱粒的现象称为遗传
    C.子一代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Rr
    D.子二代皱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rr
    【答案】B
    【解析】A、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个体杂交时,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所以豌豆的圆粒是显性性状,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亲子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叫变异。子一代都是圆粒豌豆,它们自花传粉得到子二代,子二代中有圆粒的,这是遗传现象。子二代中有皱粒的,这属于变异现象。B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C、豌豆的圆粒是显性性状,皱粒是隐性性状。亲代纯种圆粒豌豆基因组成是RR,纯种皱粒豌豆基因组成是rr,所以子一代圆粒豌豆基因组成是Rr,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子一代圆粒豌豆基因组成是Rr,它们自花传粉得到的子二代豌豆基因组成有RR、Rr和rr三种情况。RR和Rr表现为圆粒,rr表现为皱粒。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4.(2022·陇县模拟)男性X染色体上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传递给儿子的概率是(  )
    A.0 B.25% C.50% D.100%
    【答案】A
    【解析】人的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跟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女性的这对性染色体为XX,所以形成的卵细胞包含有一条X染色体。男性的这对性染色体为XY,男性在形成精子的细胞分裂过程中,这对性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所以精子可能含有一条X染色体,也可能含有一条Y染色体。当男性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该受精卵发育成女孩;当男性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该受精卵发育成男孩。所以男性只能把X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给女儿,而把Y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给儿子。
    15.(2022·陇县模拟)新疆哈密瓜因甜度大而著称,有人将其引进到本地种植,果实甜度会大大降低,再引种回新疆种植,果实又恢复到以往的甜度。从哈密瓜引种的过程可以看出(  )
    A.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
    B.哈密瓜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C.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D.生物的性状表现是由基因决定的
    【答案】C
    【解析】新疆哈密瓜甜度大这是由其基因决定的。有人将其引进到本地种植,果实甜度大大降低,这是因为环境改变了。再引种回新疆种植,果实又恢复到以往的甜度。可见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6.(2022·重庆)下列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是(  )
    A.无光条件下长出的蒜苗是黄白色
    B.经太空育种形成的太空椒
    C.用杂交技术培育的高产抗倒伏小麦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虫棉
    【答案】A
    【解析】A.在无光条件下的蒜苗由于缺少光照,叶片无法形成叶绿素,故叶片呈黄白色,故该变异不能遗传给下一代,A符合题意。
    B.太空椒是由于普通椒经过太空射线的辐射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进而性状发生改变,故属于可遗传变异,B不符合题意。
    C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有三大来源。杂交技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遗传结构不同的品种杂交,利用亲本品种间优良基因重组,创造新的变异的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因此,高产抗倒伏小麦和抗虫棉的变异都是可遗传变异,CD不符合题意。
    17.(2022·陇县模拟)通过对“人的性别遗传”一节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下列有关人的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男性的精子只含Y染色体
    C.女性的卵细胞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
    D.含XY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男孩
    【答案】D
    【解析】A、在正常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所以,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的存在,A说法错误。
    B、男性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为XY,所以男性的精子有含X染色体和含Y两种染色体两种,B说法错误。
    C、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XX,所以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含X染色体的,C说法错误。
    D、含有44条++XY的受精卵发育成男性,所以人的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时,此受精卵将发育成男孩,D说法正确。
    18.(2022·陇县模拟)下图所示为与遗传有关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人体的所有细胞中,②的数量都为23对
    B.人的受精卵中,②的数量是46对
    C.③分子呈双螺旋结构,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④是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的③片段,④的数目和③分子的数目相等
    【答案】C
    【解析】A、图中,②为染色体,在正常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染色体呈单条存在,A说法错误。
    B、人的受精卵中,②的数量是23对,46条,B说法错误。
    C、③是DNA,是两条链盘旋的双螺旋结构,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说法正确。
    D、④基因时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条DNA上有许多基因,D说法错误。
    19.(2023·宁远模拟)如图是某个家庭惯用手的遗传图解,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遗传学中,右利手和左利手称为一对   。
    (2)在生殖过程中,父亲产生的精子中性染色体是   。
    (3)控制惯用手的基因用显性基因R和隐性基因r表示,则女儿左利手的基因组成是   。
    (4)父母积极响应“二孩”政策,他们再生一个右利手男孩的概率是   。
    (5)若女儿的左利手在父母的训练下变成了右利手,这一变异能否遗传?   。
    【答案】(1)相对性状
    (2)X或Y
    (3)rr
    (4)37.50%
    (5)不能遗传
    【解析】(1)右利手和左利手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2)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故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男性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2对常染色体+XY”,那么男性产生的生殖细胞内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2条+X或22条+Y,产生的精子中性染色体是X或Y。
    (3)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图中右利手是显性性状,左利手是隐性性状,因此女儿左利手基因为rr。
    (4)由题意可知,由于女儿基因为rr,则父亲、母亲的基因为Rr,后代RR∶Rr∶rr=1∶2∶1,即右利手∶左利手=3∶1,遗传图谱如下:

    他们再生一个右利手的概率是75%,生男生女的比例各占50%,因此他们再生一个右利手男孩的概率是37.5%,再生一个右利手女孩的概率也是37.5%。
    (5)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女儿的左利手在父母的训练下变成了右利手是由于环境引起的变异而不是遗传物质引起的变异,因此不能遗传。
    20.(2023·安徽模拟) 如图表示某一家族白化病(皮肤、毛发呈白色)的发生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研究,白化病患者的皮肤与毛发呈现白化现象,原因是其体内缺少了控制肤色的正常基因,这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   ,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   片段,在人的体细胞中,基因   (填“成对”或“成单”)存在。
    (2)该家族中的个体1、2肤色正常,而子女中却出现了白化病患者5,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3)如果检测证实6号个体不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则其与5婚配后的子代7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如果6号个体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则子代7患白化病的几率是   。
    (4)若用B表示正常基因,b表示决定白化病的基因,则图中1、2个体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   ;4号个体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4号个体含致病基因的几率为    。
    【答案】(1)基因决定性状;DNA;成对
    (2)变异
    (3)0;50%
    (4)Bb;Bb;BB或Bb;2/3
    【解析】(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故填:基因决定性状;DNA;成对;
    (2)该家族中的个体1、2肤色正常,而子女中却出现了白化病患者5,亲子代间存在差异,属于变异现象;
    故填:变异;
    (3)若6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基因组成可以表示为AA,5号患病,基因组成可以表示为aa,后代为Aa,不患白化病,因此患白化病的概率是0,具体图解如下图所示:

    若6号携带致病基因,基因组成可以表示为Aa,5号患病,基因组成可以表示为aa,后代为Aa或aa,患白化病的几率是50%,具体图解如下图所示:


    故填:0;50%;
    (4)若用B表示正常基因,b表示决定白化病的基因,则5号的基因组成为bb,5号一个b是父亲1号的,一个b是母亲2号的,因此1号和2号的基因组成为Bb和Bb,4号是1号和2号的孩子,1
    号Bb和2号Bb生出不患病的可能是:BB1/3,Bb2/3,具体图解如下图所示;

    故填:Bb;Bb;BB或Bb;2/3。


    健康地生活
    知识导图



    中考预测

    1.对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涉及面较广,有一定的综合性。对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概念特征的认识,多以选择、解答形式出题,有一定的综合性。近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疾病、艾滋病等呈现出极为严峻的形势,发病人数大量增加,艾滋病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及社会多方面的重视,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对心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相关报道,本内容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多,却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2.安全用药的尝试部分,主要考查如何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读用药说明,学会安全用药,以及简单的急救常识。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在中考的考察中可结合自身的感受,联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办法。
    知识梳理

    人体的免疫功能
    1.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指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指出生后才产生,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其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由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它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3.计划免疫就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例如,婴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与非传染病相比,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其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空气、水、饮食、接触、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或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人群。
    2.传染病的分类:①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
    ②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蛲虫病、细菌性痢疾、甲肝
    ③血液传染病:乙肝、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
    ④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
    3.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的防线
    组 成
    功 能
    免 疫 类 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阻挡、杀死和清扫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白细胞)
    溶解、吞噬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如:脾脏和淋巴结等)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指人出生以后才有的,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健康的生活
    1.健康: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情愉快),健康的生活规律包括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及拒绝吸烟、酗酒、吸毒等。联合国将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国际上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健康新概念的核心:由消极被动的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的呵护健康。现在,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是慢性、非传染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也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三个因素: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
    3.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和危害。
    4.家庭药箱:医用器具、外用药、内服药。
    医用器具: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刻度服药杯、纱布、绷带、酒精棉球、镊子、小剪刀。
    外用药:酒精、红药水、碘酒、创口贴、风湿止痛膏、风油精、眼药水。
    内服药:阿司匹林,板蓝根、云南白药、乘晕宁、黄连素(治腹泻)。
    黄连素——腹泻;阿司匹林——头痛、发烧;板蓝根——流行性感冒
    配备外用药和内服药必须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和急救性等原则。
    5.处方药(RX):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从药店购买并在医生的监控和指导下才能使用的药。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可以从药店直接购买的药。不过不管哪种,长期服用都需要医生的指导。
    6.急救:①人工呼吸:用人工的方法,是病人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的作用。常用的人工呼吸的方法:口对口吹气法
    ②胸外心脏按压(按压与吹气的比例是30:2)
    出血的类型和止血方法
    出血类型
    特点
    止血方法
    毛细血管出血
    血液红色,从伤口渗出
    一般能自行凝固止血或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静脉出血
    血液暗红色,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远心端处压迫止血
    动脉出血
    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近心端处压迫止血
    真题回眸

    1.(2022·滨州)下列生活习惯对身体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吸毒会损害人体多种系统的功能,降低人体免疫力
    B.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易患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C.酗酒能使脂类物质沉淀到血管壁上,使血压升高,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D.少量吸烟不会上瘾,青少年可以偶尔吸烟,缓解学习疲劳、醒脑提神
    【答案】D
    【解析】A.吸毒的危害极大,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有很大的损害,可使人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A正确。
    B.香烟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多种疾病,特别是会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造成动脉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病,严重的可能诱发肺癌,B正确。
    C.酗酒会使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处于麻痹状态,出现幻觉,引起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酗酒会导致心血管疾病,能使脂类物质沉淀到血管壁上,使血压升高,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酗酒还会导致骨骼异常,增加骨折的发生率,C正确。
    D.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吸烟有害健康,且会上瘾,为了身体健康,青少年不可以吸烟,D错误。
    2.(2022·日照)下列人体抵御病原体侵染的方式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保护作用 B.抗体和抗原的结合
    C.溶菌酶的抗菌作用 D.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A.皮肤的保护作用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B.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符合题意。
    CD.溶菌酶的抗菌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3.(2022·梧州)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被称为“现代文明病”,下列疾病属于“现代文明病”的是(  )
    A.恶性肿瘤 B.新冠肺炎 C.夜盲症 D.血友病
    【答案】A
    【解析】A.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癌症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其发生与吸烟、感染、职业暴露、环境污染、不合理膳食、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属于“现代文明病”,A符合题意。
    B.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B不符合题意。
    C.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非传染病,缺乏维生素A还会患皮肤干燥、干眼症等。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绿色蔬菜、瓜果和胡萝卜等食物含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不属于“现代文明病”,C不符合题意。
    D.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的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不属于“现代文明病”,D不符合题意。
    4.(2022·梧州)健康、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下列关于安全用药与急救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处方药可以随便购买服用
    B.患流感时可使用抗生素杀灭体内病毒
    C.动脉出血时可用创可贴止血
    D.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答案】D
    【解析】A.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简称Rx,非处方药简称OTC,非处方药(OTC)不需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也可以购买,按说明书服用,适用于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病,但不能随意服用,A不符合题意。
    B.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用来治疗因病菌引起的疾病的药物,对于病毒性的等其他疾病无疗效,B不符合题意。
    C.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是: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故某人上臂受伤出血,血液为鲜红色,呈喷射状流出,属于动脉出血,动脉出血在伤口处的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C不符合题意。
    D.心肺复苏是指在没有任何条件下的徒手复苏操作技术,其步骤为:①胸外心脏按压;②打开患者气道;③人工呼吸;D符合题意。
    5.(2022·绵阳)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患者用过的注射器,易使人感染艾滋病,并最终导致死亡。下列对艾滋病感染及死亡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含有HIV
    B.未消毒的注射器成为HIV的传播媒介
    C.HIV主要是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D.HIV毒性强直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
    【答案】D
    【解析】A.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A不符合题意。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因此,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患者用过的注射器会感染艾滋病,未消毒的注射器成为HIV的传播媒介,B不符合题意。
    C.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是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该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传递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艾滋病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严重下降,C不符合题意。
    D.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其免疫系统功能严重下降,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而不是HIV的毒性强导致的,D符合题意。
    6.(2022·大庆)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新冠病毒的特殊蛋
    白质,这种蛋白质能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新冠病毒和特殊蛋白质分别是(  )
    A.抗原、抗体 B.抗体、抗体 C.抗原、抗原 D.抗体、抗原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新冠病毒的特殊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因此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新冠病毒和特殊蛋白质分别是抗原和抗体。
    7.(2022·襄阳)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下图中属于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是(  )

    A.③⑤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HIV病毒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8.(2022·大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的定义不包括(  )
    A.身体上的良好状态 B.心理上的良好状态
    C.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D.稍显虚弱
    【答案】D
    【解析】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①身体健康:指身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②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③社会适应能力: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所以,“稍显虚弱”不是健康的内涵。
    9.(2022·大庆)应对新冠疫情,我国采取了各项防控措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肺炎可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
    B.注射疫苗对易感人群没有任何保护作用
    C.隔离感染者可有效控制传染源
    D.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在一定程度上能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B
    【解析】A.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病,新冠肺炎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等方式传播,A不符合题意。
    B.保护易感人群是指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人群,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人群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
    抗病能力,由此可知,注射疫苗对易感人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B符合题意。
    C.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在发病初期,即刚表现出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蔓延;所以隔离感染者可有效控制传染源,C不符合题意。
    D.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所以“勤洗手、戴口罩、常消毒等做法”都是针对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所以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在一定程度上能切断传播途径,D不符合题意。
    10.(2022·大庆)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  )
    A.抵抗抗原的侵入
    B.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C.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D.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D
    【解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能够及时清除自身产生的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还可以随时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细胞的产生,由此可知,D符合题意。
    名校模拟

    1.(2023·汝阳模拟)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如图表示某地区男性每天吸烟数量与肺癌发病率的关系,据图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每天吸少量的烟不影响健康
    B.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唯一因素
    C.每天吸烟的支数越多,肺癌发病率越高
    D.青少年吸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答案】C
    【解析】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吸烟首先危害呼吸系统,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但是从图中只能看出:每天吸烟数量与肺癌发病率有很大的关系,吸烟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
    2.(2023·清远模拟)吸毒与艾滋病是一对孪生兄弟,打击吸毒可有效预防艾滋病。艾滋病的医学名称是(  )
    A.超级癌症 B.世纪杀手
    C.世纪瘟疫 D.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答案】D
    【解析】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全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也被称为“世纪瘟疫”;
    3.(2023·汝阳模拟)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血友病 B.艾滋病
    C.埃博拉病毒病 D.肺结核
    【答案】A
    【解析】A.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的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可见,血友病是遗传病,不是传染病,A符合题意。
    B.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由人类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B不符合题意。
    C.埃博拉病毒病具有传染性,属于传染病,C不符合题意。
    D.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以肺结核常见,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播,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D不符合题意。
    4.(2023·鞍山模拟)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心理上的,还应有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这才是健康的新概念。下列有关健康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酗酒对肝脏的伤害是最大的 B.胸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
    C.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唯一因素 D.青少年要远离并拒绝毒品
    【答案】C
    【解析】A、酒精进入体内,在肝脏中被分解,分解中间物乙醛对肝脏损伤很大,A不符合题意;
    B、胸外按压要保持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才能有效达到循环的重建,B不符合题意;
    C、导致肺癌的因素有多个,吸烟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而不是唯一的一个,C符合题意;
    D、毒品从身体和精神上给个体造成危害,进而危害家庭和社会,所以青少年要远离和拒绝毒品,D
    不符合题意。
    5.(2023·丹江口模拟)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所导致。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病毒(HIV)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艾滋病病毒(HIV)是艾滋病的传染源,其不能独立生活
    C.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D.从免疫的角度讲,艾滋病病毒(HIV)属于抗原
    【答案】B
    【解析】A.艾滋病病毒(HIV)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A不符合题意。
    B.艾滋病的传染源主要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的患者,艾滋病病毒(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B符合题意。
    C.艾滋病病毒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因此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C不符合题意。
    D.抗原是指能引起抗体生成的物质,是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从免疫的角度讲,艾滋病病毒(HIV)属于抗原,D不符合题意。
    6.(2023·平南模拟)保持愉快的心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当出现某些情绪问题时,下列处理方
    法不恰当的是(  )
    A.将烦恼向家人、朋友诉说
    B.分散注意力,如打球、下棋等
    C.沉迷网络世界,麻痹自己
    D.学会自我安慰,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答案】C
    【解析】A.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A不符合题意。
    B.当情绪不好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外出跑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B不符合题意。
    C.沉迷网络世界,麻痹自己,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因此当出现某些情绪问题时,不能沉迷网络世界,麻痹自己,C符合题意。
    D.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D不符合题意。
    7.(2023·滁州模拟)下列现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B.麻疹患者康复后不会再患麻疹
    C.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流行性感冒
    D.泪液中的溶菌酶
    【答案】D
    【解析】ABC、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麻疹患者康复后不会再患麻疹、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流行性感冒等都具有针对性,属于特异性免疫,ABC不符合题意;
    D、泪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病菌,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符合题意;
    8.(2023·安徽模拟)2022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多点聚集性爆发,其中吉林、上海最为严重,经新闻报道得知死亡病例大多为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其中大多数为没有接种或没有全程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患者,请问接种疫苗属于(  )
    A. 非特异性免疫 B.特异性免疫
    C.抗体 D.抗原
    【答案】B
    【解析】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身体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过程,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因此接种疫苗属于后天获得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
    9.(2023·安徽模拟)健康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美好愿望。以下有关健康、安全用药与急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人生理上没有疾病,不能说明这个人是健康的
    B.发现某人受伤处血液喷射状流出,应及时包扎远心端部位止血
    C.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D.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以确保用药安全
    【答案】B
    【解析】A、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A正确;
    B、发现某人受伤处血液喷射状流出,表明损伤的血管是动脉,动脉出血可用止血带或绷带在近心端止血,B错误;
    C、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C正确;
    D、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D正确;
    10.(2023·白河模拟)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下列有关急救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救助溺水病人时,首先要使其呼吸道通畅
    B.受伤时若血液从伤口喷出,要用止血带压迫伤口的远心端进行止血
    C.如果病人发生心跳骤停,则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D.遇到煤气中毒者,先将患者移至通风处,再实施人工呼吸
    【答案】B
    【解析】解:A、人工呼吸用于自主呼吸停止时的一种急救方法。 救助溺水病人时,首先使被救者仰卧,清除被救者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将被救者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再进行人工呼吸,使被救者恢复呼吸,A不符合题意;
    B、动脉负责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血流速度快,压力大,受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B符合题意;
    C、心跳骤停的病人也伴随着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恢复病人心跳和自主呼吸,C不符合题意;
    D、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打开门窗通风,将患者转移至通风处,再救治,D不符合题意;
    11.(2023·仙桃模拟)下列关于健康地生活和生命安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B.在焦虑、抑郁时,可以向老师、家长、朋友诉说
    C.与艾滋病人握手、一起吃饭也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D.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答案】C
    【解析】A、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不是单纯指身体健康,A正确;
    B、在焦虑、抑郁时,可以采用一些调节情绪的措施,如向老师、家长、朋友诉说等,B正确;
    C、与艾滋病病人正常社交不会传染艾滋病,C错误;
    D、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是健康的生活方式,D正确;
    12.(2022·电白模拟)如图为指压法止血示意图,如果观察到血液为鲜红色,快速喷出,且图中指压位置可有效止血,请分析伤口应该在(  )

    A.①端 B.②端 C.①②均可 D.指压处
    【答案】A
    【解析】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如果是动脉出血,需要在近心端用手指压迫止血。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如果是静脉出血,这时需要在远心端用手指压迫止血;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一样慢慢渗出,一般会自行止血;因此,如果观察到血液为鲜红色,快速喷出,受损的血管为动脉,按压且图中指压位置如果是伤口的近心端可有效止血,伤口应该在①端,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13.(2022·电白模拟)传染病能够传染和流行,下列选项中都是传染病的一项是(  )
    ①坏血病 ②流感 ③色盲 ④肺结核 ⑤血吸虫病 ⑥糖尿病 ⑦艾滋病
    A.①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⑦ C.②④⑤⑥⑦ D.②④⑤⑦
    【答案】D
    【解析】②流感 、 ④肺结核、 ⑤血吸虫病 、⑦艾滋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而①坏血病 、 ③色盲 、 ⑥糖尿病不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不属于传染病。
    14.(2022·湛江模拟)接种新冠疫苗是筑起群体免疫屏障的最好办法,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系通过化学等方法使新冠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人体在不发病情况下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特点,Ⅰ和Ⅱ分别表示前、后两次接种,引起人体产生抗体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描述基本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第Ⅰ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数量少,持续时间短,抗体数量降低。第Ⅱ次接种疫苗后,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人体能产生大量抗体,且持续时间更长。
    15.(2022·澄城模拟)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消化道表面黏膜分泌的黏液具有杀菌作用,这属于(  )
    A.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B.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C.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D.第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皮肤和黏膜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消化道表面黏膜分泌的黏液具有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它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6.(2022·澄城模拟)据报道,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已成为导致全球新冠肺炎流行的主导毒株,其传播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B.变异株的出现是由于病毒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对于病毒来说,这是一种不利变异
    D.接种新冠疫苗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
    【答案】C
    【解析】A、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病毒侵入活细胞中,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病毒复制遗传信息时出现错误就发生了变异,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对于病毒来说,这是一种有利变异,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下去,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接种新冠疫苗能让人体内产生抗体,预防新冠肺炎,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7.(2022·陇县模拟)由于作息时间的调整,小红周一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她。回家后,小红做出以下举动:①埋怨爸爸没有早点叫她起床;②赌气不吃饭;③打电话给朋友诉说;④暗下决心,定好闹钟,明天一定不迟到。以上调节情绪的方法,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准时起床上学是小红自己的事情,她应及时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而不应该埋怨爸爸没有早点叫她起床;②赌气不吃饭,不利于自身健康,而且上学迟到是小红自己的过错,怨不得别人;③打电话给朋友诉说,可以宣泄一下心中苦闷,这种方法正确;④暗下决心,定好闹钟,明天一定不迟到,这种方法是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且利于小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所以以上调节情绪的方法,正确的是③④。
    18.(2022·陕西模拟)2021年9月1日是第15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中学生需掌握一些医学常识,下列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后,可以放心的外出活动,不担心会被感染
    B.外出旅行时,有必要随身携带一个家庭小药箱
    C.碰到有人溺水,应大声呼救,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D.用适宜浓度酒精擦手,这一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A
    【解析】A.从新冠疫苗接种到产生抗体,会有一段时间,因此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后,不可以随心所欲的外出活动,因为这时也会由被感染风险,A错误。
    B.外出旅行前有做一些准备工作,其中一定要配备一个小药箱,小药箱里要备有碘伏、酒精棉、纱布、胶带、创可贴、消炎药等等,以防治外伤,B正确。
    C.碰到有人溺水,应大声呼救,并拨打“120”急救电话,观察并借助周围救援物品施救,切勿盲目下水,C正确。
    D.用适宜浓度酒精擦手,这一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正确。
    19.(2021九上·普宁期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人们对新型冠状肺炎的预防有了新的发现和研究。IgM和IgG是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两种抗体,其产生及含量变化过程如图一所示,图二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请回答问题。

    (1)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   ,当新冠病毒侵袭人体时,起防御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   。
    (2)新冠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是图二中的   (填标号)。
    (3)观察图一曲线可以发现,在潜伏期内   (填“能”或“不能”)检测到IgM和IgG,所以新冠肺炎防控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必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   (填“抗体”或“核酸”)检测。
    (4)现在全国上下免费的新冠疫苗正在接种中,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   ,注射疫苗后,会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毒的特殊蛋白质——   ,该物质产生后会在体内存在较
    长时间,所以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后,一般短时间内不会再次患病。这个过程主要激发了是人体免疫的第   道防线的功能。
    【答案】(1)病原体;皮肤和黏膜
    (2)甲
    (3)不能;核酸
    (4)抗原;抗体;三
    【解析】(1)新型冠状病毒是可引起人感染新冠肺炎的微生物,则新型冠状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当新冠病毒侵袭人体时,起防御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如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2)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易感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故图二中甲是传染源,乙是传播途径,丙是易感人群。而新冠肺炎病毒是引发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所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传染源,是图中的甲。
    (3)根据资料分析和观察IgM和IgG是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两种抗体的含量变化过程可知,新冠肺炎在潜伏期内是不能检测到 IgM和 IgG,所以传染病防控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必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核酸的检测。所有生物都含有核酸,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有RNA的病毒。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之后,首先会在呼吸道系统中进行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感染病毒。
    (4)疫苗是指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将它接种于人或动物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因此,从免疫的角度看,疫苗属于抗原,注射疫苗后,会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这种免疫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20.(2022·茂南模拟)阅读以下资料,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
    资料二: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医学界研究表明,99.7%的子宫颈癌都是由于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导致的。如图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
    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宫颈癌疫苗能够有效地预防宫颈癌的发病,该疫苗也是全球第一个肿瘤疫苗。
    资料三:白化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白化病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

    (1)按照致病病原体分类,资料一中非洲猪瘟属于   性传染病。属于非洲猪瘟传染源的有   。
    (2)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抵抗体现了免疫具有   的功能。由图可知,宫颈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是   岁。
    (3)注射宫颈癌疫苗后,可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抵抗   的抗体,从而提高对该病的抵抗力。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好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属于人体免疫的第   道防线。
    (4)由资料三可知,白化病是一种   病
    (5)为了减少像白化病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我国法律规定:   血亲和三代以内的   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答案】(1)病毒;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家猪和野猪
    (2)免疫监视;45
    (3)HPV或人乳头瘤病毒;三
    (4)遗传
    (5)直系;旁系
    【解析】(1)按着病原体的不同,非洲猪瘟属于病毒性传染病。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家猪、野猪都属于传染源。
    (2)由分析可知,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抵抗体现了免疫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由图可知,宫颈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是45岁。
    (3)抗体就是病原体入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因此疫苗从免疫学角度讲属于抗原,注射宫颈癌疫苗使人体产生抵抗HPV的抗体,该抗体只能对HPV有效,对其它病毒无效。因此这种免疫方式以属于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4)由资料三可知,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是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
    (5)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几率大。


    科学探究与实验操作
    知识导图


    中考预测

    能够掌握常用的探究方法,能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能综合运用;结合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考核。常以选择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进行考核。
    知识梳理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 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分类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六个环节,请把以下探究过程补充完整:
    (1)提出问题:从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资料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书面表达这些问题。
    (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订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进行观察、实验;收集证据、数据;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交流探究过程和言论,写出探究报告。
    2.探究实验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做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的这种不同的条件即本实验控制的单一变量。
    4.设计对照实验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实验分组编号;确定并描述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实验能顺利进行的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的仪器、材料、步骤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想,提出可行方案。
    (2)设计原则:①对照实验;②一般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保证除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③可重复原则。另外,注意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和安全性。
    5.评价试验方案
    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首先检查实验过程是否准确无误,如果实验过程完好,则说明作出的假设的有误,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重新实验。
    6.解答实验设计题的方法
    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严谨性,特别是对照试验是否合理;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操作是否简单易行;从经济角度评价,是否节约原料成本;从环境角度考虑,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真题回眸

    1.(2022·绵阳)北京冬奥会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将各种运动设为7个大项,7个大项又设为15个分项。这类似于生物研究中的(  )
    A.比较法 B.分类法 C.调查法 D.推测法
    【答案】B
    【解析】冬奥会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将各种运动设为7个大项,7个大项又设为15个分项。这类似于生物研究中的分类法,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2.(2022·枣庄)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有助于我们科学有效地探究生命奥秘。下列生物学实验选用的材料或器具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新冠病毒的形态结构
    B.用放大镜观察已纵向切开的桃花雄蕊的内部结构
    C.用碘液检测绿叶在光下是否制造淀粉
    D.用高锰酸钾溶液检测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答案】A
    【解析】A.病毒非常微小,要用纳米来表示,一个病毒的大小约为10~300纳米,因此用放大镜、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A符合题意。
    B.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因此,可用放大镜观察已纵向切开的桃花雄蕊的内部结构,B不符合题意。
    C.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C不符合题意。
    D.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检测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D不符合题意。
    3.(2022·益阳)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包括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等五项。某学校要了解本校学生“五项管理”的落实情况,应选用(  )
    A.调查法 B.测量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答案】A
    【解析】A.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故某学校要了解本校学生“五项管理”的落实情况,应选用调查法,符合题意。
    B.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不符合题意。
    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不符合题意。
    D.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不符合题意。
    4.(2022·阜新)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不但会影响学业,而且更容易患上近视。要了解某市中学生的近视情况,我们应选用(  )
    A.观察法 B.测量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答案】D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不符合题意。
    B.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如用排水法测量果实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C.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
    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科学家采用比较法从对大量化石的研究中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要了解某地青少年的近视率,应采用调查法,符合题意。
    5.(2022·葫芦岛)小明发现蚂蚁排成一队向前爬,问妈妈:“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此句话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得出结论
    【答案】A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题干中,有同学说:“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在科学探究步骤中属于提出问题。
    6.(2022·潍坊)为了解梧桐木虱对梧桐的危害,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走访了不同街道的园林工作人员,了解到梧桐木虱是一种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靠吸食梧桐叶片汁液为食。一般使用石硫合
    剂防治,也可通过释放啮小蜂、七星瓢虫等天敌进行防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研究过程采用的是调查法
    B.梧桐木虱与梧桐之间是捕食关系
    C.梧桐木虱的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食性相同
    D.通过释放天敌进行防治更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答案】B
    【解析】A.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结合题干信息可知,“了解梧桐木虱对梧桐的危害”的研究过程采用的是调查法,A不符合题意。
    B.梧桐木虱靠吸食梧桐叶片汁液为食,故两者应该是寄生关系,B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可知,梧桐木虱是一种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故梧桐木虱的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食性相同,C不符合题意。
    D.生物防治生产成本低,与喷施农药(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还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能提生态系统稳定性。所以,通过释放天敌进行防治更利于维持生态平衡,D不符合题意。
    7.(2022·潍坊)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向上生长的,这可能的原因是植物具有向光性。某同学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想通过如图所示实验进行验证。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提出的假设为“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B.实验前4株植物必须进行遮光处理
    C.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线照射的强度
    D.4株植物除变量外其他生长条件应一致
    【答案】D
    【解析】A.该同学提出的假设应为“植物具有向光性”或者“植物没有向光性”,A不符合题意。
    B.实验前4株植物无需进行遮光处理 ,B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线照射的角度,C不符合题意。
    D.为了保证单一变量,4株植物除变量外其他生长条件应一致,D符合题意。
    8.(2022·长春)某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到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利用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对鸟类的形态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抽样检测 C.推测 D.实验法
    【答案】A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A符合题意。
    B.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B不符合题意。
    C.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C不符合题意。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不符合题意。
    9.(2022·烟台)定量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多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下列实验不需要取平均值的是( )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B.测量胸围差
    C.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D.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答案】C
    【解析】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的实验多数是一些具有实验数据的实验,例如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测量胸围差、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的是事物的量的变化,而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这个实验中,探究的是尘埃“质”的变化,不需要测定平均值。
    10.(2022·滨州)食物中的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糖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图一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二是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饭后1小时(BC段)血糖浓度出现大幅度上升,是因为营养物质中葡萄糖被   吸收进入血液。
    (2)从图二可以看出,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作为效应器的胰岛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作用下会加速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由此可见,正常人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   共同调节的结果,其中人体对血糖调节的反射类型属于   反射。
    (3)当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就会引发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进
    行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1
    将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2
    甲鼠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适量的胰岛素
    乙鼠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3
    重复步骤2的操作,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问题:
    预测实验结果:   鼠的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实验中,设置乙鼠的作用是   。
    (4)该实验方案设计存在一处严重缺陷,请修改   。
    (5)《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下列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措施有   (用序号表示)
    ①合理膳食、营养均衡 ②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 ③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④暴饮暴食
    【答案】(1)小肠
    (2)神经系统和激素;非条件
    (3)甲;对照
    (4)两只鼠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应该每组五只(或多只)
    (5)④
    【解析】(1)小肠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消化的主要器官,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因此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所以,结合分析可知,图一中饭后1小时(BC段)血糖浓度出现大幅度上升,是因为营养物质中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2)结合分析和图二可知,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作为效应器的胰岛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作用下会加速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由此可见,正常人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简单反射(也称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所以,人体对血糖调节的反射类型属于非条件(或简单)反射。
    (3)由于胰岛素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会在人体的胃和小肠内被消化,最终以氨基酸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不到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通过口服胰岛素来治疗。所以,
    预测实验结果是:甲鼠的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指能反映实验目的、需要研究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口服”,设置乙鼠(注射)的作用是对照。
    (4)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所以,该实验方案设计使用两只鼠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应该每组五只(或多只)。
    (5)人们日常应合理膳食、及时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减少高能量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注意舒缓压力,避免熬夜,这些都是预防糖尿病的有力举措。所以,④暴饮暴食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名校模拟

    1.(2023·清远模拟)如图,分别向甲乙两支试管加入3mL的蛋清稀释液和清水,再依次向两试管滴加等量的双缩脲试剂A液、B液,观察比较两试管中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发生紫色反应 B.乙试管发生蓝色反应
    C.甲试管发生退色反应 D.乙试管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A
    【解析】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或蛋白质的含量多少,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的是紫色络合物,所以,甲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呈紫色,乙试管中溶液呈无色。
    2.(2023·扶绥模拟)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某中学对每天产生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摸底,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推测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实验法
    【答案】B
    【解析】A.科学推测法,常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下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A不符合题意。
    B.科学调查的步骤: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有序的调查方案→实施实验调查方案,并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我市某中学对每天产生垃圾
    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摸底,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B符合题意。
    C.比较法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C不符合题意。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不符合题意。
    3.(2023·仙桃模拟)为探究某些环境因素对温室大棚内蔬菜产量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A、B、C三个大小相同的温室内分别种植了品种、数量和大小相同的萝卜幼苗。温室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情况如表所示(每个温室的水分、光照强度和土壤等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温室内环境条件
    A
    B
    C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20℃
    20℃
    30℃
    A.选B,C两组作对照,变量为温度
    B.三个大棚内的萝卜幼苗的光照时长应该相同
    C.选A,C两组作对照,变量为二氧化碳浓度
    D.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该实验必须重复多次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B、C两组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同的,而温度是不同的,因此BC两组的变量是温度,以温度为变量构成一组对照实验,A正确;
    B、光照时间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应该适宜且相等,B正确;
    C、AC不能作为对照实验,因为变量既有二氧化碳浓度,又有温度,变量不唯一,违背了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C错误;
    D、为了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应该设置重复实验,D正确;
    4.(2022八下·虎门模拟)从2021年5月3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对“三孩政策”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 D.观察法
    【答案】A
    【解析】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样本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典型性、随机性。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对“三孩政策”的看法,可以采用调查法,A符合题意
    5.(2022·港南模拟)探究“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时,用到的主要方法是(  )
    A.文献法 B.比较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答案】C
    【解析】A.利用文献(查阅)法,可以获取所需要的历史资料,不能得出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但不能探究“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C.将实验材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二者只存在唯一变量,这就是实验法。通过实验法,能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符合题意。
    D.调查法经是比较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通过调查不能得出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6.(2022·武功模拟)科学家为了了解喜鹊的育雏行为,在喜鹊育雏期间,在其窝旁安放一台录像机,记录喜鹊每天的活动。然后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这种研究活动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资料分析法
    【答案】A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家为了了解喜鹊的育雏行为,在喜鹊育雏期间,在其窝旁安放一台录像机,记录喜鹊每天的活动。然后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A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
    C.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C不符合题意。
    D.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①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和音像等;②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D不符合题意。
    7.(2022·潮安模拟)在进行以下科学实验时,所使用的科学方法错误的是(  )
    A.采用实验法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B.利用观察法了解植物叶片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
    C.利用科学推测法可以推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D.应用调查法了解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答案】B
    【解析】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因此,可采用实验法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利用观察法不能了解植物叶片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应该使用实验法,B符合题意。
    C.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可利用科学推测法推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C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应用调查法了解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D不符合题意。
    8.(2022·东莞模拟)为了解同学们体育锻炼的情况,某小组设计了一份问卷,发放给部分初二级学生,问卷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B.体育锻炼有利于保护易感人群
    C.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以下的同学居多
    D.每天坚持锻炼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A.分析题干可知,题干中的研究方法属于调查法,A符合题意。
    B.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之一,它的具体做法有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等,B不符合题意。
    C.分析题干中的数据可知,天体育锻炼1小时以下的同学占70%,占一大部分,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分析可知,每天坚持锻炼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D不符合题意。
    9.(2022·莱芜模拟)下列有关科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观察是只通过视觉获取信息②调查范围无论大小,都要逐个调查
    ③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④探究过程中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A.①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①错误。
    ②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②错误。
    ③实验法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③正确。
    ④探究过程中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④正确。
    10.(2022·西华模拟)认识生物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对花朵进行观察
    B.可以从鸣声的频率、旋律和节奏对鸟类进行观察
    C.可以品尝所有野外观察时发现的果实来记录味道
    D.可以利用触觉来体会植物枝干和叶形的发育特点
    【答案】C
    【解析】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结合分析可知:“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对花朵进行观察”、“可以从鸣声的频率、旋律和节奏对鸟类进行观察”、“可以利用触觉来体会植物枝干和叶形的发育特点”都是正确的观察方法;而“品尝所有野外观察时发现的果实来记录味道”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有些野果是有毒的,不能随便品尝。
    11.(2021七上·通榆期末)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关于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
    B.观察必须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有时还需要测量
    D.观察要有明确目的,要有计划,有耐心,还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答案】B
    【解析】A、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A说法正确。
    B、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B说法错误。
    C、 观察时要全面、细致,有时为了是是结果更加准确,还需要测量,C说法正确。
    D、 观察要有明确目的,要有计划,有耐心,还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D说法正确。
    12.(2021·潍坊)观察发现,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针对这一现象,某同学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①早上,将牵牛花分为A和B
    两组;②A组放在阳光下,B组进行遮光处理,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③中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A组为紫色,B组为红色。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提出的问题可能为“花瓣颜色变化与光照有关”
    B.实验前,A、B两组牵牛花要保证长势相同且均为红花
    C.该实验的变量为光照时间,对照组为A组
    D.实验结论是“光照时间能够影响牵牛花花瓣的颜色”
    【答案】B
    【解析】A、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提出问题为“花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而不是作出假设,A不符合题意。
    B、为保证变量唯一,实验前,选取两组生长状况相同,且均开红花的牵牛花,B符合题意。
    C、A组放在阳光下,B组遮光处理,A、B形成一组对照实验,设计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A组为实验组,C不符合题意。
    D、A组放在阳光下,实验现象:A组为紫色,B组遮光处理,B组为红色,因此实验中设置A、B两组的目的是对照,得出的结论是:花瓣颜色变化和光照有关,D不符合题意。
    13.(2021·潍坊)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温度对两种酶的影响后,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温度对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酶在0℃时都会失去作用
    B.两种酶的最适合温度范围是相同的
    C.两种酶都随着温度升高而一直加快反应速度
    D.据图可推测每种生物体内酶的作用都有最适合温度
    【答案】D
    【解析】A、根据图示可知,酶A在0℃时仍然发挥作用,A不符合题意;
    BD、根据图示可知,酶A最适合温度范围是20﹣40℃,酶B最适合温度范围是60﹣80℃,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C、根据图示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两种酶都随着温度升高而一直加快反应速度,超过最适合温度范围后酶的作用减弱,C不符合题意。
    14.(2021·肇庆模拟)下列有关科学探究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当源于生活实际
    B.科学探究过程中做出的假设应有一定现实依据
    C.科学探究过程中记录的观察数据必须准确求实
    D.科学探究实验后得出的结论一定会与假设一致
    【答案】D
    【解析】A.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的问题应当源于生活实际,A不符合题意。
    B.作出假设应有一定现实依据依据,不能臆断,B不符合题意。
    C.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需要细致地观察、严谨地记录数据,C不符合题意。
    D.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都会影响科学探究的正确性,因此科学探究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和做出的假设完全相同,D符合题意。
    15.(2021·港南模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作出假设②提出问题③制定计划④得出结论⑤实施计划⑥表达和交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⑥⑤
    C.②①③⑤④⑥ D.②①③④⑥⑤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排序正确的是:②提出问题→①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⑤实施计划→④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
    16.(2021·泸县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和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和探究的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B.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及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都要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C.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方法步骤第一步是对植物进行“暗处理”
    D.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需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生物的生长状况等进行统计
    【答案】B
    【解析】A.探究实验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存在一个变量,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二者实验现象的不同就不能确定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A不符合题意。
    B.“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时,为保持细胞原形,应在载玻片中央滴加一滴0.9%的生理盐水,B符合题意。
    C.“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要把植物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植物体内的淀粉运走耗尽,以免影响观察结果,C不符合题意。
    D.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需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生物的生长状况等进行统计,使结果更具说服力,D不符合题意。
    17.(2021·潍城模拟)诗句“飘似羽,逸如纱,秋来飞絮赴天涯”描述了蒲公英漫天飞舞的景象。蒲公英的果实上长有冠毛(如图所示),冠毛可以帮助果实随风飘远。为研究冠毛对果实内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萌发率
    萌发时间
    有冠毛
    85%
    3.67天
    无冠毛
    68%
    5.33天
    A.实验中要保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B.实验中有无冠毛为实验变量
    C.无冠毛的蒲公英种子萌发率较低,萌发时间更长
    D.实验结果说明冠毛是蒲公英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A.为保证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实验中要保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A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研究冠毛对果实内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实验中有无冠毛为实验变量,B不符合题意。
    CD.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无冠毛的蒲公英种子萌发率较低,萌发时间更长,说明去除冠毛会抑制蒲公英种子萌发,但不能说明冠毛是蒲公英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18.(2021·梅州模拟)下图是某研究小组所做的探究实验活动,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生长是否需要光
    B.实验变量是幼苗左右两侧土壤含水量不同
    C.实验说明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生长
    D.实验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A
    【解析】A.本实验设计在植物的左边是干土,右边是湿土,探究的是水对植物的影响,不能探究植物生长是否需要光,A符合题意。
    B.植物的左边是干土,右边是湿土,是该实验中不同的变量,B不符合题意。
    C.本实验设计在植物的左边是干土,右边是湿土,探究的是水对植物的影响,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根具有向水性,该实验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不符合题意。.
    19.(2022·陇县模拟)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隐形杀手”,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
    工业废水等。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有无影响,科研人员选取30只大小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并平均分为3组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注:醋酸铅是一种含铅化合物)。
     
    注射剂
    剂量
    注射方法
    检测方法

    ?
    每kg体重注射10mg
    每3天皮下注射一次
    每10天检测1次血红蛋白含量

    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含3.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   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若此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符时,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
    A.放弃该实验
    B.如实记录,重新再做实验
    C.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D.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3)实验结果如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由甲和乙曲线可知,铅   (填“能”或“不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②由乙和丙曲线可知,丙组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较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
    【答案】(1)5%葡萄糖溶液;铅对人体有影响/铅对人体没有影响
    (2)B
    (3)能;较低
    【解析】(1)根据题干所述,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变量为醋酸铅,乙注射的为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甲则注射不含醋酸铅的溶液,所以,甲组应该注射5%葡萄糖溶液。根据甲乙两组实验设置,可以做出假设:铅对人体有影响;铅对人体没有影响。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符时,可以再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如有必要就再重新做一次实验,保证实验的准确,可见B说法正确。
    (3)①根据题干中曲线可以看出,甲没有注射醋酸铅溶液,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不大,乙和丙注射了醋酸铅溶液,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都有所下降,所以,铅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②由乙和丙曲线可知,丙组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较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较低。
    20.(2020·九江模拟)馒头是用小麦的面粉制成,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取甲、乙、丙三支洁净的试管进行如下实验:
    甲:2mL淀粉溶液+ 2mL唾液→37℃水浴保持8分钟→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颜色;
    乙:2mL淀粉溶液+ 2mL清水→37℃水浴保持8分钟→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颜色;
    丙:2mL淀粉溶液+ 2mL唾液→100℃水浴保持8分钟→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颜色。
    (1)在该探究实验中能形成   组对照实验。
    (2)面粉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小麦种子的   。
    (3)小麦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   ,这与根吸收水分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4)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既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密切相关,又与细胞内能量转换密切相关的两种结构是   。
    (5)如图是某植物一昼夜吸收二氧化碳速率的变化曲线.在A,B,C,D,E时分别选择一片大小、朝向、叶龄相同的叶,摘下后既放人酒精中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清水冲洗,最后同时比较五个叶片的颜色,其中蓝色最深的是   时所取的叶片。

    【答案】(1)两
    (2)胚乳
    (3)根毛
    (4)叶绿体和线粒体
    (5)D
    【解析】(1)甲与乙、丙分别都只有一个变量唾液、温度,因此在该探究实验中能形成2组对照实验。(2)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因此面粉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小麦(一种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3)小麦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这与根吸收水分的功能是相适应的。(4)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储存能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因此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既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密切相关,又与细胞内能量转换密切相关的两种结构是叶绿素、线粒体。(5)如图是某植物一昼夜吸收二氧化碳速率的变化曲线。在A、B、C、D、E时分别选择一片大小、朝向、叶龄相同的叶,摘下后既放入酒精中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清水冲洗,最后同时比较五个叶片的颜色,其中D时光合作用的时间最长制造的淀粉最多,因此蓝色是最深的是D时所取的叶片。

    相关试卷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三)(习题+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三)(习题+答案),文件包含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生物三答案docx、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生物三习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二)(习题+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二)(习题+答案),文件包含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生物二答案docx、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生物二习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一)(习题+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 生物(一)(习题+答案),文件包含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生物一答案docx、2023年中考考前终极冲刺攻略生物一习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