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北京房山高一(上)期中地理(教师版) 试卷

    2020北京房山高一(上)期中地理(教师版)第1页
    2020北京房山高一(上)期中地理(教师版)第2页
    2020北京房山高一(上)期中地理(教师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北京房山高一(上)期中地理(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北京房山高一(上)期中地理(教师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北京房山高一(上)期中
    地 理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60分。)
    2020年7月23日中午,“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顺利升空,开启了中国人的首次火星之旅。“天问一号”还将飞行4个月才能抵达火星轨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1月,“天问一号”已经脱离了( )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2. 与火星相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距太阳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
    B. 昼夜交替周期长,获得光热多
    C. 氮气和氧气含量高,温室效应强
    D. 大气密度小,保温效果好
    3. 在乡间,在晴朗的夜晚,仰望苍穹,繁星满天。这些星星基本上是
    A. 恒星 B. 行星 C. 卫星 D. 彗星
    4. 金星在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金星在夜空中亮度大的原因是( )
    A. 体积和质量小 B. 自身能够发光
    C. 距离地球较近 D. 有明亮的光环
    下图是1985年-2017年太阳黑子数统计图,体现出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计下一个太阳活动周期将于2020年开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据图推算下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值出现在( )
    A 2025年 B. 2031年
    C. 2035年 D. 2040年
    6. 太阳活动出现高峰值时( )
    ①太阳黑子数量明显增多②地球磁场被扰动很明显
    ③卫星导航和空间通信受到干扰④为地球提供更丰富的光热资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读“地球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a代表(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
    8. 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A. d和e B. e和f
    C. d和f D. f和g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
    10. 图中所涉及的地球各圈层( )
    A. 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 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 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D. 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12. 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及由此推断当时的环境特点可能是( )
    A. 太古宙——温暖湿润
    B. 古生代——寒冷干燥
    C. 晚古生代——火山活动频繁
    D. 中生代——森林植被茂密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婴儿期”的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氧气和氮气
    B. 科学家是通过对世界历史的长期研究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史的
    C. 地质年代中经历时间最长的时代是元古代
    D. 新生代发生了规模巨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14. 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这些阶段从开始到现代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
    ③原始海洋时代
    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
    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②⑤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③②⑤④
    下图为喀斯特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地貌( )
    A. 主要因风力作用形成 B. 所在地区气候干旱
    C. 形成顺序是④③①② D. 岩石类型为变质岩
    16. 能减缓该地貌形成进程的是( )
    A. 气候异常、降水增多 B. 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剧
    C. 地壳运动活跃度增加 D. 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
    17. 喀斯特地貌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与其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 气候、植被 B. 植被、土壤
    C. 岩石、水文 D. 土壤、地形
    送别角是一处似象鼻山造型的岩礁,这里是新西兰南岛的最北端。下图示意送别角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 )
    A. 岩石硬度较大 B. 层理构造显著
    C. 断裂构造发育 D. 以花岗岩为主
    19. 塑造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物理风化
    C. 冻融风化 D. 海浪侵蚀
    20. 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送别角地貌可能演变为( )
    A. 海蚀崖、海蚀柱 B. 海滩、滩涂
    C. 海蚀拱桥、海积阶地 D. 沙坝、沙嘴
    读“干洁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构成(高度25千米以下)”,完成下面小题。
    干洁空气
    氮气
    氧气
    氢气
    二氧化碳
    臭氧等其他气体
    体积(%)
    78.09
    20.95
    0.93
    0.03
    极少
    质量(%)
    75.52
    23.15
    1.28
    0.05
    极少
    21. 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 )
    A 氩气 B. 臭氧 C. 氧气 D. 氮气
    22.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 )
    A. 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B. 臭氧层破坏,近地面气温降低
    C. 氮气增加,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 D. 水汽含量减少,太阳辐射减弱
    2019年国庆节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途中,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副机长曾半个身子被吸出机外等极端罕见险情,后经机组人员齐心协力,最后安全返航。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3U8633航班从重庆正常起飞半小时后,飞行高度达9800米时突发事故,此时
    A. 飞机正飞行在平流层的顶部
    B 驾驶舱内温度出现急剧下降
    C. 机外气压明显高于机内气压
    D. 飞机周围大气臭氧浓度很高
    24. 影片中3U8633航班返航过程中遇雷暴云,飞机剧烈颠簸,这是由于此时所处大气层
    A. 太阳辐射过强
    B. 空气电离程度高
    C.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 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序号表示正确的是( )
    A. ①为太阳辐射 B. ②为大气辐射 C. ③为云层吸收 D. ④为地面反射
    26.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 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田边烧湿草减少寒潮损失,其主要原理是( )
    A. ①增强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读“某滨海地区海陆表面气温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8. 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地区海、陆间气流运动的是( )
    A. B.
    C. D.
    29. 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时段为( )
    A. 8时至16时 B. 6时至18时
    C. 18时至次日6时 D. 16时至次日8时
    30. 海陆间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的影响有( )
    A. 水汽输送多,减少年降水量 B. 增强太阳辐射
    C. 调节气温,减小气温日较差 D. 加剧大气污染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31. 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太阳系模式图”

    材料二在太阳系中,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因此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
    火星与地球的部分资料对比。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大气密度(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黄赤交角
    与太阳平均距离(百万千米)
    平均温度(℃)
    地球
    1
    1
    1
    1年
    23时56分
    23°26′
    149.6
    15
    火星
    0.11
    0.15
    0.01
    1.9年
    24时37分
    23°59′
    227.9
    -55

    (1)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一,与其它各大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一起围绕太阳公转,它们的轨道形状为________,各行星公转方向________。
    (2)读图,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从地理环境、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列举三个例子,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4)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你认为它们的相似表现在哪些方面?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小明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活动一:资料研究,查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在文献检索中该同学发现古人有对太阳的观测和记录。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该同学检索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网,查看了太阳活动预报中心发布的太阳活动综述信息及历史数据(下表为2018年12月17日国家天文台发布的信息)。
    日期
    1月1日
    2月1日
    3月1日
    4月1日
    5月1日
    6月1日
    7月1日
    8月1日
    9月1日
    10月1日
    11月1日
    12月1日
    地磁活动
    微无
    平静
    平静
    平静
    平静

    平静
    平静
    平静
    微扰
    平静
    平静
    耀斑













    (1)文献中记载的“黑气”是指________。
    (2)古人选择在日出时观测“黑气”,原因是________。
    (3)根据2018年12月17日国家天文台发布的信息可知,________能够影响地球磁场。2018年太阳活动较弱,可推测地球两极地区的“________”强度较小。
    (4)耀斑发生在太阳的(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太阳内部
    活动二:总结提升,描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帮助小明完成下面活动总结中的描述内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
    33. 下图为“甲、乙两地岩层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________或________。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________,越是新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________。
    (3)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4)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34. 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可能看到的景观分别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从①、④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你的判断理由、________。(提示:可从地貌景观特征、环境特点、区域位置中任意两方面说明即可)
    (2)人们常用________形容②地的地表特征,请你对该地地貌形成原因进行正确的排序: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填字母)。
    a.冬季盛行西北风
    b.风力减弱、风沙沉积
    c.沙漠提供物质来源
    d.秦岭、太行山脉的阻挡
    e.流水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60分。)
    2020年7月23日中午,“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顺利升空,开启了中国人的首次火星之旅。“天问一号”还将飞行4个月才能抵达火星轨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1月,“天问一号”已经脱离了( )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2. 与火星相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距太阳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
    B. 昼夜交替周期长,获得光热多
    C. 氮气和氧气含量高,温室效应强
    D. 大气密度小,保温效果好
    【答案】1. D 2. A
    【1题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1月,“天问一号”抵达火星轨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星系包含银河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火星和地球(两者是并列关系)均绕日公转,均属于太阳系。故11月,“天问一号”已经脱离了地月系,仍属于太阳系。故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的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轨道位于火星轨道之内,与太阳的距离较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所以平均气温更高,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昼夜交替的周期大于24小时(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上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地球上的氧气不是温室气体,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密度小,保温效果较差,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总星系)内,共有四个级别的天体系统,如下图:

    3. 在乡间,在晴朗的夜晚,仰望苍穹,繁星满天。这些星星基本上是
    A. 恒星 B. 行星 C. 卫星 D. 彗星
    【答案】A
    【分析】考查天体特征
    【详解】恒星可以发光,而行星和卫星以及彗星不会发光发热,所以在晴朗的夜晚,繁星基本为恒星,A正确。故选A。
    4. 金星在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金星在夜空中亮度大的原因是( )
    A. 体积和质量小 B. 自身能够发光
    C. 距离地球较近 D. 有明亮的光环
    【答案】C
    【详解】体积和质量与亮度无关,A错误。金星本身不发光,为反射的太阳光,B错误。金星,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太阳系行星,因而在地球上观察,金星亮度大。C正确。金星没有光环,D错误。故选C。
    【点睛】,金星并没有光环. 太阳系有光环的行星有四颗: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下图是1985年-2017年太阳黑子数统计图,体现出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计下一个太阳活动周期将于2020年开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据图推算下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值出现在( )
    A. 2025年 B. 2031年
    C. 2035年 D. 2040年
    6. 太阳活动出现高峰值时( )
    ①太阳黑子数量明显增多②地球磁场被扰动很明显
    ③卫星导航和空间通信受到干扰④为地球提供更丰富的光热资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5. A 6. A
    【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即两个相邻的太阳活动高峰年(黑子数目明显增多)间的时间间隔或两个相邻的太阳活动低峰年(黑子数目明显减少)间的时间间隔。据图可知,最后一次太阳活动高峰值大约出现在2014年,因此,下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值大约出现在2025年,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强弱的主要标志,因此,太阳活动出现高峰值时,太阳黑子数量明显增多,故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因此,太阳活动出现高峰值时,地球磁场被扰动很明显,故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爆发时,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故太阳活动出现高峰值时,卫星导航和空间通信受到干扰,故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故④错误。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出现美丽的极光 ;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
    读“地球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a代表(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
    8. 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A d和e B. e和f
    C. d和f D. f和g
    【答案】7. A 8. A
    【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a位于大气上界和地面之间,代表大气圈;c在水中,代表水圈;d在地表以下,属于岩石圈;b则代表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的生物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莫霍面以上的d为地壳,e、f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g位于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据图可知软流层以上的d和e 即为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
    10. 图中所涉及的地球各圈层( )
    A. 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 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 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D. 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答案】9. B 10. C
    【9题详解】
    构成图示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属于水圈,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图中涉及的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其他圈层不是,故A选项错误;图中所涉及的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故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图中所涉及的地球各圈层之间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的内能、重力势能及太阳辐射(重力势能和太阳辐射属于地球外部),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是互相渗透甚至互相重叠的,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12. 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及由此推断当时的环境特点可能是( )
    A. 太古宙——温暖湿润
    B. 古生代——寒冷干燥
    C. 晚古生代——火山活动频繁
    D. 中生代——森林植被茂密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婴儿期”的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氧气和氮气
    B. 科学家是通过对世界历史的长期研究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史的
    C. 地质年代中经历时间最长的时代是元古代
    D. 新生代发生了规模巨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14. 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这些阶段从开始到现代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
    ③原始海洋时代
    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
    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②⑤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③②⑤④
    【答案】11. B 12. D 13. D 14. B
    【11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蕨类植物之后出现裸子植物,再后来才出现被子植物,A错误。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之后出现鱼类,最后出现恐龙所属的爬行动物,B正确。 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依次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C错误。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依次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太古宙火山喷发频繁,不是重要的成煤期,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A错误。晚古生代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当时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有利于成煤。寒冷干燥的气候和火山活动频繁不利于形成茂密的森林, 故BC错误。 中生代裸子植物兴盛,森林植被茂密,是重要的成煤期,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婴儿期”的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A错误。科学家是通过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史的,B错误。 地质年代中经历时间最长的时代是冥古宙,C错误。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发生了规模巨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地球的演化首先是初期的岩浆时代,当时地球上还没有生命迹象,到处是一片荒凉死寂;然后海水中生命活动明显增强,除单细胞生物外,还出现了藻类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此时属于原始海洋时代;随着地壳发生剧烈变动,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进入古生代;再然后陆地上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进入中生代;最后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因此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①③④②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下图为喀斯特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地貌( )
    A. 主要因风力作用形成 B. 所在地区气候干旱
    C. 形成顺序是④③①② D. 岩石类型为变质岩
    16. 能减缓该地貌形成进程的是( )
    A. 气候异常、降水增多 B. 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剧
    C. 地壳运动活跃度增加 D. 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
    17. 喀斯特地貌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与其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 气候、植被 B. 植被、土壤
    C. 岩石、水文 D. 土壤、地形
    【答案】15. C 16. D 17. C
    【15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故A错误;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因而喀斯特地貌区,气候特征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地区,故B错误;石灰岩为沉积岩,故D错误;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先在流水的溶蚀、侵蚀作用下形成溶沟,为图④;溶沟在流水溶蚀、侵蚀下进一步形成溶洞,溶沟变长变深为图③;溶洞在流水溶蚀、侵蚀下进一步变大、坍塌,溶沟继续变深变长,为图①,溶洞继续坍塌,地势变得低平,又形成新的溶沟为图②,所以形成顺序是④③①②,C正确。故答案选C。
    【16题详解】
    图中地貌为喀斯特地貌,气候异常、降水增多,流水溶蚀、侵蚀增加,喀斯特地貌发育更加广泛,故A错误;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剧,破坏植被,流水侵蚀增强,喀斯特地貌发育更加增强,故B错误;地壳运动活跃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故C错误;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流水侵蚀、溶蚀,有助于缓解喀斯特地貌,故D正确。故答案选D。
    【17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所以主要是岩石、水文与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密切相关,故C正确;气候、植被、地形对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有影响,但不是密切关系,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送别角是一处似象鼻山造型的岩礁,这里是新西兰南岛的最北端。下图示意送别角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 )
    A. 岩石硬度较大 B. 层理构造显著
    C. 断裂构造发育 D. 以花岗岩为主
    19. 塑造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物理风化
    C. 冻融风化 D. 海浪侵蚀
    20. 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送别角地貌可能演变为( )
    A. 海蚀崖、海蚀柱 B. 海滩、滩涂
    C. 海蚀拱桥、海积阶地 D. 沙坝、沙嘴
    【答案】18. A 19. D 20. A
    【18题详解】
    由材料知送别角是一处似象鼻山造型的岩礁,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岩石硬度较大,不易被侵蚀得以保留下来,形成送别角地貌,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层理构造显著,断裂构造发育,但不是该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BC错误;有层理构造不是花岗岩,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由材料及图片可知,送别角是一处似象鼻山造型的岩礁,“象鼻”申向海水中,海浪侵蚀作用是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选项D正确;仅有物理风化作用不会形成象鼻地貌,B错误;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和冻融作用影响小,都不是形成该种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A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题详解】
    海滩、滩涂、海积阶地、沙坝、沙嘴等都属于海积地貌,而送别角主要为外力侵蚀地貌,BCD错误。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象鼻与沿岸岩层相连处会断裂塌陷,使象鼻变为海蚀柱,沿岸成为海蚀崖,A正确。故选A。
    【点睛】海岸地貌从基本特征可分为两大类: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海岸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的发育程度也有差异。
    读“干洁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构成(高度25千米以下)”,完成下面小题。
    干洁空气
    氮气
    氧气
    氢气
    二氧化碳
    臭氧等其他气体
    体积(%)
    78.09
    20.95
    0.93
    0.03
    极少
    质量(%)
    75.52
    23.15
    1.28
    0.05
    极少
    21. 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 )
    A. 氩气 B. 臭氧 C. 氧气 D. 氮气
    22.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 )
    A. 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B. 臭氧层破坏,近地面气温降低
    C. 氮气增加,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 D. 水汽含量减少,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21. D 22. A
    【分析】
    【21题详解】
    读表可以看出,干洁空气中不管体积和质量,氮气的比例都是最大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A正确。跟臭氧层没有关系,B 错。氮气增加,跟大气的反射作用无关,C 错。跟水汽含量无关,D 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大气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2019年国庆节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途中,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副机长曾半个身子被吸出机外等极端罕见险情,后经机组人员齐心协力,最后安全返航。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3U8633航班从重庆正常起飞半小时后,飞行高度达9800米时突发事故,此时
    A. 飞机正飞行在平流层的顶部
    B. 驾驶舱内温度出现急剧下降
    C. 机外气压明显高于机内气压
    D. 飞机周围大气臭氧浓度很高
    24. 影片中3U8633航班返航过程中遇雷暴云,飞机剧烈颠簸,这是由于此时所处大气层
    A. 太阳辐射过强
    B. 空气电离程度高
    C.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 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答案】23. B 24. D
    【23题详解】
    中纬度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飞行高度达9800m突发事故,此时飞机处于对流层顶部,A错;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会导致驾驶舱内温度急剧下降,B正确;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机外气压明显低于机内气压,C错;飞机还处于对流层,臭氧浓度较低,D错。故选B。
    【24题详解】
    雷暴云导致飞机剧烈颠簸,且雷暴云天气发生在对流层,表明此时大气层空气垂直运动显著,D正确,C错误(平流层空气才以水平运动为主);出现雷暴云天气,太阳辐射弱,A错;飞机在对流层,高层大气的空气电离程度才高,B错。故选D。
    【点睛】对流层主要有以下个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不同);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域、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④对流层在不同纬度的厚度有所差别:低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7-18km;中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高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8-9km。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序号表示正确的是( )
    A. ①为太阳辐射 B. ②为大气辐射 C. ③为云层吸收 D. ④为地面反射
    26.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 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田边烧湿草减少寒潮损失,其主要原理是( )
    A. ①增强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答案】25. A 26. D 27. C
    【25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之后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A对,BCD错。故选A。
    【26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之后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④地面辐射,D对,ABC错。故选D。
    【27题详解】
    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在田边烧湿草减少寒潮损失,其原理是烧湿草制造烟熏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③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减少寒潮损失,C对。ABD错。故选C。
    读“某滨海地区海陆表面气温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8. 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地区海、陆间气流运动的是( )
    A. B.
    C. D.
    29. 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时段为( )
    A. 8时至16时 B. 6时至18时
    C. 18时至次日6时 D. 16时至次日8时
    30. 海陆间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的影响有( )
    A. 水汽输送多,减少年降水量 B. 增强太阳辐射
    C. 调节气温,减小气温日较差 D. 加剧大气污染
    【答案】28. B 29. A 30. C
    【28题详解】
    据图可知,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陆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高空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夜晚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海洋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陆地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因此,高空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近地面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时,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读图可知,8时至16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所以该时段近地面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水汽输送多,会增加年降水量,A说法错误。海陆间热力环流不能增强太阳辐射,B错误。海陆间热力环流使冷热不均的两地气温得到调节,减小地区的气温日较差,C正确。海陆间热力环流会加快污染物的扩散,D错误。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差异(上升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下沉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空气作水平运动(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31. 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太阳系模式图”

    材料二在太阳系中,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因此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
    火星与地球的部分资料对比。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大气密度(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黄赤交角
    与太阳平均距离(百万千米)
    平均温度(℃)
    地球
    1
    1
    1
    1年
    23时56分
    23°26′
    149.6
    15
    火星
    0.11
    0.15
    0.01
    1.9年
    24时37分
    23°59′
    227.9
    -55

    (1)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一,与其它各大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一起围绕太阳公转,它们的轨道形状为________,各行星公转方向________。
    (2)读图,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从地理环境、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列举三个例子,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4)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你认为它们的相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 ①. 椭圆形 ②. 相同(自西向东)
    (2)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第三颗行星,位于金星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3)维持地表温度,提供光和热;为生活、生产提供太阳能,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太阳辐射是水、大气等运动的动力;人造卫星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辐射提供能量;太阳能转化的能源,比如煤、石油是工业的主要能源,间接利用了太阳能;太阳辐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根本条件,是各种动植物的能量来源等
    (4)火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与地球距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差不大;火星、地球自转周期比较相似;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一样。
    【分析】本题以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与火星部分对比资料为背景,涉及太阳系行星公转特征,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分析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八颗行星公转特征为:近圆形(公转轨道为近似于圆形的椭圆),共面性,同向性(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按照公转轨道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公转轨道位于第三位,位于金星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例如,极地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少,气候寒冷,形成苔原和冰原景观,赤道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形成热带雨林景观;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 ,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路灯、光伏发电等;太阳能可以转化为其他能源,如人类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根本条件,是各种动植物的能量来源等。
    【小问4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地球与火星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地球的自转周期与火星的自转周期相似;火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和地球距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差不大;地球的黄赤交角与火星的黄赤交角差别不大。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小明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活动一:资料研究,查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在文献检索中该同学发现古人有对太阳的观测和记录。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该同学检索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网,查看了太阳活动预报中心发布的太阳活动综述信息及历史数据(下表为2018年12月17日国家天文台发布的信息)。
    日期
    1月1日
    2月1日
    3月1日
    4月1日
    5月1日
    6月1日
    7月1日
    8月1日
    9月1日
    10月1日
    11月1日
    12月1日
    地磁活动
    微无
    平静
    平静
    平静
    平静

    平静
    平静
    平静
    微扰
    平静
    平静
    耀斑













    (1)文献中记载的“黑气”是指________。
    (2)古人选择在日出时观测“黑气”,原因是________。
    (3)根据2018年12月17日国家天文台发布的信息可知,________能够影响地球磁场。2018年太阳活动较弱,可推测地球两极地区的“________”强度较小。
    (4)耀斑发生在太阳的(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太阳内部
    活动二:总结提升,描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帮助小明完成下面活动总结中的描述内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
    【答案】(1)太阳黑子
    (2)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
    (3) ①. 耀斑 ②. 极光 (4)B
    (5)凡是黑子活动的峰年或谷年,地球上出现异常气候的概率就明显地增加;耀斑爆发时会扰动电离层对无线电(或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影响;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使磁针剧烈震动而无法正确指示方向的磁暴现象;在南极和北极上空出现美丽的极光现象。
    【分析】本题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相关探究活动为材料,涉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推知,文献中的“黑气”是指太阳黑子。
    【小问2详解】
    古人选择在日出时观测“黑气”,是因为日出时太阳光线经过大气的路程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便于观测。
    【小问3详解】
    根据2018年12月17日国家天文台发布的信息中有关于耀斑活动的记录,可知,耀斑能够影响地球磁场。2018年太阳活动较弱,说明此时间段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强度较弱,由此可推测地球两极地区的“极光”活动的强度也较弱。
    【小问4详解】
    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耀斑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
    【小问5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对气候有明显影响,凡是黑子活动的峰年或谷年(中图版教材表述,与其它教材版本不同),地球上出现异常气候的概率就明显地增加,黑子活动的谷年,气候则比较平稳;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体现在:耀斑爆发时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造成通信不稳,甚至中断;对磁场的影响,体现在: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震动而无法正确指示方向;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带电粒子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出现美丽的极光现象。       。
    33. 下图为“甲、乙两地岩层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________或________。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________,越是新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________。
    (3)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4)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答案】(1) ①. 遗体 ②. 遗迹
    (2) ①. 简单 ②. 复杂
    (3)A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4)B和W、C和X、F和Y、G和Z属同一地质年代,BFG对应WYZ是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地质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属性相同。
    【分析】本题以甲、乙两地岩层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化石的概念、化石结构的特点、地层形成时间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小问2详解】
    生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新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地层越靠下,其形成时间越早,因此可知,A层形成的最早,G层形成的最晚。根据A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和菊石化石,可知,该地层形成于古生代;G层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鸟类化石,可知形成于新生代。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B和W、F和Y、G和Z三组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因此可知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地质年代。C和X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属性(喷出岩)相同,可知,C和X属同一地质年代。
    34. 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可能看到的景观分别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从①、④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你的判断理由、________。(提示:可从地貌景观特征、环境特点、区域位置中任意两方面说明即可)
    (2)人们常用________形容②地的地表特征,请你对该地地貌形成原因进行正确的排序: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填字母)。
    a.冬季盛行西北风
    b.风力减弱、风沙沉积
    c.沙漠提供物质来源
    d.秦岭、太行山脉的阻挡
    e.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1) ①. ④ ②. ② ③. ① ④. ③ ⑤. 选择①地,景观上看是开阔、平坦,广阔的农田分布,推断这里可能是东部季风区的平原,所以位于丙地选择;④地,景观上看是广阔的沙漠,推断这里气候干旱,位于内陆地区,所以位于甲地。
    (2) ①. 千沟万壑 ②. c ③. d ④. b
    【分析】本题以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和景观图为背景,涉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分析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对应④景观图;乙地位于黄土高原区,地表千沟万壑,对应②景观图;丙地位于黄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地貌,对应③景观图;丁地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对应①景观图。据图可知,①地地形平坦开阔,农田面积广阔,应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且位于平原地区,故选择丙地;④地为沙漠景观,气候干旱,应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故选择甲地。
    【小问2详解】
    黄土高原区的地表形态特征为:千沟万壑或沟壑纵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黄土沉积)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西部的大陆地区,气候干旱,大片沙土裸露。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在西北风的作用下(a),沙漠区大量沙尘(c)被搬运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秦岭、太行山脉的阻挡(d),风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风将黄土沉积下来(b),年复一年,最终形成厚厚的黄土堆积。由于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同时由于黄土高原区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作用强(e),年复一年,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相关试卷

    2021北京房山高一(下)期中地理(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房山高一(下)期中地理(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北京房山高一(下)期末地理(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北京房山高一(下)期末地理(教师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北京房山高二(上)期末地理(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3北京房山高二(上)期末地理(教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