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测试题
展开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史学界对我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研究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的是( )
A.科技的不断进步 B.考古的不断发展
C.对古文献整理的深入 D.对神话传说的挖掘
答案:B
解析:石器时代的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时期,是没有文献资料记载的。对石器时代古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存状况的了解,主要通过考古的发掘,进行研究。
2.与下图叙述的特征相符的是( )
·距今约7 000—5 000年前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出土了大量彩绘陶器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答案:A
解析: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了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3.下图中的黑陶罐为盛储器,出土于墓葬中。它器形规整,造型端庄,胎壁薄而均匀,通体黝黑发亮,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它属于( )
A.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
B.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C.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D.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答案:B
解析:四个选项中,只有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故选B项。
4.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 )
A.分封制初具雏形 B.宗法制的基本形成
C.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D.政治体制严重倒退
答案:C
解析: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传贤”到“传子”,是王位世袭制确立的标志。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推动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5.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B
解析: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
6.商周时期,我国基本的土地制度是( )
A.地主土地私有制 B.小农土地所有制
C.土地公有制 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但从良渚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的一些发现来看,当时漆器至少在贵族的生活中应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良渚文化的漆器均发现于较大的墓葬中,能辨器形的有盘、觯和杯等,有的棺木上也很像是涂漆的。这些漆器一般为黑色,画朱红色花纹,有的还镶嵌玉粒。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非子·十过》中的记载反映出当时的漆器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材料一中的记载是否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历史。
(3)根据材料二,说明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参考答案:(1)漆器较为珍贵,主要为贵族使用;漆器主要用作食器、祭器;漆器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黑色。
(2)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韩非子·十过》的记载是真实的。
(3)历史文献可以使人们直接了解历史;考古材料可以再现历史,印证文献记载的正确与否。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周公杀武庚,灭东方十七国,才实行大封建。《史记》说武王首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恐不可信。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建立七十一国,其中兄弟(周公的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周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大小诸侯。
材料二 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上天付给他土地和人民,因此得行施所有权。天子算是天下的大宗,同姓众诸侯都尊奉他做大宗子。天子分土地臣民给诸侯或卿大夫。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周天子确立天下大宗地位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说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参考答案:(1)逐步推进;诸侯国众多;注重建立与周王同姓的诸侯国。
(2)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元子。
(3)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在已发掘的北京人遗址中,“从上到下有4层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最上部的灰烬位于鸽子堂西侧第3层下一块巨大的石灰岩上。”这表明北京人( )
A.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
B.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火的原始人
C.已进入了文明时代
D.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答案:A
解析:大量用火的遗迹,表明北京人会使用火。故选A项。
2.1963年,我国在山西峙峪对一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石器、石片15 000多件。下图展示的是该遗址出土石器的典型代表,据图判断该处遗址应属于典型的( )
A.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B.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
C.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D.进入早期国家后的遗址
答案:A
解析:观察图中的文物,可知这些石器表面并不规则,是砍砸形成的,没有经过磨制,也没有穿孔,因此,它们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故选A项。
3.新石器时代,我国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 )
A.产品出现了大量剩余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人们开始过定居生活 D.部落联盟逐渐扩大
答案:C
解析:原始农业的产生,使人们能够在一块土地上相对稳定下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修建村落,开始过上定居的生活。
4.《史记》载:“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太戊)殷复兴,诸侯归之。”这反映出司马迁衡量商朝兴衰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是否安定 B.商王是否励精图治
C.百姓是否安居乐业 D.各地诸侯是否来朝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诸侯咸归殷”“诸侯或不至”“诸侯归之”表明司马迁所谓的兴衰,是以诸侯来朝或不来朝为标准衡量的。
5.“商朝晚期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B.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C.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D.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有子继位为王的商王“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当时的王位注重在父子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
6.《尚书·周书》记载周公东征声称:“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周公的这种做法旨在( )
A.为伐商制造舆论以笼络民心
B.利用占卜欺骗民众
C.利用迷信手段证明商朝必亡
D.表明伐商并非自愿
答案:A
解析:周公利用占卜手段来说明其伐商的行动合乎天意,并以此笼络民心,为其伐商的军事行动服务。
7.据《尚书·周书》载,周公曾说:“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这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注重( )
A.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
B.创立新的行政体制
C.继承前代的治国理念
D.借鉴前代的经验教训
答案:D
解析:“监”通“鉴”,意即照镜子。周公明确表明“监于”夏商,就是要总结夏商治国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治理西周。
8.公元前841年,西周发生了“国人暴动”。这场暴动发生的原因是( )
A.分封制的推行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西周统治者推行暴政
C.周政权同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不断激化
D.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9.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
A.严格的等级制度
B.天子生活奢侈
C.政治地位越高生活水平越高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天子、诸侯、大夫等的盛食器具与政治地位对应,是等级制度在生活领域的表现,A项正确。
10.西周时期,通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下列对井田制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直接导致土地兼并问题的产生
B.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C.土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
D.维护农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西周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6年,在河北磁县一个叫磁山遗址的地方,发现了上百个粮食窖穴……当时做了一种叫作“灰像法”的研究,认为这些粮食是粟。最近的研究证明里面还有黍和其他一些作物,但是以粟和黍为主。如果把这些窖穴里储藏的粮食换算成新鲜的小米,有十几万斤。……同时,这里还出土了三种制作得非常好的农具:一种是石铲,翻地用的,证明那时人们已经知道翻地了;另一种是石镰,就是石头做的镰刀状农具;还有一种是石磨盘、石磨棒,加工谷物用的。
与磁山(遗址)几乎同时发现的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的农具几乎跟磁山的一样,只是石铲、镰刀都带锯齿,比磁山的更先进了。
差不多同时,人们在甘肃大地湾窖穴里面发现了粟,而且还是完整的一把,捆在一起,还保留着穗子。
——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以及大地湾遗址属于石器时代的哪一时期。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上述遗址所反映出的当时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1)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人们种植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因此,这些遗址应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2)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过定居的生活;主要种植旱地作物粟和黍,作物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生产工具有了明显的进步。
12.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 |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予),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
乙 |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吕氏春秋》 |
丙 |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
(1)综合甲、乙、丙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原因。
参考答案:(1)历史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历史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朝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
(2)《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随堂练习题,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练习题,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