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共9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隋朝统一后,在各地建立了许多义仓。其目的是(  )A.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B.保障朝廷的物资供应C.保证军队粮食供应 D.防备灾害以赈济百姓答案:D解析:隋朝时,义仓遍置于乡间,是为了防备水旱灾害,救济百姓之用。2.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对此话解读最正确的是(  )A.开凿的目的是巩固统治B.加重了百姓的负担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可知材料的着眼点是大运河在南北经济交流方面的作用。故C项正确。3.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道:先贤有言曰:‘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要能容下不同的意见,对于阿谀奉承之人不可以不提防,即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A项正确。4.唐朝建立后,曾一度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景象。这些盛世景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B.与周边民族关系的融洽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D.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答案:D解析:在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中,A、B、C三项都是盛世局面的表现。唐太宗、唐玄宗等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5.下图所示的生产工具在唐朝普遍流行于(  )A.黄河流域       B.东北地区C.西北地区   D.江南地区答案:D解析:图中所示的工具是曲辕犁,特别适合水田耕作。故选D项。6.唐朝,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统治者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答案:B7.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当时,趁唐朝边防空虚占领其河西陇右地区的是(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靺鞨答案:C解析:在安史之乱中,吐蕃趁机占领了河西陇右地区。8.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五代中最早建立的是(  )A.后梁   B.后唐C.后晋   D.后周答案:A解析: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了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后梁。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考古工作者1971年发现位于洛阳老城区北侧的含嘉仓遗址时,还以为是八角墓葬,等看到铭文砖之后才知道,它是唐玄宗时代大名鼎鼎的含嘉仓。这个粮仓始建于隋朝,在唐朝和北宋仍继续使用。含嘉仓的规模之大不可思议:东西长约六百余米,南北长约七百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四百多个粮窖。粮窖口径最大的约十八米,深约十二米,可藏粮一万几千石。其实,含嘉仓只是唐政府许多粮仓中的一个。在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大小粮仓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在历史研究中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政府在大城市广建粮仓的目的,并指出含嘉仓的发现有何史学价值。参考答案:(1)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真相。(2)目的:保证政府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价值:是隋唐盛世景象的直接印证,对于研究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资的储存以及建筑设计等都有重要的价值。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在完成统一后,隋文帝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八分为一尺,古斗三斗为一斗,古秤三斤为一斤,颁行全国。唐以后历朝沿用隋制大尺、大斗和大秤,变动不大。隋文帝的做法(  )A.意在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实质上是对农民财富的掠夺答案:A解析:隋文帝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传统的经济政策没有改变,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不会因统一度量衡而增加。2.隋朝修建了含嘉仓、洛口仓、永丰仓等众多的官仓,粮食储藏丰盈。府库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资也不计其数,甚至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  )A.交通发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B.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C.赋税制度的完备D.统治者的腐化堕落答案:B解析: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实了府库的积蓄,这是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高度繁荣的结果。3.下表中的内容是历史上著名人物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这些评价都(  )评价者评价唐代李吉甫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唐代皮日休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明代顾炎武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A.猛烈抨击隋炀帝的暴政B.都强调了运河对农业发展的作用C.都肯定运河的积极影响D.都辩证地指出了隋炀帝的功与过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都肯定了运河的积极作用,李吉甫、顾炎武指出了隋炀帝的暴政,但皮日休只肯定了进步作用。故选C项。4.唐太宗曾向大臣表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能形成这种可贵的认识,主要(  )A.得益于魏征的不断劝谏B.在于自身良好的政治素质C.在于对隋朝的灭亡感触深刻D.为尖锐社会矛盾所迫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唐太宗从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中,得出了这种可贵的认识。5.晚年的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答案:B解析:成迟败速”“失易得难是唐太宗对政治统治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6.“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诗《陇西行》描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之后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指(  )A.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B.推动了民族交融C.唐蕃之间不再发生战争 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答案:B解析: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蕃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反映了(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实际反映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属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正确。8.刻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的王府君墓志铭记载:黄巢坐长安,李帝奔蜀,墓志铭中记载的事件(  )A.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B.引发了朋党之争C.瓦解了藩镇割据势力 D.打击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墓志铭描述的是唐末黄巢农民起义。该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D项正确。9.据《资治通鉴》载,唐玄宗天宝年间,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中国无武备矣。这种现象说明(  )A.唐朝军队的战斗力空前提高B.唐玄宗时期出现盛世景象C.唐政府与边疆各族关系融洽D.唐朝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当时唐朝的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也就是说边军远远多于驻守京师和内地的军队。故选D项。10.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底,濮州人王仙芝聚集数千人在长垣起义,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天补平均体现出当时的农民(  )A.要求提高自身政治地位的诉求B.对赋税繁重和社会不公的不满C.对于强枝弱干社会现实的不平D.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答案:B解析:唐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赋税繁重,官吏贪暴,赏罚不平。天补平均意即替天行道,解决社会不公。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并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3)根据材料,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参考答案:(1)轻徭薄赋;重视灾害救济;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撤并州县,节约开支。(2)举措:亲耕籍田,做出表率;通过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增加耕作的牲畜;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不夺农时,与民休息。理念:重农、存百姓。(3)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体现出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清明统治和敏锐的政策眼光,反映出他是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12.下面是一张唐朝人口统计表,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材料 年号公元人口数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万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约4141万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890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约5291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万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万——据苏冕《唐会要》等整理根据统计表的信息,归纳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参考答案:趋势:唐太宗时人口不多,唐玄宗时人口不断增加,玄宗后期人口数达到最高点;755年后人口急剧减少,从肃宗到穆宗时人口继续减少。原因:经过贞观之治,到玄宗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增长很快;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人口急剧减少;安史之乱后又出现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战争不断,社会动荡,这不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而且由于中央政府的失控,在册人口数日益减少。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