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B.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与儒家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儒家思想遭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其他思想流派的传播情况,也没有社会动荡的信息,B、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2.宋朝之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朝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四书”在宋元主要是作为( )
A.儒家基础读物 B.科举命题的唯一依据
C.研究儒学的学术根据 D.儿童教育的启蒙读物
答案:A
解析: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四书”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A项正确。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是( )
A.刚健豪放 B.清新婉约
C.通俗易懂 D.沉郁悲壮
答案:A
解析:根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知作者的词风是刚健豪放,A项正确。
4.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这些优秀作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B.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元朝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四大悲剧”都是通俗易懂的戏剧,是“俗”文化的代表,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D项正确。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与元杂剧的繁荣关联不大,A 项错误。科举士人欣赏的主要是“雅”文化,B项错误。元杂剧并非仅仅出现在南方,C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现象,错误。
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说明( )
A.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劳动人民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C.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的发展
D.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发展
答案:A
解析:郭守敬在元世祖的支持下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并据此主持编制了《授时历》,这说明元政府很重视与农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古代政府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A项。
6.20世纪初,学者在敦煌附近的遗址中,发掘出一种用特殊文字书写的佛经。后来,内蒙古西北端的黑水城遗址出土了一本名为《番汉合时掌中珠》的两种文字双解的字典,人们才逐渐了解此种少数民族文字,它使用楷书偏旁代表各种意义。这最有可能是哪一种文字( )
A.西夏文 B.藏文
C.波斯文 D.蒙古文
答案:A
解析:西夏和辽国的文字都受汉字影响较大,从题干中发掘的地点及文字形式来看,这一文字最有可能是西夏文。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布局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成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宋]吴自牧《梦粱录》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朝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朝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参考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以来,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在不断崛起。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几例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表现形态。
(2)根据材料,概述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参考答案:(1)表现形态:风俗画、宋词、元曲、宋元话本等。
(2)推动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完善、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市民阶层的壮大。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夫之
答案:B
解析:宋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理学。故选B项。
2.朱熹指出:“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朱熹说的“理”是指( )
A.为人处世的道理 B.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C.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D.上天的旨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君臣之理”“父子之理”“各有理焉”,可知朱熹强调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
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分别是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D项是程朱理学的思想。
4.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是因为元曲( )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意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答案:A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说明元曲通俗易懂,迎合了当时的市民阶层,即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A项正确。
5.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一历史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答案:C
6.“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朝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
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C.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D.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答案:D
解析:柳永的词在市井中广泛流传,主要原因是他的词反映了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7.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答案:B
解析:话本是宋朝出现的一种世俗文学,杂剧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两者都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8.下图是宋朝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它反映出( )
A.马远最擅长人物画创作
B.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
C.更加强调写实
D.马远此作重视意境表达
答案:D
解析:宋朝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D项正确。
9.《梦粱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
A.战国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舶商之船……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可知材料反映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D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司南,也有指南功能,但没有用于航海,A项错误;汉朝和唐朝在指南针方面没有突出的成就,B、C两项错误。
10.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答案:D
11.右图是中国古代的八思巴字,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模仿汉字字形创制的蒙古文字
B.是成吉思汗命人创制的文字
C.是书写《蒙古秘史》的文字
D.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答案:D
解析:八思巴字是忽必烈委派八思巴创造出的一套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呜呼!(五代)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平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回答,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2)针对材料一的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1)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
(2)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1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卖炭翁 作者:[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望海潮 作者:[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提取表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从唯物史观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
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朝对市场交换行为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朝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经营时空不再有限制。这说明宋朝政府放松了对城市市场交换行为的直接管理,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