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2)《唐诗三首》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2)《唐诗三首》,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唐诗三首》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诗中___________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此诗详写老妇,略写小吏,从侧面烘托老翁的形象。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的关怀。C.这首诗“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D.“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人被带走,暗含凄苦之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句可以得知老妇人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刚刚牺牲在战场上,她的经历令人同情。B.“泣幽咽”中“咽”指哭声梗塞低沉,“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C.《石壕吏》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D.《石壕吏》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半夜抓人当壮丁行为的不满和对广大百姓的同情,是首优秀的抒情诗。4.将诗末尾的“独与老翁别”这句换成“挥手别老翁”好吗?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叙事诗,以时间为序,脉络清晰,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B.“三男邺城戍”可见朝廷征兵无度,“出入无完裙”写出百姓生活贫困潦倒。C.“前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一层一韵,暗示县吏对老妇人的多次“怒呼”。D.“独与老翁别”的“独”暗示老妇人被官吏抓走,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6.“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石壕吏》,完成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赞美了诗人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C.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8.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诗人这样布局的用意是什么?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芽。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9.诗歌画线部分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的情景的?10.“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歌行体的古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百姓的苦难生活而写下的名篇。B.“卷”“飞”“渡”“洒”“挂”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肆虐图。C.“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表现出诗人凄苦的生活。D.全诗先抒情,后叙事议论,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12.从划线诗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14.这首诗中抒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愿?(用诗中原句回答)15.选择这首诗第三节中一处对恶劣天气的描写,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6.“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1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8.《卖炭翁》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_______,而对宫使则充满了_______,这些情感蕴含在诗歌的叙述、描写和强烈的_______手法之中。19.请结合诗中具体内容,说说你怎样理解宫使“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行为。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简洁而又完整地讲述了一个老人烧炭、卖炭、失炭的经过。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烧炭的辛劳。C.“把”“称”“回”“叱”“牵”“系”等动作,刻画出宫使蛮横掠夺的丑恶样子。D.“惜不得”三字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是以微妙心理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21.本诗中的卖炭翁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老翁各有各的不幸,诗人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简述。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意思是: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2.答案:A解析:A.有误,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侧面烘托老翁的形象”有误。3.答案:D解析:D.有误,《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故选D。4.答案:不好。尽管都有“告别”之意,但原诗的“独”字暗示老妇人已经被带走了,更能表现老翁的凄苦和作者的悲愤之情。而改成“挥手”,显得有力气感,还有距离感,这与当时情景不符合。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独与老翁别”中“独”是“仅仅、只”的意思,在本诗中“独”字一词暗示了老妇人已被抓走,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挥手别老翁”与当时的情景不相符。5.答案:A解析:A.有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这首叙事诗,用对话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6.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石壕吏野蛮行为的不满,对老妇人深受苦难的同情。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这两句从写实的角度,生动的再现了事情发生的场景,侧面反映了官吏的蛮横,以及老百姓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石壕吏野蛮行为的不满,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的同情。7.答案:B解析:B.有误,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8.答案:作者想要通过叙述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着力铺陈,给读者营造一个凄惨的时代背景,更能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更表达作者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杜甫要表现的是人民的疾苦,通过官吏夜抓人这种形式告诉读者,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从侧面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9.答案:“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表达技巧既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又有借物比兴、摹绘形容、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写出了暴风对茅屋的肆虐。10.答案:诗人从眼前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感情的能力。鉴赏诗歌要求在充分理解诗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准确的切入角度进行赏析。初中考试以课内诗歌为主,要求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熟练掌握课内诗歌中常见的形象、感情和手法。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结合诗歌的内容理解,“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诗人睡眠时间很少,长夜漫漫,他由自己屋漏偏逢连阴雨的糟糕现状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和流离失所的人民大众,表达了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1.答案:D解析:D.有误,全诗先叙事议论,后抒情,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故选D。12.答案: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中不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且推己及人,想到在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许多人像他一样处于困苦的境地。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解析:本题是诗人形象的考查。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诗人生平进行分析。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13.答案:杜甫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作者的掌握。根据积累可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14.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抒写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愿。15.答案:示例一:“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示例二:“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这首诗第三节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属于环境描写,此句的意思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情,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16.答案:“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辍”同“碾”,意思是“压”。夜晚城外下了一尺多厚的大雪,天气寒冷,路上已经结冰。卖炭翁清晨就驾着卖炭的车行走在冰冻的道路上,说明他非常勤劳;因为牛车非常重,才会有“车辙”这个“辗”字准确地写出了卖炭翁为了生活拼命奔波、辛劳的苦境,说明他生活不易。17.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这首诗描写了烧炭的老人谋生的辛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剥削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8.答案:同情(怜悯);憎恶(厌恶、憎恨、谴责、批判等);对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知,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由“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中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表达出作者对宫使的厌恶和憎恨;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可知,本诗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卖炭翁的悲惨不幸,也表现了宫市的强买掠夺,通过对比手法,体现出“苦宫市”的主题。19.答案:宫使的这种行为是残酷无情的。他们手拿公文,假借皇帝的命令(手拿文书口称敕)用不值钱并且没有什么用途的纱绫强买老翁一千余斤的炭,而老翁是要指望这一车炭钱活命的(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宫使根本就不管老翁的死活,他们的行为和强盗没有区别。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意思是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这首诗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地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0.答案:D解析:D.有误,“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故选D。21.答案:相同点:都是借以表达对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不同点:本诗借以揭露“宫市”的罪恶;杜诗借以控诉战争的罪恶。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写卖炭翁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9)《马说》,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解释加粗的词,翻译句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8)《礼记》二则,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7)《庄子》二则,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翻译下面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