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围像时需要认知、筛逸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开、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材料一第三小节中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的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透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子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扯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
文本二:
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伤
B.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不甘失败、生命顽强的精神品质。
D.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的可贵精神千百年以来世代流传,永不磨灭。
7、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得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青荓形象地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D.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8、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豫让价值追求的理解。
9、“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寥寥数语,却在文本一中浓墨重彩,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东见越王,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问曰:“此僻狭之国,蛮夷之民,大夫何索然若不辱乃至于此?”子贡曰:“吊君,故来。”越王勾践再拜稽首,曰:“孤闻祸与福为邻,今大夫之吊,孤之福矣。孤敢不问其说?”子贡曰:“臣今者见吴王,告以救鲁而伐齐,其心畏越。”越王再拜,曰:“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唯鱼鳖见矣。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孤赖天之赐也,敢不承教?”子贡曰:“今吴王有伐齐、晋之志,君无爱重器以喜其心,无恶卑辞以尽其礼。而伐齐,齐必战。不胜,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骑士锐兵弊乎齐,车骑、羽毛尽乎晋,则君制其余矣。”越王再拜,曰:“昔者,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孤之怨吴,深于骨髓。孤身不安重席,口不尝厚味,目不视美色,耳不听雅音,既已三年矣。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愿一与吴交战于天下平原之野。思之三年,不可得也。今大夫有赐,敢不待令乎?”子贡曰:“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息。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廉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越王大悦。
(节选自《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材料二:
子贡曰:“赐为君观夫吴王之为人,坚强以恣下,下不能逆,数战伐,士卒不能忍。太宰嚭为人,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伪诈以事其君,知前而不知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吏,灭君之臣也。”越王大悦。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孤A少B失C前D人E内F不G自H量I与J吴K人L战M军N败O身P辱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指吝惜,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则又爱之太恩”的“爱”字意思不同。
B.羽毛即羽旄,古时常用鸟羽和旄牛尾为旗子的装饰,故也作为旌旗的代称。
C.重席指层叠的席子,即两层席,古代坐席,以层数多少来区分地位的尊卑。
D.逆的意思是反对,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向东到越国拜见越王,勾践对他礼遇有加,并感谢他屈尊前来而又送上金玉良言,且表示愿意接受其指教。
B.子贡见吴王时,劝告吴王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可吴王心里害怕越国;子贡劝越王向吴王示好,促成吴王伐齐之事。
C.子贡对吴国讨伐齐国之事进行了推演,认为不管吴国胜利与否,结果都对越国有利,越国都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
D.越王对吴王的怨恨深入骨髓,他节制物欲,身受劳苦,刻苦磨砺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吴国一战,但一直未能实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2)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
14、子贡认为吴国终不会有好结果,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凌云高处
刘过①
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层霄最上头。
方识乾坤真转毂,好知身世付虚舟。
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
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②。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②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摄衣登楼,既是对诗歌题目的照应,又是下文所见所感的缘起。
B.颔联以“转毂”喻天地运转,以“虚舟”喻身世沉浮,贴切形象,内涵丰厚。
C.颈联描绘了草木湿润、山川辽阔的深秋景象,透露出诗人清醒达观的心态。
D.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等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层次分明,意境高远。
16、尾联两句“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苏词“月有阴晴圆缺”异曲同工,都写出了月亮的圆缺变化。
(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州”在古代是一种行政区划,后来多用于地名;而“洲”则是指水中的陆地。“诗词曲”包含“州”或“洲”的诗句中,“_____________”为前者之意,“______________”符合后者之意。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热搜。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 ① ,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 ② 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 ③ 。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处在流变与发展中。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语言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改写成因果关系的句子,可以少量增删字词,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类比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2题。
年轮,是树木形成层细胞进行有规律的生长和变化而形成的。春季,树木形成层会快速分裂出细胞大、细胞壁薄的早材细胞,形成颜色较浅的春材。到了秋天,形成层细胞停止分裂,晚期形成的木质部细胞个体小、细胞壁厚,① 。春材和秋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年轮。
许多人可能认为,树木的年轮, ②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树木的年轮并不是每年都有,有时不会产生,有时一年会形成多轮。在极端干旱或寒冷的年份,会影响树木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就会“缺轮”。树木正常生长过程中,如果突遇寒流或短期干旱,形成层细胞分裂有时会短暂停止后又恢复,这样一年内就会形成多轮,称作“伪轮”。
通过数年轮的方法,可以大致判断树木的年龄,但要精确定年,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交叉定年”方法,即通过大量生活在相似生境、有共同生长时期的年轮样品间的相互交叉验证,才能确定“缺轮”和“伪轮”。“交叉定年”方法 ③ ,还能通过比对年轮的特征,将活树、死树与古木样品产生的年轮序列进行交叉验证与时间“拼接”。
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根据上述材料,提取“年轮形成”的四个关键词。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记·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做事,不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
《晋书》中说:“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意为铅刀虽软,却不失磨砺成为锋利宝剑的志向;萤火虽弱,亦希望与日月之光比肩。
上述材料能给不断成长进步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C.“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错误,属于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可知,原文并没有此意。故选C。
2、答案:D
解析:D.“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据此可知是说“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故选D。
3、答案:B
解析:由“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材料二观点是强调的是文学功能的异质性。
A.“《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是指依照文学作品创作出绘画,强调图像的作用。
B.“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是指看到图画联想到文学的艺术魅力,强调的是文学的作用,符合材料二观点。
C.“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是强调文学和图像的分离。
D.“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是强调图像的作用。
4、答案:①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解析:(1)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可分析出,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2)结合材料一第三段“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可分析出,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答案: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解析:(1)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可分析出,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2)结合材料二第三段“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可分析出,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6、答案:C
解析:C.“不甘失败、生命顽强”错。这一超现实的手法,是对豫让忠义精神的赞美。故选C。
7、答案:D
解析:D.“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错。青荓是赵襄子的参乘,为赵襄子探查情况,遇到豫让而自杀,只出现在文章前面,没有贯穿全文,所以不是线索人物。故选D。
8、答案:①秉持为人之道,豫让一诺千金,践行诺言,坦然赴死;②坚守君臣之义,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③报答知遇之恩,面对智伯的礼遇、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④重视朋友之谊,豫让与青荓惺惺相惜,青荓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便以命相报。
解析:结合“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说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可知,豫让秉持为人之道,践行刺杀赵襄子的诺言,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结合“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说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可知,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坚守君臣之义,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结合文本一“我已报答主公!”“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文本二“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可知,赵襄子对他赏识,有救命之恩,智伯对他有知遇之恩,为了报答知遇之恩,面对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
结合“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头颅落地”可知,重视朋友之谊,豫让与青荓惺惺相惜,青荓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最后自杀,以命相报。
9、答案:①丰富了内容,渲染了气氛,有利于刻画豫让、赵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使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增强了小说可读性;③为后文豫让自杀铺垫蓄势,使结局更为合理;④强化矛盾冲突,有利于凸显小说主旨。
解析:从塑造人物看,结合“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可知,小说描写赵襄子一行人过桥时,写马的变化、赵襄子的心理变化以及随从察看未归等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渲染了气氛,从侧面衬托豫让的出场,有利于刻画豫让、赵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从情节和效果看,结合“马却‘咯噔’一下停往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可知,小说在豫让出场前,先是写过桥时马的变化,又描写赵襄子的心理,再写派随从去桥下察看,使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增强了小说可读性;从结构看,此处浓墨重彩的描写豫让出场前的情势,为豫让出场蓄势,也为后文豫让自杀做铺垫,使结局更为合理;从主题看,结合“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可知,疑虑重重的赵襄子看到豫让后拔剑刺杀豫让,强化了矛盾冲突,制造紧张气氛,这种剑拔弩张的形势有利于凸显小说主旨。
10、答案:EIM
解析:句意:我小时候失去了父亲,由于不自量力,就和吴人开战了,结果军队战败自己受辱。“前人”做“失”的宾语,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内不自量”和“与吴人战”一个是思想方面,一个是行动方面,中间应断开,故应在I处断开;“军败身辱”是“战”的结果,“战”后应断开,故应在M处断开。
11、答案:D
解析:D.“意思相同”错误。“逆以煎我怀”中的“逆”意思是“预料、想到将来”。句意:臣下不能有反对意见/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故选D。
12、答案:C
解析:C.“越国都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说法有误。据前文可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还有一个前提是“骑士锐兵弊乎齐,车骑、羽毛尽乎晋”,即吴国讨伐齐国成功且又攻打晋国。故选C。
13、答案:(1)越王听说这件事后,就修整道路,到城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送至客舍。
(2)吴王调动了大量的军队来残害我国,鄙视侮辱我的百姓,铲平我的宗庙。
解析:(1)“除”,修整;“身御”,亲自驾车。
(2)“残”,形容词做动词,残害;“夷”,铲平。
14、答案:①吴王凶暴而独断专行。②吴王好征伐,穷兵黩武,不体恤士兵,军队得不到休息。③忠贤之臣被疏远,伪诈谄媚之臣却被信任。
解析:根据材料二原文“赐为君观夫吴王之为人,坚强以恣下,下不能逆”可知,吴王凶暴而独断专行。根据材料一原文“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息”和材料二原文“数战伐,士卒不能忍”可知,吴王好征伐,穷兵黩武,不体恤士兵,军队得不到休息。根据材料一原文“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廉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和材料二原文“太宰嚭为人,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伪诈以事其君,知前而不知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吏,灭君之臣也”可知,忠贤之臣被疏远,伪诈谄媚之臣却被信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向东去拜见越王,越王听说这件事后,就修整道路,到城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送至客舍,问子贡说:“这是偏僻狭小的国家,人都是落后的蛮夷,大夫怎么孤寂一人就像是不怕屈辱来到这里呢?”子贡说:“要慰问你,所以来了。”越王勾践拜了两拜后又行了稽首之礼,说道:“我听说祸与福是相邻的,如今大夫前来慰问,是我的福分。我怎敢不请教一下您的高见呢?”子贡说:“我最近去见了吴王,劝告他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可他心里害怕越国。”越王拜了两拜,说:“我小时候失去了父亲,由于不自量力,就和吴人开战了,结果军队战败自己受辱,逃跑出来后,在上栖居于会稽山,在下困守在大海边,能见到的只是鱼鳖。现在大夫屈尊前来慰问我并且亲自见我,又以金玉良言来指教我,这是我依赖了上天的恩赐,怎敢不接受您的教导?”子贡说:“现在吴王有攻打齐国、晋国的意向,请您不要吝惜贵重的宝物去讨吴王的欢心,不要厌恶说出谦卑的话来尽到对吴王的礼数。如果吴国去攻打齐国,齐国一定会应战。假如吴国打不赢,那是您的福气。假如吴国取胜,就一定会把军队开到晋国。这样的话,吴国的骑兵和精锐部队就会在齐国疲惫不堪,车骑、旌旗就会在晋国消耗殆尽,那么您就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了。”越王又拜了两拜,说:“从前,吴王调动了大量的军队来残害我国,鄙视侮辱我的百姓,铲平我的宗庙。我对吴王的怨恨,深入骨髓。我不在两层席上安歇,口不品尝美味佳肴,眼睛不看美丽的女色,耳朵不听高雅的音乐,这样已经三年了。我嘴唇枯焦、舌头干燥,身受劳苦,对上侍奉群臣,对下教养百姓,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吴国在广阔的原野上交战。这样考虑了三年,一直不能实现。如今大夫有所赐教,怎敢不等待您的指教?”子贡说:“我看吴王屡次发动战争,士兵不得休息。那伍子胥的为人纯粹专一,内心正直,外面明达,而且明晓时局,不会因为怕自己被杀死就掩饰君主的过错,用正直的言论来效忠君主,用正直的行为为国效力,可是吴王赐他一死而不听从他的忠谏……”越王听了非常高兴。
材料二:
子贡说:“我替您观察吴王夫差的为人,他刚愎强横,对臣下恣意妄为,臣下不能有反对意见,又多次征战,士兵们不堪忍受战争之苦。太宰嚭为人貌似聪明,实则愚蠢;外表刚强,实则虚弱,凭借花言巧语以求接纳自己,善于弄虚作假来欺骗他的君主;只知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懂得考虑后患,顺从君主的错误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是一个断送国家的奸吏、灭亡君主的佞臣。”越王听了非常高兴。
15、答案:C
解析:C.“透露出诗人清醒达观的心态”错误。“岚烟湿”“海气浮”描绘了一副烟波缥缈虚无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对命运前途无法把握的沉浮之感。故选C。
16、答案:①尾联两句写诗人年迈登高,希望能驰目千里、穷尽望眼,可惜已无法看到中原故土。②表达了诗人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与痛苦。
解析:由尾联“杖藜”可知诗人此时已经年迈,“穷望眼”刻画了一个登高、远望,希望自己能驰目千里、穷尽望眼的老者形象。“何处认神州”用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虽然极目远眺,但可惜已无法看到中原故土。依据“真转毂”“付虚舟”“岚烟湿”“海气浮”“何处认神州”等内容可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岁月空流走的无奈、辛酸与痛苦。更是对收复中原腹地强烈愿望失落的无限感慨,传达出了诗人曾理想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伟大爱国抱负。
17、答案: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江州司马青衫湿(烽火扬州路/方其破荆州)海客谈应瀛洲(楼船夜雪瓜洲渡)
解析:易错字词:盈虚、彼、卒、生、烽、荆、瀛、渡。
18、答案:①不可胜数(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浩如烟海)②耳熟能详③屡见不鲜(数见不鲜)
解析:第一空,语境中形容“流传下来的典籍”很多,故可用“不可胜数”“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浩如烟海”。不可胜数:数不过来。形容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第二空,根据后文“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可知此空成语形容“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个诗句大多数人都熟知,因此可填“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
第三空,该成语形容“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有很多,可填“屡见不鲜”。“数见不鲜”“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数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司空见惯: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19、答案:(示例1)因为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且语言文字每天都处在流变与发展中,所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
(示例2)问题的核心之所以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是因为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且语言文字每天都处在流变与发展中。
解析:题干要求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改写,因此所写句子应使用“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然后在段中概括出因果关系的句子即可。“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处在流变与发展中”是流传产生争议的“因”;第二段客观分析“是人”或“斯人”变化的现象,结合“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可知,“最重要的不是给类似‘是人’‘斯人’之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是流传产生争议的“果”。据此改为:因为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且语言文字每天都处在流变与发展中,所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或者:问题的核心之所以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是因为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且语言文字每天都处在流变与发展中。
20、答案:①画横线的句子把寻找一些语言文字之争的正确答案的行为类比作刻舟求剑,②用人们熟知的成语故事,浅显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可笑和毫无意义,易于读者理解。
解析:类比: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划线句把“寻找一些语言文字之争的正确答案的行为”类比为“刻舟求剑”,二者的相似点是都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而“刻舟求剑”是人们熟知的成语故事,因此给读者以形象、通俗易懂的感觉,浅显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可笑和毫无意义,易于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21、答案:①形成颜色深的秋材②一圈就代表一年③不仅能帮助精确定年
解析:第一空:依据“形成颜色较浅的春材”推断秋天形成的和春天形成的相对,故可填写“形成颜色深的秋材”之类的句子。第二空:依据“许多人可能认为”推断按照普通的说法,年轮代表树木的年龄,故可填写“一圈就代表一年”之类的句子。第三空:依据“但要精确定年,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交叉定年’方法”推断“交叉定年”首先可以准确给出树木的年龄,并“还能通过……”与前文形成递进关系,故可填写“不仅能帮助精确定年”之类的句子。
22、答案:①形成层细胞②快速分裂③停止分裂④共同构成
解析:由“年轮,是树木形成层细胞进行有规律的生长和变化而形成的”,可归纳出“形成层细胞”。由“春季,树木形成层会快速分裂出细胞大、细胞壁薄的早材细胞,形成颜色较浅的春材”,可归纳出“快速分裂”。由“到了秋天,形成层细胞停止分裂,晚期形成的木质部细胞个体小、细胞壁厚,形成颜色深的秋材”,可归纳出“停止分裂”。由“春材和秋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年轮”,可归纳出“共同构成”。
23、答案:
素位而行,心向日月
曾国藩曾说:“群居守口,独居守心。”守心守口要的是一份笃定与淡然,不汲汲于名利,不纷乱于喧嚣,踏实做好自己的事,不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三心自知。然世殊事异,时代风云际会,吾侪还应位卑未敢忘忧国,居陋巷不改其志,处涸泽亦犹欢,即使生命渺小,也光风霁月,心怀坦荡,志存高远。素位而行,心向日月。
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青年立世,恪勤恪谨,干一行需爱一行,专一艺则精一艺。做好本职工作,砥砺向上。《礼记·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怀瑾握瑜,风禾尽起。孟子曾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忆往昔,先辈素位而行,坚守本心,踏实笃定,承载历史馥郁情怀,用恪守本位为国家强盛铺垫锦绣华章。任仲元守本心,深入塞罕坝,种出生机盎然;樊锦诗知己责,踏进无垠黄沙,千年壁画安然;黄旭华笃心志,寄心核潜艇,赤子之心昭然----踵武前贤,我辈青年亦当守住本心,为了国家和民族,耐得寂寞,拒绝浮躁,奉献出自己炽热的峥嵘青春。
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十八年。青年立世,亦当有远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使生命微茫,也当志存高远,擘画理想。冀以晨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晋书》中说:“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是啊,身如芥子,心藏须弥。君要看,青年代表刘秀祥心有家国,志在教育脱贫,拒绝高新回乡执教,书写大美人生;君要看,奋斗三十余载的张锦梅,心有绿满高原梦,志在家乡山水绿,扎根青藏高原三十余载,终有全国唯一的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我辈青年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素位而行,心向日月。坚守本位,踏实笃行,履践致远;志存高远,不断挑战,锐意进取:此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素位而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的匠心独守;心向日月也绝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从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再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不胜枚举传奇,昭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既需素位而行,又当心向日月。人生漫浩浩,我辈青年既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业勤勉,也当志存高远,抓住机遇,促进个人发展。
鼙鼓催征稳驭舟,勇毅笃行运筹谋。驰隙流年,星移斗转。时代霄壤嬗变,吾侪自当立足本职,精进臻善,素位而行,板凳要做十年冷,笃定心志向光而行。神州风云激荡,我辈还需心向日月,青衿之志,志存高远,浮舟不惧沧海阔,立马笑傲昆仑低。在百年梦圆之际,振翮高飞。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8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