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同步练习题
展开知识点一城镇化
下图为我国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化水平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
A.城镇人口
B.城镇用地面积
C.城镇基础设施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省份城镇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省份
B.江苏城镇化水平高于辽宁
C.南部省份城镇化水平总体高于北部省份
D.山西城镇化水平最低
3.广东城镇化水平高于新疆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优越 B.知名度高
C.经济水平高 D.矿产资源丰富
知识点二城镇化进程
读城镇化进程图,完成4~6题。
4.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农村和小村镇转移的阶段是( )
A.①阶段 B.②阶段
C.③阶段 D.①和②阶段
5.推动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
D.城镇的地理位置优势
6.伦敦城镇化发展的标志主要是( )
①城市占地面积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长 ③城市绿地增加 ④城市功能区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揭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2019年北京市城镇化率已达86.6%,下图示意1986~2019年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目前,北京市的城镇化处于( )
A.缓慢发展阶段
B.加速发展阶段的前期
C.成熟阶段
D.加速发展阶段的后期
8.目前,北京市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的是( )
A.城市近郊区的住房紧张
B.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大
C.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
D.城市近郊区的地价昂贵
知识点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为此,上海市积极探索,将“海绵城市”由概念走向实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下图是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城镇化导致了上海城区( )
A.地面径流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量减少 D.蒸发量增加
10.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下列措施最可取的是( )
A.加大对地表水的使用
B.大力建设人工湖
C.减少城市的降水量
D.推广使用渗水砖
11.上海市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减弱城郊间热力环流
B.导致海水倒灌
C.加速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关键能力综合练
爷爷的乡愁是家里的麦田,爸爸的乡愁是祖居的老屋,如今久居城市的儿子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读图,完成1~3题。
1.家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城镇化快速发展 B.城乡差距加大
C.滞后城镇化现象 D.逆城镇化现象
2.这种变化将会导致( )
A.农村经济走向衰落
B.农村空巢老人减少
C.农村人力资源流失
D.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3.下列诗句中描写材料中“家乡”的是( )
A.采伐红松惊秀木,耕耘黑土望丰收
B.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C.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
D.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下图为“1951~2015年中国、印度的总人口和城镇化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时期( )
A.中国城镇化起步早
B.两国城镇人口数量之差呈现扩大的趋势
C.中国城镇化速度始终较快
D.印度农村人口随城镇化水平提升而减少
5.城镇化对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资源压力减轻
B.农业总产值下降
C.产业结构调整
D.城镇交通压力减小
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完成6~8题。
6.2006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A.84% B.74%
C.44% D.24%
7.2006年该国城镇化进程进入( )
A.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为主
B.郊区城镇化
C.逆城镇化
D.再城镇化
8.1961~2006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D.城镇化进程加快
半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如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港、澳、台资料暂缺)。读图,完成9~11题。
9.下列关于我国半城镇化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半城镇化率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发展态势
B.我国半城镇化率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C.我国东北地区半城镇化率低是因为人口迁移率较低
D.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城镇化率高于长江流域与产业结构有关
10.缓解我国半城镇化现象的有效措施有( )
①鼓励城镇人口迁入农村 ②限制人口流动规模 ③提高城镇服务能力 ④推动农业产业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甲地半城镇化率较高,可能会使该地( )
A.城镇化水平下降 B.城市管理难度加大
C.老龄化程度加大 D.城郊交通压力减小
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图左图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其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___。
(2)①图左图中E→F反映了________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图中,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它的城镇化开始时间________,城市水平________(高/低),城镇化发展速度________。
核心素养升级练
下图为东京市1975~2015年人口迁入数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0年,东京城镇化进程处于( )
A.城镇化初期阶段 B.郊区城镇化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再城镇化阶段
2.推测2000年以来东京人口回流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成本下降 B.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C.基础设施完善 D.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辐射带动功能强的超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都市圈内每个城市的职能各具特色并呈现较高的一体化水平。日本东京都市圈(下图)由“一都三县”组成,面积、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均居世界第一位。据此完成3~4题。
东京都市圈主要城市(区)及功能
新宿:商务办公、娱乐中心
涩谷:信息商务、娱乐中心
多摩新城:居住、金融保险、教育
千叶新城:生态园区、国际空港和海港工业
川崎:运输、建筑以及高科技企业中心
横滨:造船与钢铁工业、石化、汽车制造
埼玉:行政及体育休闲文化中心
3.以“东京都心”为中心,半径50 km以内城市(区)的主要职能为( )
A.工业制造 B.交通运输
C.文化教育 D.商业金融
4.东京都市圈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中心城市的规模 B.周围城市的数量
C.交通设施的完善 D.区域的人口密度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随着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人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5~6题。
5.“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B.技术与素质的提升
C.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D.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6.“城归”现象给乡村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包括( )
A.缓解“留守”问题 B.促进农业专业化
C.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D.改善乡村环境质量
新建住宅要求推广街区制,国家政策要求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千米/平方千米,道路面积率达到15%。据此完成7~8题。
7.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前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①城市的气候特点 ②小区的人口密度 ③小区车辆保有状况 ④城市工业生产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8.“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会提升城市的( )
A.总体规模 B.服务功能
C.土地利用水平 D.城镇化速度
城镇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镇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镇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下图所示为某地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10.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镇化的建设
C.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D.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转变生活方式
绿色屋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某研究小组为研究不同降雨条件下植被对绿色屋顶径流的调控效益而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1~13题。
11.该实验中排水孔出水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表径流
C.下渗 D.地下径流
12.实验中若降低植被覆盖率产生的结果是( )
A.大塑料壶收集的雨水变少
B.植被蒸腾损耗的水量变多
C.导流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加快
D.导流槽径流达峰值的时刻推迟
13.绿色屋顶被广泛应用后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区的蒸腾量
B.加剧城区大气污染
C.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增加洪涝发生概率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 991 162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 787 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 415 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 361 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和不健全等问题。
材料二 下表为2020年度中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城镇化率的对比。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城镇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说出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相比有何特点。
(3)为了有效解决目前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积极措施。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必备知识基础练
1~3.答案:1.D 2.A 3.C
解析:第1题,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D正确。城镇人口、城镇用地面积、城镇基础设施不是最主要的城镇化水平衡量指标,A、B、C错误。故选D。第2题,从图中看,东部省份城镇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省份,A正确;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为40%~60%,辽宁城镇化水平大于60%,江苏城镇化水平低于辽宁,B错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南部省级行政区城镇化水平总体高于北部省级行政区,C错误;山西城镇化水平为40%~60%,不是最低的,D错误。故选A。第3题,广东城镇化水平高于新疆的主要原因是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高,C正确;我国目前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受气候和知名度影响较小,A、B错误;广东省的矿产资源不如新疆丰富,D错误。故选C。
4~6.答案:4.C 5.B 6.A
解析:第4题,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农村和小村镇转移的阶段属于逆城镇化阶段,它是发生在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例在70%以上,对应图中③阶段,C正确。图中①阶段城镇人口占比在30%以下,为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而图中②阶段为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城市经济发展快于农村,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转化为城市人口的时候,不符合题意,①②错误,排除A、B、D。故选C。第5题,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世界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因此推动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B正确,C错误。国家政策影响、城镇的地理位置优势虽然也能对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A、D错误。故选B。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城镇化发展的标志主要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等,因此①②符合题意,A正确。城市绿地增加和城市功能区增多不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标志,③④错误,排除B、C、D。故选A。
7~8.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城镇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城镇化率在30%以下,城镇化速度比较缓慢;第二阶段是中期,城镇化率在30%~70%,城镇化加速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后期,城镇化水平超过70%,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由材料可知,2019年北京市城镇化率已达86.6%,北京市的城镇化处于后期成熟阶段。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8题,据图可知,城市中心区人口数量减少,目前北京市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的是中心区人口密度大,B正确。住房紧张和地价昂贵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很难解决,A、D错误。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很多,城市中心区人口数量减少,不一定能有效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C错误。故选B。
9~11.答案:9.B 10.D 11.A
解析:第9题,城镇化使城市不透水地面增多。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不透水地面与自然路面相比,下渗减弱(浅层渗透和深层渗透均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加(降水下渗减少,汇聚成地表径流),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城镇化使城区的强对流及灾害性天气增多,而且使空气中的凝结核增多,伴随着热岛效应,气流上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雨岛效应),所以城镇化可能使城市降水量增多,故C选项错误;城镇化导致植被减少,蒸发、蒸腾量减少,故D选项错误。故选B。第10题,加大对地表径流的使用,可能会引起水资源短缺,对城市内涝影响不大,故A选项错误;建设人工湖可以缓解城市内涝,但上海人多地少,城市的土地有限,大力建设人工湖在上海不现实,故B选项错误;减少城市的降水量不现实,故C选项错误;推广使用渗水砖,使得降水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可以缓解“城市看海”现象,故D选项正确。故选D。第11题,热岛效应产生城郊间的热力环流,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故A选项正确;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出现地下漏斗,引起地面沉降或海水倒灌(沿海地区),建设“海绵城市”利于雨水下渗,使地下水位抬高,减轻地面沉降,缓解海水倒灌现象,故B、C选项错误;酸雨污染是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与建设“海绵城市”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A。
关键能力综合练
1~3.答案:1.A 2.C 3.C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信息,久居城市的儿子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说明某些农耕文化终将逝去,某些农村景观可能转化为城市景观,反映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差距缩小,A正确,B错;材料中没有限制城镇化发展的信息,故不能反映滞后城镇化现象,C错误;逆城镇化指城镇化后期,由于市中心环境质量差、交通拥堵,高收入人群迁移到环境较好的郊区和农村的现象,D错误。故选A。第2题,材料中的这种变化描述不同年代人的乡愁变化,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将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流失,C正确;农村人口迁出,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农村经济水平可能提高,A错误;迁移出的人口主要是劳动力人口,农村空巢老人增多,B错误;人口外迁,人地矛盾减轻,农村生态环境改善,D错误。故选C。第3题,图文材料中家里种植作物是小麦,居住的是窑洞,应是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对应诗句是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C正确;采伐红松惊秀木,耕耘黑土望丰收描写的是东北地区,A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是江南地区,B错;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描写的是山区生活环境,D错。故选C。
4~5.答案:4.B 5.C
解析:第4题,读图分析,图示时期中国城镇化比印度起步晚,A错误;城镇人口数量=人口总数×城镇化率,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以得出两国城镇人口数量之差呈现扩大的趋势,B正确;1961~1971年中国城镇化速度比印度慢,C错误;读图可以得出,印度城镇化速度滞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可知印度农村人口数量随城镇化水平提升是增加的,D错误。故选B。第5题,城镇化会导致两国资源压力增大,A错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下降,但总产值提高,B错误;城镇化都会导致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C正确;城镇交通压力增大,D错误。故选C。
6~8.答案:6.C 7.A 8.D
解析: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06年该国城镇人口约为57 000人,乡村人口约为74 000人,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44%,即2006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44%,故选C。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2006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44%,且乡村人口总数大于城镇人口总数,该国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人口以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为主,但不一定出现人口向郊区迁移的现象,即是郊区城镇化,B错,A正确。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发生在部分地区的城镇化的后期成熟阶段,C、D错。故选A。第8题,1961~2006年,该国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城镇化进程加快,D正确,B错。乡村人口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特点,A错。2006年城镇人口总数依然少于乡村人口数量,城镇化位于中期加速阶段,并没有进入成熟阶段,C错。故选D。
9~11.答案:9.D 10.C 11.B
解析:第9题,据图可知,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也有低度半城镇化率的省区,例如海南、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西部地区也有中度半城镇化率的省区,例如陕西、青海、内蒙古等,故A选项错误;由图可知,我国半城镇化率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是完全呈正相关关系,故B选项错误;我国东北地区半城镇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农村人口迁往其他经济发达省区(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经济发展趋缓,人口迁移的“推力”较大),故C选项错误;与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经济较为落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因此会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城镇,故D选项正确。故选D。第10题,鼓励城镇人口迁入农村不符合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规律(主要是农村迁往城市),故①错误;限制人口流动规模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加大地区间的差异,故②错误;提高城镇服务能力,可以使进城务工人员获得更好的待遇,有利于他们融入城镇社会,故③正确;推动农业产业化,可以为农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半城镇化现象,故④正确。故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故选C。第11题,甲地半城镇化率较高,说明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不会降低城镇化水平,故A选项错误;大量人口涌入会加大城市的管理难度,故B选项正确;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力军是青壮年(务工或经商),会使城市老龄化程度降低,故C选项错误;大量人口涌入会增大城郊交通压力,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2.答案:(1)城镇化 a
(2)逆城镇化 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A 早 高 慢
解析:(1)①图的左图中反映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最终又略有下降的过程,反映的是城镇化过程(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后期下降,反映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后期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由于左图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所以应该对应①图中右图的a曲线。(2)E→F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略有下降,反映了城镇化后期的逆城镇化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城市随着人口数量增加,大城市的环境日趋恶化,同时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对大城市的部分人口具有一定吸引力,从而使得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出现逆城镇化。(3)A、B两类国家中,两类国家在工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差异不大,但A所代表国家在服务业中的就业百分比远高于B所代表国家。同时,A所代表国家在农业中就业的百分比远低于B所代表国家,表明A所代表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属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城镇化开始的时间更早,城镇化水平更高,目前城镇化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核心素养升级练
1~2.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975~2000年东京人口净迁入数量为负值,人口净流出,城市人口减少,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下降,应为逆城镇化阶段,C正确;城镇化、郊区城镇化以及再城镇化都会促进人口迁往城区,城市净迁入人口增多,故A、B、D错误。故选C。第2题,2000年以来,东京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回流,出现再城镇化现象,D正确;2000年以来,东京经济发展水平继续升高,生活成本上升,A错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促进人口回流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东京城镇化水平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不是2000年以来才完善的基础设施,C错误。故选D。
3~4.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以“东京都心”为中心,半径50 km以内城市区有东京都心、新宿、涩谷、多摩新城、千叶新城。图中显示,东京的主要职能为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新宿主要职能为商务办公、娱乐中心,涩谷主要职能为信息商务、娱乐中心,多摩新城的主要职能有居住、金融保险、教育,千叶新城的主要职能有生态园区、国际空港和海港工业,综合起来,半径50 km以内城市(区)的主要职能为商业金融,D正确;工业制造、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不是其主要职能,A、B、C错误。故选D。第4题,材料信息表明,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以核心城市带动周边辐射区域发展,形成核心都市圈,这是都市圈设立的目的,它的着眼点在于核心城市与周边辐射区域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包括交通、公共服务和产业等各方面。都市圈最大的特点是圈内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不同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要实现城市之间的1小时通勤,交通是决定因素,东京都市圈主要以快速的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间的主要联系方式,发达的轨道交通加速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流动,C正确;中心城市的规模对都市圈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但其辐射的范围必须以便捷的交通为前提,A错误;决定都市圈半径范围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中心城市的辐射能量、交通的便捷程度,周围城市的数量不是影响都市圈半径范围大小的主要因素,B错误;决定都市圈半径范围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中心城市的辐射能量、交通的便捷程度,周围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是影响都市圈半径范围大小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5~6.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城归”指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学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对。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性别结构的均衡化、数量的大幅度提高,不能表示劳动力素质提升,不是人口红利升级,A、C、D错。故选B。第6题,缓解“留守”问题是社会效益,促进农业专业化、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是带来的经济效益,A、B、C不合题意;改善乡村环境质量,是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不属于“城归”现象给乡村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D符合题意。故选D。
7~8.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结合材料可知,街区制重视小区的开放性,强调城市道路布局的密度和通达性。由于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的内部道路要逐步实行与外部道路连通,因此在实施街区制前期主要考虑的是小区及周边区域的人口密度、车辆保有状况等,②③对;城区的气候特点、工业生产水平对推广街区制的影响不大,①④错。故选B。第8题,“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会使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交通通达度提高,这样可以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提升城市的土地利用水平,C对;城市的总体规模和城镇化速度与城市空间结构、常住人口、城市空间规模等有关,均与城市道路的密度关系甚微,A、D错;服务功能与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及城市等级有关,与城市道路的密度关系甚微,B错。故选C。
9~10.答案:9.A 10.C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甲区域景观城镇化与人文城镇化水平都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A项正确;乙区域人文城镇化较高,但景观城镇化水平低,总体发展指数较低,B项错误;丙、丁两区域总体指数为负值,水平低,C、D项错误。第10题,读图可知,乙区域的人文城镇化指数高,景观城镇化指数低,所以在今后要合理规划,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属于景观城镇化的范畴,故A、B项错误,C项正确;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在人文城镇化指数中,已经处于较高水平,D项错误。
11~13.答案:11.D 12.C 13.C
解析:第11题,降水之后,一部分水分下渗,被土壤、植被吸收,土壤饱和以后,多余的水分会从排水孔流出,这部分水属于地下径流,所以该实验中排水孔出水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地下径流,D正确;降水到达地表,一部分下渗,一部分水分蒸发(腾),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因此排水孔的水比降水少,不能作为降水量,A错误;地表径流,指降水后除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入地下外,其余经流域地面汇入河槽,并沿河下泄的水流,该实验中的溢流口流出的水可模拟地表径流,排水孔流出的水是地下径流,B错误;下渗的水,一部分被土壤和植被吸收,一部分蒸发(腾),另一部分从排水孔流出,因此,由排水孔流出的水量不能作为下渗的水量,C错误。故本题选D。第12题,植被覆盖率降低,植被的调蓄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加,由溢流口流出的水量增多,塑料桶中收集到的雨水会变多,A错误;植被对降水有截留作用,植被覆盖率降低,截留作用下降,植被蒸腾损耗的水量减少,B错误;植被覆盖率降低,植被的调蓄作用减弱,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由溢流口流出的水量增多,会导致导流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加快,且导流槽中径流峰值出现时刻提前出现,C正确,D错误。故本题选C。第13题,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则会增加城区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加城区的蒸腾量,A错误;植被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会缓解城区大气污染,B错误;植被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会减少城区的地表径流,减少洪涝发生概率,D错误。故选C。
14.答案:(1)城市的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的等级上升;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2)中国城镇化率超全球平均水平,达到63.89%;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和美国差距较大。
(3)主要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各个功能区;建立卫星城或新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城市。
解析:本大题以2020年度中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城镇化率的对比为材料,涉及城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城镇化率的特点及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伴随着人口的转移,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郊区用地变为城区建设用地,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城市逐步发展,人口总量增加,经济总量上升,城市的等级上升;沿江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2)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知,全球城镇化率平均水平是55.30%,中国城镇化率超全球平均水平,达到63.89%;而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是81.30%,美国更是达到了95%,因此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和美国差距较大。(3)目前中国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可能导致的城镇化问题有:环境质量下降,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交通拥堵;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绿地面积小;社会不太安定等,要想减少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从规划、功能、节水、绿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可通过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将部分产业迁至卫星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完善交通运输网等。
不同区域
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
世界发达国家
美国
城镇化水平
55.30%
63.89%
81.30%
95%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信息不能反映城镇化进程的是,辽宁省城镇化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甲代表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精品巩固练习,文件包含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时作业-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解析版docx、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时作业-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精品精练: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精品精练,文件包含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时作业-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解析版docx、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时作业-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