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题,共3页。
答案与解析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C2.D3.C4.A5.A6.D7.B8.A9.D10.A11.A12.B13.D14.A15.D 1.C 据图可知,甲、乙两处所处纬度基本相同,大气环流相似,排除A;甲、乙两处都位于冰盖之上,下垫面性质相似,排除B、D;图中显示,甲处距离海岸较近,格陵兰岛西侧有暖流,受海洋影响较大,降雨的概率较大,由“冰盖整体上呈盾状”可知,该岛冰盾中部凸起,海拔高,向边缘地势降低,因此甲处地势比乙处低,气温相对较高,冰尘吸热后融化的冰水较多,容易形成融池和冰面河,C对。2.D 融池和冰面河增多,液态水也会增多,液态水比冰面反射率低,因此其会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A错;融池和冰面河中的液态水主要由冰尘吸热融化和少量降雨形成,并没有明显增加海冰量,B错;融池和冰面河更适合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融池和冰面河增多,有可能会使冰面地表生物多样性提高,C错;根据材料可知,融池和冰面河位于冰盖之上,融池和冰面河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将加速融池和冰面河下面的冰盖融化,由这些液态水可沿冰隙下渗可知,融池和冰面河里的水会渗透到冰面下,使冰川内部的裂隙扩大,并在底部起到润滑作用,从而影响冰盖的稳定性,加剧冰盖外缘的融化和崩解,加大冰盖边缘冰山产生量,D对。3.C 根据材料可知,进入湖泊的汞被有机质吸附后沉积,而沉积岩层自下向上汞含量具有减少的趋势,说明沉积岩层下部有机质含量多,上部有机质含量少。由材料“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湖岸植被、湖泊水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知,沉积岩层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湖岸植被,而其数量则与湖泊水位对湖岸植被的影响有关,当湖泊水位升高时,淹没湖岸低地,导致湖岸植被的生长空间变小,湖岸植被数量变少,提供的有机质变少,吸附的汞也相应减少,由此可推断随着湖泊面积扩大,水位上升,植被数量减少,湖泊中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汞含量自下向上减少,C正确。与湖盆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没有直接关联,大气降水偏少有可能导致湖泊水位下降,造成汞含量增多,A、B、D错误。4.A 湖泊沉积物样品中某一沉积层内出现深黑色有机质层,说明该沉积层形成时期有较多有机质沉积,由此可推测当时植被数量较多,植被生长空间较大,湖泊水位较低。而南岭东部湖泊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再结合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的东南风会带来大量降水可知,由于东南季风减弱,南岭地区降水变少,湖泊水位降低,植被生长空间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提供的有机质增多,最终在湖底沉积并形成深黑色有机质层,A正确;东北季风、西南季风不是该地区盛行风,西北季风来自内陆,较为干燥,带来的降水较少,对有机质层的形成影响较小,B、C、D错误。5.A 冰间湖海区地处南极,风力强劲,强风搅动海水,海水运动明显,下层较暖海水上涌,海水表面温度较高,不易结冰,形成冰间湖,A正确;图示海区位于高纬度地区,西风带主要影响南北纬40°—60°海域,B错误;处于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带,海水温度变化大,且温度变化不是形成冰间湖的原因,C错误;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西风强劲,D错误。6.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间湖海区盐度较低,A错误;海水的水质主要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的品质,对产量影响不大,B错误;没有信息可以确定冰间湖海水浅,C错误;湖面不结冰,有利于海洋生物呼吸和觅食,D正确。7.B 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该地区的植被分布,是在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8.A 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①②正确;洞庭湖区的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③④错误。故选A。9.D 根据材料中黄土高原的位置和所学知识判断,该高原的东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甲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B错误。黄土高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自然植被依次呈现森林(甲)—森林草原(乙)—草原(丙)—草原荒漠(丁)的变化,D正确。黄土高原纬度较低,丁自然带不可能是亚寒带针叶林带,C错误。10.A 黄土高原的自然带由东南向西北递变,该变化规律符合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总体趋势,故其是受水分条件变化的影响形成的,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正确;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受热量影响,自然带应表现为南北方向递变,B错误;垂直分异规律反映的是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该图展示的是水平自然带的变化,C错误;黄土高原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地带性分异规律,D错误。11.A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阴山山脉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较少,多草原和荒漠草原,随海拔变化,垂直地带性也存在差异,甲位于阴山西段山麓,应与中段山麓植被相似,因此为草原荒漠带,故A对;乙位于中段和东段阴坡,水分条件相对较好,温度相对较高,乙对应的自然带应为落叶阔叶林带,故B错;丙位于西段,在阳坡一面分布很高,由于降水稀少,蒸发量较大,因此为山地草原荒漠带,故C错;丁在东段分布较多,在阳坡一侧上方是山地疏林、灌丛带,阴坡一侧上方是温带针叶林带,因此丁所处位置降水量较多,应为典型草原带,故D错误。12.B 据材料可知,阴山东段阳坡植被类型少,阴坡植被类型多样,原因是阴山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较远,降水量较少,蒸发作用强烈,阳坡蒸发量大于阴坡,因此阴坡水分条件较好,且水汽相对不易散开,B正确、C错误;两侧均有植被覆盖,且都是山地,土层厚度相差不大,故A错误;山地坡度大小对阴坡、阳坡自然带差异影响不大,故D错。13.D 读图可知,山地疏林、灌丛带东段的高度低于西段,A错;阴山垂直自然带中,由于人类干扰程度不同,往往随海拔升高,物种会增加,再往上环境条件变差物种又会减少,故B错;图中显示东段阳坡、阴坡拥有共同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和丁自然带等,但西段阴坡和阳坡植被差异非常明显,故C错;当地经度增大方向就是向东,阴山越向东距离海洋越近,降水越多,生物生存环境越好,因此物种丰富度增加,故D正确。易错分析 垂直地带性差异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海拔变化和经纬度差异等。一般来说,纬度越高自然带谱越简单,反之越复杂。除此之外,坡向的不同对于水热条件也有较大影响,本题将阴山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分为阴坡和阳坡进行讨论,情境复杂。14.A 图示区域位于内陆,降水少,地形起伏大,故推测该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最可能位于较为平坦且水分条件较好的冲积扇边缘,根据指向标可知,该地交通线应沿冲积扇边缘大体呈东—西走向,A正确;山麓地带的沙砾是流水搬运、堆积形成的,B错误;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属内流河,C错误;古诗“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描述的是祁连山的变化,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错误。15.D 根据图示及文字材料可知,图中“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D正确;“阳脸”为阳坡,光照充足,C错误;坡度陡缓对水分条件影响较小,B错误;“阳脸”为草地,“阴脸”为林地,“阳脸”水分条件较差,因此降水较丰富不是“阳脸”形成的主要原因,A错误。16.答案 (1)气候趋于暖湿,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泊水量丰富;(2分)湖岸堤松软易被侵蚀;(2分)湖水冲出湖堤后,两侧地势较高,易汇集流淌。(2分)(2)盐湖溃决后,对青藏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2分)盐湖水将汇入楚玛尔河,对长江源头水质造成破坏;(2分)流域内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2分)解析 (1)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卓乃湖溃决的原因,要通过图文材料,从全球气候变化、湖泊补给、地形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带动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增多,导致地表径流增多;由于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表径流多流向卓乃湖;卓乃湖入湖水量大增,水位抬升;侵蚀湖岸堤坝或溢过湖堤,决口泛滥。(2)从图中可以看出,盐湖的下游有青藏铁路,洪水会对铁路造成威胁;洪水会淹没农田、森林和村庄,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洪水通过楚玛尔河进入长江,对长江源头水质造成破坏;洪水会阻断交通、毁坏建筑物,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17.答案 (1)沿岸沙丘形成后,海拔逐渐增高,出现潮上带,能更好地保存淡水;(3分)在双向季风等因素的推动下,沙丘海拔升高,更易捕获植物种子,使得植物开始发育。(3分)(2)海滩是潮涨潮落的位置,受海水影响大;(2分)海滩不断接收海浪提供的新生成海沙,土质疏松,植物难以扎根定植。(2分)(3)沿岸植被减缓海水流速,加剧海浪中泥沙物质的沉积;(2分)植被可减小风速,促进风沙沉积;(2分)植被通过根系促进沙丘沉积物的固定,减少风力及雨水侵蚀。(2分)解析 (1)西沙群岛冬季风以东北方向为主,夏季风则主要为西南方向。这使得岛屿的迎风面与背风面均存在良好的海滩发育条件,为植被发育提供基础;海滩沙受季风等因素影响,发育形成沿岸沙丘,沿岸沙丘位于潮上带,不仅能捕获风成沙屑,同时也可捕获种子并保护植物种子发育,进而形成植被。(2)珊瑚礁发育,受风浪、潮汐、台风等影响,珊瑚礁发生破碎,经海水拍打、侵蚀,粒径逐渐减小,形成新生成海沙。潮间带受涨潮影响,风浪较大,海水侵蚀严重。沙滩干湿度变化大,土质疏松,植物难以扎根,故植被无法生长。(3)植被通过根系促进沙丘沉积物的固结,减弱风力及雨水侵蚀,促进泥沙沉积;沿岸植被减小风暴潮能量,加剧海浪中泥沙物质的沉积,促进岛屿面积的不断扩大;植被根系具有固着与支持作用,根系将植物稳定地固着在土壤中,降低外界影响,能促进沙丘沉积物固定。18.答案 (1)①河流量稳定,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无明显汛期;(3分)②河夏季流量小,冬季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集中在冬季。(3分)(2)特点:南坡雪线高、北坡雪线低。(2分)原因:南坡为阳坡,气温高,降水少;(2分)北坡为阴坡,气温低,降水多。(2分)解析 (1)根据图示区域经纬度可知,①河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域内降水均匀且丰富,河流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无明显汛期。②河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流域内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少,所以河流水位夏季低、冬季高,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集中在冬季。(2)雪线高度一般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气温呈正相关。比利牛斯山脉南坡为阳坡,纬度较低,受盛行西风影响时间较短,气温高,降水少,故雪线较高;北坡为阴坡,纬度较高,受盛行西风影响时间较长,气温较低,降水多,故雪线较低。19.答案 (1)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水汽,(1分)遇地形阻挡形成丰沛降水,(1分)且当地纬度较低,(1分)故水热条件好,(1分)利于植被生长。(1分)(2)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河流众多;多高大山地,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人口密度较低,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受国家政策保护。(每点2分)解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西南季风自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暖湿水汽,且西南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丰富;我国西南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因此水热条件组合优越,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进而成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2)普洱市物种丰富,主要原因是其纬度较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降水多,河流众多;山高谷深,多高大山地,海拔在376~3 306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该地区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少;该地区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政策对其保护力度较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综合训练题,共8页。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复习题,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复习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了,图示山体可能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