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物理 第三章 机械波 本章复习提升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物理 第三章 机械波 本章复习提升,共9页。
第三章 机械波本章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易错点1 不能正确区分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1.一列简谐横波的波源在图中的坐标原点O处,经过0.4 s,振动从O点向右传播20 cm,P点离O点的距离是80 cm。求:(1)P点起振时的速度方向;(2)该波从原点向右传播时开始计时,经多长时间质点P第一次到达波峰。(结果保留1位小数)易错点2 对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理解不透彻2.如图甲所示,某均匀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相邻两点间距离为d。质点1开始振动时速度方向竖直向上,振动由此开始向右传播。经过时间t,前13个质点第一次形成如图乙所示的波形。关于该波的周期与波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t、9d B.t、8dC.、9d D.、8d易错点3 对波的多解问题考虑不周全3.一列机械波相隔t时间的两个波形曲线分别为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波速为1 m/s,那么t的值可能是 ( )A.1 s B.2 s C.3 s D.4 s易错点4 对波的叠加和干涉分析不全面4.两个振幅相同的波源S1、S2在水槽中形成如图所示的波形,其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则 ( )A.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会产生干涉现象B.a点此时位移最大C.a点的振动始终加强D.a点的振动始终减弱易错点5 盲目套用多普勒效应的规律5.某人站在地面某处,一架飞机以恒定速度沿水平方向由远及近从人的头顶上方飞过,则人听到的飞机发出的声音的频率 ( )A.越来越低 B.越来越高C.先变高后变低 D.先变低后变高
思想方法练一、递推法方法概述 递推法是一种用若干步可重复的简单运算(规律)来描述复杂问题的方法,是从特殊情况找出一般规律然后进行求解的方法。1.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A、B两点。在t时刻A、B两点间形成如图甲所示波形,在(t+3 s)时刻A、B两点间形成如图乙所示波形,已知A、B两点的平衡位置间距离a=9 m,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波的周期为4 s,波一定向右传播B.若波的周期大于4 s,波可能向右传播C.若波速为8.5 m/s,波一定向左传播D.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的最小值为0.5 m/s2.如图所示,A、B是同一介质中在同一直线上的两点,相距14 m。现有一波源发出的一列简谐横波经过A、B两点,某时刻发现A点恰经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时,B点恰好到达波峰位置,并测得6 s后B点恰好第二次到达波谷位置。则这列波的波速的可能值为 ( )A.2.8 m/s B.2.0 m/sC.1.0 m/s D. m/s二、对称法方法概述 对称法指应用对称性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关于波源对称的两点振动情况相同,利用对称思想分析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快速得出答案。3.在某一均匀介质中,由波源O发出的简谐横波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已知波速为5 c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无关B.此时P、Q两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C.再经过0.5 s,波恰好传到坐标为(-5 cm,0)的位置D.该波为横波,频率为3 Hz4.如图所示,在x轴上有S、A、B三点,S是上、下振动的波源,振动的频率为10 Hz。激起的简谐横波沿x轴向左、右传播,波速为40 m/s。质点A、B到S的距离为xA=xB=38.4 m,且都已经开始振动。若某时刻波源S正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则该时刻质点A的运动方向 ,质点B的运动方向 。(均填“向上”或“向下”)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第三章 机械波本章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2.D3.AC4.B5.A 1.答案 (1)沿y轴负方向 (2)1.9 s解析 (1)振动从O点向右传播,x=20 cm处质点的振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则P点起振时的速度方向沿y轴负方向。(2)经过0.4 s,振动从O点向右传播20 cm,得到波速v===50 cm/s;x=5 cm处的振动状态传到P点时波传播的距离x1=75 cm,则质点P第一次到达波峰所经过的时间t=+0.4 s=1.9 s。错解分析 错把波的图像当成振动图像处理,直接接着原来的波形往后续画波形,从而造成错解。正确的做法应是把整个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根据平移后所得新的波形分析问题。2.D 根据振动的周期性和波的传播特点可知,此时质点13的运动方向竖直向下,而波源的起振方向竖直向上,所以质点13已经振动了二分之一周期,设周期为T,则t=+=2T,得T=;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由题意知波长为8d。故选D。错解分析 误认为前13个质点第一次形成题图乙所示波形时,波刚传到第13个质点,从而造成错解。真实的情况:波源(质点1)的起振方向向上,质点13的起振方向也应向上,而图中质点13的运动方向却是向下的,说明质点13已经振动了半个周期。如图所示:3.AC 由图读出波长为λ=4 m,由波速公式v=得周期T== s=4 s。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t=(n+)T=(4n+1) s(n=0,1,2,…),当n=0时,t=1 s;当n=1时,t=5 s。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则t=(n+)T=(4n+3) s(n=0,1,2,…),当n=0时,t=3 s;当n=1时,t=7 s。由于n只能取整数,故t不可能为2 s和4 s。由以上分析可知,A、C正确,B、D错误。错解分析 习惯性认为波的多解问题只是一种情况的多解,从而造成漏选。规避此类错误的方法:牢记造成多解的可能因素“二周二双”,“二周”指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周期性,“二双”指传播方向的双向性和振动方向的双向性。4.B 两列水波在水中传播的波速相等,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列水波的波长不同,根据v=λf,可知两列水波的频率不同,而只有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才可能发生干涉现象,所以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不会产生干涉现象,不会出现振动始终加强点和减弱点,A、C、D均错误;在a点此时波峰与波峰相遇,a点的位移为这两列波引起位移的矢量和,则a点此时位移最大,B正确。错解分析 误认为只要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的地方振动就始终加强,从而造成错解。解答此类问题需谨记:只有当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波发生干涉时,才会出现振动始终加强与始终减弱的区域。5.A 当飞机飞近人时,将飞机的速度分解,如图甲所示,飞机朝向人的速度为v1=v cos α,α越来越大,则v1越来越小,故人听到飞机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越来越低,但总是f听>f源。当飞机远离人时,将飞机的速度分解,如图乙所示,飞机背离人的速度v3=v cos α,α越来越小,则v3越来越大,即人听到飞机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越来越低,且总是f听<f源。综上可知,在飞机飞过头顶的过程中,人听到的飞机发出的声音的频率是越来越低的,即A项正确。错解分析 易根据飞机和人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误认为人听到飞机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先变高后变低,从而错选C。对本题来说,当飞机靠近人时,人接收的频率是在大于飞机发出的频率的范围内减小;当飞机远离人时,人接收的频率是在小于飞机发出的频率的范围内减小。思想方法练1.ACD 若波向右传播,则3 s=T1(n=0,1,2,…),T1= s≤4 s,B错误;若波向左传播,则3 s=T2(n=0,1,2,…),T2= s(n=0,1,2,…),可知T2≠4 s,当n=0,T1=4 s时,波向右传播,故A正确;由题图知波长λ=6 m,若波速为8.5 m/s,波在3 s内传播的距离为x=vt=8.5×3 m=25.5 m=4λ,根据波形的平移可知,波一定向左传播,故C正确;波在3 s内传播的最小距离为1.5 m,波速的最小值为vmin= m/s=0.5 m/s,故D正确。方法点津 由图可知,若波向右传播,A点第一次到达波峰需要的时间为T,再考虑第二次、第三次、……出现波峰的时间,即nT+T,其中n=0,1,2…;同理可求出波向左传播时振动时间与周期的关系。2.ABD 若波由A向B传播,设其波长为λ1,则xAB=nλ1+λ1=14 m(n=0,1,2,…),故λ1= m(n=0,1,2,…),根据题意有=6 s,解得Τ=4 s,又v=,可得波速为v= m/s(n=0,1,2,…),当n=1时,v=2.8 m/s,当n=5时,v= m/s;若波由B向A传播,设其波长为λ2,则xAB=nλ2+λ2=14 m(n=0,1,2,…),故λ2= m(n=0,1,2,…),根据题意有=6 s,解得T=4 s,又v=,可得波速为v= m/s(n=0,1,2,…),将n=0,1,2,…分别代入,可得当n=1时,v=2.0 m/s。综上可得v不可能为1.0 m/s,故C错误,A、B、D正确。方法点津 若波由A向B传播,先考虑A、B之间距离小于一个波长的情况,得xAB=λ,再考虑A、B之间距离大于一个波长的情况,得xAB=nλ+λ,其中n=0,1,2…;同理可求出波由B向A传播时A、B间距离与波长的关系。3.B 波的频率由波源的振动频率决定,故A错误;根据对称性可以知道,此时P(-2 cm,0)、Q(2 cm,0)两质点振动方向相同,故B正确;由题图知波长λ=2 cm,周期为T===0.4 s,经过时间t=0.5 s=T,波传到坐标为(-5.5 cm,0)、(5.5 cm,0)的位置,故C错误;该波的频率为f== Hz=2.5 Hz,故D错误。4.答案 向上 向上解析 S是波源,激起的简谐横波沿x轴向左、右传播,由v=λf,可得λ== m=4 m,xB=38.4 m=(9+)λ,即质点B的振动状态跟与波源S相距λ的质点B'的振动状态相同(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B在x轴下方,运动方向向上。A质点的平衡位置与B质点的平衡位置关于波源S对称,由对称性可知,A的运动情况与B相同,运动方向向上。方法点津 根据波的对称分布以及A、B关于波源对称,可以确定A、B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