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必修4(人教版)政治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专题强化练六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展开专题强化练六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2022山东师大附中期中)对于诗句“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有人这样理解:“当你身处黑暗之中,才看得到平时忽略的美好;当你春风得意之时,反而容易计较别人的小过失,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但也有人这样理解:“没有人否认你存在的意义,你只不过缺少一个能散发光芒的特定条件。”从认识论角度看,这表明 ( )
①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个对象存在多个正确认知
②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反映形式的变化
③人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认识活动是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和思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山东日照期中联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前面展现出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具象事物,而后面则通过前面描绘的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展示出抽象意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具象事物的认识是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抽象意境的认识具有真理性,具象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谬误
③获得具象事物与抽象意境的认识的唯一途径是实践
④抽象意境的认识是理性认识,要以具象事物的认识为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3福建泉州质检)创建人造肌肉来完成相应工作一直是科学和工程界的巨大挑战之一。科学家在轻质介电弹性体(DE)基础上研发出更柔韧、可调节且更易于扩展的高性能介电弹性体薄膜(PHDE),用于制造比生物肌肉更强壮灵活的人造肌肉,此项发明有助于让机器人变得更柔性且更加“名符其实”。据此说明 ( )
①只有科学实验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人类的不懈追求和永恒使命
④科学实验是不断推翻旧真理促进认识发展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2辽宁葫芦岛期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下列名言与材料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
③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④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山东师大附中期中,改编)人们普遍认为,物理材料中的原子只能以固态、液态或气态这三种状态之中的一种存在。但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形态:链融态,其中原子可同时以固态和液态存在。同时,研究人员仍需进一步确定新发现的结构究竟仅代表一种独特的物质状态,还是代表两种状态之间的过渡状态。这说明 ( )
①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真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③既有的真理性认识会在实践中不断被推翻
④科学发现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2湖南湘潭一模)所谓“信息茧房”,就是指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关注选择接收其中一部分信息,进而减少、忽略对其他信息的接触。“信息茧房”看似“越来越懂你”,实际上使人在无形中失去了了解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机会,正如蚕把自己逐渐禁锢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在通信领域要“破茧而出”,才能拓宽视野。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
①实践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突破“信息茧房”,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②突破“信息茧房”,要深入实践,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突破“信息茧房”,要善于借助不断丰富的认识工具,不断拓宽视野、深化认识
④个体有兴趣爱好等差异,成为某类信息的偏食者体现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23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月考)某作家说,一些所谓“心灵鸡汤”并不接近生活真相,不但没有养分,甚至还有害。因为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青少年如果真正相信一句看起来很精致的话,并用它去解读自己尚未开启的人生,就会放弃探索生命这一复杂事物的可能性。对上述观点解读合理的是 ( )
①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②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对生活真相的揭示具有反复性
③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④生命探索的根本目的是将对生活的感知上升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3浙江北仑中学期中)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
③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
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3江西重点校联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激荡着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学史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学好党史,就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在实践中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切实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学史力行,做到知行合一”的合理性。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专题强化练六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D | 2.B | 3.C | 4.C | 5.A | 6.B | 7.C | 8.C |
1.D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个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只有一个,①表述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②表述错误且不属于认识论范畴。不同的人对同一诗句的理解不同,说明人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具有主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都经过了自己的深加工,说明认识活动是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和思索,③④正确切题。
学习点拨 “物质”“意识”“规律”等属于唯物论的范畴。“实践”“认识”“真理”“谬误”等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2.B 诗人展现出枯藤、老树、昏鸦等具象事物,说明具象事物的认识是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后面则通过前面描绘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展示出抽象意境,说明理性认识要以具象事物的认识为基础,①④正确切题。抽象意境的认识和具象事物的认识都有正误之分,②表述错误。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而非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③表述错误。
3.C 实践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科学实验只属于实践的一种形式,①以偏概全。科学实验是不断检验真理,促进真理发展而不是推翻旧真理的实践活动,④表述错误。②③正确切题。
4.C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均强调了认识的真理性要通过实践验证,②④正确切题。“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③不合题意。
5.A ①②正确切题。既有的真理性认识会在实践中不断被超越,但不是被推翻,③表述错误。科学发现源于实践,④表述错误。
6.B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间接经验,并非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①表述错误。材料说明突破“信息茧房”,要深入实践,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善于借助不断丰富的认识工具,不断拓宽视野、深化认识,②③正确切题。个体有兴趣爱好等差异,成为某类信息的偏食者体现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④表述错误。
7.C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表述错误。对生命探索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④表述错误。一些所谓“心灵鸡汤”并不接近生活真相,不但没有养分,甚至还有害;如果用“心灵鸡汤”解读自己尚未开启的人生,就会放弃探索生命这一复杂事物的可能性,说明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对生活真相的揭示具有反复性,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②③正确切题。
8.C 王安石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说明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②符合题意。王安石推敲诗句从“到”“过”“入”“满”,始定为“绿”,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③符合题意。题干体现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没有体现谬误,①与题意不符。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不同,人们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④表述错误。
易错提示 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原来的认识是错误的。
9.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史力行,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我们在党史学习中结合实际、正视问题,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将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真招实策,解决实际问题。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做到知行合一,能够坚持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做到知行合一,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作答范围(认识论,包括实践、认识、真理的知识)、问题限定(分析“学史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和作答角度(合理性)。第二步,审材料。对应认识论知识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第三步,将体现的认识论知识与材料一一对应,分要点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