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全册课后习题(25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1.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这种制度的作用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选A项。2.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形式是实物,户刍征收的形式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有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A.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B.国家户籍制度相对严密C.依靠赋役剥削人民 D.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答案:B解析:秦汉时期国家长期按户征收赋、刍等户税,反映出当时有了“编户齐民”制度,封建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较严格,B项正确;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立,排除A项;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佃户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3.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下,乡设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掌狱讼和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汉朝未真正实现统一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D.啬夫由中央任命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乡”是古代地方基层管理组织,掌管着地方教化、诉讼及赋税事务,以至“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说明基层组织在地方管理上有较大的权力,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均错误,排除。4.宋朝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朝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朝 (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客户(即佃户)租种土地或退佃都是自由的,地主不能干涉,这表明地主与客户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B项正确。5.“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碑文记述了110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刻有110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材料反映的古代基层制度是 ( )A.里甲制 B.邻保制C.十家牌法 D.保甲制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里长”“甲首”等信息反映了该村实行的是里甲制。故选A项。6.《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这反映了范仲淹的救灾措施是( )A.实行救济 B.以工代赈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维护农民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可知范仲淹主张通过兴建工程的方法来救灾。故选B项。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摘编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材料二 商鞅变法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摘编自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参考答案:(1)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措施: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2)贡献: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8.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 隋朝建立伊始,户籍极为混乱。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州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称为“大索貌阅”,即为了编定户籍,地方官每年要亲自查验户口、年龄、疾状,称为貌阅(或貌定、团貌),对户主的手实(申报)加以核对。但大索貌阅成效有限,对于大批依附于强宗大族的隐庇户口仍无能为力。隋文帝便采纳尚书左仆射高的建议,实行输籍法——由中央政府制定“输籍定样”,即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下乡,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从中析出若干小户。经过历年检括,开皇九年(589年)隋朝旧境之内的民户由隋初的四五百万户增加到六七百万户,大业二年(606年)又增加到八百九十万户。——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推行户籍改革的背景,并说明隋文帝户籍改革举措的意义。参考答案:背景:隋初户籍混乱;强宗大族隐庇户口。意义:确保了政府赋役征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强宗大族,加强了中央集权;户籍制度的完备,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二、能力提升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版籍”“版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版籍”“版图”是政府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题干材料并未提到加重农民负担的信息,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2.《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其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故选D项。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限制商业经营范围的行为,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赋税问题,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不是加强商人户籍管理,排除C项。3.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绸绢二丈、绵三两。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强化君主专制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绸绢二丈、绵三两”,可知其目的是通过控制人口,征发徭役和征收赋税。故D项正确。4.宋朝的户籍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主户或称税户,“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主户和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当地的发展程度,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 )A.交通较为发达B.经济较为发达C.土地兼并较弱D.人口较为稀少答案:C解析: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农村地区主户较多,则拥有土地的人数较多,小农就较多;主户较少,则土地集中就较为严重。因此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土地兼并较弱,故选C项。5.南宋时,“安丰之境,主户常苦无客,今岁流移至者争欲得之,借贷种粮与夫室庐牛具之属,其费动百千计,例不取息”。这反映了( )A.宋朝因战乱致流民甚多B.租佃关系中分成租盛行C.佃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D.农业生产工具得到革新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安丰境内的地主不好招揽佃户,若招到了,就无偿给他们提供种子、牛具等,这有利于提高佃户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流移至者争欲得之”说明流民不多,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B、D两项,故排除。6.隋朝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到农村,依样确定户籍,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并且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上述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强化中央政府对州县的管理B.扩大国家编户增加政府收入C.严厉控制人口防止地方叛乱D.维护了佃农的经济政治利益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隋朝制定“输籍定样”之法的用意是确定纳税户数,并以较低负担吸引豪强地主的依附农回归政府户籍,增加纳税人口,进而扩大财政收入。故选B项。7.唐玄宗时,政府从僧侣中选任悲田养病使,在长安等地设立悲田养病坊,收容孤老贫病人。到武宗会昌排佛以后,朝廷将“悲田”两字去掉,改称为养病坊,并将其改隶两京及各州管理,且任命地方耆老掌理具体事宜,分配寺田作为经费来源。这说明( )A.佛教在慈善事业中起了首倡作用 B.政府的宗教政策影响社会救济事业C.孤老贫病人的生存问题得以解决 D.唐朝的社会救济事业日益走向完善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唐玄宗时期重用僧侣进行社会救济,而唐武宗时期抑制佛教发展,改为国家出面进行社会救济,这说明政府的宗教政策对社会救济事业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佛教的首倡作用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孤老贫病人的生存问题得以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由题干材料中养病坊的变化,不能得出社会救济事业走向完善的结论,故D项错误。8.抄劄(通“札”)制度是宋朝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括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而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朝(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了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了健全的户籍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抄劄制度为国家救助民众提供了依据,带有一定的“养民”色彩。这一制度既是切实保障民众基本生活的人道主义善政,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社会延续和再生产对劳动力的基本需求。故选A项。9.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百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遭凶岁,则计户而散,先中下者,后及上户,上户责之偿,中下者免之”。这反映了明朝乡村(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C.解决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D.救济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说明明朝乡村救济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故选D项。题干材料仅体现了乡村社仓制度的粮食来源与救济分配方式,并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由题干材料中的乡村社仓制度无法得出明朝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排除B项;乡村社仓制度仅是灾荒年时的一种救济制度,“解决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0.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表明明清时期( )A.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B.商人自治引起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C.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D.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答案:C解析: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市镇形成的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吸收、借鉴了封建社会在地方基层管理中的某些制度和模式,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并未实行商人自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放松了对市镇的管控,故D项错误。11.清朝,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C.说明清朝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朝时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制和社会保障,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客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流亡他乡的人)在唐朝已普遍存在,宋朝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材料二 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朝在主户和客户之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朝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于枢密院。”——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参考答案:(1)背景:宋朝不抑土地兼并,客户增多;原有的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缺乏对客户的有效管控给社会安定带来影响;宋朝工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2)特点:依据财产、职业、地域进行户籍划分;户籍种类繁多。积极作用:提高了佃农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 隋开皇四年(584年),关内饥荒,隋文帝率群从逐食洛阳,同时又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仓发廪,赈济贫民,并动员富室出粟赈民,总算渡过难关。翌年五月,度支尚书长孙平……建议隋文帝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隋文帝采纳了长孙平的建议,并立即付诸实行。——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材料三 皇礻右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宋]沈括《梦溪笔谈》(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赈灾的主要措施,并概括其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赈灾措施的特点及作用。参考答案:(1)主要措施:安置移民;发放救济粮;兴建义仓。特点:措施多样;政府主导与民间力量相结合;赈灾与防灾相结合。(2)特点:以工代赈;准备充分;立法推行(强制推行)。作用:解决了灾民的温饱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减少了政府赈灾支出;兴建的工程对民生有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训练,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