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仁宗曾下诏,《大明会典》载,《旧唐书》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战国时期,秦国较早确立起一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根据人们的职业、出身分别立籍,种类大致有民籍、市籍、宗室籍、官籍、吏籍、弟子籍等。这一制度( )A.巩固了官僚政治B.有利于对社会的治理C.加快了人员流动D.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2.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奖励人民互相检举,凡亲属自“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其目的是( )A.扩大统治基础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C.抑制土地兼并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2022山东枣庄一中期中)宋仁宗曾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如主人非理拦阻,许经县论详。”这一规定有助于( )A.增强契约法律效力B.改变农村阶级结构C.减弱人身依附关系D.缓和土地兼并现象4.(2022吉林长春月考)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5.《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它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明朝的这些规定意在(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6.明朝户籍册称为黄册,从洪武十四年到崇祯十五年,共27次编制黄册。清初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雍正帝后户籍再没有修正过。其原因是( )A.经济发展迟滞 B.赋税制度变革C.地方管理松弛 D.政府重农抑商题组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7.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朝的乡里什伍制、唐朝的乡里保邻制、宋朝的保甲法、明朝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8.汉高祖时期,“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成为了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A.不拘一格选拔官吏B.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C.地方宗族势力强大D.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9.(2022浙江宁波期中)《旧唐书》记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10.(2022山东五莲期中)徽人赵吉士在康熙《徽州府志》中记载:“约会依原编保甲,城市取坊里,相近者为一约。乡村或一图,或一族为一约,其村小人少附大村,族小人少附大族合为一约,各类编一册听约正约束。”材料反映了康熙朝( )A.已形成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能力强化C.乡约组织与基层保甲紧密相连D.宗法社会已被行政统治取代题组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1.(2022河北定州期中)春秋时期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振孤寡,牧贫病”“慈爱百姓”的政策。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以后,在与各诸侯的会盟中,还向各国提出“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的要求。这反映出( )A.救济思想源远流长B.齐国救济制度全面完备C.齐国重视救济建设D.救济建设助推齐国称霸12.(2022吉林通化月考)中国历代大都设立了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 )A.社会救济方式多样 B.民间组织是救济的主体C.仓储制度的多元化 D.人民社会福利完善13.宋朝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说明( )A.宗法制度得到重建B.社会各种矛盾日趋激化C.政府强化对户籍的管控D.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14.(2022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嘉善同善会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组织。它规定“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这一规定( )A.表明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B.弥补了政府救济的不足之处C.一定程度上具有教化乡里的作用D.经政府默许具有法律约束力 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2021湖北武汉月考)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根本上反映了( )A.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方式B.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2.(2022广东江门月考)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这表明当时( )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C.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D.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3.(2022河北邢台一中月考)隋文帝令各州县“大索貌阅”,将户籍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清查出隐匿户口并将其纳入国家编户。这次检查户口,“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这一举措( )A.根源于吏治腐败的现象B.打击了士族豪强的势力C.方便政府实行租庸调制D.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题组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4.秦朝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下有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职权。这反映出秦朝(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C.乡官由政府来直接任命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5.(2022山东潍坊期中)中国古代实行乡、亭、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这是“经”;宗族、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重在强调中国古代( )A.基层组织的严密性B.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C.宗法制度根深蒂固D.践行礼法并施的理念6.(2021辽宁葫芦岛八中期中)明代以后民间宗族祠堂兴盛,较大的宗族都有自己完整的公共设施和管理系统。每个宗族即是一个小的社会,由族长行使地方政权的部分权力,通过宗族管理,协调了族人间的关系,稳定了地方基层秩序。这种情况( )A.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B.利于地区之间人口的流动C.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D.消除了地方割据潜在隐患题组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7.(2022河南名校联盟期中)有学者认为:隋朝初期国家设计义仓的目的是关键时刻开仓济民,挽救社会危机,但隋文帝后期将义仓收为中央管理,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成为国家灭亡的助推器。这主要是因为隋朝义仓制度( )A.加剧了政府和人民的矛盾B.限制了义仓的赈济功能C.导致了隋末官员日益腐化D.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8.(2022山东潍坊期中)自宋以来,各大宗族均设有义田、义庄、义学、义宅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至明清时期,义庄作为宗族的经济实体,已经超越了偶发的、单纯的济贫性质,具备了初级形态的社会救济性质。这说明( )A.世家大族掌控着地方救济B.宗法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C.政府的救济政策发生变化D.民间力量承担着社会功能9.(2021山东济南一中期中)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户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推有德者为社长,进行具体管理。“遇凶年,则计户而散,先下而中,次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之。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C.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D.比较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题组四 综合题组10.(2022鄂豫皖赣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代概况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称为“案比”,之后登记载册汉代每年农历八月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汉代后期,出现大量流民和豪强隐匿人口的现象,户籍信息严重失真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北朝专门设僧籍,免除僧尼一切课役隋唐时期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基本沿用隋制宋代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作人户登录;为管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设立临时户籍明清时期明政府使用黄册作为正式的户籍。黄册编制程序更为严格,内容更为详尽,每十年编制一次。清初沿用黄册,后改为人丁编审。雍正年间,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 根据表格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B2.D3.C4.D5.C6.B7.B8.D9.A10.C11.C12.A13.D14.C 1.B 由材料可知,秦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人们根据职业、出身进行分类,这样将会更加便利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故B正确;秦国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会限制人员的流动,排除C。2.D 根据材料“585年”可知,此时隋朝刚刚建立不久,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口流动加剧,原有的赋役制度遭到了破坏,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户口检查,以保证赋税的征收,故D正确。大索貌阅的目的不是扩大统治基础,A错误。3.C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保护了客户的利益,有利于减弱客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关系,C正确。4.D 根据材料可知,该措施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强化社会控制,故选D项。5.C 根据题干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可知,明朝此举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C项正确。6.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使赋役一元化。自摊丁入亩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丁随地起,无田无丁税。这样户籍对税收的影响大大降低,因此出现“雍正帝后户籍再没有修正过”的现象,故B正确。7.B 据材料“后世王朝大多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可知,中国古代乡村基层组织的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基本上是以商鞅建立的乡里什伍制度为基础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变迁,B正确。8.D 根据材料中“乡三老”在地方“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且是“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可知,汉代中央通过在地方设“三老”来加强对地方基层社会的管理,D正确。9.A 唐朝设置里、乡、邻、保、村、坊,加强基层管理,“村坊邻里,递相督察”体现了唐朝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监督,故选A。10.C “约会依原编保甲”“各类编一册听约正约束”等信息表明乡约组织与基层保甲紧密相连,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治理,“监察”无从体现,排除B;“完善”“取代”的表述错误,排除A、D。11.C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齐国重视救助贫苦民众,且将本国所实行的救济政策推行于别国,足见齐国重视救济建设,故选C项。12.A 据“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A正确。13.D 根据材料中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可知,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故D正确。张载等人倡导敬宗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故A错误。14.C 嘉善同善会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组织,其规定带有明显的社会教化意味,一定程度上具有教化乡里的作用,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材料与政府救济无关,排除B;材料中的规定是道德方面的劝诫,没有法律效力,排除D。 能力提升练1.B2.D3.B4.B5.A6.A7.A8.D9.D 1.B 从“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造纸术的发明使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2.D 材料“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表明当时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故选D。3.B 据题意可知,隋文帝时期通过“大索貌阅”清查出大量的隐匿人口,这就减少了农户对地主豪强的依附,打击了士族豪强的势力,B正确;这一举措是为了清查人口,与“吏治腐败”无关,排除A;隋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朝才开始使用租庸调制,排除C;这一举措清查了大量隐匿人口,并不能说明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排除D。4.B 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职权”可知,秦朝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故选B。依据材料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而非社会经济组织,排除D。5.A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实行乡、亭、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这是‘经’;宗族、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可概括出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严密性,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而且B项只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族而非宗法制,排除C项。6.A 明代以后,宗族加强内部管理,以此协调族人间的关系,稳定地方基层秩序,这种情况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故A项正确;宗族内部管理的加强实际上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利于地方稳定性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口流动性,故B项错误;宗族加强内部管理并未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排除;地方宗族治理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地方治理,但并不会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隐患,故D项排除。7.A 材料“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成为国家灭亡的助推器”表明隋朝义仓制度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加剧了政府和人民的矛盾,故A正确。8.D 据材料“义庄作为宗族的经济实体……具备了初级形态的社会救济性质”可知,民间的义庄已经具备了社会救济性质,发挥着很大的社会功能,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的义庄的社会功能,没有体现世家大族掌控着地方救济,也与宗法制度和政府的政策无关,排除A、B、C。9.D 明朝的乡村社仓制度是由民间自我管理的,体现了明朝乡村救济注重发挥民间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明朝乡村救济制度在凶年时发挥作用,但并不能保障平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排除C。10.答案 示例论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国家需要掌握人口数据,以便征收赋税,对户籍的管理总体上越来越严格;但在政治动荡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为松懈;政权稳定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趋向严密,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严格。每当从分裂走向统一,新王朝就要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统计人口,加强户籍管理,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状况,是古代政治演进的一面镜子。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的人口管理情况及朝代来看,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可从中央集权的发展同户籍管理的关系、户籍管理制度对于巩固全国统治的作用等角度进行阐释,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明律》规定,07,8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