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人教生物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本章复习提升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人教生物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本章复习提升,共8页。
本章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易错点1 不能正确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成分1.(2022江西九江期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2.(2020山东青岛期末)我国“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球表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搭载“嫦娥四号”上月球的“罐子”中有土壤、空气、水和透明设备等,搭载着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果蝇和酵母菌六种生物。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这个“罐子”能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罐子”生态系统中的六种生物分属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罐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C.“罐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罐子”登月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易错点2 不能正确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并进行相关计算3.(2022重庆模拟)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1 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4.(2022河北石家庄期中)科学家曾对佛罗里达州的天然湖泊银泉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相关数据如表[第五营养级及以上的能量忽略不计,表中能量单位均为×105 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营养级同化量GP净同化量NP流向分解者一871.27369.69211.85二141.1062.07三15.912.81四0.880.34A.流经银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1.27×105 J/(m2·a)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C.分解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明显少于211.85×105 J/(m2·a)D.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未利用的能量约为228.59×105 J/(m2·a)易错点3 不能正确区分物质循环的含义、形式及过程5.(2021河北唐山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B.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科考人员在南极发现了某些有害农药,此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6.(2021山东烟台期末改编)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Ⅰ、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Ⅲ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过程涉及的能量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植物的遗体等D.碳循环中,①⑦⑧⑨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易错点4 不能正确辨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及作用7.(2021湖北天门期末)每年水稻、小麦成熟的季节,大量麻雀到稻田、麦田取食,农民为减少粮食损失,常将稻草人插上飘带放于田间以驱赶麻雀。下列关于此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飘带随风摆动给麻雀传递的是行为信息B.田间的稻草人给麻雀传递的是物理信息C.信息传递只发生在水稻、小麦与麻雀之间D.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易错点5 不能正确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调节机制8.(2022河南南阳期末)福建泉港泄露的有机物“碳九”使当地海洋部分自然水域里的鱼类等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当地生态系统需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到泄露前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初级消费者死亡使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减少,抵抗力稳定性增加B.消费者大量死亡,腐生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属于负反馈调节C.人为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能提高该地水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水域中有机污染物增多使得当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多,进而促进能量流动
答案全解全析 1.C2.B3.B4.D5.A6.D7.B8.C1.C 动物不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等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细菌不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B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可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正确;一种生物不一定只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如有些生物既可以属于生产者,又可以属于分解者,D错误。2.B “罐子”生态系统中的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属于生产者,果蝇是消费者,酵母菌是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B错误;“罐子”生态系统的组分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C正确。易错警示(1)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植物也并不都是生产者。(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3.B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是鲈鱼,A错误;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 780+4 200)÷31 920×100%=25%,B正确;太阳鱼同化的能量的去向有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等,由图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D错误。4.D 流经银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GP=871.27×105J/(m2·a),A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141.1×100%≈11.3%,B正确;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分解作用(呼吸作用)散失掉了,故分解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明显少于211.85×105 J/(m2·a),C正确;净同化量NP=GP-呼吸作用散失量,生产者的NP=369.69×105 J/(m2·a),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141.10×105 J/(m2·a),则生产者体内未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共有(369.69-141.10)×105=228.59×105[J/(m2·a)],故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未利用的能量应低于228.59×105 J/(m2·a),D错误。易错警示(1)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2)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散失;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③流向分解者;④(暂时)未利用。(3)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暂时)未利用的能量。(4)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其中,粪便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5.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A错误;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如光合作用和根的主动运输,B正确;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固定到生物群落中,通过呼吸作用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C正确。6.D 根据图中信息,Ⅰ是大气中的CO2库,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是分解者。Ⅰ大气中的CO2库和Ⅳ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A错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过程固定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⑥过程代表的是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根瘤菌不作为分解者,C错误。易错警示(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2)碳元素进入和离开生物群落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7.B 飘带随风摆动给麻雀传递的是物理信息,A错误;稻草人插上飘带放于田间以驱赶麻雀,田间的稻草人给麻雀传递的是物理信息,B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水稻、小麦与麻雀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C、D错误。易错警示(1)根据信息传播途径判断信息的种类: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的属于物理信息;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的属于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的属于行为信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个体水平上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在种群水平上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8.C 大量初级消费者死亡使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消费者大量死亡,腐生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当地海洋部分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受到“碳九”的影响后,鱼类等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人为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能提高该地水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水域中的有机污染物中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不能被生产者利用,不会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能促进能量流动,D错误。易错警示(1)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区别: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维持或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的能力,是一种“能力”。(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或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