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复习提升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4044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复习提升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4044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复习提升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复习提升,共5页。
单元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易错点1 中国古代城镇的不同功能1.有学者研究发现,唐朝城市道路功能单一,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朝,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2.19世纪初的中国,在拥有3 000人及以上人口的1 400个城市中,至少有80%是县衙所在地,而人数超过1万的城市中,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这反映了( )A.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B.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缩影C.多数城镇具有政治功能D.商品经济冲击旧有体制易错点2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3.(2022江苏泰州月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阙”起着“标表”的作用,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同时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堂”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由此可知,它们都( )A.是具有纯粹礼制功能的建筑B.代表中国古代社会建筑水平C.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民族性D.体现强烈的等级性和阶级性4.(2021山东济南章丘模拟)山东济南、泰安、淄博、济宁等地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纪念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的彩绘,有很多二十四孝故事的画面,如“卧冰求鲤”“芦衣顺母”“丁兰刻木”等。可见,这些建筑彩绘( )A.具有明显的儒家文化特征B.题材内容涉及范围广泛C.追求华丽新奇的表现形式D.受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易错点3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5.(2021广东汕头期末)1776年,英国下议院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议会发表演说指出,在某次议会表决中获得多数的254位议员,其实是由不超过5 723人选出的,并且是不重要的市镇的居民选出的,而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却遭到不公平对待。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国王的权力仍然过大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C.议会的权力遭到滥用D.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矛盾上升6.(2022海南学业水平测试)19世纪初,曼彻斯特的大资本家们大多住在伦敦或自己的庄园,在他们看来,工业城市里“没有惬意的骑马兜风,没有闲暇的漫步,只有嘈杂、匆忙和杂乱”;普通人在这里“看不到同情”,缺少“强大的社会道德约束”,有的只是“金钱关系”。这一状况反映出( )A.大机器生产导致的社会倒退B.生产关系领域发生的新变革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D.两极分化最终造成阶级对立
答案与解析易混易错练1.B2.C3.C4.A5.D6.C 1.B 由材料“到了宋朝,城市道路……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可知,宋朝时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B项正确。2.C 依据材料“80%是县衙所在地……府或省治的所在地”可知,19世纪初中国的多数城镇具有政治功能,故C项符合题意。易错分析 中国古代城市功能演变 (1)唐末之前,城市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易。 (2)宋代商业活动正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城市经济功能开始上升。 (3)南宋、元至明清,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甚至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 综上,唐、宋时期是城市功能的主要分界线,答题时需要找准时空定位。3.C “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同时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表明重视礼制等级,“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表明重视宗法血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社会性和民族性,故选C。“阙”和“堂”不是具有“纯粹”礼制功能的建筑,排除A;材料并非强调中国古代社会建筑水平,排除B;材料未体现阶级性,排除D。易错分析 中国古代民居特点 (1)自先秦以来,中国民居的设计一直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2)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3)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清时,砖木结构开始普及。4.A “卧冰求鲤”“芦衣顺母”“丁兰刻木”等故事体现的都是儒家“孝”文化,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建筑彩绘涉及的是“二十四孝故事”,未涉及其他题材,排除B项;建筑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常见形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这些建筑彩绘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关系,排除D项。5.D 据材料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化快速推进,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与贵族矛盾上升,故选D项;18世纪20年代,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议会权力的滥用,排除C项。6.C 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是英国城市化发展初期,这一时期资本家和普通人对城市的印象都不好,反映出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故选C项;大机器生产推动了社会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生产关系领域的新变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