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2全册课后习题(30份)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测评A北师大版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测评A北师大版必修2,共12页。
第6章测评(A)(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能为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提供支持B.所有生物都有细胞结构及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D.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说明人与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答案:B解析: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生物界在分子水平上存在统一性,可以为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提供支持,A项正确。病毒无细胞结构,B项错误。物种亲缘关系越近,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越小,C项正确。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说明人与其他脊椎动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D项正确。2.比较不同种蝇的DNA序列,图6-A-1为编码甲、乙、丙三种蝇呼吸酶的部分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6-A-1A.科学家用此方法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此证据为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B.如果让c'链和b'链分别与a链混合,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与甲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乙C.对编码甲、乙、丙三种蝇呼吸酶的部分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是因为呼吸酶基因普遍存在于需氧生物细胞内D.之所以不同种蝇呼吸酶的DNA碱基序列存在差异,可能是环境不同导致的答案:B解析:DNA分子水平的证据表明,两生物的DNA序列越相似,其亲缘关系越近,A项正确。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甲与丙DNA单链中的碱基配对的个数多于甲与乙的,所以与甲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丙,B项错误。呼吸酶基因普遍存在于需氧生物细胞内,C项正确。环境不同可导致不同种蝇呼吸酶的DNA碱基序列存在差异,D项正确。3.下列对自然选择学说论点的概括,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C.定向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微小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得到积累答案:C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说明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存斗争推动生物的进化。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的物种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的物种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D.每个新的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答案:B解析: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但地理隔离不是必需的过程。根据物种的概念可知,当生殖隔离出现时,两个个体分别属于两个物种。5.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6.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答案:B解析:由题可知,自然状态下的金鱼与野生鲫鱼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可据此推断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A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人工选择是对不同变异进行筛选,而不是使鲫鱼变异出多种形态,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可判断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项正确。由于按照人类喜好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金鱼的基因库发生改变,影响了金鱼的进化,D项正确。7.根据综合进化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答案:D解析:人工培育的新物种也可进入自然环境。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相关酶因温度低而活性降低,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为其他物质,而不是为了防止冻害。抗药性类型属于适应环境的类型,抗性基因属于有利变异,因此会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8.假设某随机交配的动物种群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分别为0.75、0.25,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的基因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B、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25、0.75,则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群体中Bb的基因型频率变化规律是( )。 A.不断增加 B.不断降低C.先增加后降低 D.基本不变答案:C解析:设B的基因频率为p,b的基因频率为q,则p+q=1,Bb的基因型频率是2pq,环境的选择作用使p不断降低,q不断升高,而2pq则先增加后降低,且p=q=0.50时,2pq最大。9.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型的概率是0.36,则该种群( )。A.显性基因的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频率B.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等位基因频率改变C.繁殖一代后,杂合体的基因型频率为0.32D.若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说明新物种已经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推知,隐性纯合体的基因型频率为0.64,故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8,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代中的基因频率与上一代相同。等位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10.经地震形成的海洋中的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两个岛上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6-A-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6-A-2A.两岛上的鸟类可能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与乙岛相比,甲岛上鸟类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因为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上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答案:C解析:每个岛上的鸟类有多种,所以它们是多个种群,每个种群都存在一个基因库。由于两岛的位置不同,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可能存在地理隔离,但无论是不是一个岛,不同种的鸟类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由题图可知,两岛上鸟类总的数量趋于相同。11.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C.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D.若种群1与种群2的等位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答案:C解析:一个物种包括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一个种群是指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A项正确。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项正确。突变、基因重组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定向改变等位基因频率,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等位基因频率,C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若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D项正确。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非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A解析:种群中每个个体仅含有该物种的部分等位基因。13.人类有23对染色体,黑猩猩有24对染色体。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的祖先在大约500万~600万年前分家,走上独立的演化道路。下列关于人类与黑猩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和黑猩猩进化的原材料完全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B.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可能在约500万~600万年前出现生殖隔离C.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一定是因地理隔离而导致的生殖隔离D.当代的人类与自己祖先相比,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没有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人类和黑猩猩进化的原材料由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题干信息“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的祖先在大约500万~600万年前分家,走上独立的演化道路”,推测二者可能在500万~600万年前产生生殖隔离。从题干信息无法推测黑猩猩祖先与人类祖先的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导致的。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改变,在进化的过程中,当代的人类与自己祖先相比,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14.我国华北地区常见绿色开花植物丝兰,除了丝兰蛾再没有其他传粉者。在授粉期间,雌蛾进入丝兰花朵中,用产卵器切割子房壁并将卵产于其内,每产下一枚卵,雌蛾都会爬到雌蕊顶部在柱头上洒下一点花粉,又从花药上刮下一些花粉补充到所携带的花粉球上。如此产下1~15枚卵后,再飞向另一朵花继续产卵。根据上述资料无法推断出( )。 A.丝兰花的结构特点和丝兰蛾的生活习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B.丝兰蛾幼虫寄生在丝兰子房中导致丝兰种子无法形成C.丝兰种群数量与丝兰蛾种群数量的变化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D.丝兰与丝兰蛾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答案:B15.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型如下表所示。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则该褐鼠种群( )。基因型rrRrRR对灭鼠灵的抗性敏感抗性抗性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无中度高度A.r基因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增加,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减少C.抗性个体RR∶Rr=1∶1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答案:D解析:由于是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环境,所以对维生素K依赖性较高(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减少;长期使用灭鼠灵导致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大量减少;所以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最多;R和r基因的频率都不为0。16.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答案:B17.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10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解析: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遗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18.烟草叶片腺毛能够产生分泌物以阻止烟粉虱的侵害,而烟粉虱则能够依靠表皮特殊结构形成的物理障碍,以减弱烟草分泌物对自身的危害。这种现象说明( )。A.烟草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能诱导烟粉虱产生变异B.不同物种间能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C.两个种群都能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定向改变等位基因频率D.个体能在生存斗争中形成新性状,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B解析:烟草分泌物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传递化学信息,但不能诱导烟粉虱产生变异,A项错误。烟草与烟粉虱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共同进化,B项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可导致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D项错误。19.澳大利亚地下动物中,绝大多数种类有“盲”这一特征,如洞穴盲鳗。下列有关洞穴盲鳗的叙述,错误的是( )。A.洞穴的特征决定洞穴盲鳗眼的进化方向B.洞穴与洞穴盲鳗是相互影响的C.洞穴盲鳗眼的进化过程一定存在等位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洞穴盲鳗“盲”的特征是长期不需要用眼而形成的答案:D解析:洞穴的特征对洞穴盲鳗眼的进化进行了选择,决定了洞穴盲鳗眼的进化方向,A项正确。洞穴与洞穴盲鳗是相互影响的,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项正确。洞穴盲鳗“盲”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D项错误。20.图6-A-3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6-A-3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D.种群1、2的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不能与亲代种群相遇,使它们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A项正确。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存在地理隔离,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无影响,B项正确。种群1、2栖息的环境条件及其食物来源不同,因此承受的选择压力不同,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C项正确。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1、2的基因库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但它们均由亲代种群进化而来,其基因库中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8分)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6-A-4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均待6 h。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图6-A-4(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 。少数水蚤能在 (温度)环境中生存。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 (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 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 的个体。因而,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 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 的。 (4)将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将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将引起水蚤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乏 ,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因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的特点。 答案:(1)25 ℃ 20 ℃或28 ℃ (2)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的 (3)适应20 ℃温度环境 适应28 ℃温度环境 选择 定向 (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相对性解析:实验结果表明,多数个体在25℃的温度条件下能正常生活,即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应是25℃,在20℃、28℃的温度条件下,部分个体能正常生活。水蚤能够生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说明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该实验中起选择作用的外界条件是水温,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如果没有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就要被淘汰,并且所有生物都能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但仅仅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即适应具有相对性。22.(7分)图6-A-5、图6-A-6、图6-A-7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 ,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 。 (2)若干年后,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 发生改变。 (3)若图6-A-6所示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甲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个体数/只2022420123982100乙基因型AATTAaTTaaTT 个体数/只19616836 400①种群甲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 ②种群甲中A的基因频率为 。 ③已知表中种群乙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 。 答案:(1)地雀A和B 地雀A、B与C(2)海洋环境的变化 等位基因频率(3)基因库 0.7 80解析:(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属于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C。(2)小岛上地雀C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种群甲中A的基因频率=(20×2+22+20×2+12+9×2+8)/200=0.7。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23.(9分)科学家乘坐“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下潜至近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海底进行科考时,惊奇地发现有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请回答下列问题。(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 。 (2)几百万年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 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和 。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 (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 。 (5)图6-A-8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 三个环节。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 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量锐减,这种现象称为 。 图6-A-8答案:(1)种群 (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基因突变 (4)少 (5)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等位基因频率 种间竞争解析:(1)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如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2)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题干中比目鱼形成不同物种,外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使得种群等位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形成生殖隔离。(3)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比目鱼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4)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形成的种群中基因数量较少。(5)A物种形成B和C两个物种需经历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隔离形成物种。进化的内在因素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C和D在同一个小岛,因此,会为了空间和资源展开种间竞争,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量锐减,也是种间竞争的结果。24.(7分)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生活着苔原狼、马鹿、野兔等多种野生动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按照综合进化论的观点,西伯利亚大草原上苔原狼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 ,其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的实质是 的改变。 (2)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有35、60和5只,则A的基因频率为 ,Aa的基因型频率为 。 (3)苔原狼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是通过 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二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 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答案:(1)基因库 种群 (种群)等位基因频率 (2)65% 60% (3)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解析:(1)按照综合进化论的观点,西伯利亚大草原上苔原狼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其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2)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有35、60和5只,则A的基因频率=(35×2+60)/200×100%=65%,Aa的基因型频率=60/100×100%=60%。(3)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苔原狼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25.(9分)某草原有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糙隐子草、麻花头等草种,为研究放牧强度与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者将草原划分为无放牧区、轻度放牧区、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进行研究,2年后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的多样性指标放牧强度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无14.110.720.93轻度16.500.750.94中度15.630.690.90重度13.900.690.89(1)该草原的所有羽茅植株总和称为 。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等不同草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还包括 、 。 (2)通过比较这些草种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以显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这提供了生物进化的 方面的证据。 (3)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 。 A.物种均匀度指数越来越低B.物种丰富度指数越来越低C.多样性指标越来越高D.多样性指标越来越低E.多样性指标先增加后降低(4)利用本研究中的数据,阐述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答案:(1)种群 物种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2)分子生物学 (3)E (4)研究数据显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各种多样性指标都呈现先略微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人类对资源的适度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但过度利用会降低生物多样性解析:(1)生活在同一环境空间的相同物种的总和称为种群。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草种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2)这些草种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是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进化的证据还有化石、比较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等。(3)分析题表数据可知,多样性的各种指标都呈现先略微升高后下降的趋势。(4)分析题表数据可知,轻度放牧比无放牧的各种多样性指标都高,说明人类对资源的适度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但重度放牧又使各种多样性指标降低,说明过度利用会降低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