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2全册课后习题(30份)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测评B北师大版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测评B北师大版必修2,共12页。
第6章测评(B)(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太平洋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B.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等位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答案:C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蛾的进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松鼠,两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等位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答案:D解析: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但“狮虎兽”高度不育,说明了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共同进化表现为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项错误。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但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表明豌豆没有进化,C项错误。3.若在某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量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A.2%、10% B.4%、10%C.2%、20% D.4%、20%答案:A解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雌果蝇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即4%,但雌雄性别比例为1∶1,则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4%×(1/2)=2%;由于雄果蝇只有一条X染色体,则雄果蝇的Xb的基因频率就是XbY的基因型频率,即20%,但雌雄性别比例为1∶1,则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1/2)=10%。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综合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突变和基因重组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会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的产生是因为农药诱导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突变D.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的红绿色盲患者占3.5%(均为男生),色盲基因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答案:D解析:设该校男女学生各200人,由于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色盲携带者是女性,因此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400×3.5%+400×5%)/(200×2+200)×100%≈5.67%。5.下列关于种群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②物种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③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④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A解析:隔离通常分为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①正确;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②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③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④错误。6.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枯草杆菌核糖体S12蛋白55~58位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P—K—K—P—能0突变型—P—R—K—P—不能100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A.突变型的产生是枯草杆菌的基因发生碱基缺失或增添的结果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的结合,抑制了枯草杆菌细胞的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表明枯草杆菌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D.突变型枯草杆菌与野生型枯草杆菌不属于同一个物种答案:C解析:该突变是由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A项错误。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枯草杆菌的翻译功能,B项错误。突变型枯草杆菌与野生型枯草杆菌仍属于同一个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项错误。7.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a、b1、b2、c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6-B-1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6-B-1A.b1、b2类型的出现一定是突变的结果B.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t5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b1、b2类型的出现有可能是基因重组形成的,A项错误。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B项错误。b2与a皮肤图案不同,但不存在生殖隔离,D项错误。8.某植物的抗性(R)对敏感(r)为显性,图6-B-2表示甲、乙两个地区在t1和t2时间点,RR、Rr和rr的基因型频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6-B-2A.甲地区基因型频率变化更大,t2时刻产生了新的物种B.t2时刻,乙地区该植物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约为20%C.突变率不同是导致甲、乙两地区基因型频率不同的主要原因D.据图可知,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答案:B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甲地区t2时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A项错误。乙地区t2时刻,RR的基因型频率约为0.1,rr的基因型频率约为0.7,Rr的基因型频率约为0.2,因此R的基因频率约为[0.1+0.2×(1/2)]×100%=20%,B项正确。甲、乙两地区基因型频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C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D项错误。9.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但从染色体数目看,人类23对、黑猩猩24对,让人对达尔文的学说产生了怀疑。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与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据此提出融合假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融合假说成立,在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B.人和黑猩猩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融合假说说明染色体变化是新物种形成的直接原因D.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答案:C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动物机体主要的促生长因子。研究发现,贵州矮马成年个体比新疆伊犁马显著矮小,其IGF基因与新疆伊犁马的IGF基因存在部分碱基序列的差异,并且贵州矮马的IGF基因启动子区域出现了高度的DNA甲基化(DNA的核苷酸上被添加了甲基)。下列据此作出的分析,错误的是( )。A.贵州矮马和新疆伊犁马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差异B.贵州矮马的DNA甲基化抑制了IGF基因的转录C.贵州矮马引入新疆后会与伊犁马进化方向一致D.贵州矮马的进化与基因突变有关答案:C解析:从题意不能说明贵州矮马引入新疆后会与伊犁马进化方向一致。1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以及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其进化理论的核心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并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但是他完全否定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C.综合进化论认为,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地进化D.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蛾与灰色桦尺蛾之间的种内斗争有利于进化答案:B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并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拉马克学说,他接受了拉马克学说中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12.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物种的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D.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新物种的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就会有新物种的产生。13.在麦维尔角地区有一种壁虎,其尾巴像叶片一样宽大,斑驳的体色像岩石或树干,便于伪装,昼伏夜出,主要以小虫子为食,具有修长的身形和四肢,配上巨大的双眼,能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还有另一种壁虎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立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皱襞,密布腺毛,有黏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B.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没有生殖隔离C.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D.两种壁虎形态上的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不定向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若麦维尔角地区的两种壁虎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则两者不是同一物种,也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A项错误。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并且产生的后代是可育的,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B项错误。两种壁虎形态上的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定向进化的结果,D项错误。14.有关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目前存在图6-B-3所示的3种主要观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6-B-3A.第一种观点的缺陷在于病毒的寄生性无法得到正确的解释B.第二种观点认为生物大分子分别演化出病毒和细胞这两种生命形式C.根据第三种观点,某些病毒很可能是细胞退化经长期演化而来D.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这一证据只支持第三种观点答案:D解析: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这一证据不能说明病毒与细胞起源的先后顺序。15.生物进化史不同于其他生命规律,探究生物进化规律的方法也不同于其他科学方法。下列是关于生物进化的认识及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产生并促进了共同进化的过程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形成了可遗传的适应性C.生物进化的历程只能靠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不能通过实验重演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用下的定向改变答案:C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形成了生物的适应性,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历程不可重演,但保留了多种证据,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只能通过证据和逻辑来推测,C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D项错误。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B.生物进化的总体方向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C.根据综合进化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的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因而它不是一个新物种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化石,A项错误。根据综合进化论,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殖隔离的产生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C项错误。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但产生的后代不育,因而它是一个新物种,D项错误。17.图6-B-4所示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6-B-4A.甲中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不同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B.乙中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C.丙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丁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答案:D解析:甲中四种地雀喙的差异、乙中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以及丙中两种体色的桦尺蛾的性状分化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而不是性状分化,故A、B、C三项错误。1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动力是生存斗争 ②综合进化论认为杂交不育属于种间隔离③综合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首要原因主要发生在DNA→DNA的过程中 ④从生物进化的规律看,在生活环境上是由陆生到水生 ⑤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使黑色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的结果A.①③④ B.①④⑤C.①③⑤ D.②③⑤答案:C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动力是生存斗争,①正确;综合进化论认为杂交不育属于生殖隔离,②错误;综合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首要原因主要发生在DNA→DNA的过程中,③正确;从生物进化的规律看,在生活环境上是由水生到陆生,④错误;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使黑色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的结果,⑤正确。19.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片段,成功替代了草履虫的1号和3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了重组草履虫,将重组草履虫放归原生活环境中仍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下列对该重组草履虫的认识,错误的是( )。A.该重组草履虫仍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B.该重组草履虫的进化方向跟原草履虫有所不同C.该重组草履虫的出现增加了草履虫的遗传多样性D.该重组草履虫的变异属于人工导致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草履虫属于真核生物,可遗传的变异可随时发生,A项正确。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所以在相同的环境下,自然选择作用相同,重组草履虫与原草履虫的进化方向相同,B项错误。重组草履虫由于存在人工合成的DNA片段,所以增加了草履虫的遗传多样性,C项正确。由于人工合成的DNA片段替代了草履虫的1号和3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所以草履虫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项正确。20.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对该杀虫剂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体/%抗性杂合体/%抗性纯合体/%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较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项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1/2=12%,B项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1/2=20%,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1%+15%×1/2=8.5%,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9分)分析下列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Ⅰ.图6-B-5为四种哺乳动物的前(上)肢骨骼比较示意图,图中的这些器官所在部位和结构组成相似,说明它们属于 ,说明 。 图6-B-5Ⅱ.DNA-DNA分子杂交技术的过程:先把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用同位素加以标记,接着以加热的办法使其解旋成单链,然后把两种生物的单链DNA混合起来,使其在缓缓冷却的条件下恢复为双链DNA。可以通过检查杂种双链DNA来判断两个物种的异同程度,过程如图6-B-6所示。科学家常用该方法鉴定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图6-B-6(1)不同种生物的DNA单链能杂交成双链DNA,是因为DNA分子杂交遵循 。 (2)比较不同的杂合DNA分子的主要指标是测定 。 (3)依据不同生物的DNA形成游离的单链区数目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什么? 。Ⅲ.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海底3 000米的热泉孔周围,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人们去继续发现。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 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型主要是 的结果。 答案:Ⅰ.同源器官 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Ⅱ.(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Tm (3)游离的单链区数目越少(越多),DNA中相同的碱基序列越多(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越远) Ⅲ.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解析:Ⅰ.比较解剖学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主要证据是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所在部位和结构组成相似的器官,称为同源器官。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Ⅱ.(1)不同种生物的DNA单链能杂交成双链DNA,是因为DNA分子在杂交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判断两种杂合DNA分子的相似程度常常比较它们的熔解温度(Tm)。(3)由于游离的单链区数目越少(越多),DNA中相同的碱基序列越多(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越远),因此依据不同生物的DNA形成游离的单链区数目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Ⅲ.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22.(8分)每年的4、5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 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 (2)若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干给出的条件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 。 (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4)近几年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 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AA 36%、Aa 48%、aa 16% (2)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基因突变 (3)若该性状适应环境,则等位基因频率会增大;若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等位基因频率会减小 (4)物种解析:(1)由亲代基因型频率可计算出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60%,a的基因频率=40%,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36%、Aa的基因型频率=48%、aa的基因型频率=16%。(2)若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基因不发生突变,则后代的等位基因频率会维持不变。(3)基因突变后,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对应的性状与环境的适应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等位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等位基因频率会减小。(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本题是指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3.(8分)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中央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若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6-B-7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图6-B-7(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图6-B-8(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6-B-8所示。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前 选择 ③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解析:(1)(2)抗生素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在滤纸片周围就会出现抑菌圈,抑菌圈越大说明抗生素杀菌能力越强。(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抗生素对细菌种群起到选择的作用。③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是变异个体,只占少数。24.(9分)图6-B-9所示为一个种群施用杀虫剂后的变化情况,其中抗杀虫剂A的性状是由基因m控制的,抗杀虫剂B的性状是由基因n控制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6-B-9(1)图中1表示该种群存在着 ,同时也说明了生物的 。(2)使用杀虫剂A后,该种群中 基因的基因频率明显增加,杀虫剂B的使用对 基因具有明显的定向选择作用。 (3)在生产实践中,为保持杀虫剂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应该怎样使用杀虫剂? 。 (4)以上事实说明: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取决于 ;突变为进化提供了 ; 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是进化的动力。 答案:(1)个体差异 变异是不定向的 (2)m n (3)交替使用杀虫剂A和杀虫剂B (4)环境条件 原材料 自然选择 生存斗争解析:(1)由题图可知,种群中既有抗杀虫剂A的个体,又有抗杀虫剂B的个体,同时还有更多的对杀虫剂敏感的个体,说明种群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是由生物变异产生的,同时又说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2)使用杀虫剂后,对杀虫剂敏感的个体被杀死,而具抗性的个体被保留了下来,即杀虫剂对生物的微弱变异起了选择作用。(3)杀虫剂A、B交替使用,可以收到长期的、良好的杀虫效果。(4)由以上分析可知,生物的变异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环境对变异性状的选择作用。25.(6分)图6-B-10表示几种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6-B-10(1)图示表明,现存的各类哺乳动物具有共同的 。 (2)原始哺乳动物(A)能进化成各种不同的哺乳动物,从内在原因看是由于 ,从外部原因看是因为环境是多样的。 (3)该图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界的 性和 性。 (4)如果改变上述动物的生活环境, 的个体就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 的个体则被淘汰。 答案:(1)原始祖先 (2)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3)多样 适应 (4)适应新环境变异 不能适应新环境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