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4/144083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4/144083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4/144083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考试高一历史试题(2023.3)
一、选择题
1. 《西方那一块土》中如此介绍埃及:今天的埃及不是古代的埃及……埃及被并入波斯帝国,标志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后来,希腊人取代波斯人,罗马人又取代希腊人,古代埃及文明消失了,其他文明进入,成为主导性文明。最后,阿拉伯人统治了埃及,这已经是公元后7世纪了。对此解读最为正确的是( )
A. 古埃及文明影响着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世界 B. 古埃及文明随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消失殆尽
C. 埃及曾先后被罗马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征服 D. “今天的埃及”更多地具有外来文明的特征
2. 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他人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B. 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C. 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 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3. 下表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
政权
古巴比伦王国
古埃及
古希腊
古印度
统治方式
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法老至上的权威
比较完善官僚体系
城邦制度
种姓制度
A. 同一性 B. 阶段性 C. 多样性 D. 规律性
4. 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公元7、8世纪,一系列新的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转变。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
A. 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 B. 政教结合局面的出现
C. 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 D. 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5. 有学者指出,基督教希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这形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这说明基督教文明
A. 产生于久远的欧洲传统文化 B. 为阐释发展欧洲文化而传播
C. 有利于欧洲共同的文化认同 D. 理性思想远多于宗教意识
6. 有学者认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发展,使得建立在自由之上或根据契约自愿结合到一起的政治联合的新观念,取代了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建立的对个人具有绝对权力的万能国家观念。这一观念变化缘于中世纪西欧( )
A. 有限王权传统观念 B. 自治城市普遍兴起
C. 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D. 教权王权二元并存
7. 《天方夜谭》其中一个故事描述道: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这反映了该地( )
A. 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 沟通世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C. 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较明显 D. 经济联系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8.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 )
中朝使臣往来
中日使臣往来
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
朝鲜→中国
中国→日本
日本→中国
朝鲜→日本
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
208
882
4
68
14
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
0.65
0.003
0.05
0.01
0.02
明代
161
1299
16
37
22
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
4.6
0.06
0.13
0.08
0.25
A. 中国在东亚国际交流中有强大影响力 B. 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稳定
C. 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 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9. 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窗设史馆,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该书反映了( )
A. 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B. 东西方交流的成果
C. 德川幕府的保守封闭 D. 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10. 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时间
传入中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
墨西哥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20年代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30年代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 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 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 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 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11. 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的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A. 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D. 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12. 8~15世纪,东非海岸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这些城市不但与非洲内陆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这表明古代东非海岸城市( )
A 融入了印度洋贸易网 B. 深受阿拉伯文明影响
C. 因文明开放交流而繁荣 D. 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
13. “世界末日”传言源自对玛雅历法的误解。这一天本是玛雅“长计历”中的天,象征着一个“大循环”的结束,它与灾难、异象等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关系。这说明
①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②玛雅文化含有大量神秘主义内容,对当今社会没有借鉴意义
③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不能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要做到批判继承
④玛雅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持久,必须坚持包容性才能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4. 12、13世纪法国卢昂的市政管理机关,由百人会组成,这100人多为富商。他们掌着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这反映了( )
A. 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 B. 资产阶级掌控了市政管理权
C. 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 D. 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
15. 下面为1550~1800年美洲贵金属的流向情况表(单位:百万帝国银元)。表中现象( )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2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 表明欧、美、亚三角贸易规模扩大 B. 加速了西葡两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C. 使全球贸易中心由欧洲移至东亚 D.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材料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人类的历史已有三四百万年,但人类的文明史却仅有五六千年。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是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一步……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被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解放心灵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的。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朱寰《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分别诞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拜占庭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些城市先是商人聚集在交通要道和教堂城堡周围,吸引消费者,形成集市;随后,一些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立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功能很强的“工商业中心”;然后再购买一张承认“自治”的“特许状”。这样城市就建立起来了。有些城市主要是通过封建主的法权力量“人为”建立起来的,即城市先人为地“设定”一个城市身份。再吸引工商业者和移民到来,成为城市核心,即先有城市之“名”,然后才有城市之”实”。
——摘编自谢丰斋《12~14世纪英国小城镇兴起初探》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大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力度,如莱菌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世纪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多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领主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提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特点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
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科学技术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
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哲学宗教
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7世纪以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医学
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
阅读材料,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特点。
19.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考试高一历史试题(2023.3)
一、选择题
1. 《西方那一块土》中如此介绍埃及:今天的埃及不是古代的埃及……埃及被并入波斯帝国,标志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后来,希腊人取代波斯人,罗马人又取代希腊人,古代埃及文明消失了,其他文明进入,成为主导性文明。最后,阿拉伯人统治了埃及,这已经是公元后7世纪了。对此解读最为正确的是( )
A. 古埃及文明影响着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世界 B. 古埃及文明随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消失殆尽
C. 埃及曾先后被罗马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征服 D. “今天的埃及”更多地具有外来文明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今天的埃及不是古代的埃及……埃及被并入波斯帝国,标志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希腊人取代波斯人,罗马人又取代希腊人,古代埃及文明消失了,其他文明进入,成为主导性文明”,可以看出古埃及文明中间经历了断层,外来文明对埃及有更多的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外来文明对埃及的影响,排除A项;“消失殆尽”表述绝对,排除B项;先被亚历山大帝国征服,再被罗马帝国征服,排除C项。故选D项。
2. 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他人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B. 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C. 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 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可分析出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C项正确;他人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而非都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下表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
政权
古巴比伦王国
古埃及
古希腊
古印度
统治方式
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法老至上的权威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城邦制度
种姓制度
A. 同一性 B. 阶段性 C. 多样性 D. 规律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存在不同的统治方式,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AB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
4. 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公元7、8世纪,一系列新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转变。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
A. 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 B. 政教结合局面的出现
C. 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 D. 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上古和中古文明的划分在于“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即皇帝的任命需要经过教皇的加冕,罗马帝国演化为神圣罗马帝国,政治与基督教相结合,即政教结合,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中古王权受到教会的约束,但王权有限原则是在英国《大宪章》颁布后确立的,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的典型特征,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5. 有学者指出,基督教希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这形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这说明基督教文明
A. 产生于久远的欧洲传统文化 B. 为阐释发展欧洲文化而传播
C. 有利于欧洲共同的文化认同 D. 理性思想远多于宗教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文明吸收并融入了希腊文明、马文明和日耳曼文明,这表明了基督教文明具有强大的文明整合能力,而这种整合客观上有利于欧洲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项正确;基督教产生于西亚地区,排除A项;基督教的传播并非为阐释发展欧洲文明,而是为了巩固自身在欧洲的统治地位,排除B项;“理性思想远多于宗教意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6. 有学者认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发展,使得建立在自由之上或根据契约自愿结合到一起的政治联合的新观念,取代了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建立的对个人具有绝对权力的万能国家观念。这一观念变化缘于中世纪西欧( )
A. 有限王权传统观念 B. 自治城市普遍兴起
C. 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D. 教权王权二元并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领主附庸制是靠契约约束的,地方治理中贵族法庭与教会法庭并存都有利于契约法律和中世纪新兴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市民萌发自由思想和契约自治理念,这种自由契约自治传统缘于教会与世俗王权并存,缺乏中央集权制度而形成社会治理需要产生的,D项正确;中世纪社会治理存在王权与教权以及民众争取权力的斗争中,有限王权观念是契约思想形成的一个原因,但是根源要从社会治理环境中寻找,A项解释是片面的,排除A项﹔中世纪城市兴起,市民崇尚自由,与封建领主、教会斗争,争取自治权斗争助长了自由契约构成国家新观念的出现,但B项表达有欠缺,排除B项﹔庄园经济发展是西欧封建产生的根源,材料核心是自由契约新观念产生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7. 《天方夜谭》其中一个故事描述道: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这反映了该地( )
A.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B. 沟通世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C. 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较明显 D. 经济联系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可知巴格达地区经济繁荣,有大量的来自亚欧非三洲的商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遗产”,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是基督徒开办的商店,但没有涉及到基督教文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 )
中朝使臣往来
中日使臣往来
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
朝鲜→中国
中国→日本
日本→中国
朝鲜→日本
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
208
882
4
68
14
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
0.65
0.003
0.05
0.01
0.02
明代
161
1299
16
37
22
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
4.6
0.06
0.13
0.08
0.25
A. 中国在东亚国际交流中有强大影响力 B. 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 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 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可知,在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中中国、朝鲜、日本三国之间往来中,中国属于核心地位,即无论朝鲜、还是日本的使臣都大量来到中国,而中国虽然也有使者去日本、朝鲜,但次数明显少于他们来中国的次数,这说明中国在东亚国际交流中有强大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而未涉及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间交往的地位,而是强调“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排除D项。故选A项。
9. 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窗设史馆,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该书反映了( )
A. 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B. 东西方交流的成果
C. 德川幕府的保守封闭 D. 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即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与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圈的影响,非东西方交流,排除B项;从德川幕府的学习来看,当时并不封闭保守,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时间
传入中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
墨西哥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20年代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30年代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 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中心
B. 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 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 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哥伦布航行后”和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传播到中国,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项。
11. 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的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A. 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D. 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中世纪”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超出“中世纪”的动机和设想,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战胜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这种动机并不是以宗教为目的的;C选项错误,这只是表层的内容,没有挖掘到实质;D选项错误,这只是地理上的成就。
12. 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这些城市不但与非洲内陆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这表明古代东非海岸城市( )
A. 融入了印度洋贸易网 B. 深受阿拉伯文明影响
C. 因文明开放交流而繁荣 D. 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可得知东非海岸城市繁荣受益于与非洲内陆交流和与世界各国交流,体现了东非文明的开放性,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东非贸易往来的区域看,8~15世纪东非海岸港口受益于东西方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中与东非贸易的国家众多,古代东非发展显然不仅仅受阿拉伯文明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非海岸城市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这个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世界末日”传言源自对玛雅历法的误解。这一天本是玛雅“长计历”中的天,象征着一个“大循环”的结束,它与灾难、异象等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关系。这说明
①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良好氛围
②玛雅文化含有大量神秘主义内容,对当今社会没有借鉴意义
③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不能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要做到批判继承
④玛雅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持久,必须坚持包容性才能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末日”传言的出现是人们迷信的说法,因此要弘扬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反对迷信,消除对自然的神秘感,故①项正确。世界末日传言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其误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玛雅文化有其优秀的值得借鉴的部分,故要吸收其精华,而不是全面否定。故②项错误。对外来文化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吸收其精华的部分,摒弃其糟粕,实现自身的发展,故③项正确。材料中只讲了世界末日传言是人们的误解这一事实,未体现玛雅文明源远流长,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所以选D项,排除ABC项。
14. 12、13世纪法国卢昂的市政管理机关,由百人会组成,这100人多为富商。他们掌着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这反映了( )
A. 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 B. 资产阶级掌控了市政管理权
C. 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 D. 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他们掌着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可见,国王仍掌握部分行政权,具有较大权力,可知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国王仍掌握较大权力,并非强调资产阶级掌握多少权力,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面为1550~1800年美洲贵金属的流向情况表(单位:百万帝国银元)。表中现象( )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2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 表明欧、美、亚三角贸易规模扩大 B. 加速了西葡两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C. 使全球贸易中心由欧洲移至东亚 D.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550~1800年,即新航路开辟后近三百年间,大量贵金属由美洲流向西班牙、葡萄牙,大量贵金属的流入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葡两国封建制度的解体,B项正确;三角贸易主要是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展开,与亚洲没有关系,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的西欧,而不是太平洋沿岸的东亚,排除C项;19世纪以前,大量贵金属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不会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人类的历史已有三四百万年,但人类的文明史却仅有五六千年。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是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一步……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被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解放心灵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的。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朱寰《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分别诞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拜占庭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答案】(1)东方:亚非大河流域。西方:具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地中海区域。
(2)中世纪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阿拉伯人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3)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历史启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自然环境”,根据材料一信息“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得出:东方是亚非大河流域;西方具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地中海区域。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得出:中世纪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材料信息“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被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解放心灵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得出:阿拉伯人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小问3详解】
“灭亡”,依据所学知识得出: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历史启示”,依据材料一二从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等角度分析;由材料三信息“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些城市先是商人聚集在交通要道和教堂城堡周围,吸引消费者,形成集市;随后,一些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立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功能很强的“工商业中心”;然后再购买一张承认“自治”的“特许状”。这样城市就建立起来了。有些城市主要是通过封建主的法权力量“人为”建立起来的,即城市先人为地“设定”一个城市身份。再吸引工商业者和移民到来,成为城市核心,即先有城市之“名”,然后才有城市之”实”。
——摘编自谢丰斋《12~14世纪英国小城镇兴起初探》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大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力度,如莱菌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世纪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多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领主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提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特点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
【答案】(1)特点:存在两种不同兴起模式;都以工商业为主导产业;工商业阶层成为主导力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城市繁荣;加强了西欧各地的联系;为工商业阶层崛起积蓄了力量;成为西欧近代地方自治的基础。(答出两点即可)
(2)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有些城市先是商人聚集在交通要道和教堂城堡周围,吸引消费者,形成集市;随后,一些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立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功能很强的‘工商业中心’;……有些城市主要是通过封建主的法权力量‘人为’建立起来的,即城市先人为地‘设定’一个城市身份。再吸引工商业者和移民到来,成为城市核心”,可得出存在两种不同兴起模式;根据材料“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立”“形成一个经济功能很强的‘工商业中心’”“吸引工商业者和移民”,可得出都以工商业为主导产业,工商业阶层成为主导力量;根据材料“购买一张承认‘自治’的‘特许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城市积极争取自治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影响:结合所学,城市是工商业中心,有利于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城市繁荣,商业贸易和人员往来加强了西欧各地的联系;结合所学,城市推动工商业发展,为工商业阶层崛起积蓄了力量;结合所学,城市积极争取自治,成为西欧近代地方自治的基础。
(2)根据材料“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结合所学,可得出中世纪的城市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王削弱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统一;根据材料“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得出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根据材料“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提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可得出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
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科学技术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
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哲学宗教
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7世纪以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医学
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
阅读材料,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特点。
【答案】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
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
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
【解析】
【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数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医学”可知,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领域广泛、内容丰富,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
根据材料“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7世纪以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可知,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从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到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
根据材料“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可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处于中介地位,如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根据材料“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可知,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根据材料“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可知,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体现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
19.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答案】(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观点3分,理由5分。以上三种答案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3分)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4分)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0分)
评分标准:
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及影响。第(1)问是一个观点论证题,首先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可从标题“偶然与必然”得出。然后阐述理由,偶然性主要是从美洲大陆是其偶然发现,不是主观故意角度考虑;必然性主要是从他发现新大陆的背景,也就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去考虑。第(2)问中,第一小问问其角度,从欧洲人的角度出发分析;第二小问,设问主要是强调了两个文明或大陆,这是从平等的角度来看待这两个文明或大陆,从全球化的角度看,这是合理的。第(3)问是一个短文写作题,但要注意实际上题目中给出的关键词,已限制了范围。本题的关键是把这四个关键词重新排列下,如哥伦布——世界市场,可从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来理解。而另一组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机遇,要注意与哥伦布代表的西方对比,联系当时中国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可以得出导致的后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英语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英语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短文填空,用所给词组的正确形式填空,中翻英 一空一词,语法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双语学校高一(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