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设计,共10页。

    知识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经济
    (1)时间:远古时期。
    (2)特点
    ①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②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
    ③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生活。
    ④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⑤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产生: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表现
    (3)农业出现的影响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a.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b.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c.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a.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
    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农业文明的兴起
    (1)表现:形成以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①食物: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②生产与生活
    (2)中国
    ①食物: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生产与生活
    (3)古希腊
    ①食物: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②生产与生活: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
    (4)美洲
    ①食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②生产与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国家应运而生。
    1.
    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画面
    观察上图,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的什么情况?
    提示:原始农业的出现。
    批注:
    2.阅读教材P3“思考点”: 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①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的增长加速。②开始了定居生活,出现了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获得了发展。
    批注:
    3.阅读教材P4“历史纵横”:从材料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埃及统治者重视尼罗河水患治理,将治理水患和修建灌溉体系相结合,保障了埃及农业的发展。
    批注:
    4.阅读教材P4“两河流域乌尔王陵镶嵌画(局部)”图片:从图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图中苏美尔人提着鱼参加宴会的场景,说明苏美尔人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
    批注:
    5.阅读教材P4“史料阅读”:史料中提到的生产工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提示:生产工具的特点: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批注:
    6.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提示: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财产差别推动了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转变。
    原始社会后期到奴隶社会。
    批注:
    7.
    夏王启画像
    “夏王启”称呼的出现说明古代中国社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古代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出现。
    批注:
    [思维导图]
    从采集经济到农耕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旧石器时代……他们仍像猎食其他动物的野兽那样,靠捕捉小动物为生;仍像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无数生物那样,靠采集食物谋生。由于他们依赖大自然,所以就被大自然所支配。为了追猎动物、寻找野果地或渔猎场地,他们不得不经常过着流动的生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活状况: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过群居生活,不断迁徙。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
    (2)材料二中农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深远意义。
    提示: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意义: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
    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1.基本特征
    (1)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3)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2.意义
    (1)原始农业出现后,人们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
    (2)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3)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贫富分化和阶级产生,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
    总之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
    1.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C [题干的意思是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的时候,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选C项;A、B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项“真实”说法错误。]
    2.有人说,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角色的转变,人类从( )
    A.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B.食物的生产者转变为食物的采集者
    C.工具的使用者转变为工具的生产者
    D.工具的生产者转变为工具的使用者
    A [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故选A项。]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生活的多元性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图
    (Ⅰ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Ⅱ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Ⅲ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材料二 1926年,苏联植物学家和农学家瓦维洛夫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书中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他认为全世界至少有西南亚洲(中亚细亚)、地中海区域、东南亚洲和热带美洲高原4个作物起源中心。这些中心在古代由于山岳、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农业都是独立发展的,所用农具、耕畜、栽培方法各不相同,每个中心都有相当多的有价值作物和多样性的变异,是作物育种家探寻新基因的宝库。以后随着考察地区范围的扩大和对考察材料的进一步分析,瓦维洛夫又在1935年提出了8个作物起源中心。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食物生产呈现怎样的特征?
    提示:古代中国的食物生产呈现区域性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具有多个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多元性
    1.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世界农业起源中心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美洲农业起源中心区。
    2.不同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多样性
    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A [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项。]
    4.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成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这说明( )
    A.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B.农业的起源具有一致性
    C.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相同
    D.原始农业历史悠久
    A [材料说明农业起源有多个中心,即多元性,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均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精选史料,结合人类早期生产和生活状况,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掌握食物生产的变迁历程,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古代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的影响。
    2.精选古代世界不同地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世界古代农业文明的多样性。
    3.通过学习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生产的变迁历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对生产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要和谐发展。
    农耕
    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①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②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原因: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
    表现:①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②距今约7 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③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商和西周时期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
    a.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c.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d.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e.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
    秦汉到隋唐时期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地区
    作物
    畜禽
    西亚
    小麦、大麦、黑麦、豆类
    山羊、绵羊、牛等
    中国
    水稻、粟、大豆等
    猪、鸡
    中南美洲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南瓜等
    骆马、羊驼、火鸡
    非洲
    小麦、大米、高粱
    毛驴
    印度
    稻、龙爪稷、绿豆、甘蔗、黄麻、芋、芝麻

    相关教案

    高中历史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优秀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深化探究,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