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展开2.1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为核心内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价值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主要内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落脚点是坚持辩证唯物论。学习本课,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物质和意识的概念,通过论证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哲的产生、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再次基础上再进一步展开对世界本质的探讨,学生能够很轻松的理解,同时再课前又让同学们对本框内容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掌握起来会好很多。 |
三、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1年版2022年修订印制)》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内容要求1.1编写。内容要求:“阐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
四、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难点: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思考:你知道地球是怎样来的吗?世界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采用设问的方式,激发兴趣,触动内在动力,引入课题。 |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材料一: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总结: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说明自然界是客观的,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1.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 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材料二:《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思考: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人们对“物质”有着不同的回答,到底什么是“物质”呢?它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 教学提示:由于受时代所限,只能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万事万物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把水、火、原子等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不懂得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把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2. 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能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 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
3.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教学提示: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它们的存在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们的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知识拓展】哲学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知识拓展】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环节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迁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林栖转变为地栖。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因素。 观看视频《人类从何而来》,结合材料,探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社会结构的转变? 教学提示: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的物质性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形态更替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主要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环节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为什么没有劳动和交往,再复杂的动物心里也不能自发地发展为人的意识? 1.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观看视频,思考:人脑的形成对意识的产生具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2. 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
材料: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等都不是凭空创造的? 3. 意识的内容(本质):意识是对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知识拓展】
总结:物质决定意识哲理 |
八、教学板书 |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教案,共5页。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世界的物质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