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5)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5),共6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题【题型1】:概念辨析类1. 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一定会聚在焦点上B.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凹透镜后一定经过焦点2. 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根据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B. 速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C. 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运动时间成反比D. 速度是定值,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均无关3. 关于密度的公式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密度就越大B. 由公式可知,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C.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类别D.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题型2】:知识应用类4.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列关于“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的“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B. 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出现的“白气”是瓶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C. 清晨河面上一团团的“白气”是河面上水蒸气的蒸发现象D. 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的“白气”是冰箱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5. 如图所示,渔夫叉鱼时,应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若改用激光照射,应瞄准什么方向才能照射到鱼( )A. 看到的鱼的方向B. 看到的鱼的前方C. 看到的鱼的上方D. 看到的鱼的下方6. 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B. 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C. 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D. 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 7. 在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火炬可能静止B. 甲火炬一定向左运动C. 乙火炬可能静止D. 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题型3】:科学测量类8.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会造成测量误差的是( )A. 尺子未沿被测物体的长度放置B. 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一样C. 对分度值下一位的估计时不一样D. 刻度尺未紧贴被测物体9. 有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分度值都是1℃。甲的玻璃泡的容积大一些,乙和丙的相同;甲和乙的玻璃管的内径相同,丙的粗一些。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条刻线之间的距离( )A.甲最长,丙最短B.甲最短,丙最长C.乙最长,不能比较甲和乙D.乙最短,不能比较甲和乙10. 小王用天平测量一铁块的质量时,游码对着标尺的2g刻度上,就直接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然后在天平左盘放上铁块,右盘放上50g、5g砝码各一只,当游码移动到3g刻度时,天平再次平衡,则铁块的质量为( )A.53g B.55g C.56g D.58g【题型4】:光学探究实验 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硬纸板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 ______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其中硬纸板的作用是 ______ 。
(2)图1中反射角是 ______ 度;
(3)图1中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束 ______ (选填“偏离”或“靠拢”)法线;
(4)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______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5)如果将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 。 12.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___(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13. 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1)实验前要蒯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2)如图所示,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 (选填“I”“Ⅱ” 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 14. 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将光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得到清晰的像后可以发现,该像的大小与原来的像相比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题型5】:速度探究实验15. 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_____cm/s;(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选填“慢”“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AB/tBC,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_____(用v、v1). 【题型6】:密度测量实验16. 小闻和小宁想测石块的密度,器材有:天平、砝码、烧杯、足量的水、胶头滴管,他们经过思考,进行下面的操作:
(1)小闻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__________调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如果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向__________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甲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___g。(3) 为了测石块体积,他们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操作: a.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标记好水面的位置,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03g。b.将石块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倒出超过标记处的水,并用胶头滴管调节使水面恰好在标记处,测出此时烧杯、水、石块全部的质量为145g。c.通过计算,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kg/m3。(4)实验结束后,他们进行讨论:若b操作中倒出水后,水面还高于标记处,这样的情况下测出的密度值将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题型7】:公式计算类17. 甲同学在一根长68m的钢管一端敲一下,乙同学把耳朵贴在钢管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设声音在空气和钢管中传播速度分别为340m/s和5200m/s)(1)请解释敲一下为什么能听到两次声音。(2)先后两次声音的时间差是多少?(3)当乙同学再走到距甲17m处,甲同学再在原处敲一下钢管,问乙同学这次能听到两次敲击声吗?为什么? 18. 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学校的环保小组测定了山洪冲刷地面时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即每立方米的洪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治理环境之前,他们共采集了40dm3的水样,称得其总质量为40.56kg,已知干燥的泥沙的密度为2.4×103kg/m3,试求(1)此水样中泥沙的质量是多少kg?(2)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1、B 2、D 3、C 4、B 5、A 6、D 7、AD 8、BC 9、A 10、C11、(1)漫;(2)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或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44;(3)偏离;(4)不能;在;(5)可逆的。 12、不需要,对称,不能,B13、(1)使像完整出现在光屏的中心;(2)Ⅱ;缩小。14、靠近;靠近.15、 v=s/t ,25, 50, 快, 小 ,不正确, 16、(1)游码,右 (2)72 (3)2.4×103 (4)偏大17、解:(1)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甲同学在钢管的一端敲击这个管子,声音同时通过钢管和空气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速度快,所以通过钢管传播的声音先传到在钢管的另一端乙同学的耳朵里,就是第一下响声;随后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也传到乙同学的耳朵里,这就是第二下响声。(2)根据公式v=st得: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时间:t1=sv1=68m5200m/s≈0.01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2=sv2=68m340m/s=0.2s,时间间隔:△t=t2-t1=0.2s-0.01s=0.19s。(3)两种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至少要0.1s,人耳才能把两种声音区分开,当乙同学再走到距甲17m处,两次敲击声到达乙的时间间隔:因此乙同学再走到距甲17m处,甲同学再在原处敲一下钢管,乙同学这次不能听到两次敲击声。18、(1)解:m沙+m水=m洪=40.56kgm沙=ρ沙V沙 m水=ρ水V水得:ρ沙V沙+ρ水V水=40.56kgV沙+V水=V洪=40×10-3m32.4×103kg/m3×V沙+1×103kg/m3(40×10-3m3-V沙)=40.56kg得:V沙=0.4×10-3m3 m沙=ρ沙V沙=2.4×103kg/m3×0.4×10-3m3=0.96kg(2)洪水含沙量为==24kg/m3答:(1)此水样中泥沙的质量为0.96kg(2)洪水的含沙量为24kg/m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