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PPT+练习课件PPT+单元综合测评、归纳课件PPT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ppt课件,共30页。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解析:九品原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所以“品”也就成为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故选B项。
2.自曹魏以后,九品中正制取代两汉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在最初荐举职官时是由政府官员与民间人士共同评定,但后期遭到门阀世族控制。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 B.不能简单定性为消极制度 C.荐举职官时具有随意性 D.不利于世族的特权垄断
解析:九品中正制初期在荐举职官时由政府官员与民间人士共同评定,少了一些随意性,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把它定性为消极制度,B项正确,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后期遭到门阀世族控制,D项错误。
3.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对察举制和科举制不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A. 察举制不需考试B.科举制选拔人才更为公平C.科举制使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科举制造成人才的品行降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也需要一定形式的考试,故A项错误。察举制有一定的弊端,科举制选拔人才更为公平,故B项正确。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故C项错误。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品行素养加强,故D项排除。
4.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 A.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解析:依据材料中“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等信息可知,该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平民知识分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这符合科举制的特征,故选D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并未打破门第界限,A项错误;察举制后来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压制人才,B项错误;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平民优秀知识分子没有参政机会,C项错误。
5.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 ) A.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 B.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使中枢机构的分工更加明确
解析:根据材料“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可知,这一变化简化了政府机构,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A项。
6.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 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 C.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D.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故A项错误;最终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7.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中央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故选C项;A、B两项并没有体现出加强皇权的实质,排除;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排除。
8.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十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 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
解析:根据材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说明的是相权三分,“皇帝临时加以名号”说明宰相任用很随便,到“唐中宗同时有十多个宰相共秉朝政”说明相权严重被削弱,其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B项;是削弱相权并非瓦解了三省制度,排除A项;宰相由三人到十余人会导致人浮于事,进而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项;有利于科学决策与题干提供信息不符,排除D项。
9.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先进的生产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孝文帝改革中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迁都洛阳和确立封建生产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进步,故C项错误;改革鲜卑旧俗是社会习俗的内容,故D项错误。
10.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意义,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项不正确。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
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均田制的瓦解,农民大量逃亡,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账的能力……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并全部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役;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等。——摘编自《唐史十二讲》《中国改革史》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崩溃;农民负担沉重,纷纷破产逃亡,导致国家户口不实;国家财政紧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有哪些积极作用。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人身控制相对减弱;税赋负担相对公平,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片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课重点,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等奖课件ppt,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科素养,知识点一选官制度,知识点三赋税制度,研习1三省六部制,完成课时作业七,Homework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探究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宰相之职,政事堂,三省六部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