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古诗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古诗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
    古诗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
    古诗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古诗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

    【古文梳理】八下必会知识点一《桃花源记》1.文体解读“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世界。题目明确了记述的主要内容。2.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品有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文章《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3.文言知识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一词多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具答之(代词,指问题)其: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这,那)其中往来种作(代词,这,指桃花源)既出,得其船(代词,他的)舍:便舍船,从口入(读shě,动词,舍掉)屋舍俨然(读shè,名词,房屋)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词类活用①未果,寻病终(名词用作动词,实现)②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③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古今异义①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②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③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④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⑤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⑥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5)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示判断)②省略句 a林尽水源(“尽”后省略了“于”) b便舍船,从口入(“便”前省略主语“渔人”)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省略了“之”)4文章解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这一交代似真实虚,以实写虚。】缘溪行,忘【“忘”字写渔人一心捕鱼,无意于路途的远近,暗示其所行已远。“忘”字为后人难以考证埋下了伏笔。】路之远近。忽逢【“忽逢”写渔人遇到桃花林纯属偶然,为全文笼上一层神秘色彩。】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甚异”“欲穷”表现了渔人的心理。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本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本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展现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句话点明渔人已至幽远之地,暗示这里是不同寻常之处。“小口”,为后文渔人的“不复得路”埋下伏笔。】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豁然开朗”表现了什么?“豁然开朗”表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感受,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这四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显得神秘莫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四句写桃花源的社会环境:风俗淳朴,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本段对桃花源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幽美,人民生活安乐幸福,是为了反衬外界战乱频仍、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见渔人,乃大惊,【“乃大惊”说明桃花源人对渔人感到陌生,大为惊奇,逼真地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做铺垫。】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咸”字写出了桃花源人对渔人及外部世界的关注。】来问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明了什么?表明了桃花源人淳朴真诚、热情好客的民风。这与当时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在说明他们与世隔绝的久远。】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桃花源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皆叹惋”? 外界的人民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给桃花源人带来震动。反衬了世人的不幸,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各”“皆”再次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理,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处处志之”有什么作用?说明了渔人是个有心人,为后文的“寻向所志”做铺垫。】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处处志之”却仍“不复得路”的原因是什么?再次暗示桃花源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情景。这也表明作者旨在说明自己的社会理想。】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结尾,意在说明什么?把真实的历史人物引入此事中,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同时,说明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5.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6.文脉梳理7.内容主旨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二《小石潭记》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简练。有《柳河东集》。2.文言知识(1)一词多义环:如鸣珮环(名词,玉饰)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清: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以:全石以为底(介词,把)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为嵁,为岩(动词,成为)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不可久居(动词,可以,能够)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③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④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⑤斗折蛇行(都是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⑥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⑦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⑧凄神寒骨(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使……寒冷)古今异义①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②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③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特殊句式①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2省略句 a斗折蛇行(“斗”前省略主语“溪水”) b坐潭上(“坐”前省略主语“我”,“潭”前省略介词“于”)3.文章解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如鸣珮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清脆。】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动词?有何作用?“闻”“伐”“取”见”。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的?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形貌动态,寥寥数语,清雅之景如在眼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鱼可百许头”,对潭中鱼的数目能一目了然,表明水清澈透明,也暗示了石潭之小。“若空游无所依”既从正面写出鱼的自由自在,又从侧面表现出潭水的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潭中水“清”和石潭以“石”为底的特点。】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鱼?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动静结合。“怡然不动” 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是活动的画面。在这种环境中,作者忘却世间纷扰,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比喻。“斗折” 从静态入笔,“蛇行”从动态入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的形状。】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流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与曲折蜿蜒的溪流“风格”一致。而溪流“来路不明”,“不可知其源”,更加深了神秘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此处是怎样写景抒情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寓情于景,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他当时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知作者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原因是“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离开小石潭,并非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不得不赶快离开。由此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心境。】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古代的游记通常在结尾记录与之同游的人的名字,这是游记的一般写法。】4.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5.文章主旨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中的石、水、游鱼,以及周围的树木等,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6.文脉梳理三《核舟记》三《核舟记》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一生未做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2.文言知识通假字①诎右臂支船(“拙”同“屈”,弯曲)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读 qí,形容词,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读 jī,名词,零数,余数)为:为宫室(动词,做,这里指雕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动词,是)可: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能够)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东西的一头)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词类活用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③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④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古今异义①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特殊句式①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②倒装句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③省略句 a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前省略主语“佛印”) b则题名其上(“其上”前省略介词“于”)3.文章解读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简要介绍核舟雕刻者的生活时代、姓名及精湛的技艺。“奇巧” 一词是文眼,突出其雕刻技艺的高超。】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径寸”,说明雕刻材料之微小,“为宫室………木石”说明了雕刻内容之丰富。】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印证“奇巧”二字。】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引出核舟,“大苏泛赤壁”是“核舟”的主题,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同时引出下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八分有奇”二黍许”说明核舟的体积之小。以核舟的小来衬托雕刻技艺的高超。】中【“中”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中”,指出船舱的位置,定好空间顺序的写作基点。与下文“旁”左右”共同构成以空间转换为序的说明脉络。】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句中哪两个词暗示窗户是可以活动的?有何作用?“启”“闭”。能在这么小的核舟上刻出可以活动的窗户,足见雕刻技艺的“奇巧”。】【引用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有何作用?所引句(即对联) 与“大苏泛赤壁”的情景相合,暗示核舟的内容主题,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情趣。】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介绍三人的方位安排有什么用意?“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三个人物的位置,突出苏轼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对苏轼和黄庭坚的神态、动作描写有何作用?“共阅一手卷”“抚鲁直背”“如有所语”“两膝相比”写出两人的亲密无间和互相切磋、谈论的神情。这一细致描绘再次突出王叔远技艺的奇巧。】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佛印的超脱尘世之态栩栩如生,他的洒脱神态更能衬托出苏轼和黄庭坚的文雅。】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珠可历历数”,这一细节描写再次点明了雕刻技艺的精湛。】舟尾横卧一楫。【“横卧一楫”,即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营造了一种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作者是怎样描绘船尾两个舟子的形象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两舟子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在那里大声喊叫,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渲染出一种愉悦、轻松、自乐的氛围。】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核舟上的文字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意图?笔画纤细,线条清晰,着色黑红相衬,色彩协调。突出王叔远雕刻功夫的深厚。】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不盈寸”与上句写核舟所刻东西之多形成鲜明对比,足以说明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巧夺天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灵怪”一词说明核舟雕刻技艺的精湛,是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高度赞美。末句直抒胸臆,既点明了中心,又照应了开头。】4.译文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用箬竹叶做的船蓬,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5.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6.文脉梳理四《诗经》二首1.知识链接《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风”是各地的民歌,分十五国风,共160篇。它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出民歌特色。“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宫廷宴飨或朝会,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 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即陈述铺叙。“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2.文章解读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用起兴手法,以相向和鸣的雎鸠鸟来象征人间的爱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纲,统摄全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追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是对男子思念心上人的行为的描写,极其生动逼真。两个“悠哉”连用,突出地表现了男子长夜不寐的相思之苦。】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友之”是现实描写吗?不是,情到极处易生幻。“琴瑟友之”,是男子设想姑娘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请求,自己在用弹琴鼓瑟来表现二人相处时的和谐愉快。】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乐之”写的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是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企盼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而这位主人公,简直陶醉在臆想的成功之中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头两句起兴,交代了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露凝霜结的晚秋图,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四句叙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因不能见到心上人而焦虑、忧愁的心情。】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这两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用秋天凄清悲凉的环境烘托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跻”字表明盘曲的小道不断升高而难于攀登,蕴含着主人公感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汕”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之情。】3.译文《关雎》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蒹葭》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4.文脉梳理5.文章主旨《关雎》一诗,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蒹葭》一诗,通过对实景的描写和对想象的描述,把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