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大理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包含了“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
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力维护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纵览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
历史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理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需要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乾卦《象传》。《象传》是解释卦象立义的。天行:天道。健:运行不息。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与之相应,坤卦《象传》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说。坤卦是地理形势的象征,“地势坤”即地势顺,君子应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
《易经》认为:乾为马,用马象征天,形容自强不息,故曰“天行健”;坤为牛,用牛象征地,诠释人的品德,故曰“地势坤”。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因此,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宣战的无畏气概。在社会发展层面上,它则体现为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故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为校训。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前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摘编自杨立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包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在许多仁人志士身上有所体现。
B. 世界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中国因此丧失了历史机遇,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C. “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
D. 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等无畏气概,在社会发展层面体现为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自强不息”的内涵,两者的内涵与侧重点完全一致。
B.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是君子舍生取义精神的体现。
C. 孔子说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包含着“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D. 君子处于世,应当像天的运行一样刚强劲健,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经》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表现了不断反思的深沉忧患意识。
B. 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的句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展现出拳拳的爱国情怀。
C. 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展现出一种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
D.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现了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高尚气节。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简述“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内涵,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种民族品格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1. B 2. D 3. B
4. ①论证方法上:采用引证法,引《周易》、屈原、孔子、孟子等名言论证观点;采用例证法,用抗日、抗美援朝等典型例证展示民族品格。②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先概括指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作用;然后分说“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内涵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最后总结全文,倡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 ①内涵:包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和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②价值和意义: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力量源泉;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可以指导个人言行,培养君子品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的。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例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B. 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 孔子触景生情,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他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D.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7.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说明子贡不了解孔子心情骤变的真正原因。
B. 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
C.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子贡来迟之意。
D. 文中古琴意蕴丰富,是孔子人生写照,是他为了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是他理想受挫失落的慰藉。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子贡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9. 冯至在历史小说中创造了诗性的意境,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文体形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形象特点: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②作用:他的形象反衬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守。
9. 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与孔子相关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②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来塑造孔子的形象,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③作品对泰山、日出等的描绘,充满了诗化的意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且夫诸侯之为从者,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夫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若魏。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夫亏楚而益魏,攻楚而适秦,内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秦甲出而东,虽欲事秦而不可得也。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人主览其辞,牵其说,恶得无眩哉?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B.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C.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D.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漕庾,漕指的是水运,这里指运粮的河道,庾则是指用来储存粮食的仓库。
B. 昆弟,昆古义为哥哥、胞兄,昆弟即兄和弟。也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
C. “莫如事秦”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两个“事”意思相同。
D. 从人,主张合纵的人,即主张并游说秦齐联合进而攻取各诸侯国的苏秦之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指出当时宣扬合纵的诸侯国,说是要联合起来结为兄弟,歃血为盟坚守誓约,但兄弟尚且争财,合纵联盟最终也只会沦为利益的争夺。
B. 张仪强调魏国无论亲楚、亲齐、亲赵,亲韩都会带来边境危机,秦国若联合韩国攻魏,魏国很快就会灭亡,最好的出路就是侍奉秦国以求存。
C. 张仪说合纵的人大都爱夸大其辞,完全不值得信赖,他们游说君主,联合一个诸侯成功返回故国,就有了封侯的资本,劝魏王不可被其迷惑。
D. 魏王被张仪的狡诈之言所打动,自称愿意成为秦国东方的藩臣,在魏国给秦王修建行宫,授给秦国人职位,贡献祭品,并愿意献上河外土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2)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14. 张仪首先指出魏国当时诸多的不利条件,这些不利条件主要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秦韩结成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可以立等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
(2)因此天下的游说之士,没有哪一个不日日夜夜都捏着手腕,瞪着眼睛,咬牙切齿地谈论合纵的好处,以博得君王的欢心。
14. ①国家小军队弱,领土不足方圆千里,军队不超过三十万。
②地势不利,四周地势平坦,和各国四通八达,无险可守。
③国境难守,边境线长,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河道粮仓多,也很难守。
参考译文:
张仪为秦国谋划连横之事,游说魏王说:“魏国的领土方圆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四周地势平坦,与四方诸侯国相通,好像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更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南边与楚国接壤,西边与韩国接连,北边与赵国靠近,东边与齐国相邻,魏国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守卫堡垒的兵士戍守在步列边塞,储存粮食的仓库,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适合作战的地方。如果南边与楚国交好而东边却不与齐国交好,那齐国就会从东面进攻;和东方齐国友好而不和赵国亲善,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魏国;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魏国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击魏国的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啊。再说诸侯实行合纵,是来求得国家安全、巩固君主地位、增强军队力量、展示本国威名。合纵的国家把天下统一为一家,他们结为兄弟,在洹水之滨宰杀白马立誓盟约,来表示彼此守信不渝。然而同是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尚且还有争夺钱财的,那么合纵各国要想凭借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的计谋,这明显不可能成功。秦国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被秦国胁迫,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侍奉秦国,侍奉秦国,楚国、韩国就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国、韩国侵扰的祸患,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再说,秦国想要削弱的国家是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是魏国。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上很空虚;它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意见不统一,容易逃跑败退,不敢打硬仗。如果出动魏国军队向南讨伐,必定能战胜楚国。让楚国亏损而魏国得到好处,攻打楚国满足秦国,转嫁了灾祸,安定了国家,这是好事啊。大王如果不听我的意见,秦兵出兵东向攻魏,即使侍奉秦国也不可能了。再说主张合纵的人大都夸大其辞,不可信赖,他们游说一个君主,出来就乘坐那个君主赏赐给他的车子;联合一个国家反对秦国,他就有了封侯的资本。所以天下游说之士,没有不每天都捏着手腕,瞪着眼睛,咬牙切齿地高谈阔论合纵的好处,来说服一国的君主。君王们听了他们的巧辩,被他们的空话牵动,怎能不头昏目眩呢?我听说羽毛多了能压沉船只,轻的东西装多了能压断车轴,众口一词足以熔化金属,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请允许魏国做秦国东方的藩国,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王节士歌①
李白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
吴云寒②,燕鸿苦。
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
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
壮士愤,雄风生。
安得倚天剑③,跨海斩长鲸④?
[注]①临江王节士歌,乐府古题。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在洞庭时。节士:有节操之士。②吴云:指南方的天空。③倚天剑:极言剑之长。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④长鲸:指巨寇。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写景,秋日洞庭白浪连天,叶落稀疏,北方的鸿雁开始飞入吴地。
B. 吴云寒冻,鸿燕哀鸣苦号、诗中鸿雁就是诗人,借之写出诗人内心的苦楚。
C. “风号”句描绘出一幅节士因悲秋而无限感伤,泪流如雨下的凄冷景色图。
D. 本诗善用典故,借景、借典故抒情与直抒胸臆有机结合,情感真切而热烈。
16. 有人评论本诗围绕“节士悲秋”而层层深入抒发报国之情,结合对本诗层次的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B 16. ①前六句写洞庭湖肃杀的秋景及节士悲秋的图景,为下文抒发意欲报国之情蓄势。②“白日”以下两句写节士因悲秋而更思欲报国,“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报明主”,直言报国之心,白日可鉴。③后四句写节士发奋报国,借典故抒发了自己立志要为国杀敌的决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数字往往带给人们一种单调枯燥的感觉,但诗人的巧妙运用,却能够使文辞生辉,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⑤. 锦瑟无端五十弦 ⑥. 一弦一柱思华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华大地的一条文学之河!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一条文学长河贯通下来,如同一江丰盈的碧水蜿蜒而来。她还是一条具有永不衰竭的航运能力的黄金水道,因一水之便,一代代诗人和作家行走于江水之上,以诗词和华章沿途点亮这道大江,让它放射出 ① 的奇光异彩。
屈原自沉汨罗江刚过一百年的某日,江边渡口走来一位 ② 的青年书生,向摆渡老者打听当年屈原怀石投水的位置。老者告诉他,有的说屈原是在下游河滩走进激流的,有的说他就在这个渡口旁边的一块岩石上纵身跳进深水的。于是,那位青年登上岩石,大喊了两声“先生”,接下来向着江水默立良久,最后揖谢老人缓缓离去。
“先生”之前不加姓氏是一种特别崇敬的称呼。摇船老人不知道来人是谁,但历史知道,他就是贾谊。他是在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之后,于赴任的路上特意赶到汨罗江畔的。他和屈原一样 ③ ,并且都具有高洁的品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这次凭吊之后他写了《吊屈原赋》,堪称屈原最早的“铁粉”。
浩浩的江水流淌着的是不朽的动人故事和传说、光亮的诗词和散文、绵绵不绝的中华文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万古不灭 /亘古长存/ 跨越时空 ②气宇轩昂/气度不凡/ 风流倜傥 ③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满腹才华/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19. 浩浩的江水流淌着的是不朽的动人故事和传说,流淌着的是闪着光亮的诗词和散文,流淌着的更是绵绵不绝的中华文脉。
20. 比喻,本体是贯通下来的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的文学长河,喻体是蜿蜒而来的一江丰盈碧水,化抽象为形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中国文学长河一脉贯通,丰沛壮观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叶是秋日的一道亮丽风景,但即使在秋天,红叶也是较为稀缺的。 ① 要想让叶子变色,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叶子变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 ② ,类胡萝卜素占据上风,叶子就显现为黄色。但有些植物含有众多花色素中最有名的花青素。花青素一般是紫红色,在叶子中不稳定,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当叶子绿色消退,花青素苷的颜色占据主流,叶子就会变红了。
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项“秘密武器”——糖。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 ③ 。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攒够数:糖足够了。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
21. 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和文中波浪线句中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有两千多年了。
B. 那只最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整个龟群里的“侦察兵”。
C. 荷兰是最大的花卉出口国,素有“欧洲花园”之美誉。
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B 22. ①黄叶才是最常见的
②叶绿素消失后(叶绿素分解后)
③才能生成花青素苷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1月28日上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阵容官宣,邓清明,终于出现在名单中。为了这张“太空门票”,邓清明准备了25年,做了4次“备份航天员”,与神九、神十、神十一、神十二擦肩而过。在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时,他说:“一次次与任务擦肩而过,有过失落,也有过泪水,但我从来没有彷徨过,更没有放弃过。对我来说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绝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为梦想而坚持,为事业而奋斗,当确定我为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时,我的内心十分地平静,想得更多的是珍惜机会,扎实训练,不辱使命,做一个让组织放心,让乘组放心的人。”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 蔡楠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3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