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声音的特性和噪声污染
展开第二课时 声音的特性和噪声污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音色、响度、音调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噪声的几个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音调与频率之间的联系、响度与振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身体会和对周围问题的思考,能树立文明意识,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2)了解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树立起防治噪声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声音的特性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声音的特性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4~5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
2.音调:声音的 高低 叫做音调。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的 振动频率 ,频率越大,音调越 高 ;频率越小,音调越 低 。
(1)频率是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它是描述物体 振动快慢 的物理量,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大 。频率的单位是 赫兹 ,简称赫。
(2)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为 20~20 000 赫,把 高于20 000赫 的声音叫做超声。 低于20赫 的声音叫做次声。超声可以用于粉碎人体内结石、B超检查、超声波金属探伤仪等。
3.响度:声音的 强弱 叫做响度。响度与声源的 振动幅度 、 距离声源的远近 和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有关。声音的强弱常用 分贝 作为单位来计量。分贝的符号为 dB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大于100 dB的声音会对耳的听力造成损伤。
4.音色:声音的 品质与特色 叫做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辨认人和物。
【合作探究】
1.一只蜜蜂飞过耳边时,我们能听到它飞翔时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答:蜜蜂的翅膀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蝴蝶的翅膀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外。
2.吉他手演奏吉他时,他是如何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的?
答:吉他手演奏吉他时,通过手指在弦上不同位置的按压改变吉他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弦的振动频率,这样吉他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教师点拨】
响度、音调和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其中,音调和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不一定音调高。
【跟进训练】
1.有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 B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2.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需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是调节弦发声时的 ( B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3.超声波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见,原因是超声波的 ( C )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知识点二 噪声污染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使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是 乐音 ;使人感觉烦躁不安的声音是 噪音 。
2.噪音的危害: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
3.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1) 在声源处减弱 ,如城市禁止鸣笛。(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在马路和居民楼之间设立屏障。(3) 在人耳处减弱 ,如个人带上耳塞、耳罩之类的防护用具。
4.我国颁布的噪声污染标准:工厂、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 85~90 dB;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 50 dB,夜间不能超过 40 dB。
【教师点拨】
乐音是悦耳动听的声音,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也可能称为噪音。如深夜小区内的钢琴声。
【跟进训练】
1.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3 m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 B )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 D )
A.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声
B.上数学课时,听到音乐教室传来的歌声
C.夜晚,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
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