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44225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44225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442258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共6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预防,有流行病学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某同学为探究草履虫的应激性,做了以下实验:在甲、乙两组载玻片上各滴加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然后在甲组载玻片一侧放一小粒食盐,在乙组载玻片一侧滴加一滴肉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组实验中的草履虫向食盐方向运动
B.乙组实验中的草履虫向肉汁方向运动
C.草履虫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D.草履虫的应激性是它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植物
形态与结构
与人类的关系
A
水绵
有根、茎、叶的分化
作为某些鱼类的饵料
B
苔藓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C
贯众
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传统中药材
D
玉米
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
食用,制作工业酒精的原料
A.A B.B C.C D.D
3.小明利用所学无土栽培的知识,成功培育出了菜豆种子的幼苗。如图是他所选的菜豆种子及其发育成的菜豆幼苗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1发育成乙图中的7
B.菜豆种子的胚由甲图中1、2、3、4、5组成
C.菜豆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D.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含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
4.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下对于人体进入青春期后的认识错误的是( )
A.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
B.养成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C.进入青春期虽然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不可自我封闭,需与师长密切交流
D.男生会表现出喉结突出、声音变粗、长出胡须等第二性征,这与睾丸分泌的生长激素有关
5.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心脏内的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静脉,不能倒流
B.动脉血管比静脉血管的管壁更厚,弹性更大,它能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
C.某病人在做血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D.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的右侧出发回到左侧,它与肺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6.“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下列关于动物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生长总是不利的
B.节肢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C.鸟有视觉发达、食量大、呼吸旺盛、心跳频率快等特征
D.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7.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既“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下面关于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菌、真菌、病毒都有细胞结构
B.制作馒头要用酵母菌,制作酸奶要用乳酸菌
C.细菌进行分裂生殖,真菌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
D.将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8.下面关于安全用药和急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人或家属可以自行购买带有“OTC”标识的处方药
B.最新的心肺复苏顺序是: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C.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若同时服用几种药,则疗效更好
D.对于动脉血管出血,要尽快拨打电话“120”,在紧急呼救的同时,用手指按住远心端止血
9.在我国民间有“大灾之后有大疫”的说法,指在灾害之后往往会有大面积的传染病发生。下面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的病都有防御作用
B.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C.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项预防措施可保护易感人群
D.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弱的表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10.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地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下列争论错误的是( )
A.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所以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
C.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5空,共60分)
11.(10分)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它进入生物体内后不易降解,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在一淡水流域中也发现了微塑料,并绘制出了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蜻蜓的幼虫和沼虾的关系是 。
(3)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图中食物网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
(4)假设微塑料沿着该食物网传递,则一段时间后,体内微塑料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5)分析上述材料,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选择可降解材料代替塑料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寻找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6)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2.(10分)如图是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中的植物体都是由细胞a发育而成的,则细胞a是 。
(2)经分析,图中①表示细胞a的生理活动是 和 。
(3)若图中A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则A是 组织。
(4)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B,则B是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还应该增加的结构层次是 。
13.(10分)南充作为“丝绸之都”,已有数千年的桑树种植历史。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南充市因地制宜成功建成了多个桑葚生产基地,带动了新型农业的发展。现欲利用桑树苗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来提高桑葚果实的产量。某校生物社团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验(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请据图回答:
(1)实验步骤:
①先将两盆长势相似的桑树苗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目的是通过 作用,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
②在图1的两套装置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步骤的目的是设置 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 。
③图2中步骤丙滴加碘液后,不能变成蓝色的叶片是 (填字母)。通过对叶片A和叶片B的实验现象分析,该生物社团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在农业生产上常采用合理密植增加桑葚产量。请你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再提出一条能够增加桑葚产量的措施 。
14.(10分)在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逆转韩国获得冠军。在比赛过程中,女足运动员一系列生理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如图1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是人体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④、⑤表示生理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女足运动员在传球的瞬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足球反射来的光线进入她们的眼睛后,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 上形成一个物像。
(2)由图2分析可知,在比赛过程中,女足运动员呼吸频率加快,在A系统的②过程中,膈肌和肋肌的状态都是 (填“收缩”或“舒张”)。当看到女足运动员夺冠时,球迷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是因为体内肾上腺分泌的 增多而导致的。
(3)营养师为女足运动员精心搭配饮食,她们摄入的淀粉最终在图2的B系统的小肠内被消化为 。女足运动员在运动后及时补充的水分,通过图2的D系统,经过⑤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④ 的重吸收作用最终形成尿液。
15.(10分)请你阅读下列资料后回答问题: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连香树、水清树等。
(1)我们对大熊猫、水清树等生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 关系,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2)资料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其实质上是 的多样性。
(3)大熊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保护其栖息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
16.(10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是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研究的海水稻(耐盐碱水稻),普遍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抗干旱、抗倒伏、抗盐碱等特点,并且营养丰富。海水稻稻壳顶端有的具有芒,有的没有芒。无芒有利于收割,脱粒及稻谷的加工。为研究海水稻有芒和无芒的遗传规律,科研团队进行了以下三组杂交实验。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组合
后代性状表现和植株数目
有芒(株)
无芒(株)
1
有芒×有芒
3200
0
2
有芒×无芒
1600
1600
3
无芒×无芒
800
2400
(1)海水稻的稻壳顶端有芒和稻壳顶端无芒是一对 。根据亲本的杂交组合及后代的性状表现可以判定 是隐性性状。
(2)若控制海水稻稻壳顶端有芒、无芒性状的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推测第3组亲本组合中无芒的基因组成是 ;在第3组后代的无芒植株中,基因型为DD的植株理论上应有 株。
(3)某同学认为海水稻细胞核内DNA的数量和基因的数量相等,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因为基因是有 的DNA片段。
(4)把海水稻种植在肥沃的地方,稻穗大且多;若把同株海水稻种植在贫瘠的地方,稻穗小且少,这说明生物的性状除受基因控制外,还受到 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A
2.C
3.B
4.D
5.C
6.C
7.A
8.B
9.D
10.A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5空,共60分)
11.(1)7
(2)竞争和捕食
(3)分解者
(4)白鹭
(5)c
(6)自动调节
12.(1)受精卵
(2)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3)输导
(4)器官;系统
13.(1)①呼吸;
②对照;二氧化碳;
③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或适当地提高光照强度)。
14.(1)b→c→e→d→a;视网膜;
(2)舒张;肾上腺素;
(3)葡萄糖;肾小管。
15.(1)种;亲缘和进化;
(2)生物种类(物种);基因;
(3)根本措施。
16.(1)相对性状;有芒;
(2)Dd×Dd;800;
(3)遗传效应;
(4)环境。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4分)(2023•南充)某同学为探究草履虫的应激性,做了以下实验:在甲、乙两组载玻片上各滴加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然后在甲组载玻片一侧放一小粒食盐,在乙组载玻片一侧滴加一滴肉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组实验中的草履虫向食盐方向运动
B.乙组实验中的草履虫向肉汁方向运动
C.草履虫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D.草履虫的应激性是它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考点】观察某种原生动物(草履虫).
【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A
【分析】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增强生物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解答】解:A、在甲组载玻片一侧放一小粒食盐,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滴中,A错误;
B、在乙组载玻片一侧滴加一滴肉汁,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乙组实验中的草履虫向肉汁方向运动,B正确;
CD、分析试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履虫具有应激性(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能够对外界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CD正确。
故选:A。
【点评】草履虫对外界的有利或有害刺激都能够产生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2.(4分)(2023•南充)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植物
形态与结构
与人类的关系
A
水绵
有根、茎、叶的分化
作为某些鱼类的饵料
B
苔藓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C
贯众
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传统中药材
D
玉米
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
食用,制作工业酒精的原料
A.A B.B C.C D.D
【考点】藻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苔藓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蕨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经济意义.
【专题】类比推理;根 茎 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生物的分类.
【答案】C
【分析】(1)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可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制造有机物,给水中植食性鱼类等动物提供食物,海带、紫菜等藻类植物也可供人类使用。
(2)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 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卷柏、贯众可供药用。
(4)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成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体内输导组织非常发达,从而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被子植物可以提供工业原料、提供药材、为人类提供食物、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解答】解:A、水绵属于多细胞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A不正确。
B、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B不正确。
C、贯众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有专门的输导组织,可供药用,C正确。
D、玉米是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发达的输导组织,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被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是答题关键。
3.(4分)(2023•南充)小明利用所学无土栽培的知识,成功培育出了菜豆种子的幼苗。如图是他所选的菜豆种子及其发育成的菜豆幼苗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1发育成乙图中的7
B.菜豆种子的胚由甲图中1、2、3、4、5组成
C.菜豆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D.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含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
【考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无土栽培;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专题】结构模式图;归纳推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根 茎 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现代生物技术.
【答案】B
【分析】图中1胚根、2种皮、3胚轴、4胚芽、5子叶、6茎和叶、7根。
【解答】解:A、种子萌发时1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7根,正确;
B、胚是新生植物的幼体,菜豆种子的胚由1胚根、3胚轴、4胚芽、5子叶组成,错误;
C、菜豆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正确;
D、植物生长所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有含氮、含磷和含钾的,因此,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含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种子的结构、萌发条件及无土栽培技术是的关键。
4.(4分)(2023•南充)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下对于人体进入青春期后的认识错误的是( )
A.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
B.养成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C.进入青春期虽然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不可自我封闭,需与师长密切交流
D.男生会表现出喉结突出、声音变粗、长出胡须等第二性征,这与睾丸分泌的生长激素有关
【考点】青春期的发育特点;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及其卫生.
【专题】类比推理;青春期专题.
【答案】D
【分析】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据此答题。
【解答】解:A、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A正确。
B、养成早睡早起,坚持体育锻炼,讲究卫生的好习惯,都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B正确。
C、进入青春期虽然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不可自我封闭,有事要多与家长、老师沟通,C正确。
D、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生会表现出喉结突出、声音变粗、长出胡须等第二性征,这与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有关,D错误。
故选:D。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点,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4分)(2023•南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心脏内的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静脉,不能倒流
B.动脉血管比静脉血管的管壁更厚,弹性更大,它能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
C.某病人在做血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D.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的右侧出发回到左侧,它与肺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考点】血常规化验单;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专题】归纳推理;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
【答案】C
【分析】1.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2.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解答】解:A、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A错误。
B、动脉血管比静脉血管的管壁更厚,弹性更大,它是将心脏中的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B错误。
C、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等。当病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聚集在发炎部位并将病菌吞噬,炎症消失后,白细胞数量恢复正常。因此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多。所以某病人在做血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数目明显偏高,可能是身体有炎症,C正确。
D、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的左侧出发回到右侧,它与肺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相关知识。
6.(4分)(2023•南充)“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下列关于动物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生长总是不利的
B.节肢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C.鸟有视觉发达、食量大、呼吸旺盛、心跳频率快等特征
D.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考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环境条件;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专题】类比推理;生物的分类.
【答案】C
【分析】(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
(2)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的作用,触角和足也分节。
(3)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解答】解:A、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因此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也有有利的一面,A错误。
B、生活在陆地上的节肢动物利用口器获取食物;但节肢动物不一定生活在陆地上,如虾、蟹生活在水中,B错误。
C、鸟类有视觉发达、食量大、食量大、消化能力强,能为飞行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视觉发达,能在疾飞中捕食,呼吸旺盛、心跳频率快等特征,C正确。
D、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水中完成,体外发育,变态发育,所以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D错误。
故选:C。
【点评】明确各种动物的特征以及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7.(4分)(2023•南充)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既“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下面关于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菌、真菌、病毒都有细胞结构
B.制作馒头要用酵母菌,制作酸奶要用乳酸菌
C.细菌进行分裂生殖,真菌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
D.将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转基因技术;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殖方式专题;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答案】A
【分析】1.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真菌有单细胞的个体,也有多细胞的个体.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醋要用到醋酸菌,制豆酱、腐乳要用到霉菌。
【解答】解:A、细菌、真菌有细胞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
B、制作馒头时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暄软多孔。制作酸奶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所以,制作馒头要用酵母菌,制作酸奶要用乳酸菌,B正确。
C、细菌的生殖方式为最简单的分裂生殖,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单细胞的酵母菌还可进行出芽生殖,C正确。
D、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能够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从而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D正确。
故选:A。
【点评】掌握不同微生物的结构和生殖方式、微生物的发酵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4分)(2023•南充)下面关于安全用药和急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人或家属可以自行购买带有“OTC”标识的处方药
B.最新的心肺复苏顺序是: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C.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若同时服用几种药,则疗效更好
D.对于动脉血管出血,要尽快拨打电话“120”,在紧急呼救的同时,用手指按住远心端止血
【考点】安全用药的常识;急救的方法;出血的初步护理.
【专题】归纳推理;医药常识.
【答案】B
【分析】(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2)心肺复苏是一种救助心跳突然停止跳动的患者的急救措施,通过人工保持脑功能直到自然呼吸和血液循环回复。
【解答】解:A、处方药必需凭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OTC”为非处方药,病人或家属可以自行购买带有“OTC”标识的非处方药,A错误。
B、2010年,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在联合制定的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中,将心肺复苏顺序规定为:首先实行胸外按压,再实行开放气道,接着是人工呼吸,B正确。
C、“是药三分毒”,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乱吃、多吃会危害人体健康,C错误。
D、对于动脉出血,首先要拨打电话“120”,在紧急呼救的同时,在近心端止血,可以用止血带或绷带压迫,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一些急救的方法及安全用药的常识是解题的关键。
9.(4分)(2023•南充)在我国民间有“大灾之后有大疫”的说法,指在灾害之后往往会有大面积的传染病发生。下面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的病都有防御作用
B.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C.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项预防措施可保护易感人群
D.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弱的表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考点】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特点与分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专题】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答案】D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3.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
【解答】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正确;
B、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正确;
C、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项预防措施可保护易感人群,正确;
D、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的表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4分)(2023•南充)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地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下列争论错误的是( )
A.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所以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
C.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考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专题】类比推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答案】A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解:A、细菌本身就存在变异,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抗药性强的变异,也有抗药性弱的变异,细菌产生抗药性是因为滥用抗生素对细菌抗药性的变异起了定向选择作用,A错误。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故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B正确。
C、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低等生物至今仍然存在,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C正确。
D、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自然选择的过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5空,共60分)
11.(10分)(2023•南充)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它进入生物体内后不易降解,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在一淡水流域中也发现了微塑料,并绘制出了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7 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蜻蜓的幼虫和沼虾的关系是 竞争和捕食 。
(3)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图中食物网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分解者 。
(4)假设微塑料沿着该食物网传递,则一段时间后,体内微塑料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白鹭 。
(5)分析上述材料,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c 。
a.选择可降解材料代替塑料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寻找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6)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 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专题】结构模式图;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答案】(1)7
(2)竞争和捕食
(3)分解者
(4)白鹭
(5)c
(6)自动调节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能更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的稳定。
(4)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食物链中的生物用箭头相连,箭头指向捕食者。
【解答】解:(1)该食物网中有:“浮游藻类→水蚤→沼虾→白鹭”、“浮游藻类→水蚤→鳙鱼→白鹭”、“浮游藻类→水蚤→蜻蜓的幼虫→沼虾→白鹭”、“浮游藻类→水蚤→蜻蜓的幼虫→鳙鱼→白鹭”、“浮游藻类→蜻蜓的幼虫→鳙鱼→白鹭”、“浮游藻类→蜻蜓的幼虫→沼虾→白鹭”和“浮游藻类→鳙鱼→白鹭”,共7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蜻蜓的幼虫和沼虾都以水蚤为食,沼虾又以蜻蜓的幼虫为食,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3)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图中食物网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假设微塑料沿着该食物网传递,则一段时间后,体内微塑料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白鹭。
(5)分析上述材料,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的做法有:“选择可降解材料代替塑料”、“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寻找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会增加“白色污染”,会增加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所以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c正确。
故选:c。
(6)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能更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的稳定。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故答案为:(1)7
(2)竞争和捕食
(3)分解者
(4)白鹭
(5)c
(6)自动调节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食物链与食物网和自动调节能力。
12.(10分)(2023•南充)如图是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中的植物体都是由细胞a发育而成的,则细胞a是 受精卵 。
(2)经分析,图中①表示细胞a的生理活动是 细胞分裂 和 细胞分化 。
(3)若图中A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则A是 输导 组织。
(4)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B,则B是 器官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还应该增加的结构层次是 系统 。
【考点】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
【专题】过程示意图;归纳推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专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答案】(1)受精卵
(2)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3)输导
(4)器官;系统
【分析】(1)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人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图中的a受精卵、A输导组织、B器官。
【解答】(1)有性生殖的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所以若图中的植物体都是由细胞a发育而成的,则细胞a是受精卵。
(2)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经分析,图中①表示细胞a的生理活动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3)输导组织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若图中A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则A是输导组织。
(4)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B,则B是 器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还应该增加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故答案为:(1)受精卵
(2)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3)输导
(4)器官;系统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3.(10分)(2023•南充)南充作为“丝绸之都”,已有数千年的桑树种植历史。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南充市因地制宜成功建成了多个桑葚生产基地,带动了新型农业的发展。现欲利用桑树苗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来提高桑葚果实的产量。某校生物社团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验(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请据图回答:
(1)实验步骤:
①先将两盆长势相似的桑树苗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目的是通过 呼吸 作用,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
②在图1的两套装置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步骤的目的是设置 对照 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 二氧化碳 。
③图2中步骤丙滴加碘液后,不能变成蓝色的叶片是 B (填字母)。通过对叶片A和叶片B的实验现象分析,该生物社团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2)在农业生产上常采用合理密植增加桑葚产量。请你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再提出一条能够增加桑葚产量的措施 适当升高二氧化碳浓度(或适当地提高光照强度) 。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专题】对照实验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1)①呼吸;
②对照;二氧化碳;
③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或适当地提高光照强度)。
【分析】1.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解:(1)①先将两盆长势相似的桑树苗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以免对实验的干扰。
②在图1的两套装置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形成了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③图2中步骤丙滴加碘液后,B内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不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通过对叶片A和叶片B的实验现象分析,该生物社团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时长、二氧化碳浓度等,因此,通过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地提高光照强度等措施提高桑葚的产量。
故答案为:(1)①呼吸;
②对照;二氧化碳;。
③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或适当地提高光照强度)。
【点评】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含义是的关键。
14.(10分)(2023•南充)在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逆转韩国获得冠军。在比赛过程中,女足运动员一系列生理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如图1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是人体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④、⑤表示生理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女足运动员在传球的瞬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b→c→e→d→a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足球反射来的光线进入她们的眼睛后,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 视网膜 上形成一个物像。
(2)由图2分析可知,在比赛过程中,女足运动员呼吸频率加快,在A系统的②过程中,膈肌和肋肌的状态都是 舒张 (填“收缩”或“舒张”)。当看到女足运动员夺冠时,球迷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是因为体内肾上腺分泌的 肾上腺素 增多而导致的。
(3)营养师为女足运动员精心搭配饮食,她们摄入的淀粉最终在图2的B系统的小肠内被消化为 葡萄糖 。女足运动员在运动后及时补充的水分,通过图2的D系统,经过⑤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④ 肾小管 的重吸收作用最终形成尿液。
【考点】呼气和吸气;尿液的形成;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肾上腺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呼吸系统的功能.
【专题】结构模式图;归纳推理;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人体的泌尿系统专题;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专题;人体的呼吸系统专题.
【答案】(1)b→c→e→d→a;视网膜;
(2)舒张;肾上腺素;
(3)葡萄糖;肾小管。
【分析】图1中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入神经、d传出神经、e神经中枢。
图2中,①吸气、②呼气、③吸收、④肾小管、⑤肾小球、A呼吸系统、B消化系统、C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
【解答】解:(1)由图1可知,女足运动员在传球的瞬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b感受器→c传入神经→e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a效应器。足球反射来的光线进入她们的眼睛后,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2)由图2分析可知,在比赛过程中,女足运动员呼吸频率加快,在A系统的②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呼出肺。当看到女足运动员夺冠时,球迷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是因为体内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而导致的。
(3)营养师为女足运动员精心搭配饮食,她们摄入的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女足运动员在运动后及时补充的水分,通过图2的D泌尿系统,经过⑤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④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球过滤的是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肾小管重吸收的是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最终形成尿液。
故答案为:(1)b→c→e→d→a;视网膜;
(2)舒张;肾上腺素;
(3)葡萄糖;肾小管。
【点评】此题属于综合题,灵活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5.(10分)(2023•南充)请你阅读下列资料后回答问题: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连香树、水清树等。
(1)我们对大熊猫、水清树等生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种 。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 亲缘和进化 关系,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2)资料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生物种类(物种) 多样性,其实质上是 基因 的多样性。
(3)大熊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保护其栖息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根本措施 。
【考点】生物的分类单位;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专题】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种;亲缘和进化;
(2)生物种类(物种);基因;
(3)根本措施。
【分析】1.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小到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有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共同特征越多。因此,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分类单位是界,种是基本的分类单位。
2.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解:(1)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小到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的分类单位。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和进化关系,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2)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资料中体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其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3)大熊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保护其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故答案为:(1)种;亲缘和进化;
(2)生物种类(物种)类;基因;
(3)根本措施。
【点评】掌握生物的分类单位、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16.(10分)(2023•南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是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研究的海水稻(耐盐碱水稻),普遍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抗干旱、抗倒伏、抗盐碱等特点,并且营养丰富。海水稻稻壳顶端有的具有芒,有的没有芒。无芒有利于收割,脱粒及稻谷的加工。为研究海水稻有芒和无芒的遗传规律,科研团队进行了以下三组杂交实验。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组合
后代性状表现和植株数目
有芒(株)
无芒(株)
1
有芒×有芒
3200
0
2
有芒×无芒
1600
1600
3
无芒×无芒
800
2400
(1)海水稻的稻壳顶端有芒和稻壳顶端无芒是一对 相对性状 。根据亲本的杂交组合及后代的性状表现可以判定 有芒 是隐性性状。
(2)若控制海水稻稻壳顶端有芒、无芒性状的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推测第3组亲本组合中无芒的基因组成是 Dd×Dd ;在第3组后代的无芒植株中,基因型为DD的植株理论上应有 800 株。
(3)某同学认为海水稻细胞核内DNA的数量和基因的数量相等,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因为基因是有 遗传效应 的DNA片段。
(4)把海水稻种植在肥沃的地方,稻穗大且多;若把同株海水稻种植在贫瘠的地方,稻穗小且少,这说明生物的性状除受基因控制外,还受到 环境 的影响。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答案】(1)相对性状;有芒;
(2)Dd×Dd;800;
(3)遗传效应;
(4)环境。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成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解答】解:(1)海水稻的稻壳顶端有芒和稻壳顶端无芒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根据亲本的杂交组合3,表现可以判定有芒是隐性性状,无芒是显性性状。
(2)若控制海水稻稻壳顶端有芒、无芒性状的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推测第3组亲本组合中子代出现了有芒,无芒就是杂合的,基因组成都是Dd,遗传图为:
在第3组后代的无芒植株中,基因型为DD的植株比例是,2400×=800(株)。
(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海水稻细胞核内DNA的数量和基因的数量相等,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4)把海水稻种植在肥沃的地方,稻穗大且多;若把同株海水稻种植在贫瘠的地方,稻穗小且少,这说明生物的性状除受基因控制外,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有芒;
(2)Dd×Dd;800;
(3)遗传效应;
(4)环境。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考点卡片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知识点的认识】
细胞分化: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相似,都具有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如保护、营养、输导等功能,形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因此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细胞分化如图:
【命题的方向】
细胞分化的知识是考查的重点知识点,无论是单元测试还是中考,都能涉及到相关考点.题目的类型多样,有识图分析题、选择题、填空题等.
例:组织的形成是( )的结果.
A.细胞分裂 B.细胞生长 C.细胞分化 D.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据此答题.
解答: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除一小部分保持分裂能力,大部分丧失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经过细胞的分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细胞群.而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组成的细胞群叫组织.所以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组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综上所述:A、B、D选项错误,只有C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是中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考点.是基础题.
【解题思路点拔】
要解答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的试题,需要把握以下内容:
1、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的结果导致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分化的结果导致组织的形成.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这句话一定要理解并记牢!
2、组织是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的细胞群构成,不同的细胞群构成不同的组织.而细胞群是细胞分裂的结果,而不同的细胞群的产生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因此组织的产生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3、细胞的分化使组成生物体的组织变得形态多样化,功能多样化.
2.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
【知识点的认识】
动物与人体结构层次在某些方面与植物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的.但是动物体与人体还需要由器官组成系统,再由系统构成动物体和人体的.
下面是人体和动物体结构层次概念图: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主要考查构成人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如何,能否正确区分构成动物体人体的各层次的形态及生理功能.题型有识图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等.
例:在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中,人的眼睛属于( )
A.系统 B.器官 C.组织 D.细胞
分析:这是一个关于人体的结构层次的选择题,理解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作答.
解答:细胞是除病毒以外,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人的眼睛是由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一个器官.
故选:B
点评:做这题时要求要熟练掌握不同结构层次的有关内容,然后才能灵活运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构成动物体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组成及生理功能,注意与植物结构层次相比较记忆,也可结合上面的概念图来记忆.植物体由六大器官直接构成植物体,而动物除了由器官构成外,还有系统这个结构层次.
3.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知识点的认识】
植物体与动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下面是植物体结构层次概念图: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主要考查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如何,能否正确区分构成植物体的各层次的形态及生理功能.题型有识图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等.
例:每个生物体都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
A.植物体→组织→器官→细胞 B.细胞→器官→组织→植物体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D.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分析:根据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或植物体,系统构成动物体,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动物比植物多系统这个结构.
解答:因为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或植物体,系统构成动物体.植物没有系统这个结构,故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A:因为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或植物体,系统构成动物体,故A错误;
B:因为组织构成器官,而不是器官构成组织,故B错误;
C:植物没有系统这个结构,故C错误;
D:因为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或植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同学们要记住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层次不同,植物没有系统这个结构.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构成植物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形态及生理功能,注意与动物结构层次相比较记忆.植物体由六大器官直接构成植物体,而动物除了由器官构成外,还有系统这个结构层次.
4.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
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以下图示来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概念图来表示:
【命题的方向】
该考点主要考查对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及各部分作用等知识的理解及运用。除了选择、填空等题型,还可以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平衡、实际生活实践例子考查一些综合性的题目。生态学问题是热点问题,中考或会考时常用命题点,同学们要重点掌握。
例: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据此答题。
解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故选:C
点评:解此题从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入手。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理解其组成成分的作用、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既包括生物部分又包括非生物部分。我们平时做题时会遇到这样题:一个池塘里的全部生物,属不属于生态系统?很显然该题忽略了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当然不属于生态系统了。再比如:给出个草原上的生物图示,图中有草、兔子、蛇、老鹰,问这是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根据前面知识点里的概念图解,我们可以看出,图示中只画出了生产者:草,消费者:兔子、蛇、老鹰,没有画出消费者:细菌、真菌;另外也没有画出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等,所以该图示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话,还缺少分解者及非生物部分。
5.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知识点的认识】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所以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命题的方向】
这部分知识是命题的热点,题型的类型也较多.主要考查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的认识,及食物链、食物网的正确写法,以及在给出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生态系统图示中,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
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四条食物链 B.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C.该生物系统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
分析:解题时从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和食物链书写的原则;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组成;富集作用等方面切入.
解答:A、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先从生产者开始算有有几个分支,再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求出每个分支上的条数的和.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的四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A中的食物链可知,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其捕食的兔、鼠和蛇因天敌减少而增加,它们吃的草也就更多了,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该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D、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在该食物网中,鹰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以,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选项C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仅是生物部分,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非生物部分.
【解题思路点拔】
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对食物链写法的正确认识是解题的关键.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由被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线段不能代替箭头.另外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细菌、真菌).
食物网是由食物链交错形成的,对于食物网是由几条食物链组成的,是考查的热点.数食物链的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有中途停止.
完整的一个食物网并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还缺少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温度、水等),及生物部分中的分解者(细菌、真菌).
6.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的认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上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维持生态平衡就是维持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保护相对稳定。应该多种树,不用化学物质及材料,少用塑料袋,合理运用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动物等等。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的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所以题型较简单,主要考查与维持生态平衡意义相关的知识点,如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带来哪些危害,人类维护生态平衡采取了哪些措施?
例: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可以从“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的原因、根本目的等方面来解答。
解答: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先天不足,生态脆弱,受到人为破坏以后,原始植被很难恢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目前水土流失与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不但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危及全国环境建设。
为此,国家决定在不适于发展农业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区、西部山区的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一律要退耕还草、还林。林区以及广大草原地区,已经开垦的农田,必须退耕,适于发展林业的植树,适于发展牧业的种草,使那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鼓励居民改善自己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经济创造环境条件。这一举措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与方式,初步达到了保护生态和提高农牧民生产与生活水平的双重目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善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大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
故选:D
点评: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时常出现,注意理解掌握和灵活答题。
【解题思路点拔】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个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制的,超过了这个限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人类过度的开采化石资源,破坏了环境,过度的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极端气候频发。人类对森林的滥砍乱伐,对动物的滥捕乱杀,都能对生态平衡带来破坏。
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人类需要做到:第一,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第二,爱惜动植物,保护生态平衡。第三,优化生产方法,防止环境污染。第四,发展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合理利用那些“不可再生产的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矿藏等)。)
掌握以上知识点,对解答此类考点的知识很有帮助。
7.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知识点的认识】
生物富集,指的是环境中含有无法排除的有害物质(如农药 重金属等等) 在生活於其间的生物体内沉积的现象.生物富集与食物链相联系,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如自然界中一种有害的化学物质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但以吃草为生的兔子吃了这种草,而这种有害物质很难排出体外,便逐渐在它体内积累.而老鹰以吃兔子为生,于是有害的化学物质便会在老鹰体内进一步积累.这样食物链对有害的化学物质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这是生物富集直观表达.污染物是否沿着食物链积累,决定于以下三个条件:即污染物在环境中必须是比较稳定的,污染物必须是生物能够吸收的,污染物是不易被生物代谢过程中所分解的.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的是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的积累,题型较简单,以选择、填空较多.
例: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由此,可推定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
A.水蚤、鱼 B.鱼、水蚤 C.藻类、鱼鹰 D.鱼鹰、藻类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生物富集现象.
解答: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藻类→水蚤→鱼→鱼鹰”食物链中,藻类植物的级别最低,有害物质含量最少,鱼鹰的级别最高,含量最多.
故选:D.
点评:生物富集现象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应注意.
【解题思路点拔】
注意某些有毒物质不能随代谢排出体外,在体内积累下来.造成中毒现象.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舍的能量越少,所包括的动物数量越少.
③在食物网中,如果某一动物的天敌消失,则这一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数量会明显增多,当增多到一定数量后,由于食物不足,则其数量又会减少.
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食性越单一,生存的稳定性越小.
易错点:误认为所有的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都在逐级减少.
8.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知识点的认识】
种子的结构成分: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具保护胚与胚乳的功能.裸子植物的种皮由明显的3层组成.外层和内层为肉质层,中层为石质层.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被子植物的种皮结构多种多样,如花生、桃、杏等种子外面有坚硬的果皮,因而种皮结构简单,薄如纸状;小麦、玉米、水稻、莴苣的种子,果皮与种皮愈合,种子成熟时种皮被挤压而紧贴于果皮的内层;有些豆科植物和棉花的种子具有坚硬的种皮,种皮的表皮下有栅栏状的厚壁组织细胞层,表皮上有厚的角质膜.有些豆类种子由于角质膜过厚形成“硬实”,不易萌发.棉籽的表皮上有大量的表皮毛,就是棉纤维.番茄和石榴种子的种皮,外围组织或表皮细胞肉质化.蕃茄种皮的表皮细胞柔软透明呈胶质状,并有刺突起.石榴种皮的表皮细胞伸展很长成为细线状.细胞液中含有糖分可供食用;荔枝、龙眼的种子可食部分与石榴不同,是由假种皮肉质化而成,假种皮是由珠柄组织凸起包围种子而形成.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命题形式比较广泛,选择、填空、解答的方式.直接考查种子的结构和成分以及类型.
例1:种子结构中( )是新植物的幼体.
A.胚乳 B.子叶 C.胚 D.种皮
分析:本题考查种子的结构的知识.种子一般包括种皮(有保护作用)和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我们可以结合种子结构与植物体结构进行记忆.
解答:在一个完整种子中,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包括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由此看出种子中的胚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所以胚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
故选:C
点评: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它是新植物的幼体.所以,种子的结构与功能及萌发过程,常成为考查重点.
例2:如图是菜豆种子的结构,请回答:
(1)能贮藏营养的结构是[4]( )
(2)图中③的名称是( )
(3)图中将来发育成植物体的根的结构是②( )
(4)图中①的名称是( )
分析:此题考查的种子的萌发过程.解答是可以从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萌发过程方面来切入.
解答:图为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储存大量营养物质,体积最大的是④子叶2片;像小叶样的是③胚芽;另一端是②胚根;连接胚芽胚根的是①胚轴.种子萌发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子叶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
故答案为:(1)子叶;(2)胚芽;(3)胚根;(4)胚轴.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点关键是熟记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和萌发过程.
【解题思路点拔】
正确地理解、认识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区别种子的类型,这是易错点.另外,在理解的同时,要注意知识的扩散.
9.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知识点的认识】
一、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是种子的胚从相对静止状态变为生理活跃状态,并长成营自养生活的幼苗的过程.生产上往往以幼苗出土为结束.种子萌发的前提是种子具有生活力,解除了休眠,部分植物的种子还需完成后熟过程.
二、种子萌发的条件: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内部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生物化学变化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多数种子萌发所需的最低温度为0℃~5℃,最高温度为35℃~40℃,最适温度为25℃~30℃.
(2)一定的水分:水分可以使种皮变软,胚芽与胚根才能突破种皮,同时储存在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转化,容易被胚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水分过多,会引起种子缺乏氧气,种子无法呼吸,导致种子腐烂.
(3)充分的空气:种子萌发时吸入氧气,把细胞内储存的大量营养物质逐渐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应种子萌发时生理活动的需要.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种子具有完整的胚.
(2)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成熟,且度过休眠期.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萌发时子叶大都出土,因此播种时要浅一些;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子叶不出土,可种的深一海,由于种子萌发时所需养料来自种子自身,所以同样的种子种在肥沃的士壤中和贫瘠的土壤中,只要外界条件具备,都一样能萌发.
【命题的方向】
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中考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实验题的形式出现.直接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例:将颗粒完整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25℃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里,乙组种在贫瘠、干旱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
A.甲先发芽 B.乙先发芽 C.同时发芽 D.都不发芽
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据此答题.
解答: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将甲乙两组种子在自身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在约25℃的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干旱的土壤中,种子的萌发虽然与与土壤的肥沃程度无关,但与土壤中的水分有关,故甲先萌发.
故选:A
点评:关键知道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与土壤的肥沃程度无关.
【解题思路点拔】
本考点主要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条件包括外界条件和内部条件.实验题中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应注意把握.
10.无土栽培
【知识点的认识】
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由于根所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来自于土壤,而土壤颗粒只是对植物起着固定作用.所以植物可以采取无土栽培的方式即用营养液来培育植物.无土栽培可以更合理的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具有产量高、不受季节限制、节约水肥、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命题的方向】
主要考查理解无土栽培的概念,考查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判断题的形式出现.
例: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无土栽培”是指( )
A.把植物直接栽培在人、畜的粪尿中 B.直接将植物栽培在水中的栽培方式
C.不需要给植物施无机盐的栽培方式 D.把植物栽培在植物需要的按比例配制的营养液中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无土栽培,首先明确的是无土栽培的概念.
解答: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的一种方法.由于根所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来自于土壤,而土壤颗粒只是对植物起着固定作用.所以植物可以采取无土栽培的方式即用营养液来培育植物.无土栽培可以更合理的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具有产量高、不受季节限制、节约水肥、清洁无污染等优点.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解题思路点拔】
本考点考查的是无土栽培的知识,首先明确无土栽培的概念.
11.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2)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立体种植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延长应的目的.
(3)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般是0.0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就会显著增强.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在温室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增施有机肥料(农家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放出二氧化碳;喷施储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用化学方法产生二氧化碳等.
(4)其他方面
植物光合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对水、无机盐、温度、光照等方面的要求,农业生产就能获得丰收.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直接考查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的认识,综合性较强,多为选择、填空及解答题.
例:温室大棚栽培蔬菜时,夜间常常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降低温度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B.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减少
C.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的散失 D.温度降低,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积累量多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温度与呼吸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夜间,蔬菜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菜农常会适当降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提高蔬菜的产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解题思路点拔】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就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蔬菜的产量也越高.掌握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2.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知识点的认识】
1、概念:
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的场所:
生物体的所有活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都要消耗能量,细胞中的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4、呼吸作用的意义: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5、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
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
(1)温度: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最大.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温度过高,呼吸作用减弱.
(2)水分:植物含水量增加,呼吸作用加强.
(3)氧气:在一定范同内,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呼吸作用显著加强.
(4)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大大超出正常值时,抑制呼吸作用.在储藏蔬菜、水果、粮食时采取低温、干燥、充加二氧化碳等措施,可延长储藏时间.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呼吸作用的理解认识,重点掌握知识,题型涉及面广,综合性较强.
例:泸州忠山公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附近部分市民常在天刚微亮的时候来此晨炼.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得知,此时树林里空气不清新,不宜晨炼,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植物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蒸腾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而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有光,而呼吸作用随时都能进行,据此答题.
解答:由于植物夜晚呼吸作用旺盛,所以早晨小树林里二氧化碳浓度高,最好的时间是太阳出来后,这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会释放大量氧气.傍晚时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所以附近部分市民常在天刚微亮的时候来此晨炼,此时树林里空气不清新,不宜晨炼.
故选:B
点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呼吸作用是随时进行的.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1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知识点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胃能吸收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的认识,重点掌握知识,题型多样。常结合图形出题。
例: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开始消化的部位依次是( )
A.口腔、小肠、胃 B.口腔、胃、小肠 C.胃、小肠、口腔 D.胃、口腔、小肠
分析:食物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因此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开始化学消化的器官依次是口腔、胃、小肠。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三大营养物质的起始消化部位:淀粉:口腔;蛋白质:胃;脂肪:小肠。
【解题思路点拔】
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解答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人体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的场所是小肠。
14.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知识点的认识】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如图).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1、血浆:
(1)成分: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2)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3、血液的功能:
运输氧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起防御保护作用,调节体温.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题型多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灵活解答.
例:能使血液完成运输功能的组成成分有( )
①血浆;②红细胞;③白细胞;④血小板.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解答: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其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红细胞内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白细胞可以作变形运动,身体某处有病菌时,白细胞会穿过毛细血管壁,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
故选:C.
点评: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识点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应该注意.
【解题思路点拔】
考查的是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应当充分了解血液的分层现象,熟练掌握血液的成分这一基础知识.关键是要明确血液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15.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的认识】
心脏的结构
1、心脏的位置:
人的心脏在胸腔内两肺之间,心尖指向左下方.心脏的形状像个桃子,大小和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2、心脏的结构: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4个空腔,按照位置关系,这4个腔分别叫作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心房在上,心室在下,而且左心房只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只和右心室相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都是不相通的.在心脏的4个腔中,左心室的肌肉壁最厚.
3、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概括地说,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4、心脏的瓣膜:
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它只能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和相连的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对心脏的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重点知识,题型多样,常结合心脏图出题.
例:心脏的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保证血液的流动方向是( )
A.心室→心房→静脉 B.心室→心房→动脉 C.心房→心室→静脉 D.心房→心室→动脉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具体考查的是心脏的结构.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分为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个腔,分别与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上下腔静脉相通.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侧的心室和心房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解答: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侧的心室和心房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中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故选:D.
点评:心脏瓣膜的作用是重要的知识点,应特别理解和记忆.
【解题思路点拔】
掌握心脏的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分清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瓣膜的作用是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是重要的知识点,应特别理解和记忆.
16.血液循环的途径
【知识点的认识】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图所示: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命题的方向】
主要考查了血液循环的两种途径,重点知识,题型多选择、填空、解答,常结合血液循环图出题.
例:如图为人的胃部血液循环示意图,若l、2、3为对应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则下列血液流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2=3 B.1=3>2 C.2>1>3 D.1>3>2
分析:人体内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观察图示中的血流方向可知:1是动脉,2是毛细血管,3是静脉.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解答:动脉血管中的血流方向是从主干血管流行分支血管,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静脉血管里的血流方向是从分支血管流行主干血管,静脉的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根据以上特点可判定图示中的三种血管,其血液流速关系可表示为:1>3>2.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三种血管的特点、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
【解题思路点拔】
牢记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理解掌握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及特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血液经过体循环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流经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关键是要分清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不同之处.
17.呼吸系统的功能
18.呼气和吸气
【知识点的认识】
肺的通气: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作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平静呼吸),其动力来自于呼吸肌。与呼吸有关的肌肉叫呼吸肌。呼吸肌主要指的是肋骨间肌肉(肋间肌)和膈肌,肋间肌又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胸廓横向地扩张和收缩,是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呼气和吸气
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2、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3、特别提醒:
(1)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在结束的一瞬间,肺内气压都等于外界气压。
(2)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深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深呼吸时除了胸部肌肉参与活动外,腹部的肌肉也参与了活动。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呼气和吸气过程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一般为选择、填空和解答题,常结合呼吸系统图出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此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 )状态,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都( )
(2)在坐标系中的B点,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
分析:根据呼吸运动是依靠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的进行分析回答。
解答: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当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时,人体既不呼气也不吸气。曲线图中,AB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BC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在坐标系中的B点处在横坐标上,表示肺内压和外界大气压相等,故既不呼气也不吸气。
故答案为:(1)吸气;收缩;由小变大;(2)相等。
点评: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常以曲线图的形式出现,涉及到的考查角度有:(1)吸气、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状态;(2)呼吸运动中胸廓、肺内气压的相应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
牢记呼气和吸气过程、场所,注意吸气、呼气时肋骨、膈肌的运动状态。熟记吸气、呼气过程中肺内气体组成、含量和气压的变化。
19.尿液的形成
【知识点的认识】
尿液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3、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提醒:
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命题的方向】
主要考查了对尿液的形成的理解认识,一般为选择、填空、解答题,常结合尿液的形成图出题,有一定综合性。
例: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分析得到如下表数据。请分析这些数据,回答问题。
主要成分
血浆中(克/100毫升)
肾小囊中(克/100毫升)
尿液中(克/100毫升)
水
90
98
96
蛋白质
8.00
0.03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10
尿 素
0.03
0.03
1.80
①你认为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无机盐和( )
②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有( )作用
③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 )作用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尿的形成过程有关知识。
解答: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故答案为:①水;尿素;②过滤;③重吸收。
点评:血浆、原尿和尿液的区别也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注意比较记忆。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单位的各结构和功能。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膀胱能暂时储存一定尿量,其中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回血液中。熟记尿的成分,尿的形成、排出对人体的重大意义。
20.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的认识】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1、反射弧:
(1)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图: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围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2、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认识,重点知识,一般为选择、填空、解答题,结合反射弧的模式图出题.
例:如图是缩手反射反射弧的模式图,若③处损伤,则导致( )
A.有感觉,不能缩手 B.有感觉,能缩手 C.无感觉,不能缩手 D.无感觉,能缩手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射和反射弧.
解答: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叫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在感觉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髓灰质的内.因为上有②神经节④上没有神经节,因此②是传入神经(感觉神经),①是感受器,④是传出神经;若③神经中枢受损,反射弧不完整,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传出神经,因此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但是能通过脊髓中的神经传到大脑感受痛觉的神经中枢,因此人能够感受到疼痛,但无法完成缩手反射.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解题思路点拔】
考查的知识点是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解答时可以从反射弧的概念、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等方面来分析.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21.肾上腺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知识点的认识】
肾上腺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1、分泌功能:是一种应急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时分泌出这种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使糖、脂肪分解速度加快,提高血糖浓度.
2、分泌部位:肾上腺
3、异常症: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心率增快.可导致肠蠕动及张力减弱,可引起便秘.也可引起易激惹,易发怒,不能控制好情绪等精神上的问题.
【命题的方向】
考查的是肾上腺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需重点掌握知识点,常结合其他激素出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在动物实验中,给大白鼠注射肾上腺素,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A.食量大增 B.警觉性提高 C.发育停止 D.发育加快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肾上腺素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肾上腺素的分泌和作用方面来切入.
解答: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使反应更加快速,警觉性提高.由于升高血糖,因此食量减少.动物的发育主要与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量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肾上腺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熟练掌握分清各种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异常症,是解题的关键.
22.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
【知识点的认识】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1、眼球的基本结构:
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眼球的结构如图:
2、眼的折光系统:
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眼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发生折光,最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这就是眼的折光功能.
晶状体的调节: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能够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瞳孔的调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这叫作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意义在于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能够得到足够的刺激.此外,看远处物体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看近处物体时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最,使成像清晰.
3、视觉的形成:
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视觉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图:
特别提醒:
①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的.
②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③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
【命题的方向】
主要考查了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的理解认识,是考查重点,常结合眼球结构图和成像图出题,有一定综合性.
例:人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
A.镜头、光圈和胶卷 B.胶卷、镜头和光圈 C.光圈、镜头和胶卷 D.镜头、胶卷和光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和功能,首先明确眼球有哪些结构.
解答:在眼球的结构中,晶状体透明、有弹性,似双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瞳孔是变小的;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瞳孔是变大的,因此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视网膜上分布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
故选:C
点评:眼球的结构特点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解题思路点拔】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和成像示意图掌握.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如图所示:
如果把眼球比作照相机,则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眼球的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眼球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胶卷底片;眼球的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
2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环境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必须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两栖动物除青蛙外,常见的还有蟾蜍、大鲵和蝾螈等.
(1)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的特点,限制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这是其种类较少的主要原因.
(2)青蛙的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以利于呼吸,如果将青蛙的皮肤擦干,则很快死亡.
(3)两栖动物的幼体形态和生理结构很像鱼,说明两栖动物与鱼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是一种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4)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域环境,如果水质被污染.则有可能发生变异,如少一条腿的畸形蛙.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环境条件的认识.题型多样,与两栖动物有关的知识点是经常考查的内容,而且知识点较多,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
例: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进行陆上生活的动物类群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鸟类 D.哺乳类
分析:本题考查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内容,据此答题.
解答:两栖动物的生殖是有性生殖,卵生.雌雄抱对时将两性生殖细胞产在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两栖动物的幼体是蝌蚪,它用鳃呼吸,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属于变态发育.鱼类的生殖和发育在水中进行,鱼类幼体成体均生活在水中;鸟类、哺乳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在体内受精,体外发育,无变态发育.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环境条件的概念.关键是熟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24.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知识点的认识】
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
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是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例如,人眼睛的眼皮的单双、耳朵的耳垂的有无、人的血型、家兔毛的颜色等,这些都是生物的性状.
(2)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豌豆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的形状有圆粒和皱粒、人的眼皮有双眼皮和单眼皮等.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认识,基础知识,题型为选择、填空、解答为主.
例:生物的( )特征、生理特征和( )方式等都叫性状.相对性状是指同一性状的不同( )形式.
分析:此题考查性状的定义.解答此题只要掌握什么是性状并能举例即可.
解答: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都称为性状.如耳垂、皮肤的色泽、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这些属于形态特征;人的血型、植物见光后叶绿体产生叶绿素,这些属于生理特性;大雁南飞属于动物的行为方式.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就是相对性状.控制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并且常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故答案为:形态结构;行为;表现.
点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定义要记清.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熟记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解答时可以从相对性状的概念方面来切入.
25.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1、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在遗传学上,把具有一对相同性状的纯种杂交一代所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2、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3、表现型:
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4、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5、等位基因: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6、规律总结:
常考比例:分离定律比例:3:1;自由组合比例:9:3:3:1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2×2=8种.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2×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2×2=8种表现型.
(4)遗传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人类多指基因(T)对手指正常基因(t)为显性,白化基因(a)对正常肤色基因(A)为隐性,两对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一家庭中,父亲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正常或同时患有此两种疾病的几率分别是3/8、1/8.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常结合遗传图出题.
例: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 )
A.100% B.75% C.50% D.25%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子女,说明夫妇双方除含有一个控制正常肤色的显性基因外,都携带一个控制白化病的隐性基因.若用A表示控制正常肤色的基因,a表示控制白化病的隐性基因,则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是Aa,所生后代的基因组成的可能情况是:AA或Aa或aa.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25%.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且患病几率较大;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
【解题思路点拔】
考查的是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后代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可先从遗传图来切入解题.
26.生物的分类单位
【知识点的认识】
1、生物的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2、生物分类的特点:
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通过生物的分类,可以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的历程.
3、生物分类单位:
科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是生物的七个分类单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减小,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特别提醒: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有时还有一些辅助等级,是在主要分类等级单位前加前缀,如“亚”单位.“亚”单位位于上一等级和下一等级之间,在上一等级的名称前加上一个“亚”字来表示.如亚门在门和纲之间.
【命题的方向】
主要考查了对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的认识,基础知识,常考查知识点,一般为选择、填空、解答形式.
例: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大和最小的单位分别是( )
A.界、纲 B.门、科 C.界、种 D.门、种
分析:此题是关于生物分类等级知识的选择题,据此答题.
解答: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大的等级是界,最小的等级是种.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这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要注意理解掌握.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明确种是最基本的单位.解答时可以从分类单位以及分类等级方面来切入.
27.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1、病毒的形态:
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2、病毒的结构:
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3、病毒的生活方式:
病毒只营寄生生活.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4、繁殖方式:
以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即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生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
5、易错点:误认为病毒是单细胞生物
病毒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很多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但有严整的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命题的方向】
直接考查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常结合病毒结构图出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由( )组成的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简单的微生物.
解答: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简单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基本相似,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故答案为:蛋白质;遗传物质
点评: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这一知识点,在平时的学习中病毒的知识相对其他生物要少,所以这一知识点很容易被忽略,可重点记一下.
【解题思路点拔】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的生物.解答时可以从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繁殖特点方面来分析解答.
28.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1、细菌的形态:
细菌是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2、细菌的结构:
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这是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另外,有些细菌除具有这些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生有鞭毛.如图所示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的认识,基础知识,需理解掌握,题型多样,常结合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出题.
例:如图示细菌的三种类型,图中甲、乙、丙依次是( )
A.球菌、杆菌、螺旋菌 B.球菌、螺旋菌、杆菌
C.螺旋菌、杆菌、球菌 D.杆菌、球菌、螺旋菌
分析:细菌的种类是根据细菌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
解答:外形呈球状的细菌为球菌,外形为杆状的细菌为杆菌,外形为螺旋状的细菌为螺旋菌.故图中甲、乙、丙依次为:杆菌、球菌、螺旋菌.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菌的类型,主要是按照细菌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重要一点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可结合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来理解记忆.
29.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知识点的认识】
1、细菌的营养方式:
由于细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这种营养方式属于异养.异养的细菌又分为腐生和寄生两类:寄生的细菌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生活(如痢疾杆菌);腐生的细菌依靠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从中吸取有机物生活,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枯草杆菌).只有极少数的细菌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维持生活,其营养方式属于自养(如硫细菌).
2、细菌的生殖方式:
细菌的生殖方式为最简单的分裂生殖,是无性生殖.
3、芽孢: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的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能耐受低温、高温和干燥,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轻,可随风飘散到各处,当遇到适宜的环境时.芽孢可萌发成一个细菌.芽孢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而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
【命题的方向】
主要考查了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一般为选择、填空题,解答题涉及面较广,需灵活解答.
例:在探究硬币上是否有细菌的小实验中,将硬币在细菌培养基表面轻轻一按,这一做法在细菌的一般培养方法中叫( )
A.接种 B.种植 C.培养 D.接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首先明确实验步骤.
解答:选择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制成了培养基.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先进行高温灭菌,就可以直接使用了.然后再将少量的细菌和真菌放在培养基上这就是接种,接种后就可以在培养皿中培养了,由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所以在培养细菌时应将培养皿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在上述实验中,将硬币在细菌培养基表面轻轻一按,硬币上的细菌就附着在培养基上了,这就是接种.
故选:A
点评: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
【解题思路点拔】
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菌的营养、生殖方式.解答时可以从细菌的营养和生殖方式方面来切入.注意芽孢是细茵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而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
30.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真菌的结构:
真菌有单细胞的个体,也有多细胞的个体.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多细胞的真菌由细胞形成菌丝.有些菌丝位于营养物质的上面,称为直立菌丝;有些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称为营养菌丝.
2、真菌的营养:
真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靠获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为异养生物,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方式.
3、真菌的生殖:
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霉菌的直立菌丝顶端生有孢子,蘑菇的菌褶处也生有孢子,孢子随风飘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单细胞的酵母菌还可进行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都是无性生殖.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题型多样,常结合真菌的形态和结构图出题,注意读图解题.
例:蘑菇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五大保健品”之一.下列有关蘑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蘑菇是单细胞真菌,分裂繁殖后代 B.蘑菇的细胞内没有成型的细胞核
C.蘑菇能产生孢子,靠孢子繁殖后代 D.蘑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分析:本题考查蘑菇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分析作答.
解答:蘑菇菌属于多细胞真菌,由大量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结构为: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等,体内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都能产生大量的孢子,靠孢子来繁殖新个体.
故选:C
点评: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要加以应用,较为简单.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真菌在现实中的应用.可结合真菌的形态和结构图来理解记忆.
31.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2.藻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1、主要特征
①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②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典型代表
①淡水藻类:衣藻(单细胞藻类)、水绵(多细胞藻类,呈绿色丝状);
②海洋藻类:紫菜、海带
3、作用
①氧气的主要来源,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0%;
②可做鱼类的饵料;
③可供食用,如海带、紫菜;
④可供药用,如从藻类中提取的褐藻胶、琼脂等.
4、生殖方式
能够产生孢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即孢子生殖,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藻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题型为选择、填空、解答形式,会结合藻类图出综合性较强的题,注意灵活解答.
例:下列植物类群中,没有真正根、茎、叶分化的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分析:此题可以从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方面来分析解答.
解答:A、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故符合题意.
B、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故不符合题意.
C、裸子植物,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故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了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明确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分化,即可正确答题.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掌握藻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解答时可以从藻类的结构特点和与人类关系方面来切入.熟记常见藻类的示意图.
33.苔藓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1、主要特征
①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所以无输导组织;
②没有真正的根,只有短而细的假根.起固着作用,所以植株通常矮小;
③叶只有一层细胞,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④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2、典型代表
地球上的苔藓植物约有2万种,我国有2800多种,常见的苔藓植物有葫芦藓、墙藓、地钱等.
3、作用
①自然界的拓荒者,许多苔藓植物能分泌一种液体,液体慢慢溶解到岩石表层,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所以苔藓植物也是其他植物生长的开路先锋;
②促使沼泽陆地化;
③因叶片只由一层细胞构成,有毒气体易侵入,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④保持水土.
4、生殖方式
能够产生孢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即孢子生殖,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苔鲜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题型为选择、填空、解答形式,会结合苔鲜植株图出综合性较强的题,注意灵活解答.
例:假如你在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于苔藓植物分辨方向?
(1)苔藓植物生活在( )的环境中.(干燥或阴湿)
(2)大多数树干的哪些部位苔藓多?( )(背光面还是向光面)
(3)树干长苔藓的多的一面朝( )(南或北).好!现在你已经能确认方向了.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据此答题.
解答:苔藓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墙壁的背阴处,树木的背阴处等.在树林中,树的北面是背光面,较为阴暗潮湿,所以长有苔藓的一面是北面,据此就可以辨认方向了.
故答案为:(1)阴湿;(2)背光面;(3)北.
点评:掌握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或关于生活环境的知识,仔细分析题意,应该能总结出答案.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掌握苔鲜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解答时可以从苔鲜的结构特点和与人类关系方面来切入.熟记常见苔鲜植株的示意图.苔鲜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4.蕨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1、主要特征
①具有真正的根、茎、叶,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植株比较高大;
②叶背面有许多孢子囊,孢子囊中有大量的孢子;
③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2、典型代表
地球上的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我国约有2600种,常见的有满江红(水生蕨类植物)、肾蕨、铁线蕨、贯众.
3、作用
①古代的蕨类植物形成煤炭;
②蕨的嫩叶是可口的野菜,有“山珍之王”的美称;
③满江红可做绿肥和饲料,贯众、卷柏等可供药用;
④肾蕨、芒萁和巢蕨可供观赏之用.
4、生殖方式
能够产生孢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即孢子生殖,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蕨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题型为选择、填空、解答形式,会结合蕨类植株图出综合性的题,注意灵活解答.
例:肾蕨叶态优美,易于种植,常被人们作为观赏植物来栽培.下列措施最有利于盆栽肾蕨生长的是( )
A.放在背阴处,多浇水 B.放在向阳处,多浇水
C.放在背阴处,少浇水 D.放在向阳处,少浇水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特点,据此答题.
解答: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在叶的下表面上有孢子囊,里面有孢子,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的腹面上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可见蕨类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关键点: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掌握蕨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解答时可以从蕨类的结构特点和与人类关系方面来切入.熟记常见蕨类植株的示意图.
3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经济意义
【知识点的认识】
种子植物根据外面有无果皮的保护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裸子植物概念: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2、主要特征:能够产生种子,胚珠是裸露的,没有子房壁包被着,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
3、繁殖方式:种子繁殖.
4、代表植物:松、柏、银杏、银杉、水杉、苏铁、红杉.
5、生活环境:裸子植物多为乔木,如主要生活在温带亚热带的松柏等;少数为灌木或藤木,如生活在热带的买麻藤不同的物种.
6、与被子植物区分:
①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胚珠是否裸露,有无子房壁包被.
②松的球果和银杏的白果不是果实,而是种子.
③被子植物的果实常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有些果实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飘扬,如械树、杨和柳;有些果实表面有利毛或黏液.能够黏附在动物的体表传播,如苍耳、鬼针草等.
7、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辨析:
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它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它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而裸子植物虽然也产生种子,但它的种子是裸露的.因为它的胚珠外无子房壁,所以没有形成果实.
被子植物的用途很广.人类的大部分食物都来源于被子植物,如谷类、豆类、薯类、瓜果和蔬菜等.
被子植物还为建筑、造纸、纺织、塑料制品、纤维、食糖、香料、医药、树脂、鞣酸、麻醉剂、饮料等提供原料.绿色植物具有调节空气和净化环境的重要作用,是人类和一切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经济意义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题型为选择、填空形式,会结合被子植物结构图出综合性较强的题,注意灵活解答.
例:如图是花生的果实,据此可判断花生属于(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分类.可以从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和花生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藻类植物、蕨类植物都属于孢子植物,不产生种子.裸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无子房壁发育成果皮,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如松树、苏铁等.被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包被上果皮构成果实,如花生、桃树等.从图中可以看出花生种子外面有果皮,花生油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因此属于被子植物.
故选:D.
点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结种子,同属于种子植物,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正确区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是解题关键.主要区别就是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着.
36.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理解认识,难度一般,需熟记掌握,题型多样,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在我们家乡的山上,有一种名叫鬼针草的植物,当人们在草丛中行走时,裤脚上常常被粘上一些带倒刺的“针”,下面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鬼针草的“针”能粘在衣服上,这种结构防止人们毁坏它,有利于保护自己
B.鬼针草的“针”有利于让其他生物帮助传播种子和果实
C.人在这一过程中对鬼针草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鬼针草,当人们在草丛中行走时,裤脚上常常被粘上一些带倒刺的“针”,有利于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果实.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动物对植物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依赖动物传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解题思路点拔】
明确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实现作用的关键途径,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37.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节肢动物、蝗虫的主要特征
1、节肢动物的特征: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包括甲壳类(如虾、蟹)、多足类(如蜈蚣)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蝗虫的主要特征:
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①头部:是蝗虫的感觉和取食中心,有一个咀嚼式口器、一对复眼、一对触角,触角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
②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生有3对足、2对翅,后足发达,适于跳跃,有翅,善于飞翔。
③腹部:蝗虫的腹部有气门,气门与体内的气管相通,是蝗虫的呼吸器官。
④常见的昆虫的口器:咀嚼式口器、虹吸式口器、嚼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舔吸式口器。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对节肢动物及蝗虫的主要特征的认识,需熟记掌握,常考知识点,常结合动物外部形态图出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有很多( )构成;体表有( );足和触角( )
分析: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分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据此答题。
解答: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的作用,触角和足也分节。
故答案为:体节;外骨骼;分节
点评:熟练掌握节肢动物的特征,即可答题,为基础题目。
【解题思路点拔】
考查了节肢动物以及蝗虫的主要特征、区别。熟记节肢动物的种类特点,蝗虫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昆虫。注意识别节肢动物的外部形态图。
38.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鸟类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有羽毛
鸟的前肢覆盖着初级与次级飞羽和覆羽,从而变成飞翔的构造.这些羽毛质轻、结实、具有弹性,有助于提高飞行效率.鸟体的尾羽能在飞翔中起定向和平衡作用.
(2)前肢特化为翼,后肢第五趾退化;有角质喙,没有牙齿;卵生.
(3)鸟类的呼吸功能的增进,使之可以在高空缺氧的情况下活动自如.空气经过气囊,到毛细支气管网中交换气体,然后由前气囊排出.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气体都是单向流动(即双重呼吸).
(4)鸟类是恒温动物,鸟类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2、鸟类适于空中飞翔的形态结构特点
(1)身体呈流线型,飞行时可减小空气阻力,利于飞行.
(2)体表除喙、足外,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翼是鸟类的飞行器官,生有几排大型的正羽.两翼展开,面积很大,能够扇动空气而飞翔.鸟类的羽毛有正羽与绒羽之分,正羽覆盖在身体表面,最大的正羽生在两翼和尾部,在飞行中起着重要作用;绒羽密生在正羽的下面,有保温作用.
(3)鸟类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充满空气,这样的骨既可以减轻体重,又可以增强紧密性,利于飞翔生活.
(4)鸟类的胸骨生有高耸的龙骨突,在其两侧生有非常发达的胸肌,能牵动两翼完成飞翔动作.
(5)鸟类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以适应飞行时消耗大量能量的需要.同时,消化管的结构之一直肠极短,使粪便可以随时排出体外,以减轻体重,适于飞翔生活.鸟类无膀胱,尿不能在体内储存,总是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这也可减轻体重,适于飞翔生活.
(6)鸟类体内有发达的气囊,它分布于内脏之间、肌肉之间和骨的空腔里,气囊都与肺相通,有储存空气、协助呼吸的功能.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可以供给鸟类飞翔时充足的氧气,有利于鸟类的飞翔.鸟类飞翔时,气囊除了协助完成呼吸外,还有减轻身体密度,减少肌肉之间和内脏之间的摩擦,散发出飞翔时产生的大量热量的作用,这都有助于鸟类的飞翔生活.
(7)鸟类的心脏与哺乳类的一样,具有完全分隔开的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有两条完善的血液循环路线,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血液运送氧的能力强,适于空中飞翔生活.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一般以识图题或是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例:有关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生活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 B.气体交换的部位是肺和气囊
C.胸肌发达能有力地扇动两翼 D.食量大,为飞行生活提供大量的能量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家鸽的主要特征,首先明确的是家鸽的形态结构特征是和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解答:家鸽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为: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具有保温作用;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鸟类的胸骨上有高耸的突起部分叫做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胸肌发达收缩有力,飞行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鸟类的食量大,为它的飞行生活提供大量的能量,鸟类有气囊,与肺相通,鸟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囊本身并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气囊的功能是贮存空气.
故选:B
点评:关键是掌握鸟适于飞行的特征,再结合题意答题.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注意鸟类是恒温动物;鸟类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完成双重呼吸并不进行气体交换.
39.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
【知识点的认识】
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
1、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3、基因的多样性:
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因此,基因的多样性可分为种间基因的多样性和种内基因的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可概括为:
基因的多样性又叫遗传的多样性,它是生物多样性中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多样性.
4、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又可以分出很多小的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巨大.
(1)直接价值:如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
(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的理解认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是考查的重点,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知识点较多,注意灵活解答.
例: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物种多样性 B.环境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表现方面来分析.
解答: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掌握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多样性.涉及知识面广,解答时注意结合实际,灵活解答.
4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知识点的认识】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直接考查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的认识,基础知识,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我国修建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马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 )
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 ②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③有利于保护当地的动物 ④有利于保护环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解答.
解答:当经济利益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发生冲突时,我们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主,如青藏铁路穿过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时采取绕避、设置安全通道等措施,这样做的意义是④有利于保护该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的栖息环境,③进而保护了当地的野生动物,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见D③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采取的一定的措施,结合题意,仔细分析,灵活答题.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是解题关键.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4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知识点的认识】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命的起源:
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假说比较多,大部分学者认同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2、生命起源的条件:
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学说提供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物质条件﹣﹣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氨、甲烷、水蒸气、硫化氢和少量氢气等,特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气.
(2)能量条件﹣﹣原始地球上不断出现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以及火山爆发等,为化学进化提供能量.
(3)一定的环境场所条件﹣﹣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3、化学起源学说:
原始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和复杂的化学过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生命,这就是化学起源学说.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所示.
其中第①阶段是在原始大气中完成的,后三个阶段都是在原始海洋中进行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第④阶段.
4、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米勒的实验证明在原始大气情况下,从无机小分子转化为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其中甲烷、氨、氧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冷凝器模拟了降雨,装置下的液体模拟了原始海洋.
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生命起源的第三步是地球上有机大分子形成多分子独立的体系.生命起源的第四步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多分子独立的体系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理解认识,难度不大,题型多样,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
例: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如图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分析: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解答: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
此实验结果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及条件,最具说服力的是化学起源说.了解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明确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这些物质有原始的新陈代谢,能进行繁殖.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42.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知识点的认识】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②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③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始祖鸟既具有鸟类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与爬行动物相同的身体结构特征,说明它是一种从爬行类到鸟类的过渡类群.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的认识,基础知识,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遗迹 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顺序
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解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解题思路点拔】
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
43.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知识点的认识】
1、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过度繁殖
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
(2)生存斗争
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
(3)遗传和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
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
2、怎么理解自然选择:
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1)自然选择学说的四点主要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
(3)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
(4)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5)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遗传和变异是基础,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是结果.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和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考试热点,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与解答形式,有一定综合性.
例: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
A.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现在的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长,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可见长颈变异的产生和逐代积累是长颈形成的原因.如图所示:
故选:D
点评:达尔文认为:环境对生物随机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44.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
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为选择、填空题形式,常联系实际出解答题.
例:微生物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对有关微生物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利用醋酸菌酿醋 B.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
C.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 D.利用酵母菌制作泡菜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据此作答.
解答: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注意掌握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例子.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45.转基因技术
【知识点的认识】
1、概念:
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2、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动植物甚至成为制造药物的“微型工厂”,例如:1996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的培育了5头具有治疗血友病的凝血因子基因的山羊,其乳汁中就含有凝血因子;1999年又培育了转入人的血清蛋白基因的奶牛,总之转基因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转基因技术与遗传病诊治: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遗传病诊断与治疗,随着我们对人类自身基因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将呈现广阔的前景.
(3)转基因技术与农业:科学家应用转基因技术,成功的培育出一批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的农作物新品种,如苏云金杆菌体内能产生一种毒蛋白,农作物害虫吃下就会死亡.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优良品质的作物,如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蛋白含量的马铃薯和玉米等.
(4)转基因技术与环境保护:转基因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发挥奇妙的作用.如转抗虫基因作用的培育成功,可以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农药等.
(5)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转基因产品带给人们巨大利益的同时,还要重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做好转基因动植物及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评价工作,如转毒蛋白基因作物若持续产生毒蛋白,将可能大规模的消灭多种害虫,并使这些害虫的天敌数量下降,从而威胁生态平衡.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基因对环境的潜在威胁是非常必要的.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对转基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考试热点,多以选择、实验探究题形式出题.
例:如图所示,通过转基因技术培养的老鼠比普通老鼠大许多,请回答:
(1)在转基因鼠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个体的( ),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 )
(2)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 ),而不是( )
(3)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是( )决定( )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解答:(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通过超级鼠产生的过程可知,被研究的性状是鼠个体的大小.注射过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超级鼠,而未注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普通鼠,通过对比可知鼠的个体的大小(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
(2)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亲代的性状是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的.因此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3)鼠的个体的大小是由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由此可以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
故答案为:(1)大小;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2)基因;性状;(3)基因;性状.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转基因技术原理和应用,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解题思路点拔】
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46.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青春期:
青春期是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人发育的重要时期。一般地说,男生从12~14岁、女生从10~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形态的变化:
身高、体重显著增加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身高增加主要是因下肢骨生长导致的,体重增加是内脏、肌肉和骨骼迅速生长发育的结果。
(2)内脏功能的变化:
儿童到了七八岁,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到了青春期,脑的重量虽然增长有限,但是,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却发育得更加复杂和完善,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基本完成。例如,大脑皮层的沟回增多并加深,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兴奋的传递能力提高,分析、判断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反应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也大大提高。
人在青春期,心脏由于心肌的增厚而重量迅速增加,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也因心肌收缩力量的显著增强而增加,血压也随着明显升高。此外,肺活量也显著增加。
(3)生殖器官的变化:
①男性睾丸体积增大,并分泌雄性激素,开始产生精子和出现遗精现象。遗精是指男子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有时在睡眠状态下从尿道排出乳白色的液体的现象,这是青春期开始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第一次遗精大都发生在14~15岁,但也有人早在11岁或推迟到18岁发生。个别青年始终没有发生过遗精也是正常的。
②女生卵巢质量增加,并分泌雌性激素,开始产生卵细胞和出现月经现象。月经是指进入青春期的女子,由于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的作用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每月脱落一次,脱落的黏膜和血液经阴道排出体外,这种流血现象就是月经。因多数人是每月出现一次而称为月经。少女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它是青春期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初潮年龄约在10~16岁。初潮来的早晚与遗传、环境、营养和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正常月经一般为28天一个周期,20~40天均属于正常范围,经期一般为3~5天。但在2~7天内均属于正常。
(4)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叫作第一性征。进入青春期以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之间还出现除了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这叫作第二性征,也叫副性征。男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长胡须、喉结突出、肌肉发达、声音变粗等;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骨盒宽大、皮下脂肪较多、乳腺发育,声调较高等。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对青春期的发育特点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考试热点,题型多为选择、填空、解答形式。
例1:下列关于青春期发育特征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 B.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不明显
C.神经系统功能显著增强 D.心肺功能显著增强
分析:此题是关于青春期发育特征知识的选择题,据此答题。
解答: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2:如图示男女主要性器官发育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所表示的器官是( ),B表示的器官是( )据图分析可以发现A的发育比B要( )(填早或者晚)两年左右。
(2)由于A和B两器官的发育,进入到青春期后男孩会出现( ),而女孩对应地会出现( )
分析:此题是关于人体发育知识的识图填空题,分析作答。
解答:(1)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点,如图A表示睾丸的发育,B表示卵巢的发育。可见A睾丸的发育比B卵巢的发育要晚两年左右。
(2)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并出现了一些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遗精是指男孩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月经是指进入青春期之后,女子每月一次的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出血现象,月经期一般为4到5天。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
故答案为:(1)睾丸;卵巢;晚;(2)遗精;月经。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青春期发育的特点,结合分析图形灵活解答。
【解题思路点拔】
熟练掌握了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点是解题关键。特别注意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第二性征的特点与区别。
47.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及其卫生
【知识点的认识】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征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自尊心变强,渴望交流和友谊,易冲动并富于幻想,性意识萌动并表现为初期的与异性琉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等正常的心理变化。
青春期的性心理特点:
(1)性心理是指有关性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性意识、性情感、性观念、性需求以及对性的自我调节等。
(2)健康的性心理是指上述各方面既符合社会文化的道德规范,又有利于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
(3)健康的性意识包括正确的性别认同、正确的性对象和正确的性行为意识。
(4)健康的性情感包括正常的异性吸引、从友情到爱情的转化以及情爱与性爱的结合等。
(5)健康的性观念应当是符合科学、合乎自然和道德规范的思想观念。
(6)健康的性需求应当是受健康的性观念、性情感和性意识约束的需求。
青春期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三阶段:
(1)疏远期:一般从儿童末期开始,到少年中期结束,女孩子的这一时期更为明显和激烈。
(2)爱慕期(异性狂热期):一般从少年的初、中期开始,到青春期的中、后期结束,是青少年异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3)浪漫恋爱期: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异性意识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
青春期卫生:
(1)正确对待遗精
遗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有频繁遗精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为了防止和消除频繁遗精,最重要的是自我调整,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课外积极参加体育和文娱等有益活动。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防止非疾病因素引起的频繁遗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二是要养成一些必要的卫生习惯,如及时换洗内衣裤,并清洗外生殖器,不穿过紧的内裤,睡前用温水洗脚;三是要早睡早起,醒后立即起床;四是不看内容不健康的书刊、报纸、电视等。
如果是疾病引起的频繁遗精,应及时就医。
(2)讲究月经期卫生
月经是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所以,对于月经不必因害羞、恐惧而成为精神负担。在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有时会出现轻微腹痛、腰酸等,这属于正常现象。如遇严重痛经、闭经、经期紊乱或出血过多等异常现象,应告诉家长并及时就医。月经期间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抵抗力也相对较弱。
讲究月经期的卫生保健是至关重要的,月经期间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每天要用温水清洗外阴部,使用的毛巾和盆要清洁。
②要使用清洁的卫生纸(巾)。
③避免着凉,不要吃生冷、辛辣的刺激食物。
④要做到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情绪波动或精神过度紧张,会影响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容易引起月经失调。
⑤要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
⑥进行适当的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3)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①在青春期这个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和变化的时期,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用科学的态度正视这个过渡阶段,在父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过好青春期。
②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把自己旺盛的精力、多样的兴趣都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投入到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上。
③在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要肯于向家长、老师敞开心靡,主动征得师长的帮助和指导。以便使自己成长更快、成熟更快。
④正确认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做到团结互助,自尊自爱。男同学要树立尊重女性的道德观念,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女同学;女同学要做到自爱自卫,既不封建也不轻佻。对于侵犯自己的人,要敢于斗争,善于保护自己。
⑤要正确认识自已,正确对待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使自己在逆境中气馁、不悲观,在胜利后不骄傲、不居功,以勤为本、以谦为荣。
(4)加强营养
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所以每天应获得合理、充足的营养。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特别提醒:青毒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关键时期。因此,应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健康地度过这人生的金色年代。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的认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填空判断形式出题。
例:女性在月经期间,( )出现创伤,( )稍稍张开,应注意卫生,否则易造成( )感染。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月经期的相关卫生保健知识,据此答题。
解答:女性在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出现创伤,子宫口稍稍张开,如果不注意卫生,就会造成子宫腔感染。月经是由于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子宫内膜组织周期性坏死、脱落而使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现象。在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出现创伤的同时,还伴随着体温降低,身体抵抗力暂时下降。女生在月经期间要保持卫生和保证休息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抵抗力暂时下降,以免患病。
故答案为:子宫内膜;子宫口;宫腔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掌握青春期的各种心理变化及其卫生。特别注意掌握青春期的卫生清洁问题,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各项变化,寻求父母、老师等的帮助,树立正确的观念。
48.传染病的特点与分类
【知识点的认识】
一、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它特异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比如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病毒,猩红热的病原体是溶血性链球菌。病原体主要分为细菌、病毒、真菌(癣的病原体)、原虫(疟原虫)、蠕虫(蠕虫病的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
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从一个人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每种传染病都有比较固定的传染期,排出病原体,污染环境,传染他人。
三、有免疫性
大多数患者在疾病痊愈后,都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
四、可以预防
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增强人的抵抗力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五、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其流行过程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并表现出多方面的流行特征。
六、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传染病类别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
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
发病季节
常见病例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黏膜、肺
飞沫、空气传播
冬、春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肺结核等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
饮水和食物传播
夏、秋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等
血液传染病
血液和淋巴
吸血昆虫传播
四季
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疟疾等
体表传染病
皮肤和体表黏膜
接触传播
四季
破伤风、狂犬病、沙眼、癣等
。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对传染病的特点的认识,难度不大,常结合多个知识点出题。
例1:下列疾病中,不是传染病的是( )
A.流行性感冒 B.肺结核 C.麻疹 D.心脏病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的特点,据此答题。
解答:传染病是指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按照传播途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A、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不符合题意;
B、肺结核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C、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麻疹,不符合题意;
D、心脏病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不具备传染性和流行性,不属于传染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病的特点,传染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的特点。
例2:下列各项中,属于血液传染病的一组是( )
A.疟疾和乙型肝炎 B.狂犬病和肺结核 C.蛔虫病和丝虫病 D.血吸虫病和腮腺病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根据其传播途径的不同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解答:传染病根据其传播途径的不同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如图: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传染病的类型和传播途径。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传染病的特点即可。可以从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方面来切入。
49.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知识点的认识】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终止.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
(1)控制传染源.由于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已达到最强程度.因此,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以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带有病原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并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失去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3)保护易感人群.人们进行的预防接种,就很好地起到了保护易感者的作用.易感者也应注意不要与患病的人或动物接触;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
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的认识,基础知识,需重点掌握,涉及面较广,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1:(2014•长泰县)汶川地震后,防化部队在灾区喷洒大量消毒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这是(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预防接种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解答: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防化部队在灾区喷洒大量消毒液,目的是杀死空气中和病死的动植物遗体或其它附着物上的病原体,防止病菌通过环境中的生物或者空气媒介传播疾病,所以应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B
点评:重点掌握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和方法,能够根据概念,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2:(2011•南通)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大规模传染病.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请你结合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写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首先明确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
解答:①控制传染源,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少跟他人接触;②切断传播途径,如通风透气,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注意打喷嚏的方式),保持环境卫生;③保护易感人群,如积极锻炼身体,避免接触流感患者,加强个人防护(如吃板蓝根冲剂、戴口罩等).
点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考查的重点,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
【解题思路点拔】
熟练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即是解题关键.
50.人体的免疫功能
【知识点的认识】
一、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二、人体的免疫功能
1、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
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特别提醒:过敏反应: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在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某些食物、药物)的刺激下,人体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2、免疫功能的双重性:
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人体的免疫功能的理解认识,是常考的知识点,需要熟练掌握,多以选择或综合性题形式出题。
例:下列现象与免疫功能无关的是( )
A.花粉过敏 B.胃肠蠕动 C.扁桃体发炎 D.泪液的杀菌作用
解答: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核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花粉过敏是免疫的功能过强形成的;扁桃体发炎,白细胞增多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泪液的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胃肠蠕动是消化现象,是生理现象,不属于免疫。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免疫的功能。
【解题思路点拔】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免疫的功能。解答时可以从免疫的功能和特点方面来切入。
51.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的认识】
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兔疫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如下表:
名称
形成时间
形成因素
特点
器官
包括的防线
举例
非特异性免疫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
由遗传因素决定
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作用范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效
皮肤、黏膜等
第一、二道防线
唾液中的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与遗传因素无关;和与该病原体斗争的人有关
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具有专一性
胸腺、淋巴结、脾脏
第三道防线
天花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概念特征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多以选择、解答形式出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1:(2014•淮北)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唾液或胃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 B.皮肤阻挡致病细菌侵入人体内
C.特定的抗体抵抗特定的抗原 D.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区别.
解答:人体免疫依靠的是我们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根据以上内容可知:答案B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和D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答案C正确,抗体是由抗原入侵够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只针对该抗原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的功能和作用.
例2: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 )免疫,后天获得通常只对某种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称为( )免疫.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通过分析可知,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食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后天获得通常只对某种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称为特异性免疫,如患过天花的人,不在患天花病.
故答案为:非特异性;特异性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解题思路点拔】
熟练掌握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和作用,人体三道防线的免疫特性.解题时特别注意区分哪些属于特异性免疫,哪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52.安全用药的常识
【知识点的认识】
一、储存药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合理储存;2.注明有效期和失效期;3.注意外观变化;4.妥善保管.
二、药物应在什么条件下储存?
药物存放条件应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冷藏药品要在2﹣10℃之间,阴凉储存药品要在20℃以下,其他药品储存在30℃以下.
三、如何正确存放家中药品?
1.散装药粒需避光,要用适当避光玻璃瓶或塑料瓶装置,最好内放干燥剂.
2.液体制剂室温保存.
3.悬浮剂保存分状态.
4.肛门栓剂防软化.多数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以免软化.
5.眼药水存放依标志.
6.雾剂类药品喜温暖.
7.中药保存应得法.必须在低湿的环境下贮存,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命题的方向】
主要考查了对安全用药常识的认识,基础知识,多联系实际出材料题,注意灵活解答.
例:(2014•常德)高兴同学一家人准备到北京观看奥运会,由于他的奶奶有心脏病、妈妈晕车、爸爸有胃病,为了能够照顾好家人,他的旅行小药箱里备用的常用药必须要有( )
A.晕海宁、珍视明、咽喉片 B.止痛素、止泻灵、感康
C.乘晕宁、胃安、白加黑 D.硝酸甘油、乘晕宁、胃肠宁
分析:了解一些重要疾病的常用药物,可以针对本题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分别是治疗晕车晕船、治疗眼疾、治疗咽喉疾病的药物,不合题意.
B、分别是针对止痛、腹泻、感冒的药物,不合题意.
C、分别是针对晕车、胃病、感冒的药物,不合题意.
D、中硝酸甘油有松弛血管平滑肌,特别是小血管平滑肌,使全身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少,静脉回流减少,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解除心肌缺氧.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也用于急性左心衰竭的药物.乘晕宁是防止晕车的药物.胃长宁抗胆碱药.具有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主要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痉挛所引起的疼痛及胃液分泌过多等症.
故选:D
点评:根据自己家人的疾病情况,要注意了解一些常用的药物.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安全用药的常识以及重要性.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如果应用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则有可能危害健康.
53.急救的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
1、足踝扭伤急救法
轻度足踝扭伤,应先冷敷患处,24小时后改用热敷,用绷带缠住足踝,把脚垫高,即可减轻症状.
2、触电急救法
①迅速切断电源.
②一时找不到闸门,可用绝缘物挑开电线或砍断电线.
③立即将触电者抬到通风处,解开衣扣、裤带,若呼吸停止,必须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或将其送附近医院急救.
④可用盐水或凡士林纱布包扎局部烧伤处.
3、动脉出血急救法
①小动脉出血,伤口不大,可用消毒棉花敷在伤口上,加压包扎,一般就能止血.
②出血不止时,可将伤肢抬高,减慢血流的速度,协助止血.
③四肢出血严重时,可将止血带扎在伤口的上端,扎前应先垫上毛巾或布片,然后每隔半小时必须放松1次,绑扎时间总共不得超过两小时,以免肢体缺血坏死.作初步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4、骨折急救法
救护骨折者的方法:
①止血:可采用指压、包扎、止血带等办法止血.
②包扎:对开放性骨折用消毒纱布加压包扎,暴露在外的骨端不可送回.
③固定:以旧衣服等软物衬垫着夹上夹板,无夹板时也可用木棍等代用,把伤肢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
④治疗:如有条件,可在清创、止痛后再送医院治疗.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急救方法的认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材料题形式出题,注意结合实际解答.
例:如图,表示的是日常生活中发生危急和意外伤害时所使用的急救方法,请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A图表示某人溺水后救护者采取的急救方法,该急救技术是人工呼吸和( ),在进行急救前,应先使( )畅通.进行人工呼吸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 )
(2)某人外出血时,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该病人损伤的血管类型是( ),B图表示救护者采取指压止血法急救,由此判断伤口在( )(a或b).
分析:此题考查人体遇到意外伤害时的急救方法.
解答:(1)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患者恢复呼吸,人工呼吸时要保证呼吸道畅通,人工呼吸的次数要与人体呼吸次数相同,大约16﹣﹣18次.
(2)平时说的外伤出血是指体动脉和体静脉出血.体动脉流的是动脉血,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而体静脉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体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而体静脉是将全身各处的血流回心脏的血管,压力小,血流较缓.题中外伤出血,血色鲜红,从伤口喷出,可以判断是动脉出血,因而应该在近心端用指压法或止血带止血.
故答案为:(1)胸外心脏按压;呼吸道;16~18次;(2)动脉;b.
点评:判断动脉或静脉出血可根据血流速度和血流颜色来判断.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掌握人体遇到意外伤害时的急救方法即是解题关键.
54.血常规化验单
【知识点的认识】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G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命题的方向】
主要考查了对血常规化验单的认识,考查的重点,熟练掌握即可,多以选择、材料题形式出题.
例:下表为某男子到医院检查血液常规的结果,请帮助诊断一下.
项目
检查结果
诊断结果
正常值(g/L)
RBC
3.5×1012g/L
男子5.0×1012
女子4.2×1012
WBC
7.0×109 g/L
(4~10)×109
PLT
1.5×1011 g/L
(1~3)1011
Hb
80g/L
成年男子120g/L~160g/L
成年女子110g/L~150g/L
(1)该患者所检查的几项指标是否正常?
(2)该患者可能患什么病?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通过血常规化验单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血常规化验单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的数量,可通过与正常值对比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解答:(1)男子红细胞的正常值为5.0×1012个/L,而该患者的红细胞数量为3.5×1012个/L,低于正常值;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个/L,而测定值为7.0×109 个/L,属于正常值;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3)1011个/L,而测定值为1.5×1011个/L,属于正常值;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120~160g/L,而测定值为80g/L,此人血红蛋白的数量不正常,低于正常值.
(2)贫血是指一定体积的血液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由血液常规检查的结果可知,该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值,其他测定结果都是正常的.他可能患有贫血病,应多吃一些含铁或是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故答案为:(1)该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值,其他测定结果都是正常的;
(2)该患者可能患有贫血病.
点评:正确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是考查的重点,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解题思路点拔】
学会查看血常规化验单各项检查数值即是解题关键.熟记血常规化验单各项检查数值出现异常所代表的症状.
55.出血的初步护理
【知识点的认识】
血管出血时的症状及止血方法:
1、动脉出血时颜色鲜红,血流猛急,呈喷射状.止血时一般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进行止血.
2、静脉出血对血色暗红,血流较缓和,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而止血.
3、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呈红色,慢慢渗出,血量少,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处理时可先时伤口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命题的方向】
本考点考查了对出血的初步护理的理解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为选择、填空题.
例:为了注射快捷、准确,护士给病人进行输液时,常用橡皮管扎紧上臂,在被扎处的远心端静脉积血膨大突起,这说明( )
A.静脉内血液是从远心端流向近心端 B.静脉的分布位置都十分浅
C.静脉的管腔很大,管壁的弹性大 D.静脉血管内无瓣膜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静脉血管的特点,思考解答.
解答:四肢的静脉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静脉是把全身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血管,因此护士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时,常用橡皮管扎紧上臂.这时会发现被扎处的静脉会积血膨大,开始突起,此现象说明静脉内的血液是从远心端流向近心端.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关键点:四肢的静脉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静脉是把全身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解题思路点拔】
考查的知识点是出血的护理.解答时可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出血的特点和止血方法方面来分析.
56.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知识点的认识】
一、确定课题
二、作出假设
三、设计方案
原理提示:从蚕豆(或其他植物)上选取健壮、叶龄相似的成长叶数片,用直径1cm的钻孔器,避开叶脉,打小圆片数十片,放于大注射器中注入水,排除空气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前端小孔,把活塞用力往后拉,即可造成减压环境而逐出叶肉组织中的空气,放开手指,水即进入组织中,如此重复多次,整个叶子圆片全部充满水分而下沉。把下沉的圆叶片连同水倒入小烧杯中,放在黑暗处备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由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在细胞间隙中积累,结果会使原来下沉的叶片上浮。
请根据你们前面提出的假设,思考以下其中一个问题,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设计出你们下一步的实验方案。
1.如果你探究的是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你如何设置单一的光照变量?根据什么现象观察实验结果?
2.如果你探究的是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你如何设置单一的光照变量?根据什么现象观察实验结果?
3.如果你探究的是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你如何设置单一的光照变量?根据什么现象观察实验结果?
(当然你也可以不参照提示,自己设计一个更合理的方案)
(一)选择你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叶片、打孔器、注射器、烧杯、40W台灯、温度计、可调式控温器、NaHCO3。
(二)方法步骤:
(三)实验结果记录: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合理的表格,记录你的实验结果。
(四)老师选择几组实验方案设计得较好的组别,派代表到讲台宣读,供其他组别参考,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便可实施。
四、实施方案
按实验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五、分析与结论
把你的实验结果填写在前面设计的记录表上,并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曲线图。小组同学共同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六、表达与交流
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并对其他小组提出的质疑作出合理的解答;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共同归纳出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的实验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考试热点,多以实验题形式出题。
例:(2014•南川区模拟)将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起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如图),做如下实验:
(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小白鼠将 死亡 ,原因是 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反而进行呼吸作用与小白鼠竞争氧气,最终小白鼠缺氧死亡 。
(2)将此装置放置在阳光下,小白鼠将 正常活着 。
(3)在(2)中,小白鼠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 二氧化碳 ,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又为小白鼠进行生命活动提供了 氧气 。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即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解答:(1)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这样,密闭装置内的氧气就会由于植物和小白鼠的呼吸作用而逐渐减少,直至消耗殆尽,最终小白鼠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2)若将装置放在阳光下,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供给小白鼠的呼吸作用,小白鼠会正常活着。
(3)小白鼠的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正好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为小白鼠的呼吸作用提供了氧气,二者互为依存,都能够正常生活。
故答案为:(1)死亡;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反而进行呼吸作用与小白鼠竞争氧气,最终小白鼠缺氧死亡;
(2)正常活着;
(3)二氧化碳;氧气。
点评:光照下,密闭装置内的小白鼠和绿色植物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小白鼠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小白鼠的呼吸作用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的实验。
57.观察某种原生动物(草履虫)
【知识点的认识】
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靠表膜进行呼吸。
实验中在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粒食盐,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草履虫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应激性不属于反射。
如培养液上层的液体与空气接触,因此在培养液的上层溶解的氧气多,下层溶解的氧气少。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故草履虫都集中在培养液的上层。
草履虫的应激性: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观察草履虫的认识,常考知识点,需重点掌握,多以选择、实验题形式出题。
例:为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小明制作了如下图所示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草履虫将( )
A.从左向右运动 B.从右向左运动 C.不运动 D.A,B,C皆有可能
分析:此题是一道实验操作题,具体考查的是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草履虫能通过运动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
解答:图中小明在左侧液滴中放入食盐,会使液滴中盐的浓度上升,对其造成危害,是不利刺激。所以草履虫会通过运动躲避它,应该从左向右运动。因为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像是倒像,因此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草履虫将从右向左运动。
故选:B。
点评:草履虫作为单细胞个体,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不错的素材,所以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很重要。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理解在显微镜下草履虫的运动速度被放大,不容易观察。解答时可以从草履虫的运动和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方面来切入。这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注意掌握,可结合草履虫的图形来帮助理解和掌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文件包含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解析版docx、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真题,共6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预防,有流行病学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