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初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的共同滋养。其中,敦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多种文化形态的汇通融合,又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兼容了不同文化形态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变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我们才造就了敦煌文化,并使敦煌文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精神,这使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B. 敦煌曾是多种文明形态的交汇之所,这种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C. “通而不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两者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用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问题,但并不能以此统一世界各种文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论证敦煌文化的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B. 文章通过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比较,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C. 文章从敦煌文化的形成、传承渊源等多方面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两者概念之间的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唯一没断裂的世界文明。
B. 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是错误的。
C. 如果敦煌文化不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那么它就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文化异化。
D. 相比较于其他中华文化如齐鲁文化,敦煌文化的独立性、兼容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 上①
冯 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①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5.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6.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7.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申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日“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日:“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握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日:“闻晁错死,昊、楚罢不?”邓公日:“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日:“何哉?"邓公日:“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日:“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谓错日/上初即缈公政用事/侵削诸彬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B.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C. 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影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甜何为也
D. 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影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B. 贤良文学,汉代选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与隋唐开始的科举选拔体制一样。
C.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指朝廷和国家政权。
D. 御史大夫,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10.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晁错才学出众。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就匈奴战事上书发表意见,得到皇帝赏识;又被举荐贤良文学士,升任中大夫。
B. 晁错大胆改革。他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 属的封地,引起诸侯的强烈不满。
C. 晁错蒙冤被杀。七国之乱爆发,皇上听取爰盎的错误意见,派人在东市杀了还穿着朝服的晁错,七国之乱并未因之结束。
D. 晁错患心为国。他为国家长久巩固发展着想,提出“削藩”政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却触动了朝臣与诸侯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去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优,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驿其二【注】
文天祥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注释】这首诗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途经建康,宿于驿站时所作。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中用“失壮图、落泥涂"形象地说明了江山沦丧、皇帝称臣的可悲现实。
B. 诗中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抒发了南宋亡国之君的凄凉悲惨、空留遗恨。
C. 秋风寒月、人影孤单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因国亡家破而孤寂危苦的心情。
D. 整首诗写诗人经过古都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的真切体验和深沉感慨。
13.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时序变迁、新老交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男女主人公小时候关系很融洽,经常在一起愉快地玩耍。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月亮作比,指出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① 。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③ 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16.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王安忆在她的散文《黄土的儿子)中记述了一次难忘的陕北之行。1990年,上海作家王安忆一行到陕北看望作家路遥。初春时节,走进山坡,但见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又走过几个山坡,它还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但它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那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淹没,但它却是路遥眼中永远能触动心弦的景色。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思考和联想?请以此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初语文答案
1. C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通而不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错,原文只是说“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故答案选C。
2. D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两者概念之间的不同。“运用对比”错,没有对比手法;“两者的不同"错,只是阐释相同点。故答案选D。
3. B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分析、整合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强加因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原因,文中并没有提及。选项C,“就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文化异化”说法过于绝对。选项D,“敦煌文化的独立性、兼容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于文无据,“首屈一指”指居于第一位的,原文没有相关信息。故答案选B。
4.B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分析有误。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流露了子胥希望多享受现下的时光的心理。
5.D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说法有误。“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他隐逸的表现。
6.答案 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②船到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着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该题所指“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答题时要注意层次,结合文本中与伍子胥言行思绪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
7.答案 ①深化主题,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伍子胥得到了普通百姓的关爱,深化了隐逸、友谊的主题。②形成对比,普通人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形成对比。③形象塑造,放弃描绘惊险的外部冲突,突出伍子胥的内心活动。使人物更真实、更合情理。④叙事效果,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整体风格更舒缓、淡然,更加真实自然,更贴近生活。⑤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拉进读者与人物的距离,激发读者想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比较“渔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别,考生应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8. 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日”,这句话的含义是: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上初即缈公为政用事” 意思是:皇上刚即位。是一个整句不能断开。再根据“公何为也”的意思是:你为的是什么呢。故答案选A。
9.B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汉代选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与隋唐开始的科举选拔体制一样。“一样”错误,应为“不一样”,汉代为地方官向朝廷举荐,隋唐为考试选拔。故答案选B。
10. D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D,他为国家长久巩固发展着想,提出“削藩”政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却触动了朝臣与诸侯的利益而遭到反对。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未触及朝臣的利益。故答案选D。
11. (1)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可以更改修定的法令,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2)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宜”应该;“削”削弱;“及去令可更定者”定语后置;“凡”一共;“虽”虽然;“然”但是。(2)“始”才;“卒”通“猝”突然;“之”结构助词,的;“为”替;“窃”私下;“为”认为。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11. C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C,人影孤单是直写,不是衬托。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故答案选C。
12. (1)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2)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黍离(国亡家破)之悲,告诫自己在生死关头要以大丈夫自勉,表达了诗人的正气凛然,凸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情感主旨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最后是扣住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进行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诗句的理解,可以有如下的参考:“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14 ①海日生残夜, ②江春入旧年 ③总角之宴 ④言笑晏晏 ⑤盈虚者如彼 ⑥而卒莫消长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时序变迁、新老交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两旬说明男女主人公小时候关系很融洽。经常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在《赤壁赋》中,苏轼用月亮作比,指出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宴”“晏”“盈”。
15.答案 ①不解之缘
②秘而不宣(或秘不示人、举足轻重、重中之重、视如珍宝等)
③在所难免(或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屡见不鲜、接连不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接二连三等)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逻辑关系、成语构成、搭配习惯等方面考虑。
16.答案 ①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
②第一步在陆上的发射台发射
③第二步把导弹装进发射简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或“把导弹装进发射简发好”或“模拟水下发射”,也可)
④第三步进行潜艇发射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变换句式有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服从表达效果的需要,二是不可改变句子的原意。答题的时候,先提取主干,得出“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再把原句的修饰成分“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提取出来,成为独立分句,这样便得出答案。
17.答案 ①设问:先用“失败意味着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
②排比:连用三个“意味着”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回答本题,一是要注意通读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弄清题干中涉及的“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内涵;三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18.C 本题考查对代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C项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均泛指任何人。A项中的“你”指对方。B项中的“你”与“我”配合使用,表示彼此。D项中的“你”指对方。
19.答案 ①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 ②还会损害健康 ③体重会反弹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要准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旨。重点则是“瞻前顾后”,前勾后连,灵活推断。①处,根据下文的“体质指数是……”和上文“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便可以确定该处填写的关键词是“体质指数”“判断”。②处,根据上文的“不但”可以推知所填语句与其构成递进关系的复句;再根据下文“得了严重的胃病”可知,该处的核心内容是危害健康。③处,根据下文的“甚至比以前更胖”“体重反弹后”可知,该处谈的是体重反弹。
20【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考查的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体现出一定的现实性,对于这类作文,考生要注意认真分析材料的内容,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进行审题立意。本题材料中关键是在说作家王安忆在她的散文《黄土的儿子)中记述了一次难忘的陕北之行。给作家王安忆最大的感受是,艰苦的陕北环境造就了路遥人生的成功。所以根据以上对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立意:环境造就人才、艰辛成就人生、磨难造就成就等等都可以作为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围绕材料的中心,结合当下对作文的立意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写作的时候要体现出充分的现实观念,这样作文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才能做到接地气,作文才能升格。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黄土的儿子、孤零零、峰回路转、点点粉红、汹涌澎湃的黄土、触动心弦的景色。考生根据以上对材料关键词的把握,考生可以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是指向:环境、成长、人生。考生可以据此进行准确的审题和立意,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
范文:
逆境和艰辛造就人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历经磨难,是在逆境中成长过来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历经磨难,是在逆境中成长过来的。
逆境磨练意志。是的,一个人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是坚定的意志,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么?有谁能够想象一个曾经身患小儿麻痹症,连走路都很艰难的小女孩如今却站在辉煌的奥运颁奖台上享受着王者的荣光?然而她的确做到了,她用一次次跌倒与一次次艰辛地爬起铺就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这路上的坎坷与荆棘,我们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可正是这种逆境造就了她坚强的意志,成就了她辉煌的一生。
逆境彰显气节。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正是在逆境中彰显其高风亮节的。朱自清在生活穷困潦倒中,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联大任教授,当时有的学者谋官,有的文人为财主、达官显贵们写墓志铭之类换取钱财。闻一多对此不屑一顾,常靠借贷度日,甚至拍卖了自己仅有的一件大衣和十分心爱的藏书,他每天拄着手杖,步行20里,拎着妻子用旧蓝布缝制的书袋进城上课,回来就埋头在木板搭成的书案上看书做文章。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逆境激发爱心。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洪战辉,他的成长历程是多么的艰辛,精神病的父亲,出走的母亲,拮据的生活……但面对这一切困难,他没有退宿,而是坚强面对,自己的不幸反而激起了对比他更苦、更弱者的疼爱,他细心照顾父亲捡来的妹妹,让妹妹享受到了人间的至爱亲情。
逆境是磨刀石,逆境是试金石,逆境是助推器,只要我们在逆境面前迎难而上,直面挫折,定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