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 专题微课1-6 智破大题—明“点”理“线”,破解“力与运动”大题 课件PPT
展开答案:(1)1.2 m/s2 3 840 m (2)1 875 kg
[考法·考情]本题虽然难度不大,但属于对传统考查思路的创新。按照以往的考查规律,高考对万有引力定律一般只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基本不会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本题则打破了这一考查定式,将万有引力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平衡规律在计算题中进行了创新性的融合,进一步考查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模型构建能力。物理规律的创新交汇考查是今后高考的一大趋势,预计今后类似的考查思路仍将延续。
考法2 “曲线运动+碰撞规律”的综合考查2.(2021·山东等级考)海鸥捕到外壳坚硬的鸟蛤(贝类动物)后,有时会飞到空中将它丢下,利用地面的冲击打碎硬壳。一只海鸥叼着质量m=0.1 kg的鸟蛤,在H=20 m 的高度、以v0=15 m/s的水平速度飞行时,松开嘴巴让鸟蛤落到水平地面上。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忽略空气阻力。(1)若鸟蛤与地面的碰撞时间Δt=0.005 s,弹起速度可忽略,求碰撞过程中鸟蛤受到的平均作用力的大小F;(碰撞过程中不计重力)(2)在海鸥飞行方向正下方的地面上,有一与地面平齐、长度L=6 m 的岩石,以岩石左端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若海鸥水平飞行的高度仍为20 m,速度大小在15 m/s~17 m/s之间,为保证鸟蛤一定能落到岩石上,求释放鸟蛤位置的x坐标范围。
答案:(1)500 N (2)[34 m,36 m]或(34 m,36 m)
[考法·考情]本题命题情境取材于现实生活,以海鸥投掷鸟蛤为素材组织命题,主要考查平抛运动规律,兼顾考查动量定理,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预计今后高考依托于生产生活、体育竞技、科技前沿等真实情境命题的比例会进一步加大,注重新情境的创设。
二、系统思维——内化解题路径虽然高考对“力与运动”综合计算题的考查方式灵活多变,但归根到底还是主要考查物体的受力规律和运动规律,解决本类问题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从“点”入手,找出运动状态的变化点;二是以“点”连“线”,会对不同的运动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进而选择恰当的规律求解。
[思维路径]1.从“点”入手,理清“过程”的关键点本题共有以下两个关键点:(1)背包和滑雪者开始运动的起点A。(2)滑雪者和背包相遇的最低点B。2.以“点”连“线”,建构问题情境的物理过程(1)背包由静止开始由A点向B点匀加速下滑的过程。(2)滑雪者由A点向B点匀加速追赶背包的过程。(3)滑雪者在B点追上背包并立即将其拎起的过程。
(2)设背包和滑雪者到达水平轨道时的速度为v1、v2,有v1=a1(t+t0)=6 m/sv2=v0+a2t=7.5 m/s滑雪者拎起背包的过程,系统在光滑水平面上外力为零,动量守恒,设共同速度为v,有m1v1+m2v2=(m1+m2)v解得v=7.44 m/s。[答案] (1)9 m (2)7.44 m/s
[例2]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在中国北京和张家口成功举办。如图所示为简化后的雪道示意图,运动员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半径R=10 m的圆弧轨道AB末端水平飞出,落在倾角为θ=37°的斜坡上,已知斜坡总长度xBO=243 m。滑雪板与坡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运动员到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是其重力的5倍,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求:(1)运动员在斜坡上的落点距B点的距离;(2)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距斜坡的最大距离及从B点到距斜坡的最大距离处所用的时间;
(3)设运动员落到斜坡上瞬间,垂直于斜坡方向的速度变为零,以沿斜坡方向的速度为初速度沿坡下滑,则运动员落到斜坡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滑至O点?此时运动员的速度大小为多少?[思维路径]1.从“点”入手,理清“过程”的关键点本题共有以下五个关键点:(1)运动员做圆周运动在圆弧上的A点。(2)运动员做圆周运动的最低点B点。(3)运动员在离斜坡距离最大的D点。(4)运动员在斜坡上的落点C点。(5)运动员滑至斜坡的最低点O点。
2.以“点”连“线”,建构问题情境的物理过程本题共分三个过程:(1)从A点到B点,运动员做圆周运动。(2)从B点到D点再到C点,运动员做平抛运动。(3)从C点到O点,运动员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攻坚破障——疏通关键环节通过上一栏目我们了解到解答“力与运动”综合计算题的总体策略是明“点”理“线”,进行有序思维。而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往往有些题目的“点”和“线”并不明显,点是“暗点”,线是“暗线”,需要通过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或图像信息进行挖掘。下面再通过两个题目供参悟。
[例1] (2022·河南信阳一模)如图甲所示,在顺时针匀速转动的传送带底端,一质量为m=1 kg的小物块以某一初速度向上滑动,传送带足够长,物块的速度—时间图像的部分图像如图乙所示,已知sin 37°=0.6,cs 37°=0.8,g=10 m/s2,求:(1)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物块沿传送带向上运动的最大位移大小x;(3)物块沿传送带向上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路程s。
[关键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对题目中v-t图像的信息进行挖掘,请尝试分析:
(3)物块与传送带同速之前,物块相对传送带向上滑动,物块与传送带同速以后,物块相对传送带向下滑动,两个过程相对滑动的位移大小之和即为物块相对传送带的路程s。在0~0.4 s时间内,传送带的位移大小为x3=vt=1.6 m物块相对传送带向上滑动的路程为s1=x1-x3=0.8 m在0.4~2.4 s时间内,传送带的位移大小为x4=vt1=8 m物块相对传送带向下滑动的路程为s2=x4-x2=4 m故物块沿传送带向上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路程为s=s1+s2=4.8 m。[答案] (1)0.5 (2)6.4 m (3)4.8 m
[例2] (2022·四川遂宁质检)如图所示,高为h,表面光滑的矩形平台固定在光滑水平地面上①,质量分别为2m和m的A、B两小球(大小完全相同)用长为l的不可伸长细轻绳相连,且l>h②。初始时刻A球静止在平台上,B球在外力作用下静止于平台上表面右边缘处,轻绳刚好伸直。现由静止释放B球,两球开始运动。已知两球落地时速度均立即变为0,重力加速度为g,A、B两球均可视为质点。(1)求B球落地瞬间的速度大小。(2)求A球到达平台右边缘所用的时间。(3)B球落地后不再运动,求A球做平抛运动过程中A、B两球间的最小距离③,并讨论为了使B球不再运动,绳长l需满足的条件④。
“微课精练”见“微课精练(六)”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第一板块验收评价—对标“四翼”考法,查验薄弱环节”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考前应试策略指导1考前必破的3大题型第2讲“2大策略”破解实验题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考前应试策略指导1考前必破的3大题型第2讲“2大策略”破解实验题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 专题微课6-3 导体电阻的测量 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3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 专题微课6-3 导体电阻的测量 课件PPT,共26页。
2023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 专题微课5-3 热学中的计算问题 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3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 专题微课5-3 热学中的计算问题 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ABD,答案2×105J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