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24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教课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预习梳理与积累,研习讨论与鉴赏,练习思考与运用,预习助读,知识积累,2古今异义,3多义词,问题研讨,课堂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了解背景】 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楚国由强盛转向衰亡的时期。当时楚国内外都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斗争:内政上有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外交上有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以楚怀王稚子子兰等为代表的楚国贵族集团保守堕落,亲秦误国,而屈原则主张对内立法强国,对外联齐抗秦。屈原的见疏、放逐,以致投汨罗江而死,就是这种斗争的结果。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屈原的完整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相关链接】 《史记》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大部分文字生动精练,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后代的散文和传记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4)重要虚词“而”“乃”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介词结构后置 )(2)方正之不容也( 被动句 )(3)“离骚”者,犹离忧也( 判断句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宾语前置 )(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 )(7)为天下笑( 被动句 )(8)是以见放( 被动句 )(9)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10)而自令见放为( 被动句 )(1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
5.记诵有关名句(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任务一】 梳理文章内容,分析屈原形象1.诵读全文,选用本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分别概括屈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参考答案:屈原一生当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可以用以下几个词语或句子概括:①王甚任之,②王怒而疏,③放流,④王怒而迁。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参考答案:作者是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价两个方面来介绍《离骚》的。文章在分析《离骚》创作的原因时,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评价《离骚》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品德。如评价《离骚》“文约”“辞微”时,说屈原“志洁”“行廉”。屈原“志洁”,因此《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无不在表现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
3.屈原的政治和文学才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推崇备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十二字说明了屈原具有知识广博、记忆力强,精通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方面辞令的非凡才干。对内“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对外“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审时度势,认识到要保国安邦,必须联齐抗秦。文中用较大篇幅叙述楚国与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中证明了屈原政治主张的正确。文学上,作者借助对屈原创作《离骚》的动机和对《离骚》的评价,以及对屈原所作《渔父》的改写来表现屈原的文学才能。“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可谓文如其人,人品与文品达到了和谐统一。
4.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参考答案: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移、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
【任务二】分析文章特色,体会作者情感1.司马迁推崇屈原,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参考答案:司马迁推崇屈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崇他的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人格;二是推崇他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
2.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①作者将屈原的命运置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表现,通过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出人物的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表现出屈原这样的优秀人物在历史滚滚车轮中的无力感,寄寓着浓重的悲剧意味。②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怀王的昏聩贪婪以及靳尚、郑袖、子兰等人的谄媚奸邪造成的,他们构成了屈原的对立面,从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与爱国精神。③张仪受秦王重用,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这也凸显出屈原这样的忠臣贤者对国家的重要价值,也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作者的愤慨、惋惜之情都在这一段文字中表露无遗。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和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与世推移”“随其流而扬其波”;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4.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叙事,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段的议论,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如此行文,除了史料不足之外,最主要的是文中包含着司马迁的血泪,倾泻着司马迁的激情,可以说是在借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因为写成《史记》,也是“盖自怨生也”。作者对自己蒙冤受屈深感痛惜,对屈原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对其高风亮节无限景仰,所以只靠单纯的记事不足以表达自己对屈原的敬慕之情,不足以表白其鲜明的倾向性,因此将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议论行于叙事之中,使叙述与议论做到有机契合,和谐一体。只有如此,才能使《屈原列传》产生回肠荡气、意蕴深长的艺术效果,才能表达对屈原坎坷人生、高尚品格的赞叹之情。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提示:本题主要是探讨屈原在当下的意义,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加以讨论。
【审美鉴赏】 以人衬人,形象鲜明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反衬。①用楚怀王的昏聩糊涂反衬屈原的精明干练。②用顷襄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对屈原“怒而迁”之举,反衬屈原忠贞爱国,正道直行,突出他在楚国兴衰存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③用令尹子兰的邪恶欺诈、泄私愤图报复,反衬屈原的疾恶如仇、忠君爱国。④用上官大夫的嫉贤妒能反衬屈原的正道直行。⑤用张仪的狡诈阴险反衬屈原的英明果断。⑥用靳尚、郑袖的贪婪卖国反衬屈原的爱国无私。⑦用宋玉之徒的虽“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但“终莫敢直谏”,反衬屈原的忠贞爱国、正直无畏。⑧用渔父的明哲保身、随遇而安反衬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总之,司马迁在文中写昏君、写佞臣、写隐士、写学士等人物,都是为了从反面衬托屈原这个主要人物,突出其正直爱国的高大形象。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解析:振:抖动。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D解析:D项,古今义均为“关心照顾”。A项,古义,委婉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B项,古义,安定太平的国家。今义,治理国家。C项,古义,假话。今义,无理狡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A解析:A项,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介词,拿,用/动词,用,任命。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在/介词,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答案:D解析:D项为名词作状语,A、B、C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夫天者,人之始也答案:D解析:D项为判断句,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以“与楚婚”为借口邀怀王会,从结果来看,其目的被屈原识破。即使这样,新君顷襄王也没有任用屈原。B.屈原在为官期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遭流放的时候仍心系朝廷。C.怀王之所以落得“竟死于秦”这样悲惨的下场,主要在于他不能任用像屈原这样的忠臣。D.文章采用了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叙事勾勒出屈原一生的坎坷遭遇,以绘其形;议论则突出屈原的精神品格,来写其心。答案:B解析:“屈原在为官期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错,由原文可知,屈原劝阻怀王入秦是在流放期间。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集体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屈原列传,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通假释义,2名词作状语,3动词作状语,2形容词作动词,古今异义,第二年,外貌模样,委婉得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课文配套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屈原列传,任务一文本知识解读,课文梳理,任务二基础知识积累,“离”同“罹”遭受,“指”同“旨”意旨,“泥”同“涅”染黑,“详”同“佯”假装,动词看见,介词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课堂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1精记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初读课文•明大意,夯实字词,文脉预览,主旨探微,精读课文•细揣摩,屈平既绌第4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