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第九课+法律在我身边
展开(基础篇) 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第九课 法律在我身边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对于青少年来说十分重要。作为青少年我们要( )
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②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③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④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发布了针对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成果。其中,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的研究表明,法制意识淡薄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64.7%的未成年人在犯罪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这警示我们( )
①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②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③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____是治理国家的重器。( )
A.纪律 B.道德 C.规章 D.法律
4.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的业务活动等内容都有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表明了( )
A.生活离不开法律 B.法律来源于生活
C.法律能解决矛盾和纠纷 D.法律只规定公民的权利
5.某校校园网站要设置法治教育主题板块。以下设计环节的部分内容与主题一致的是( )
①确定主题:“法治伴我行”。
②知识竞赛:“中学生守则知多少”。
③名言分享:“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④教育感悟:“国家和社会治理只能靠法治发挥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观察漫画,法律与道德、校规等的共同点是( )
①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的
②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③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而其他行为规范则不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某校在深化法治校园创建活动中,要求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下列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
①按照交通标志骑行自行车
②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③打听同学秘密并到处传播
④破坏街上路灯等公共设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打印的遗嘱有法律效力吗?现实中,打印的遗嘱十分常见,却常常引发纠纷。近年来,“校园贷”“套路贷”等频发,高利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人员受伤、财产损失,让不少人心惊胆战,如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对于这些困惑,民法典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表明( )
A.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有时需要道德来调整
B.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
C.法律只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没有关系
D.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9.为了培养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某实验中学七年级准备结合“我们与法律同行”的相关知识,开展一次以“让法律进校园”为专题的法制讲座活动,假如你是该校七年级的学生,请积极参与进来,并结合自身实际,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帮助学校为开展本次活动选择三种合适的活动方式。
(2)请你帮助学校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
(3)假如要组织一次主题演讲活动,在你的演讲稿中最可能用到哪些观点?
(4)请写出活动后的最终成果展示方式。(至少两种)
10.黑恶势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疾。2018年2月,某地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会议。28个部门共同组成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对黑恶犯罪“零容忍”,主动出击,积极摸排线索,强化精准打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深入,战果初显。该地全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共破获涉恶案件56起,刑事拘留涉恶犯罪嫌疑人133人。区扫黑办牵头,强化了与区检察院、区法院的工作联动,对疑难复杂案件提请“两院”提前介入,共同研究涉黑恶案件的报捕、移送、起诉工作,统一执法思想,提升打击质效。
运用教材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上述材料蕴含的法律知识。
(基础篇) 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第九课 法律在我身边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对于青少年来说十分重要。作为青少年我们要( )
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②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③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④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观念。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保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解答】树立法治观念,要求青少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以实际行动遵守法律、捍卫法律尊严,故②③④符合题意;①排除,不是青少年角度。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其考查了树立法治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发布了针对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成果。其中,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的研究表明,法制意识淡薄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64.7%的未成年人在犯罪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这警示我们( )
①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②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③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树立法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保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解答】题干中的描述,说明了部分未成年人缺乏法律意识而走上犯罪道路,警示我们青少年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①③④说法正确;②与题意不相符。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认真分析题干内容,把握好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对应正确题肢,完成解答。
3.____是治理国家的重器。( )
A.纪律 B.道德 C.规章 D.法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治兴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最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解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治兴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最有效、最根本的保障,D正确;ABC排除,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审清题意,明确主旨,把握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结合具体的题意分析即可。
4.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的业务活动等内容都有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表明了( )
A.生活离不开法律 B.法律来源于生活
C.法律能解决矛盾和纠纷 D.法律只规定公民的权利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的作用。法律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侵犯他人权利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给予制裁。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纠纷或矛盾的作用。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并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
【解答】民法典内容涵盖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每个组织的业务活动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说明了民法典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表明生活离不开法律,A是正确的选项;BC不符合题意;D错误,法律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又规定了公民的义务。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5.某校校园网站要设置法治教育主题板块。以下设计环节的部分内容与主题一致的是( )
①确定主题:“法治伴我行”。
②知识竞赛:“中学生守则知多少”。
③名言分享:“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④教育感悟:“国家和社会治理只能靠法治发挥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该题考查树立法治观念。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保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解答】根据题目要求“设置法治教育主题板块”可知,①③符合法治教育主题板块要求;②与题意不符,中学生守则不属于法律;④错误,国家和社会治理靠法治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树立法治观念,要正确读材料展现的内涵,与材料无关的选项要排除。
6.观察漫画,法律与道德、校规等的共同点是( )
①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的
②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③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而其他行为规范则不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法律与道德、校规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②③正确,符合题意;①错误,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④涉及法律与道德、校规等的区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认真审题,把握法律的特征,依据题文信息,对照选项分析选择即可。
7.某校在深化法治校园创建活动中,要求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下列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
①按照交通标志骑行自行车
②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③打听同学秘密并到处传播
④破坏街上路灯等公共设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树立法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保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守法用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解答】中学生要树立法治观念,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依法行事,题干中①②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③排除,这是不尊重同学的体现;④排除,这是破坏公共设施的体现。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其考查了树立法治观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8.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打印的遗嘱有法律效力吗?现实中,打印的遗嘱十分常见,却常常引发纠纷。近年来,“校园贷”“套路贷”等频发,高利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人员受伤、财产损失,让不少人心惊胆战,如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对于这些困惑,民法典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表明( )
A.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有时需要道德来调整
B.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
C.法律只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没有关系
D.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分析】本题考查法律的本质等知识点。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解答】针对生活中的“校园贷”“高空抛物”等让民众困惑的问题,民法典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表明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故B正确;A错误,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有时需要法律来调整;C错误,法律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也指导人们未来的生活;D的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属基础知识题,考查法律的本质等知识,根据教材知识,依据题意分析,选出正确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9.为了培养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某实验中学七年级准备结合“我们与法律同行”的相关知识,开展一次以“让法律进校园”为专题的法制讲座活动,假如你是该校七年级的学生,请积极参与进来,并结合自身实际,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帮助学校为开展本次活动选择三种合适的活动方式。
(2)请你帮助学校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
(3)假如要组织一次主题演讲活动,在你的演讲稿中最可能用到哪些观点?
(4)请写出活动后的最终成果展示方式。(至少两种)
【分析】本题以法制讲座活动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践行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树立法治观念。
【解答】(1)本题考查帮助学校为开展本次活动选择三种合适的活动方式。答案具有开放性,所设计的活动方式易操作即可。如:法制主题班会,教育报告会,法制案例图片展活动等。
(2)本题考查帮助学校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所拟主题符合要求即可。如:依法维权,共建和谐校园。
(3)本题考查演讲稿中最可能用到的观点。答案具有开放性,解答时,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联系教材中关于法律的知识点,可从法律的特征、法的作用、法律的本质等角度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写出活动后的最终成果展示方式。方式不唯一,答出至少两种即可。如:撰写成果报告,组织成果交流会等。
故答案为:
(1)法制主题班会,教育报告会,法制案例图片展活动等。
(2)依法维权,共建和谐校园;争做知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中学生等。
(3)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守法护法,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公民生活离不开法律;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法律具有保护作用。(其他观点,符合题意亦可)
(4)撰写成果报告,撰写活动总结,组织成果交流会等。
【点评】本题开放性强,重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解答时认真阅读设问,多角度、多方面联系教材知识规范准确作答。
10.黑恶势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疾。2018年2月,某地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会议。28个部门共同组成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对黑恶犯罪“零容忍”,主动出击,积极摸排线索,强化精准打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深入,战果初显。该地全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共破获涉恶案件56起,刑事拘留涉恶犯罪嫌疑人133人。区扫黑办牵头,强化了与区检察院、区法院的工作联动,对疑难复杂案件提请“两院”提前介入,共同研究涉黑恶案件的报捕、移送、起诉工作,统一执法思想,提升打击质效。
运用教材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上述材料蕴含的法律知识。
【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法律的作用、犯罪的特征、法不可违等。
【解答】本题考查材料蕴含的法律知识。分析可知,“黑恶势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疾“说明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尊法守法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自觉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共破获涉恶案件56起,刑事拘留涉恶犯罪嫌疑人133人”说明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后果是刑罚,说明我国法律是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①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尊法守法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自觉行动;②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后果是刑罚;③社会生活中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④我国法律是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点评】解答时,需认真阅读题干及设问,把握法律的作用、犯罪的特征、法不可违等知识点,找到设问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进而分析作答。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6/6 16:09:01;用户:乐安中学;邮箱:lazx00@xyh.com;学号:40009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