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359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3598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3598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仿真检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满分12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近日,前来参观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游客络yì不绝,大家在这里品味厚重河南,读懂中国。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构成了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殷墟遗址所展示出的气势huī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寓意丰富的古汉字,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móyù B.múyì C.múyù D.móyì(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络yì( )不绝 huī( )宏2.古诗词默写。(8分)太阳的东升西落在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常引发人们的各种情感。“ ① , ② ”(王湾《次北固山下》),太阳从海边升起,带给诗人一种焕发新生的喜悦;“ ③ , ④ ”(王维《使至塞上》),圆圆的红日在沙漠中徐徐下落,给奔赴边塞的诗人带来温暖之感;“ ⑤ , ⑥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看着落日西斜,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 ⑦ , ⑧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山峰重重叠叠,夕阳的余晖洒在孤城上,戍边战士们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3.名著阅读。(4分)在“名著阅读专题复习”活动中,语文老师在电子屏上展示了下面两个题目,请你任选一题作答。①下面是两幅关于名著的插图,请你任选一幅,简述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 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乙:《水浒传》②有人这样评价《西游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请你从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中任选一个角度对“奇文”一词做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生机勃勃的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及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文明,离不开适宜的天气、气候和水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因此,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绵延发展。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②天气、气候、水资源既是人类文明繁盛的基础③我国拥有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和独特的三级阶梯地理格局④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⑤这为我们孕育了大江大河,带来了充沛的水资源A.②④①③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②⑤①③ D.②①④⑤③5.为了响应国家共建文明网络的号召,九年级开展“共建清朗网络家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共9分)【材料一】网络平台用户多是年轻人,其中以80后、90后、00后的人居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其中30岁以下的用户数量约为3.668亿。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有干劲,同时又血气方刚、易激动,在线上平台这样的网络空间中,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材料二】为了赚取流量,一些自媒体在网络平台上散播蛊惑人心的有害信息和虚假消息。互联网从来就不是肆意妄为的法外之地,虽然有些账号以自媒体为名,但当个人通过公共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的时候,其所扮演的角色与普通意义上的媒体并无二致,所以自媒体也必须恪守媒体的职业操守与道德底线。【材料三】如下图(藤条为绿色)。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国家要加强整顿网络平台的力度的原因。(每点不超过20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材料三】的漫画,请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活动中,同学们围绕着“依法治网”这个话题进行讨论,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话题的思考。(不超过50字)(2分)造福 发展 治理 主体 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海马爸爸罗倩仪①一家三口进了家门后,便开始各自忙碌起来。陶雅进厨房淘米做饭,儿子在方桌上写作业,丈夫则窝在沙发里看手机。他说有些工作上的事情要处理,陶雅不知真假。②清蒸鲈鱼,土豆炖排骨,上汤西洋菜,陶雅望着刚买回来的食材,心里立刻想好了做每一道菜的工序。在做菜的间隙,她习惯性地出来察看儿子的功课,一边择菜,一边对他不懂的问题稍加指点。沙发上的丈夫突然发出几声大笑,似乎刷到了有趣的短视频。陶雅望向丈夫,轻轻叹口气,又转身回到烟火氤氲的厨房里。③晚饭过后,做完作业的儿子开开心心地打开电视。儿子喜欢各种有趣的动物,总是一遍遍地重复观看相关的视频。“爸爸,过来跟我一起看吧。”儿子极力邀请父亲,却被正在玩手机的父亲一口拒绝了。④“真的很有趣!你看这只章鱼,它好聪明啊,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变换身体的颜色和形状,更好地隐藏自己……”儿子滔滔不绝地说着,试图吸引父亲的注意力。而他的父亲也只是挪动一下身躯,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屏幕。陶雅看到这一幕,不禁有些生气。⑤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了!这么多年,她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育儿和做家务上面。儿子在她的教导下,乖巧懂事,这本是令她骄傲的事。可是,儿子却从不亲昵地邀请她一块儿看动物视频,反倒频频邀请丈夫,丈夫还不领情。醋意大发的陶雅悻悻地戴上耳塞,径自听书,小说里的女主角总能得到很多人的爱,令她艳美和遐想……⑥偶尔,她目光掠过儿子和丈夫的脸庞,听到儿子大叫:“看,这是海马,可爱吧?”丈夫敷衍地抬头望一眼,胡乱点点头。他并没认真看,陶雅也没认真听,思绪回到小说的世界。一连好多天,儿子都兴致勃勃地极力邀请父亲与他一起观看形形色色的动物,而陶雅听儿子讲得最多的就是“海马”。她不理解,儿子怎么那么喜欢看海马呢?⑦丈夫大概不想拂了儿子这么多天的好意,便开始认认真真地陪他一块儿看动物。父子俩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陶雅羡慕之余,又觉得有些许欣慰。一天傍晚,她像往常那样,一回家就钻进厨房忙活。不一会儿,丈夫居然也闪身进来了,笑呵呵地说:“大厨,我来给你打下手。”陶雅很愕然,继而淡淡地问:“怎么,今天不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了?”⑧丈夫不好意思地笑笑:“没那么忙了,以后都不会那么忙了。”陶雅轻轻一笑,不明白丈夫怎么突然转性子了。丈夫却问她:“你知道海马吗?”⑨原来,海马这种动物是由海马爸爸负责育儿的,当雌性海马产下卵并受精之后,海马爸爸就会将受精卵放在身上一个特别的育婴袋中,等待受精卵成熟、孵化。⑩丈夫很是惭愧,觉得自己还比不上小小的海马。一直以来,基本都是陶雅一个人在辛苦。“往后,我要跟你分担带孩子、做家务的工作,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干。”丈夫絮絮叨叨着。⑪“你还真是清楚海马的特性呢!”陶雅戏谑道。⑫“儿子天天要我看海马,能不清楚吗?”丈夫一边麻利地切肉,一边微笑着回答。⑬陶雅不禁莞尔。她透过透明的玻璃门,朝外看儿子。儿子正好从书桌上抬起了头,对她露出得意的笑容。(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2年第10期,有删改)6.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4分)故事情节 (1) 儿子邀请丈夫看视频 (3) 丈夫主动帮忙做家务陶雅的心理失落、难过 (2) 羡慕、欣慰 (4) 7.品味语言,赏析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1)而他的父亲也只是挪动一下身躯,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屏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往后,我要跟你分担带孩子、做家务的工作,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干。”丈夫絮絮叨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借助“海马爸爸”这一物象寄寓了怎样的深意?请结合文章的主旨与生活实际做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文本一】说“底气”迂夫子①底气和人的肺有关,呼吸量的大小关乎底气足不足。比如登山,有的人爬一会儿就呼哧带喘,心慌气短,这是底气不足的表现;比如游泳,有的人从泳池这头一个猛子扎进去,很长时间才从另一头冒出来,这是底气足的表现。但“底气”又不全和肺有关,若要摸清“底气”的底细,不妨把二字拆开来,来个说“气”道“底”。②先说“气”。气的义项很多,《说文解字》里说,气的本义是云气。地面湿热之气上升,凝而成雨;干热之气上升,散而为风。所以“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和小篆里的“气”,就是一团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古人认为地上的重要人物都与天上的星宿云气等有关联,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范增认为刘邦头上的云气形如龙虎,五颜六色,是帝王之气。云气预示刘邦要问鼎中原,他便劝项羽赶紧除掉刘邦。除了“云气”的本义,“气”字的义项后来又不断引申,现多指人的精神状态、气势、义气、权势等,“底气”之“气”渐渐与云气没有多大关系了。③再说“底”。底气,底气,“气”从“底”生,有“底”才有“气”。那“底”为何物?有人认为是财富。荷包里银子足,人的胆子就壮,嗓门就高。汉语字典里有“财大气粗”一词,可以作为印证。因为“财大”所以“气粗”,于是就曾有某地豪车司机,敢把车停在救命通道上,放言“我就不挪车”;还有一位司机,明知自己违章却指责对方开着“乞丐车”也敢和豪车硬杠,甚至大嘴巴子抡圆了扇出去,煞有气势。这些豪车,的确可算作财富的象征。有的人有底,有财富支撑或者权势站台,便肆意妄为。只是互联网时代,人们专爱起底,既然你如此有底气,那就扒一扒你的财产来源、背后的势力,结果被揭了底、泄了气,最终弄得自己像一个瘪了的气球,不但累及他人,甚至连自己也“银镯子”上腕,锒铛入狱,何苦呢④也有人认为,底气之“底”,当来自学识。有学识和修养,人就有精气神,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即使“粗缯大布裹生涯”,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在讲演场上侃侃而谈,在知识分子堆里指点江山,或者在擅长的领域中独领风骚。像袁隆平、屠呦呦等人,在科学领域中默默奉献,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稻田、泡实验室,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虽得众人追捧,却没有颐指气使、仗势欺人,而是一直谦恭和气,让人景仰。⑤如此看来,越是真有“底”的人,越是不张扬、不乱使“气”。一个人身上的“气”,绝对会被自身的“底”所左右。财富之“底”,往往滋生俗气、戾气;学识之“底”,常常涵养浩然正气。孟子曾说若要养浩然之气,必先修内功,一个人的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自然而成浩然之气。可见养浩然之气的根本,在于做人要坚守正义和道德。坚守正义和道德就是“底”,有此“底”打底,做任何事,说任何话,才真有底气,有真底气。(选自《杂文选刊》2023年第2期,有删改)【文本二】底气姚文冬①我有位多才多艺的朋友,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都拿得出手,却不过是一个贩卖金鱼的小贩,凌晨就早起去百里之外的基地进鱼苗,赶天亮回到市场批发。但是,他的才艺使他的为人透出一种儒雅和贵气,他虽工作不算高贵,但令人不可小觑。让我惊讶的是,几年后,他居然从简单的只有蝇头小利的贩鱼营生,发展到组织豪华“海钓团”去南方海钓,每年至少往返两次,报名者踊跃,令他应接不暇。细想想,这也不必惊讶,我觉得,这种质变与他那种“贵气”有关。②很多人不太重视教育,认为上几年学,识几个字,会算数,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这些才是有用的。实践证明,这些所谓的有用,却难以支撑沉重的生活,也无法处理复杂的世事,人活得依旧吃力。许多人寒窗数载,得以安身立命的,不一定是他所学的专业。比如有人学的土木工程,后来却从政了。看上去他的专业知识成了无用之物。殊不知,任何一种知识,都会通过不同渠道,渗透到人的精神、骨骼、魂魄中,积聚成人的底气。比如一个人历史、地理成绩好,但就业后所从事的却是技术,这两科知识看上去毫无用处。实际上,正因为这些知识的滋养,他内心早就构建起了深邃、开阔的内心世界,也由此积累了丰厚的人格底蕴。③作家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人一辈子忙忙碌碌,好像大多在做无用功,但其实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用功之说。谁能精准选择百分之百有用的生活去过呢?那日复一日的庸常,包括那些不愿经受的挫折、煎熬、苦难,都是有用的,更能给人输精养气。这就像路基下铺垫的废弃炉渣,如果没有它们,铺得再好的柏油、石子、水泥,也早晚会开裂、塌陷。(选自《思维与智慧》2023年第7期,有删改)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个文本的题目均点明论题,但是它们的论证方式不同,前者是立论,而后者是驳论。B.【文本一】第②段指出“气”的本义是云气,后引申为人的精神状态、气势、义气、权势等。C.【文本二】第②段主要阐述了“任何一种知识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化为人的底气”这一观点。D.两个文本都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与比喻论证,论证方法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11.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③④两段的论证思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两个文本围绕“底气”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干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秦宗室①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②于秦耳,请一切③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注释】①宗室:帝王的宗族。②游间:游说离间。③一切:一律。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是确实、的确之意,说明邹忌能清醒地做出判断,表现了他有自知之明。B.“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是使……听到之意,说明齐威王能虚心纳谏,是一个开明的君主。C.“窃以为过矣”中的“窃”指私自,是谦辞,表明李斯说话语气相对委婉,突出他对秦王的尊重。D.“损民以益雠”中的“益”是使……受益之意,说明李斯深知“逐客”的危害,借此劝秦王废除逐客之令。1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在【甲】文段中,齐威王对邹忌进谏的态度,作者只用了一个“善”字来写,而对齐威王发号施令的内容及纳谏后的效果则进行了详细描写,这样写有何好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阅读两个选段,按照提示完成填空。(4分)【甲】文段的邹忌与【乙】文段的李斯都运用类比的劝谏方法进谏。邹忌用 ① 进行类比,委婉指出齐王“ ② ”;李斯运用 ③ 的修辞手法罗列事例进行类比,指出只有“纳客”才不会树敌,否则“ ④ ”。(第二空与第四空用原文语句回答)(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简要赏析其妙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简要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的理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作文(50分)19.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1)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对我们的影响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生活让我们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理解,懂得了欣赏……请以“那一天,我懂得了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懂得他人需要什么?有人说,懂得他人需要默契;有人说,懂得他人需要悦纳;还有人说,懂得他人需要信任……你认为懂得他人需要什么呢?请你以此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河南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仿真检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1)A(2分)(2)绎 恢(2分,每空1分)2.①海日生残夜 ②江春入旧年 ③大漠孤烟直 ④长河落日圆 ⑤浩荡离愁白日斜 ⑥吟鞭东指即天涯 ⑦千嶂里 ⑧长烟落日孤城闭(8分,每空1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3.①示例甲:朱赫来为了躲避搜捕,藏到了保尔的家里。有一天,朱赫来出去之后便没有再回来,保尔去街上打听朱赫来的下落。当他看到朱赫来被一个士兵押解着时,便果断地把押送兵扑倒,救下了朱赫来。示例乙: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至沧州。路过柴进的府上时,柴进见他是八十万禁军总教头,便厚礼款待,却引起洪教头的不满。洪教头处处紧逼,林冲迫不得已与洪教头比武,最后轻松击败林教头。②示例一:《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富有神奇色彩,是神性、人性和动物性的和谐统一。如孙悟空这一角色,既保留着猴子的样貌与个性特征——机灵好动,又有着人的性情——重情重义、疾恶如仇,另外还有着神的本领——七十二变、翻筋斗云等。示例二:《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充满神奇色彩,如“大闹天空”“车迟国斗法”“三打白骨精”等,这些情节或写上天入地,或写翻江倒海,或写除妖斗法,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人一种奇幻之感。(4分,任选一题且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4.B(3分)5.(1)①网民年轻化,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②一些自媒体会散播有害信息和虚假消息。(4分,每点2分)(2)内容示例:漫画中,一个男子正在一个柱状容器里上网,其电脑上长出了一根长长的绿色藤条,容器外面有许多写着“色情”“暴力”“低俗”“淫秽”等字样的杂物正在被容器弹飞。寓意示例:国家依法打击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违法行为,让广大网民拥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3分,内容2分,寓意1分)(3)示例一:“依法治网”的本质是为互联网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而不是束缚互联网的发展。示例二:“依法治网”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在网络上的合法权益,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2分,任选两个词语并言之有理即可)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16分)6.(1)丈夫只顾看手机还发出几声大笑(2)生气、妒忌(3)丈夫陪同儿子看视频(4)愕然、高兴(4分,每空1分)7.(1)“挪动”指短距离地移动,表现出父亲极不愿意与儿子一起看动物视频的心理,刻画出一个缺乏担当意识的父亲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2)“絮絮叨叨”形容不断重复唠叨,写出丈夫为自己过去不与妻子分担家务而感到惭愧与内疚的心理。(2分,意思对即可)8.示例一:回家之后,陶雅利用做菜的空隙来察看儿子的功课,而丈夫却躺在沙发上看手机,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陶雅的辛苦以及丈夫的懒惰。示例二:一开始,丈夫总是找各种借口逃避做家务,后来丈夫主动帮助陶雅分担家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儿子巧妙且成功地改变了父亲,从而表现出儿子的乖巧与聪明。(4分,例子2分,表达效果2分)9.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过于沉迷手机,往往以各种借口逃避做家务,或者忽略亲子关系,而文中的儿子借助“海马爸爸”负责育儿的特性,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父亲。作者通过“海马爸爸”这一物象,呼吁家长们远离手机,并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好家长。(4分,意思对即可)(二)(11分)10.A(两个文本都属于立论)(3分)11.首先,提出问题:“底气”的“底”为何物?接着阐述一些人的观点——“底”是财富,再通过两个反面事例批判了这种观点的错误性;其次,阐述另外一些人的观点——“底”当来自学识,再指出有学识、修养的人,会有与众不同的气质,能在擅长的领域中有所作为;最后,列举袁隆平、屠呦呦等人虽得众人追捧,却谦恭和气,让人景仰的事例,指出了第二种观点的正确性。(4分,意思对即可)12.【文本一】侧重于阐述“底气”的内涵,作者通过说文解字,分析“气”与“底”的含义及它们的关系,强调“底”对养“气”的重要作用;【文本二】中,作者主要通过具体的事例侧重阐述了知识或阅历对人的底气的滋养作用。(4分,意思对即可)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11分)13.D(“益”是增加之意,不是使……受益之意)(2分)14.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2分)15.作者略写齐威王的态度,而详写齐威王发号施令的内容及纳谏后的效果,表现出齐威王对于建议的正确运用,从侧面突出了邹忌劝谏的成功及邹忌过人的劝谏技巧。(3分,意思对即可)16.①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②王之蔽甚矣③排比④求国无危,不可得也(4分,每空1分)【乙】文参考译文:秦国帝王的宗族、大臣都对秦王(进言)说:“诸侯中来服侍秦国的人,大多是替他们的君主来秦国游说离间的,请把宾客一律驱逐。”李斯也在他们商议的被逐之列。李斯就上书说:“我听说官吏们商议驱逐宾客,我私自以为(这)错了……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多,国家大人口就多,军队庞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细微的尘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放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平民百姓,所以能显示他的明智恩德……不产在秦国的东西,可以当作宝贝的有很多;不生在秦国的士人,愿意效忠的有很多。现在(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少(自己的)百姓来增加仇敌(的百姓),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对外又结怨于诸侯,(这样)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秦王于是废除了驱逐宾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二)(4分)17.“见”指无意间看见,写出诗人无意间一抬头看见南山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归隐之后与自然浑然契合的悠然心境。(2分,意思对即可)18.“真意”指自然之旨趣和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对纷扰世俗的厌倦,以及对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追求。四、作文(50分)19.略。(50分,同2022年河南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按照括号内的提示赏析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