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检测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检测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虚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说明( )A.政治腐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B.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2.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事务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为后世长期沿用 B.是秦始皇首创C.官员世代承袭 D.削弱了中央集权4.在秦代的郡制中,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都是秦郡长官。郡守与郡监御史分割司法权,与郡尉分割日常军事权,任何一个官吏、官署都无法专断郡内事务。这一制度( )A.叠床架屋造成权力丧失 B.增添人员加强军事实力C.分权制衡提高行政效率 D.相互牵制维护中央集权5.《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机构。”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从各级官员缺乏监督机制 B.形成层层分封的等级秩序C.垂直管理的集权官僚体制 D.权力分配合理且办事高效6.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任官赐印制度。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任命朝廷大臣和地方小吏均是如此。秦朝《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公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反映出秦朝( )A.选官承袭先秦模式 B.官印赐予具备完整程序C.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D.谙熟刑律成为为官之道7.秦朝《为田律》规定,田间的阡陌道路一律宽三尺,地主有义务随时保持道路的平整,每年的八月要整修田界,除去道路上的杂草,九月要整修道路,十月要全面整修道路桥梁。这些法令的颁行旨在( )A.保证全国境内的交通顺畅 B.使国家认同观念深入人心C.强调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D.巩固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8.某学者指出:“秦的那套法律制度,是商鞅从魏国引进的,……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但秦朝统一后,将这套制度推广到东方各地,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 )A.魏国的法律制度先进 B.秦朝百姓反对法家思想C.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D.区域文化差异得到解决9.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据《史记》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秦始皇修建该道路的主要动机是( )A.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侵 B.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C.沟通南越,满足皇帝游乐 D.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10.泰惠王十三年,秦朝攻占巴蜀地区,“以张若为秦国守,移民万家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秦朝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11.秦律规定,县廷不仅要记录农作物的数量、生长状况,还要按时“以书言年,别其数”。待到年终,还要对各地农官“以正月大课之”,若考核结果较差,相关官吏要受到相应惩罚。促成秦朝出台这一规定的主要因素是( )A.官僚政治发展的要求 B.巩固小农经济的现实需要C.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 D.强化专制集权的历史趋势12.秦朝全国人口2000万左右,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南戍五岭用5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杂役,役使人数超过200万,造成了“海内愁怨”。材料可用于研究( )A.秦朝的人口增长 B.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C.秦朝的疆域拓展 D.秦朝社会经济的发展1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14.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据图中所示信息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为( ) A.汉初出现王国问题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C.王国人口数量较多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15.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B.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大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使用 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16.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大司马霍去病等大臣上疏请立皇子闳、旦、胥为诸侯王,武帝起初表示反对,后经群臣反复奏请才同意封王。后来燕王旦谋反时与朝中大臣相勾结,并很快就失败。这表明( )A.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西周宗法制得到严格遵循C.诸侯王构不成对朝廷的威胁 D.君主专制遭到了严重削弱17.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以被擢用。直到公元前128年,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说明( )A.察举选官不合时宜 B.门阀士族控制选官C.无为思想影响深远 D.中央集权亟待加强18.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下诏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设置一名刺史,全面负责监察区内的郡国官员。到西汉末期,刺史的职权逐渐强化,开始干预地方军政事务,其驻地也固定了。到了东汉时期,刺史已经成为掌控一州的封疆大吏了。这反映出汉代( )A.地方治理日趋强化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刺史制度逐渐异化 D.监察官员品级提高19.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当时的货币借贷利率通常为20%,灾年时可达100%。《后汉书》中记载东汉的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人”。借贷者往往“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出”。据此可知,汉代( )A.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B.国家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富商大贾操控了地方税收 D.民间租佃关系普遍存在20.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A.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C.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21.公元59年,汉明帝在明堂举行了礼仪大典。“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的仪式模仿了《孝经·圣治》所载“宗祀(周)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的仪式。这表明当时( )A.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得到确立 B.西周制度得到一定程度恢复C.通过礼仪彰显皇权独尊地位 D.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巨大2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张骞的出使在当时( )A.实现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 B.建立了汉朝与回纥的联盟C.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D.促进了党项民族的封建化23.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刺史基本恢复了监察官职能;中平五年(188年),为镇压人民反抗,汉灵帝“罢刺史置州牧”,刺史又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州牧。刺史职能的转变表明(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监察制度趋于军事化C.国家行政结构不断完善 D.官吏设置注重实用性24.《黄帝内经》中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其中《内经·素向》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均宣扬这样的医学思想: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避免过错与过失。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A.蕴含生命至上思想 B.强调医乃仁术与伦理C.重视科学与务实性 D.具有天人合一的理念25.汉赋大家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的赋把能够写入作品的东西,都铺陈其中。司马迁的《史记》文史哲、天地人面面俱到,各类人物纷至沓来,各色事件异彩纷呈。这说明汉文化( )A.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包容性 B.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C.体现了气势恢宏的进取性 D.具有兼容并蓄时代特征 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的制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初灭六国时,在已控制的地区设置三十六郡;后又在今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在两广地区设南海、桂林、象三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主要任务是监察郡守、县令等。郡下设若干县,设县令(长)掌政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等事;县尉,掌军事。县下有若干乡,乡下有亭、里。——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材料二 汉朝初建时,一般人对秦朝迅速灭亡的认识都归咎于秦始皇废除封建制,以致没有子弟拱卫中央政权。受这种认识的支配,刘邦分封自己的子弟亲属为诸侯王,建立同姓诸侯王国,以代替被取消的异姓王国。刘邦共建立了九个同姓王国,只余下最弱小的异姓王国长沙国。十个王国占去了西汉大半的疆域,而皇帝的直属地只有十五郡。汉初实行的封建制在名义上是仿照周代遗意,但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萧何等一百多位列侯建立的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于中央。诸侯王和列侯都可以自行任命官吏,可以收取算赋与田租。——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中国国情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别较大,中央政府要对之实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元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帝国的势力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越南、泰国北部,东南至海而达澎湖,西至东欧和西亚。在这样大的国土内,政治、经济情况当然差别很大,元朝统治者便采用多种形式来实行管理。——摘编自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刘邦此举的目的。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初功臣封侯时,“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户口的充分回归与迅速蕃息,是社会生产逐步走向安定有序、实现正常化的反映。西汉王朝的国力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充实。——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后,随着治国思想的改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所谓“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皇帝对朝臣的控制;二是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控制。这两个层次的控制加强的结果,自然是一切大权统归于至高无上的皇帝。——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至文景时期社会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厨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一一“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康,过二月弗康、弗致者,皆止,勿康致。”一一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整理(注: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专家考证这些竹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经济控制、维持经济秩序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睡虎地秦墓竹简对研究秦朝经济历史的价值。 答案一、选择题1.B 2.D 3.A 4.D 5.C 6.C 7.D 8.C 9.A 10.B11.B 12.B 13.B 14.A 15.A 16.C 17.D 18.C 19.A 20.A21.D 22.C 23.D 24.A 25.D 二、非选择题26.(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特点:①郡县完全听命于中央;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③郡县官员职权划分明确;④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任答两点即可)(2)制度:郡国并行制。目的: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稳定汉初的统治秩序③通过分封的王国拱卫王室(任答两点即可) 27.(1)变化:户口增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走向安定有序,实现正常化。国力大大增强。原因: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初的皇帝采取恢复经济的措施,崇尚节俭。(2)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加强了皇帝对于朝臣和地方的控制。 28.措施:经济立法;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以钱、布为流通货币(或以金、布、钱为流通货币);商品买卖明码标价;确立了“上计制度”。价値:为研究秦朝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训练2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强化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2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__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一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