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淮北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地理试题卷
一、选择题
湖南省浏阳市地处湘赣接壤处。罗霄山脉余韵悠悠,对古人而言,丛林悠远,薄雾浓云,充满魅惑之气……唐代,浏阳人李畋发明了鞭炮,被尊为花炮之父。现在,浏阳丘陵间的沟谷中,点缀着众多花炮生产车间,2022年总产值达300亿元,被称为“中国烟花之乡”。如今,浏阳烟花企业已经从过去单纯制造烟花产品,升级到为全球“烟花秀”提供设计、产品、人才等全套解决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浏阳成为花炮诞生地的主要因素有( )
A. 地形原料 B. 劳动力原料 C. 地形文化 D. 劳动力植被
2. 浏阳花炮生产车间多分布在丘陵间沟谷中,主要是因为沟谷( )
A. 地价低 B. 利于安全隔离 C. 湿度大 D. 生态环境优良
3. 浏阳烟花企业为全球“烟花秀”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直接目的是( )
A. 缓解环境压力 B. 增加企业利润 C. 加强文化交流 D. 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湖南省浏阳市地处湘赣接壤处。罗霄山脉余韵悠悠,对古人而言,丛林悠远,薄雾浓云,充满魅惑之气……”“唐代,浏阳人李畋发明了鞭炮,被尊为花炮之父”可知,浏阳河发明花炮主要与当地地形息息相关,同时,浏阳河从唐朝时发明了鞭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较厚,C正确;无法从材料中获取本地区原料是否充足,排除AB;植被丰富度与类型对花炮诞生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花炮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选择在丘陵间的沟谷地区,有利于安全隔离,B正确;地价多少对花炮生产间选址影响较小,排除A;湿度大不利于花炮生产,排除C;生态环境是否优良对花炮生产车间选址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B。
【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浏阳烟花企业为全球烟花秀提供设计,产品,人才等全套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烟花产业产业链,增加企业利润,B正确;对缓解环境压力,加强文化交流和提高产品质量影响较小,排除ACD。故选B。
【点睛】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土地,资源,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地价,劳动力,技术,市场,交通等),不同指向型的工业类型,其主导因素略有不同。
研究表明,现阶段长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演化,已处于港口区域化阶段(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长三角各港口间存在( )
A. 功能一致性 B. 区域均衡性 C. 空间封闭性 D. 等级差异性
5. 与枢纽港相比,离岸港( )
A. 航道水深更深 B. 腹地范围更大 C. 建设时间更早 D. 建设难度更小
6. 建设离岸港使枢纽港短期内( )
A. 交通拥堵加剧 B. 用地成本增加 C. 设备水平降低 D. 吞吐总量减少
【答案】4. D 5. A 6. D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三角集装箱港口目前存在等级差异性,形成不同等级规模大小的港口,D正确;各港口之间功能具有互补或相互联系性,排除A;区域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但不一定均衡,排除B;区域之间联系增强,因此开放性较好,排除C。故选D。
5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与枢纽港相比,离岸港远离陆地位于海洋当中,航道水深更深,A正确;枢纽港联系陆地和港口,腹地范围更大,建设时间更早,枢纽港建设在陆地之上,地势较为平坦,建设难度较小,排除BCD。故选A。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建设离岸港短期内使枢纽港运输货物总量有所减少,吞吐总量减少,D正确;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枢纽港的部分货物吞吐,使其交通拥堵状况有所缓解,排除A;在一定程度上使枢纽港用地成本有所降低,但影响较小,排除B;离岸港的建设对枢纽港设备水平影响较小,排除C。故选D。
【点睛】港口是位于海、江、河、湖、水库沿岸,具有水陆联运设备以及条件以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港口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处,是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也是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
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缓慢移动,侵蚀地表,形成U形谷。待冰川退缩后,U形谷两侧残留垄状堆积体往往形成侧碛垄。下图为我国太白山地区第四纪末期冰川遗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侧碛垄Ⅲ形成期间( )
A. 冰川规模较大 B. 冰川末端持续向北移动
C. 冰川规模较小 D. 冰川末端持续向南移动
8. 图中I、Ⅱ、Ⅲ三组侧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I、Ⅱ、Ⅲ B. I、Ⅲ、Ⅱ C. Ⅲ、I、Ⅱ D. Ⅲ、Ⅱ、I
9 推测第四纪冰期太白山古冰川经历了( )
A. 间歇性扩张 B. 持续性扩张 C. 间歇性退缩 D. 持续性退缩
【答案】7. A 8. D 9.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缓慢移动侵蚀地表,冰川退缩之后,在两侧形成侧碛垄,因此,当侧碛垄III形成期间,说明此时冰川开始退缩,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退缩,排除BD;侧碛垄III说出海拔较低,说明当时冰川规模较大,A正确,排除C。故选A。
【8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冰川退缩后,U形谷两侧残留垄状堆积体形成侧碛垄,冰川退缩不断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退缩,因此,先退缩的是海拔较低的地区,因此先形成侧碛垄III ,然后是侧碛垄II ,最后是侧碛垄I,因此D正确,排除ABC。故选D。
【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冰川退缩形成侧碛垄,因此,第四纪冰期太白山古冰川经历了退缩过程,排除AB;根据侧碛垄III 、II 、I的形成发现,古冰川经历了间歇性退缩,而非持续性退缩,C正确,排除D。故选C。
【点睛】冰川作用,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包括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冰川堆积地貌包括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等。
下图示意某季节孟加拉湾海域海面高程等高线分布(单位:cm,虚线表示负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示季节孟加拉湾北部海平面较高的影响因素是( )
A. 冬季风 河流径流 B. 夏季风 河流径流
C. 冬季风 海水温度 D. 夏季风 海水温度
1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示季节孟加拉湾北部海平面高度变化趋势及原因是( )
A. 变低 东北季风减弱 B. 变低 东北季风增强
C. 变高 西南季风增强 D. 变高 西南季风减弱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季节孟加拉湾海域海面高程等高线分布总体规律为北高南低,且靠近恒河口处海面高程较高,说明此时恒河补给孟加拉湾时期海域海面较高,河流水量补给海域且水量较多,此时恰逢恒河的丰水期,即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海水在北部海域堆积,陆地降水多,入海河流径流量大,B正确;冬季时,本地恰逢旱季,河流径流量较少,补给较少,冬季风为离岸风,北部海域海面不会出现明显升高,排除A;海水温度对海域海面高程影响较小,排除CD。故选B。
11题详解】
图示季节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排除AB;结合选项,西南季风增强,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多,进一步促进孟加拉湾北部海平面高度有所增加,C正确,排除D。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为全球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包括:人类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的燃烧;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福建省尤溪县的联合梯田开垦于唐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逐渐形成了“水源林—聚落—梯田—复合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因“稻鸭共作”“稻鱼共作”等传统稻作体系和丰富的传统农耕文化,联合梯田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00年以来,当地家具、采矿产业发展迅速,对传统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2017年,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当地成立了旅游公司,初步实现废弃梯田复垦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
(1)分析该地聚落最初建在梯田上方而非河谷地区的原因。
(2)近年来,与传统聚落相比,河谷地区聚落规模不断增大,试分析原因。
(3)阐述家具等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稻作体系的影响。
(4)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推测旅游公司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聚落(建在梯田上方)靠近水源林,水质较好,可以获得清洁的生活水源;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聚落建在梯田上方可以避免洪涝灾害;该地夏季高温,梯田上方海拔较高,气候较凉爽;聚落距离梯田较近,便于就近管理梯田。
(2)当地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再以传统耕作业为主,传统聚落人口不断减少;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防洪能力提高,河谷遭受洪涝灾害威胁减小;河谷地区地形平坦,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完善,(随着聚落规模扩大)教育医疗条件配套更好。
(3)传统农业生产收入水平低,从业人口急剧减少,稻作系统传承困难;梯田缺乏维护而被废弃,导致种植规模减小;为方便农业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种植结构、耕作制度趋于简单化;林木采伐、采矿等使水源林面积下降,导致梯田水源供应不稳定,稻作体系产量降低。
(4)对当地的梯田景观进行恢复与改造;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延续传统的稻作体系;合理开发与当地农耕文化有关的工艺品;合理开发与当地农业文化有关的体验活动。
【解析】
【分析】本题以福建省联合梯田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方向和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聚落建在梯田上方,可以靠近水源林,水质较好,获得干净的生活用水,河谷处水质较差;同时,福建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较为集中,建在梯田上方,海拔相对较高,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同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海拔相对较高,气候较为凉爽,有利于人们在此生活;同时,距离梯田较近,有利于管理耕作梯田。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0年以来,当地家具、采矿产业发展迅速,当地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农民经济收入不再仅仅依靠于耕作业,传统聚落人口在不断减少;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防洪能力不断提高,减小洪涝灾害的威胁;河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交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本地人口在此集中分布。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家具采矿产业发展迅速,对传统农业造成巨大冲击,可能会导致传统的稻作农业有所衰退。原因在于传统农业经济收入较低,而第二产业经济收入较高,大量人口不再从事传统耕作业,耕作系统传承困难;大量梯田被撂荒,梯田缺乏维护,导致种植规模减小;同时,传统的耕作方式发生改变,种植结构,耕作制度趋于简单化;家具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本地水源含氧量面积下降,导致梯田水源供应不稳定,产量下降。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公司可以对当地的梯田景观进行恢复与改造,塑造旅游景观;同时,合理开发与当地农耕文化有关的工艺品和与农业活动息息相关的体验活动等,增强旅游的体验感;建立相应的补偿制度,延续传统的稻作系统。
1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厚田沙地被誉为“江南第一沙漠”,该地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于冬季(位置和风频见图左),研究表明:厚田沙地沉积物的粒度大小与东亚季风强度密切相关,干冷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发育颗粒较粗的沙丘砂,末次冰期以来,该地沉积物出现序列沉积(见图右)。调查发现,近年来厚田沙地面积基本稳定,沙地旅游业快速兴起。
(1)试解释厚田沙地冬季风风速较大的原因。
(2)厚田沙地被誉为“江南第一沙漠”,试描述其形成过程。
(3)根据沉积物粒度大小和序列,推测末次冰期以来,当地气候的演变特点。
(4)近年来厚田沙地没有继续扩张,试说明原因。
(5)当地经历了“惧沙—治沙—人沙共存”的几个发展阶段,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两点感受。
【答案】(1)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北部鄱阳湖地势较低、地形平坦,冬季偏北风南下畅通无阻;位于两江交汇处的河谷地带,受“狭管效应”影响,风速加大;风力通道主要为水域、沙地等,地表摩擦力较小,风速较大。
(2)冬季赣江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该地冬季降水少,风速大,风力不断搬运沙源物质;被风力搬运的沙源物质,在近岸处风力受阻,不断堆积,最终形成厚田沙漠。
(3)沙丘砂发育反映了冷干环境,砂质古土壤发育反映了暖湿环境;根据沉积物粒度推断,该地气候呈现冷干—暖湿交替变化;(根据沉积物厚度和沉积时间可以推断)气候冷干—暖湿交替变化周期变短,频率增加。
(4)自然原因:当前气候相对暖湿;每年风沙沉积持续时间短(仅在枯水期);受周围山地影响,沉积空间受限。
人为原因:流域内植被恢复,来自河流的沙源减少;固沙植被的广泛种植,使沙丘趋于稳定;人工水库等修建,提高了枯水期水位,河床泥沙裸露减少。
(5)人地关系的演变往往从敬畏自然、试图征服自然、向人地和谐共生转变;人地关系的演变受生产力水平、技术条件、人地关系思想的共同影响,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走向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的最终选择;人类发展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解析】
【分析】本题以厚田沙地形成与发育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风成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地位于我国江南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而本地北部为鄱阳湖地势较为平坦,冬季风一路南下畅通无阻,因此风力较大;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河谷地带,受狭管效应影响,风速加大;同时,河谷地区水域面积广阔,摩擦力较小,风速较大。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厚田沙地被称为江南第一沙漠,其沙粒物质来源主要来自于河流河漫滩和裸露的河床地区。冬季时,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河滩泥沙裸露,提供沙源地;同时,冬季时降水少,风力较大,携带河滩上大量的沙粒物资,在近岸地区风力受阻,泥沙沉积,最终形成厚田沙漠。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干冷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发育颗粒较粗的沙丘砂,砂质古土壤则反映了暖湿的气候环境。根据右图,沉积物粒度推断该地气候经历了冷干到暖湿,然后暖湿到冷干的交替变化;根据沉积物厚度和沉积时间,可以推断气候冷干到暖湿交替变化周期在缩短,频率在增加。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该地沙漠没有继续扩张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进行分析。自然原因方面,当前全球气候趋于暖湿阶段,空气湿度较大,风沙较少;每年风沙持续时间较短;同时,受周边地形影响,沉积空间受到限制,无法继续向外扩张。人为原因方面,随着生态环保力度的增强,植被覆盖度在逐步恢复,沙源在减少;人们种植相应的固沙植被,使沙丘区稳定;同时,在上游河段修建水利工程设施,调节河流径流量,使枯水期水位较高,河床裸露泥沙较少。
【小问5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往往从敬畏自然,征服自然,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协调的演变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水平,思想观念等息息相关,是一个不断在演化的过程;目前为止,我们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争取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最终选择。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考三模文综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考三模文综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