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三6月学情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大同市2024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测试
生物学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化合物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B. 抗体、细胞因子、血红蛋白、尿素都是内环境成分
C. DNA聚合酶可以提供化学反应活化能
D. 同一生物体内可能存在两种无氧呼吸方式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1、脂质主要是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详解】A、胆固醇是构成动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植物细胞膜中不含有胆固醇,A错误;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抗体、细胞因子、尿素均可作为内环境成分,B错误;
C、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即DNA聚合酶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同一生物体内可能存在两种无氧呼吸方式的酶,如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因而细胞中含有两种呼吸方式所需要的酶,D正确。
故选D。
2. 科学家发现,成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处于异质状态,即成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DNA有变异的,也有正常的。健康新生儿的线粒体DNA几乎全部处于正常的均质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异的线粒体DNA在细胞中逐渐积累,当其比例超过阈值以后,线粒体功能下降,诱发细胞衰老或导致线粒体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
B. 人体肌肉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 新生儿细胞中均质状态线粒体DNA与母亲有关
D. 衰老细胞中异质状态的线粒体增多,细胞代谢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核酸由核苷酸组成,而核苷酸单体由五碳糖、磷酸基和含氮碱基组成。如果五碳糖是核糖,则形成的聚合物是RNA;如果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则形成的聚合物是DNA。
【详解】A、人体细胞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核糖体,细胞核不是细胞器,A错误;
B、人体肌肉细胞中没有叶绿体,B错误;
C、新生儿细胞中线粒体几乎全来自于母亲,均质状态线粒体DNA与母亲有关,C正确;
D、衰老细胞中异质状态的线粒体增多,变异的线粒体DNA在细胞中逐渐积累,当其比例超过阈值以后,线粒体功能下降,细胞代谢减弱,D错误。
故选C。
3.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以胞吞方式吸收甲紫染料
B. 自由扩散能使膜内外两侧某种物质浓度差几乎为0
C. 人成熟红细胞吸收钾离子的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
D. 温度能够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甘油和酒精的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器和细胞核,其进行主动运输的能量靠无氧呼吸提供。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在制作装片的解离过程中会导致细胞失活。
【详解】A、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在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生物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因此甲紫染料进入细胞的方式不是胞吞,A错误;
B、自由扩散是物质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其动力是膜两侧的相应物质的浓度差,所以能使膜内外两侧某种物质浓度差几乎为0,B正确;
C、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为钾离子的吸收提供能量,所以吸收钾离子的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C正确;
D、温度会影响膜的流动性,进而能够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甘油和酒精的速率,D正确。
故选A。
4. 某同学为探究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做了相关实验,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酶活性增强
B. 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下降
C. 曲线a可表述升高温度后,重复该实验,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D. 曲线c可表示在B点增加酶量后,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对作用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者核糖核酸(RNA)。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需要最适的温度和最适的pH值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过酸和过碱的条件会使酶永久失活。
【详解】A、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的实验结果,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但酶活性不变,A错误;
B、A、B点是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下降,B正确;
C、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曲线a可表述升高温度后,重复该实验,反应速率下降,C正确;
D、曲线b,B点后,反应速率保持不变,反应物浓度达到饱和,受酶的浓度限制,在B点增加酶量后,反应速率会上升,因此曲线c可表示在B点增加酶量后,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D正确。
故选A。
5. 下列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光合色素的提取实验中,添加CaCO3有助于研磨更加充分
B. 低温和秋水仙素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但原理不同
C. 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 电泳时,DNA分子在凝胶中的迁移速率仅与分子本身大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双缩脲试剂是一种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分析化学试剂。它是一种碱性的含铜试液,呈蓝色,由0.1g/mL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0.01g/mL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配制而成。
【详解】A、在光合色素的提取实验中,添加SiO2有助于研磨更加充分,CaCO3是保护叶绿素,A错误;
B、低温和秋水仙素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
C、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双缩脲试剂可以用来鉴定蛋白质的有无,C正确;
D、电泳时,DNA分子在凝胶中的迁移速率与分子本身大小、电荷性状以及大小等有关,D错误。
故选C。
6. E和e、F和f为某雄性哺乳动物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该动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是该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B. 该动物减数分裂会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C 该动物有些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D. 该动物有丝分裂的子细胞中都含有Ee,减数分裂I的子细胞中可能含有Ee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对于真核生物来说,有丝分裂是其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与亲代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而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A正确;
B、E和e、F和f为某雄性哺乳动物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即E/e和F/f连锁,若不考虑变异,该动物减数分裂会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若考虑互换,则可能产生四种配子,但比例不同,B错误;
C、该动物有些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如精原细胞既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更多精原细胞,也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C正确;
D、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与亲代细胞相同,故该动物有丝分裂的子细胞中都含有Ee;若减数分裂I前期发生互换,则减数分裂I子细胞中可能含有Ee,D正确。
故选B。
7. 他莫昔芬(Tamoxifen)是一种抗雌激素药,它扩散进入细胞后与胞质溶胶中的雌激素竞争结合靶细胞的雌激素受体,形成的药物-受体复合物可以转入细胞核内,阻止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化和癌变后,细胞形态都有改变,说明分化和癌变的实质相同
B. 他莫昔芬是信号分子,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C. 内源雌激素水平越高的癌症患者,他莫昔芬的抑癌效果越差
D. 他莫昔芬与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经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它有一些独具的特征。1、能够无限增殖。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在人的一生中,体细胞能够分裂50次—60次,而癌细胞却不受限制,可以长期增殖下去。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培养中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当这种细胞转化成癌细胞后就变成球形了。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粘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详解】A、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未变,而癌变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A错误;
B、他莫昔芬是信号分子,扩散进入细胞后与胞质溶胶中的雌激素竞争结合靶细胞的雌激素受体,B错误;
C、他莫昔芬竞争结合靶细胞的雌激素受体,因此内源雌激素水平越高的癌症患者,他莫昔芬的抑癌效果越差,C正确;
D、他莫昔芬与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经核孔进入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8. 美国和日本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宣布,其研究人员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人类"iPS细胞"可以形成神经元等人体多种组织细胞。以下有关“iPS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iP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 iPS细胞含有人体生长发育的完整基因组
C. 人体皮肤细胞诱导形成iPS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分化程度逐渐增加
D. iPS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胚胎干细胞的特点是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
【详解】A、“iP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因为该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整个体,也没有体现出分化成各种细胞的能力,A错误;
B、“iPS细胞”是人体细胞改造形成的,其所含基因与人体体细胞相同,即含有人体生长发育的完整基因组,B正确;
C、人体皮肤细胞诱导形成iPS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分化程度逐渐下降,C错误;
D、iPS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过程中,只是发生了基因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其中的染色体数量也没有变化,D错误。
故选B。
9. 某动物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白色前体物质在A基因控制下转为灰色色素,灰色色素在B基因控制下转为黑色色素。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动物杂交棋盘图,对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配子
AB
Ab
aB
ab
AB
①
Ab
②
aB
③
Ab
④
A. 表中配子形成时,A与a、B与b的分离互不干扰
B. 表中配子结合方式为16种,后代表现型之比为9:3:3:1
C. 表中配子参与受精时自由组合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表中除①②③④表现的性状外,其他基因组合的性状均为重组性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根据题意“某动物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基因A/a、B/b是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故A与a、B与b的分离互不干扰,A正确;
B、“白色前体物质在A基因控制下转为灰色色素,灰色色素在B基因控制下转为黑色色素”,可知白色的基因型为aa_ _,灰色的基因型为A_bb,黑色的基因型为A_B_。故表中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4×4=16种,后代表现型之比为9:3:4,B错误;
C、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受精时不存在自由组合,C错误;
D、除①②③④外,还有AABB、AaBB和AABb不属于重组性状,D错误。
故选A。
10. 现代遗传学的建立经历了许多伟大科学家的艰辛努力和奇思妙想,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分析实验提出了控制相对性状基因成对存在的假说
B. 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C. 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D. 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实验区分亲代与子代DNA,证明了DNA是半保留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孟德尔利用豌豆为材料,分析实验提出了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没有提到基因)成对存在的假说,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用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错误;
C、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通过杂交、测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果蝇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揭示了DNA的结构,并提出了DNA的半保留复制的假说,由其他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D错误。
故选C。
11. 如图所示电子显微镜照片展示了真核细胞中的某种生命活动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各核糖体最终合成的产物不同
B. 图示过程只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C. 图示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图示过程用光学显微镜即可观察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1个信使RNA与多个核糖体组合在一起,使得少量的信使RNA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详解】A、由于模板是相同的mRNA,因此图中各核糖体最终合成的产物相同,A错误;
B、图示过程是翻译,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该过程在真核和原核细胞中均能发生,B错误;
C、图示过程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RNA之间,C正确;
D、图示过程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D错误。
故选C。
12. 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若敲除该酶相关基因后,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幼虫也可以发育成蜂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幼虫能否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B. 甲基化改变了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C. 甲基化不影响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D. 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基因的表达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基化,是指从活性甲基化合物上将甲基催化转移到其他化合物的过程,可形成各种甲基化合物,或是对某些蛋白质或核酸等进行化学修饰形成甲基化产物。在生物系统内,甲基化是经酶催化的,这种甲基化涉及重金属修饰、基因表达的调控、蛋白质功能的调节以及核糖核酸加工。
【详解】A、幼虫能否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甲基化程度低的能发育成蜂王,A正确;
B、甲基化没有改变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但是使遗传信息无法表达,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
C、甲基化不影响氢键形成,不影响碱基互补配对方式,C正确;
D、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基因的转录过程,D正确。
故选B。
13. 自然界中存在3种能感染人的虱子:阴虱、人虱和头虱,它们分别寄生于腋下、躯干和头发中,来源于共同祖先。它们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杂交,但后代个体因发育不正常而不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虱子的寄生场所不同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三种虱子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基因,属于同一物种
C. 三种虱子的祖先在寄生场所上的差异形成了一定的地理隔离
D. 三种虱子的形态结构上相似,提供了来自于共同祖先的证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不同虱子的寄生场所不同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同的自然选择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
B、三种虱子的杂交后代发育不正常,说明三种虱子之间已经形成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B错误;
C、三种虱子的祖先在寄生场所上的差异形成了一定的地理隔离,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
D、三种虱子的形态结构上相似,在个体水平提供了来自于共同祖先的证据,D正确。
故选B。
14. 某同学假期去农村体验了一下收割玉米的劳动,先用镰刀将玉米一棵棵地割倒,再一穗穗地去皮,该同学尽管戴了手套,手还是很快就磨出了水疱,而且又渴又累,特别是腿酸得都要站不住了,深感劳动的辛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腿酸说明该同学劳动过程中,以肌细胞无氧呼吸为主,并产生了过多的乳酸
B. 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不做处理也会自行消失
C. 该同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有机物的微粒数量
D. 该同学劳动过程中,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腿酸说明该同学劳动过程中,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过多的乳酸,但呼吸方式还是以有氧呼吸为主,A错误;
B、水泡中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泡中的液体绝大多数会被毛细血管吸收,少部分会被毛细淋巴管吸收,不做处理也会自行消失,B正确;
C、该同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无机盐和蛋白质的数目,C错误;
D、腿酸是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过多的乳酸,但因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所以不会使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D错误。
故选B。
15.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的托载下一飞冲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次随航天员一起“飞天”的还有来自大同的“东方亮”谷子5个品种的种子,接受为期约5个月的太空辐射诱变,为后续回归后谷种新品种培育研发做前阶段的技术处理。下列有关太空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空育种可利用高辐射、微重力等极端环境定向诱导新性状的产生
B. 太空育种能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时间,诱导产生新的物种
C. 太空育种能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些性状和扩大可供选择的范围
D. 谷种经太空旅行后生活力会大大增强,利于选育新品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即新性状的产生是不定向的,A错误;
B、送到太空的这批种子不一定会产生新的物种,B错误;
C、太空育种可利用高辐射、微重力等极端环境诱导突变,能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些性状和扩大可供选择的范围,C正确;
D、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谷种经太空旅行后生活力不一定会大大增强,D错误。
故选C。
16.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该现象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健康人群熬夜也会出现该现象。如图为某经常熬夜的同学一天内血糖变化情况,正常人的血糖值为3.9~6.1mmol·L-1,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同学的血糖值高于正常人,是糖尿病患者
B. 午餐后2小时,该同学血糖先上升后降低,降低的原因是血糖在血液中被分解
C. 该同学体内只有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D. 机体在觉醒时糖类代谢异常,“黎明现象”可能与生物钟紊乱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详解】A、正常人的血糖值为3.9~6.1mmol·L-1,该同学的血糖值高于正常人,但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也可能是一次吃糖过多或肾出现问题,A错误;
B、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在血液中分解,一般是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B错误;
C、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但是升高血糖的除了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素,C错误;
D、“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机体在觉醒时糖类代谢异常,“黎明现象”可能与生物钟紊乱有关,D正确。
故选D。
17. 将某种生物的一个神经元放在一定浓度的等渗溶液中,保持其活性。图中a、b为神经纤维膜表面的两个点,①②为神经纤维上的两个刺激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位点②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B. 静息状态下a、b处膜电位的维持与Na+内流有关
C. 同时刺激位点①②,a点先兴奋,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D. 该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只能形成一个突触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A、刺激位点②电流表的两极会先后产生兴奋,因此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错误;
B、静息状态下a、b处膜电位的维持与K+外流有关,即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B错误;
C、同时刺激位点①②,由于a点与刺激点的距离较近,因此a点先兴奋,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C正确;
D、突触是神经元的突起相接触的部位,由于该神经元的轴突部位突起很多,因而可与其它神经元可形成多个突触,D错误。
故选C。
18.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B. 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 机体中的免疫活性物质也可以参与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D. 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特异性,可以识别并接触特定靶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能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错误;
B、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
C、机体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及溶解酶等)也可以参与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C正确;
D、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特异性,可以识别并接触特定靶细胞,并将其裂解,D正确。
故选A。
19. 某草原中藏羚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题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O~a时间段,藏羚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 a~b段藏羚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C. c~d段藏羚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D. 只要减少对藏羚的猎杀,就可以更好的保护藏羚
【答案】C
【解析】
【分析】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A、O~a时间段,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藏羚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呈“S”形增长,A错误;
B、a~b段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藏羚种群数量增加,B错误;
C、c~d段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藏羚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C正确;
D、除了减少对藏羚的猎杀,还需要保护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空间,才可以更好的保护藏羚,D错误。
故选C。
20. 据报道,观鲸船的引擎噪音严重干扰鲸鱼休息和育幼,和没有船经过的情形相比,有汽油引擎船经过的时候,鲸鱼种群中母鲸平均花费在休息上的时间少了29%,照料幼崽的时间少了81%。据此推论不正确的是( )
A. 母鲸体力消耗会降低幼崽成活率,不利于种群发展
B. 该现象表明物理信息会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C. 预测鲸鱼的数量变化趋势有利于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D. 鲸鱼休息时竖直于海洋中,该空间结构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母鲸体力消耗会降低对幼崽的保护,影响幼崽成活率,不利于种群发展,A正确;
B、引擎噪音是物理信息,引擎噪音严重干扰鲸鱼休息和育幼,该现象表明物理信息会影响生物生命活动正常进行,B正确;
C、种群密度是防治的依据,预测鲸鱼的数量变化趋势有利于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C正确;
D、群落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生物,鲸鱼休息时竖直于海洋中,是在种群的范畴,不是群落,D错误。
故选D。
21. 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放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越小,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差
B. 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
C. 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 d越大,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越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每个种群在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如:一个动物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指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等。
【详解】A、b越大,该种群的生态位越广,捕食对象也更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据此推测,b越小,说明斑点叉尾鱼可利用的食物种类越少,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差,A正确;
B、生态位是指每个种群在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
C、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有交叉部分,即两者捕食相同的鱼类,因此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d越小,两个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生活习性、捕食对象重叠度越高,竞争越激烈,相反,d越大,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越弱,D错误。
故选A。
22. 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可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图中的甲表示B同化的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计算出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
B. 蚯蚓可以参与丁过程
C. 能量流入C的变化示意图与此示意图相同
D. 若B的数量增加,则C的数量也会一直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散失;丁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
【详解】A、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的同化量÷B的同化量,图中没有同化量的数据,因此无法计算传递效率,A错误;
B、蚯蚓属于分解者,可以参与丁过程,B正确;
C、能量流入C的变化示意图与此示意图相似,但是没有下一营养级的摄入,因为图中的C属于最高营养级,C错误;
D、C捕食B,若B的数量增加,则C的数量增加,C增加后会捕食更多的B,使B的数量下降,C不会一直增加,D错误。
故选B。
23.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以下为实现双碳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
B. 培育并栽种光合效率高的树种
C. 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大规模植树造林
D. 绿色出行,低碳交通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详解】A、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有利于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早日实现碳中和,A不符合题意;
B、培育并栽种光合效率高的树种,有利于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早日实现碳中和,B不符合题意;
C、沙漠严重缺水,不适合大规模植树造林,因此,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大规模植树造林不可取,C符合题意;
D、绿色出行,低碳交通,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早日实现碳中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 培育甘蔗脱毒苗有两条途径,经②过程获得的脱毒苗效果更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推测②过程可能会使组织中的病毒减少或减弱病毒侵染增殖能力
B. 图中脱毒苗的培育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C. 从过程③到④需要调整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含量和比例
D. 图示培育过程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且获得的脱毒苗都是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通过从植物体分离出所需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该技术包括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组织等,也可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详解】A、②过程用52℃热水处理可以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可能会使组织中的病毒减少或减弱病毒侵染增殖能力,A正确;
B、图中脱毒苗的培育过程是将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的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
C、过程③是诱导生芽,需要细胞分裂素的比例较大,从过程③到④是诱导生根,需要生长素的比例较大,C正确;
D、图示培育过程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但获得的脱毒苗与原植物体基因型相同,不一定都是纯合子,D错误。
故选D。
25. 如图是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配制步骤①、②、③的培养基时,应注意防止杂菌污染
B. 步骤②、③需向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
C. 步骤③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一定可以获得单菌落
D. 步骤④应挑取③中不同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微生物接种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前者是指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后者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详解】A、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在配制步骤②、③的培养基时,应注意防止杂菌污染,步骤①未必需要杂菌污染,A错误;
B、要筛选出能高效分解尿素细菌,所选用的培养基要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但牛肉膏和蛋白胨中都含有氮源,因此步骤③所用的培养基中不能含有牛肉膏蛋白胨,B错误;
C、步骤③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只要稀释倍数足够高,则一定可以获得单菌落,C错误;
D、步骤④应挑取③中不同种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以便筛选分解能力强的菌种,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 以某高等绿色植物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光质及其组合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图1表示用不同光质处理后实验结果。图2表示叶片在持续红光照射条件下,再用不同单色光处理,“蓝光+绿光”表示先蓝光后绿光处理,“蓝光+绿光+蓝光”表示先蓝光再绿光后蓝光处理。
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可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____________中的化学能,并用于暗反应中_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相对于红光,蓝光照射下胞间CO2浓度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气孔主要由保卫细胞构成,蓝光可使保卫细胞的光合产物增多,也可以促进K+、Cl-的吸收等,最终导致保卫细胞____________,细胞吸水,气孔开放。
(3)由图2可知,绿光对蓝光刺激引起的气孔开放具有阻止作用,但这种作用可被____________光逆转。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除考虑不同光质及其组合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TP和NADPH ②. C3的还原
(2) ①. 光合速率大,消耗的二氧化碳多 ②. 细胞液浓度升高(或细胞液渗透压增大或溶质浓度升高)
(3) ①. 蓝 ②. 光照次序
【解析】
【分析】分析图1:蓝光光照比红光光照下光合速率大、气孔导度大、胞间CO2浓度低。
分析图2:表示该高等植物叶片在持续红光照射条件下,用不同单色光处理对气孔导度的影响:蓝光刺激可引起的气孔开放程度增大,绿光刺激不影响气孔开放程度,先蓝光后绿光处理也基本不影响气孔开放程度,先蓝光再绿光后蓝光处理气孔开放程度增大的最多。由此可知绿光对蓝光刺激引起的气孔开放具有阻止作用,但这种作用又可被蓝光逆转。
【小问1详解】
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可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并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
【小问2详解】
据题图1分析,相对于红光,蓝光照射下胞间CO2浓度低,但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较大,说明蓝光照射下光合速率较大,CO2消耗较多,导致胞间CO2浓度低。蓝光可使保卫细胞光合产物增多,也可使离子吸收增加这些都会增大保卫细胞内的溶质浓度,从而使细胞渗透吸水,气孔开放。
【小问3详解】
据题图2分析,绿光对蓝光刺激引起的气孔开放具有阻止作用,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施加蓝光可实现逆转。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除考虑不同光质及其组合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外,还需考虑光照次序。
27. 果蝇的星眼和圆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长翅和残翅也是一对相对性状,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一只星眼长翅雌果蝇和一只圆眼残翅雄果蝇杂交,所得F1中无论雌雄均表现为星眼:圆眼=1:1,长翅:残翅=1:1。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杂交结果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果蝇的这两对相对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如果控制果蝇眼形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控制果蝇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以上两对相对性状能判断显隐性的是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控制果蝇眼形的基因确实只位于X染色体上,请以F1中雌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予以验证,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及预期结果。
①杂交组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能 (2) ①. 眼形 ②. 控制果蝇眼形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只有当星眼为显性性状时,子代雌雄个体才都有星眼和圆眼的性状分离
(3) ①. 星眼雄果蝇×圆眼雌果蝇(星眼雄果蝇×星眼雌果蝇) ②. 后代雌果蝇全为星眼,雄果蝇全为圆眼(后代雌果蝇全为星眼,雄果蝇中星眼:圆眼=1:1,与上空对应)
【解析】
【分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会自由组合,可用双杂合子自交,若后代出现9:3:3:1或其变形比例可证明,也可通过测交实验证明。
【小问1详解】
根据题目信息,所得F1中无论雌雄均表现为星眼:圆眼=1:1,长翅:残翅=1:1,说明两对基因都符合分离定律,但不能说明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能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如果控制果蝇眼形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控制果蝇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星眼雌果蝇和圆眼雄果蝇后代无论雌雄均表现为星眼:圆眼=1:1,长翅:残翅=1:1,说明亲本为XAXa和XaY,说明星眼为显性;翅型的基因型为Aa和aa,故能判断显隐性的是眼形,理由是控制果蝇眼形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只有当星眼为显性性状时,子代雌雄个体才都有星眼和圆眼的性状分离。
【小问3详解】
若要证明控制果蝇眼形的基因确实只位于X染色体上,即要观察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可选用XaXa与XAY杂交,或XAXa与XAY杂交,选用F1星眼雄果蝇×圆眼雌果蝇或星眼雄果蝇×星眼雌果蝇,后代雌果蝇全为星眼,雄果蝇全为圆眼或后代雌果蝇全为星眼,雄果蝇中星眼:圆眼=1:1。
28. 在干旱胁迫下,番茄会出现花提前凋落的现象,进而严重影响产量。为研究其中的机制,进行了相关实验。
(1)正常情况下,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____________(促进、抑制)番茄果实的发育;生长素向花梗基部运输,抑制花梗脱落区细胞活性以防脱落。当果实成熟后,由于生长素供应不足,脱落区细胞对乙烯敏感,引起果实脱落。
(2)研究者构建了S2(编码植酸酶2的基因)过表达和S2敲低的番茄,统计了其在水分充足和干旱条件下的落花率,结果如图1。
由图1结果推测,干旱可能通过____________促进花脱落。研究人员通过检测野生型植株在相应环境下S2的表达情况验证了此推测,则检测结果应为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发现植物磺肽素(PSK)对干旱胁迫下番茄花脱落具有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PSK由其前体物质通过S2蛋白的剪切形成。对番茄植株外施一定浓度的PSK前体,3天后统计落花率,结果如图2。请补充画出图中PSK前体处理敲低组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
【答案】(1)促进 (2) ①. 促进S2的表达 ②. 干旱胁迫下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水分充足条件
(3)
【解析】
【分析】体现题图:图1的自变量为水分是否充足、S2表达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S2敲低组番茄的落花率在水分充足与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差异不显著,野生型与S2过表达组番茄的落花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明显高于水分充足条件下,说明干旱可能通过促进S2的表达来促进花脱落。图2中的施加PSK前体组的番茄落花率高、施加水组的番茄落花率低,说明PSK前体通过S2蛋白的剪切形成的磺肽素(PSK)能提高落花率。
【小问1详解】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正常情况下,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能够促进番茄果实的发育。
【小问2详解】
由图1结果可知:在干早条件下,S2敲低组的番茄落花率略高于水分充足条件下的番茄落花率,野生型、S2过表达组的番茄落花率远远高于水分充足条件下的番茄落花率。由此可见,在干早条件下,S2表达量高的番茄,其落花率也高,进而推知:干旱可能通过促进S2的表达来促进花脱落。研究者通过检测野生型植株在相应环境下S2的表达情况而验证了“干旱可能通过促进S2的表达来促进花脱落”这一推测,因此检测结果为干旱胁迫下的S2表达量显著高于水分充足条件下的S2表达量。
【小问3详解】
已知PSK由其前体物质通过S2蛋白的剪切形成。由图2可知,施加PSK前体组的番茄落花率明显高于施加水组的番茄落花率,这说明PSK前体通过S2蛋白的剪切形成的磺肽素(PSK)能提高落花率。如果用PSK前体处理敲低组,则PSK的前体无法通过S2蛋白的剪切形成磺肽素(PSK),因此与用水处理敲低组相比,PSK前体处理敲低组的番茄落花率不变。补充PSK前体处理敲低组的实验结果图如下:
29. “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某山区由于早期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大批人员外出就业,如今为响应国家号召,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既解决了本地人员的就业问题,又合理地利用了原来被逐渐荒废的农田,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请结合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重要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多种多样,该地区早期由于人口的___________直接导致了人口密度的下降,除此以外,还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
(2)该地区生态农业的一大特色在于农作物害虫防治方面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采用了以下方式进行害虫防治:
①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破坏种群的___________,从而使得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抑制害虫数量增长。
②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该方式中播放的结群录音属于___________信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答案】(1) ①. 迁出率大于迁入率 ②. 出生率和死亡率
(2) ①. 性别比例(或雌雄比例) ②. 物理 ③. 提高农蓄产品的产量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小问1详解】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多种多样,该地区早期由于人口的外出就业,即迁出率大于迁入率直接导致了人口密度的下降,除此以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小问2详解】
该地区生态农业的一大特色在于农作物害虫防治方面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采用了生物防治的措施来进行害虫防治:
①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抑制害虫数量增长。
②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该方式中播放的结群录音属于物理方式传递的信息,被称为物理信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设法提高农蓄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的原理)。
30. 匙叶草是一种泌盐植物。科研工作者将匙叶草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TaNHX2基因)转移到棉花细胞内,获得了转基因耐盐棉花新品种。图1是获取的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Sau3AI、EcoRI、BamHI为三种限制酶,图中箭头所指为三种限制酶的切点;图2是三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与酶切位点示意图;图3是土壤农杆菌中用于携带目的基因的Ti质粒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多种,除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外,常用PCR特异性地快速扩增目的基因。PCR是一项根据___________的原理,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2)切割图1所示DNA片段的最佳方案是选用酶___________,切割图3所示质粒的方案是选用酶___________。
(3)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和终止子等,启动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TaNHX2基因转移到棉花细胞内,是否赋予棉花耐盐特性,需要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
【答案】(1)DNA半保留复制
(2) ①. EcoRⅠ和BamHⅠ ②. EcoRⅠ和Sau3AⅠ
(3)是RNA聚合酶提供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4)用一定浓度盐溶液处理转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对比二者耐盐性状
【解析】
【分析】PCR是利用DNA在体外摄氏95°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低温(经常是60°C左右)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72°C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基于聚合酶制造的PCR仪实际就是一个温控设备,能在变性温度,复性温度,延伸温度之间很好地进行控制。
【小问1详解】
PCR是体外扩增DNA的方法,原理是DNA半保留复制。
【小问2详解】
Sau3AⅠ的识别位点在目的基因内部,用该酶会破坏目的基因,EcoRI、BamHI同时切割会获得不同的粘性末端,防止目的基因自连,故选用这两种酶对目的基因切割最好;切割图3所示质粒的方案是选用酶EcoRⅠ和Sau3AⅠ,已获得不同的粘性末端,防止质粒自连,同时与目的基因两侧的粘性末端相同。
【小问3详解】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提供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终止子是终止转录的地方。
【小问4详解】
用一定浓度盐溶液处理转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对比二者耐盐性状,是在个体水平对棉花的鉴定。
精品解析: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山西省大同市高三三模l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山西省大同市高三三模l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