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2-2023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三学业仿真模拟地理试题(二)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三学业仿真模拟地理试题(二)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适应性训练地理试题(二)一、选择题“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是指由年轻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并将服务时长换算成时间币存入“时间银行”,待自己需要时再取出兑换他人为自己服务的养老模式。1998年我国引入“时间银行”,2018年将其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图示意1998~2020年我国“时间银行”的发展过程及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我国引入“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初衷是为了( )A. 充实老人退休生活 B. 缓解人口老龄化C. 减轻社会养老压力 D. 发挥老年人余热2. 导致我国“时间银行”城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家庭人口规模C. 邻里之间关系 D. 公众接受程度【答案】1. C 2. B【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口平均年龄越来越大,社会养老压力大,“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通过年轻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并将服务时长换算成时间币存入“时间银行”,待自己需要时再取出兑换他人为自己服务的这种养老模式,有利于减轻我国社会养老压力,C正确。“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并不是为了丰富充实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主要由年轻人和低龄老年人参与,A错误。“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B错误。“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并不是为了发挥老年人余热,而是为了让老年人老了有人帮忙养老,D错误。故选 C。2题详解】农村的出生率较高,家庭人口的规模较大,对时间银行的需求较低,B正确。经济发展水平和公众接受程度对时间银行的影响较小,A、D错误。乡村居民邻里关系应该比城镇好,但也不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B。【点睛】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2022年5月30日,浙江温岭江厦潮光互补智能电站(左图)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依托我国最大的温岭江厦潮汐发电站(右图),施工带位于水深仅为0.6~1米深的滩涂地带,施工人员在2000亩水面上安装18.5万块光伏发电组件,采用船只作业,建设初期每日施工窗口期仅为3个小时。该电站是我国首座潮光互补型发电站,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利用再上新台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与图中A地相比,江厦潮汐发电站选址在B地的主要原因是B地( )A. 海湾封闭,适宜存水 B. 受冬季风影响小C. 海湾较窄,工程量小 D. 浅海滩涂面积大4. 该光伏电站建设初期每日施工窗口期较短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水腐蚀性强 B. 材料运输困难 C. 台风灾害多发 D. 夏季降水集中5. 下列时间中,浙江温岭江厦潮光互补智能电站发电量最大的是( )A. 3月 B. 6月 C. 8月 D. 11月【答案】3. C 4. B 5. C【解析】【3题详解】如图示B地与A地相比海岸更狭窄,建潮汐发电站工程量更小,相对成本更低,C正确;A地与B地的海湾都较封闭,两地差别不大,A错误;B地纬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应比A地大,B错误。潮汐发电站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不是浅海滩涂面积,D错误。故选C。【4题详解】施工带位于水深仅为0.6~1米深的滩涂地带,在这部分浅水区域建设光伏电站既不利于水运(水很浅),又不利于陆地运输,所以在运输材料时非常困难,故此导致每日的施工时间较短,B正确;光伏电站建设在海水较浅的滩涂地区,且在海面上,受海水腐蚀性影响较小,A错误;本题并没有光伏电站建设初期的相关时间,不能判断是否是在夏季和台风多发季节,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潮汐能主要是由月球、太阳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效应所造成的,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相对较为稳定,所以潮光互补智能电站发电量最大的月份应主要考虑当地太阳辐射最为充足的时期,每年8月浙江多伏旱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且8月时为夏季浙江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所以推断潮光互补智能电站发电量最大的是8月,C正确;6月虽然温岭的太阳高度比8月大,但6月当地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较少,B错误;3月和11月太阳高度远小于8月,太阳辐射较少,AD错误。故选C。【点睛】潮汐发电的工作原理与一般水力发电的原理是相近的,即在河口或海湾筑一条大坝,以形成天然水库,水轮发电机组就装在拦海大坝里。由于海水潮汐的水位差远低于一般水电站的水位差,所以潮汐电站应采用低水头、大流量的水轮发电机组。卡帕多西亚位于土耳其中部,地质历史时期火山大规模爆发,厚厚的火山灰散落在地表,层层堆积固结形成凝灰岩。凝灰岩内部存在岩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塔状的“精灵烟囱”地貌景观。下图为“精灵烟囱”地貌演变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根据③阶段“精灵烟囱”的形态判断( )A. b岩层岩性坚硬,对a岩层起支撑作用 B. a岩层岩性松软,外力侵蚀速度快C. a岩层岩性坚硬,对b岩层起保护作用 D. b岩层岩性松软,内力断裂成塔状7. 阶段④侵蚀速度急剧加快的主导因素是( )A. 人为破坏 B. 河水流速 C. 重力崩塌 D. 岩性差异【答案】6. C 7. D【解析】【6题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凝灰岩内部存在岩性差异,且图中可以看出,上部的a层岩石形态保存较好,说明岩性坚硬;下部的b层岩石形态变化较大,说明岩性松软,外力侵蚀速度快,AB错误。上层岩石可对下层岩石起保护作用,C正确。b岩层岩性松软,由于外力侵蚀成塔状,D错误。故选C。【7题详解】读图可知,④阶段顶部的a岩层已经被侵蚀完了,对下层岩石没有保护作用,故b的侵蚀速度会加快,这是由上下两层的岩性差异造成的,D项正确;与人为破坏、河水流速、重力崩塌关系不大,ABC项错误。故选D。【点睛】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岩浆岩:构造特征: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水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冷凝特征: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沉积岩:层理构造显著,常含古代生物遗迹,即生物化石。变质岩: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可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等,如花岗片麻岩;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WH酒店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国际连锁酒店,母国为美国,是跨国数量最多的酒店之一。其跨国扩张发展历程,可对我国本土酒店集团的跨国扩张提供借鉴。下表示意WH酒店2003~2016年海外区位布局核心区部分国家集聚力指数的变化(注:核心区是指酒店数量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腹地是指核心区之外的酒店分布国家和地区。集聚力指数为核心区与腹地之间人均酒店数量的比值,该值上升,表明核心区处于酒店数量快速增长阶段;反之,则表明酒店开始向腹地扩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年份 2003年2007年2012年2016年中国0.223*0.225*0.312*0.377*英国27.192*12.423*8376*6.228*德国11.245*5.504*2.974*3.012*印度00530.0460.0810.143*法国0.9011.8472.3102.335*全球核心区2.9811.7332.4121.407注:标*表示当年为核心区国家。8. 2003~2016年WH酒店在海外的分布格局( )A. 呈现向核心区集聚趋势 B. 扩大了在英德的规模C. 是现向腹地扩散的趋势 D. 缩小了在印法的规模9. 中国是WH酒店进行扩张非常迅速且坚决的国家之一,主要得益于中国( )A. 市场需求较大 B. 本土酒店数量较少C. 基础设施完善 D. 酒店产业发展迅速【答案】8. C 9. A【解析】【8题详解】依据材料信息“集聚力指数为核心区与腹地之间人均酒店数量的比值,该值上升,表明核心区处于酒店数量快速增长阶段;反之,则表明酒店开始向腹地扩散”结合表中数据可知,2003~2016年WH酒店在全球核心区集聚力指数呈下降的趋势,结合题干可推知,核心区的WH酒店集聚力处于辐射发展阶段,空间分布向腹地扩散,A错误,C正确;2003~2016年,WH酒店核心区集聚指数在英德呈减少趋势、在印法呈增长趋势,说明在发展过程中,WH酒店压缩了在英德的规模,扩大了在印法的规模,BD错误。故选C。【9题详解】WH酒店是国际知名的连锁酒店,酒店知名度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数量众多的来华投资企业,对国际连锁酒店需求量大。故市场需求大使中国成为WH酒店进行扩张非常迅速且坚决的国家之一,A正确;基础设施完善、酒店产业发展迅速对其影响相对较小,CD错误;中国本土酒店数量并不少,且本土酒店数量与该国际酒店在中国布局相关性较小,B错误。故选A。【点睛】服务业的区位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集聚等因素。年轮指数是树木年轮实际宽度值与期望值之比,其大小变化可以记录树木径向生长。某地位于川西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地带,岷江冷杉是主要建群树种之一,红杉常在冷杉林上部边缘形成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但降水的变化并不明显。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对岷江冷杉和红杉径向生长的影响不同,图示意岷江冷杉、红杉的年轮指数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2011--2019年红杉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而冷杉生长良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与秋季平均气温相关性显著,主要是因为秋季温暖的年份( )A. 病虫害减少 B. 有机质消耗减少 C. 生长季延长 D. 土壤含水量增加11. 推测该地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 光照 B. 热量 C. 水分 D. 土壤12. 按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当地最可能出现( )A. 林线下降 B. 红杉林树木密度增加C. 雪线下降 D. 冷杉林木蓄积量增加【答案】10. C 11. C 12. D【解析】【10题详解】秋季温暖,易滋生病虫害,A错误;秋季温暖,冷杉呼吸作用强,新陈代谢快,有机质消耗增多,B错误;秋季温暖,生长季延长,冷杉积累有机物较多,径向生长快,年轮指数高,C正确;秋季降水和冰雪融水少,气候变得温暖后,蒸发更多,土壤含水量减少,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红杉位于当地亚高山地带上部,随着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降水变化并不明显,光照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红杉出现生长衰退,说明光照不是影响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A错误;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但红杉出现生长衰退,说明热量不是影响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B错误;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亚高山上部土壤水分蒸发增多,水分条件变差,影响红杉生长,导致衰退,C正确;材料没有关于土壤深厚程度、肥力相关的信息,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林线是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红杉是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故当地林线应指的是冷杉的分布上限,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11~2019年冷杉生长良好,故按照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林线分布海拔可能会上升,A错误;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红杉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而冷杉生长良好,故红杉林树木密度会下降,冷杉林木蓄积量增加,B错误,D正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消融加剧,降水量变化不大,夏季0℃等温线海拔升高,雪线上升,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同的热量和降水及其组合状况、风向、光照等都会影响植被的种类特点。山地的海拔越高,垂直结构越复杂,植被种类越多。阴坡、阳坡的热量条件不同,迎风坡、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都会导致植被的生长状况不同。根据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层薄厚等可判断植被生长情况。水源条件好,植被生长好;水文条件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进而影响植被。呼伦湖(左图)为内蒙古地区最大湖泊,受湖泊自身特征和区域内气象因素等影响,呼伦湖不同部位冰情复杂。在呼伦湖湖冰冻结消融过程中,湖泊南部是最早开始结冰的区域。右图为呼伦湖封冻期与气温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 呼伦湖南部水域结冰最早的原因最可能是( )A. 湖泊盐度较低 B. 湖泊深度较大 C. 湖泊水域封闭 D. 纬度位置较高14. 受大风天气影响,呼伦湖融冰最早的区域是( )A. 西南部湖区 B. 西北部湖区 C. 东南部湖区 D. 东北部湖区15. 呼伦湖封冻期( )A. 长短与同时段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B. 累积负积温高,结冰早C. 累积负积温低,封冻时间长 D. 同时段平均气温和累积负积温呈负相关【答案】13. C 14. B 15. C【解析】【13题详解】由图文资料可知,南部地区无河流注入,湖泊盐度相对高,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湖泊深度,B错误;湖区冬季大风天气较多且以西北风为主,导致呼伦湖西北岸一带在初冰期刚结的冰被风吹到东南岸并大量累积,所以湖东南岸较西北岸结冰早;呼伦湖南部湖泊水域面积较小,轮廓封闭,“南部较浅",为浅水湖湾,所以南部湖水储热较少,受陆地降温快的影响大,南部湖水降温冷却快,开始结冰的时间较早。C正确;南部地区纬度较低,D错误。故选C 。
【14题详解】从风速上分析,强风对湖冰冰情造成影响的主要是风速较大时会加快湖面空气流通,在融冰期间,强风天气会加大湖面的风浪,冰会因风浪冲击作用而破裂成块,使开始融化的湖冰破碎,加快融化速率;大风天气使得开始融化的湖冰更加脆弱,会被风吹散吹乱并形成较多较大的冰面裂缝,从而加快了湖冰的消融速率。在融冰期由于西北风的影响,使得西北岸的融化破碎的冰块被风吹到东南岸并大量累积,使东岸的冰融化则相对较慢。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由图文资料可知呼伦湖封冻期长短与同时段平均气温呈负相关,A错误;冬季气温初始降温早,结冰早,与累积负积温关系不大,B错误;累积负积温低,说明低温期延续时间长,有利于封冻,封冻时间长,C正确;读图可知同时段平均气温和累积负积温呈正相关,D错误。故选C。【点睛】湖水的结冰一般影响因素:温度、盐度、水量、风速、地形、地质条件(地热)。二、非选择题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巴渝(重庆)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且大体分为两类:低山丘陵区坡度较缓(≤5°),中高山沟谷区山高谷深,坡度较陡(≥10°)。全区年均降水量1000~1350mm,集中在夏秋两季且多为大雨、暴雨,冬春两季降水较少。材料2、为适应当地地形水文条件,巴渝地区80%的耕地被开垦为梯田,并逐渐形成了以“囤水田”为核心的梯田水利系统——即利用梯田高处的天然洼地进行蓄水,并配合田埂的打开与关闭,形成天然的排蓄灌溉系统(见图1)。同时为了满足生产效能、生活安全以及生态持续的要求,巴渝地区的人居景观也表现出了与地形相契合的布局特点。图2分别示意了低山丘陵区和中高山沟谷区“田、居、林”的布局情况。(1)列举巴渝地区种植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2)试说明不同季节利用梯田水利系统进行排、蓄、灌溉的过程。(3)分别归纳低山丘陵区和中高山沟谷区梯田与民居分布坡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答案】(1)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坡度大,易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易受山洪(洪涝)和春旱(干旱)等气象灾害影响。 (2)夏季打开田埂使囤水田与梯田同时排水,利用了梯田地势逐级消洪滞蓄,防止洪涝灾害;秋冬关闭田埂,使囤水田和梯田蓄水沤肥;春季利用高地囤水田对低地梯田进行自流灌溉。 (3)低山丘陵区:田缓居陡,原因是地势总体坡度不大,建设难度和洪涝隐患相对较小,为保证产量(或经济效益出发)将梯田面积最大化。中高山沟谷区:田陡居缓,原因是地势总体坡度大,洪旱隐患更大,为保障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将民居建设在梯田间相对平缓的区域。【解析】【分析】本题以巴渝地区梯田水利系统设置问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分析,巴渝(重庆)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主,地势起伏大,坡度大,耕地面积有限,而且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全区年均降水量1000~1350mm,集中在夏秋两季且多为大雨、暴雨”,降水季节差异大,易发生旱涝灾害;土层浅薄,土壤比较贫瘠;山区灌溉水源比较缺乏等。【小问2详解】结合材料分析,该梯田系统“利用梯田高处的天然洼地进行蓄水,并配合田埂的打开与关闭,形成天然的排蓄灌溉系统”,且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季,可知夏季时需打开田埂使囤水田与梯田同时排水,利用地势逐级消纳洪水,防止洪涝灾害;秋冬季节降水少,应关闭田埂,使囤水田和梯田进行蓄水,还可以起到沤肥的作用;春季作物播种期利用高地的囤水田对地势较低的梯田进行灌溉。【小问3详解】读图2分析,低山丘陵区梯田处坡度缓,居民区坡度陡,因为该地区总体坡度较缓,建设难度和排涝隐患相对较小,在地势平缓处修建梯田有利于保证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中高山沟谷区梯田处坡度陡,居民区坡度缓,且梯田分布在居民区两侧,因为该地区总体坡度较大,洪涝和干旱的隐患更大,为降低建设难度,保证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及便利性,居民区建设在梯田间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的理想档案。泥炭层由泥炭和少量泥沙构成。泥炭是沼泽形成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物质主要是沼泽生物残体。泥炭腐殖质数量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动能力,可用于指示古气候。下表示意两类区域泥炭的相关资料。分类甲区泥炭乙区泥炭地点长白山哈尼青藏高原红原湖北神农架福建天湖山地面高程/m882-90034661700-17601180年均降水量/mm743.3753.01528.41800.0年均气温/℃3.031.107.415.80指示作用腐殖质数量多,指示气候暖湿腐殖质数量少,指示气候暖湿微生物活动能力土温20℃~30℃、湿度60%-80%时,微生物活动能力最强;水热状况距此范围越远,微生物活动能力越弱。 (1)推测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理想档案的原因。(2)同为指示气候暖湿,甲、乙区泥炭腐殖质数量趋势相反。对此进行解释。【答案】(1)(与其他陆地沉积物相比,)高海拔盆地泥炭层的成分结构、厚薄等对气候敏感;(与低地泥炭层相比,)形成高海拔盆地泥炭层的(有机残体数量、土温、湿度等)条件受人类活动影响弱,泥炭层受人类活动破坏小(或泥炭层连续、完整);(与平地泥炭层相比,)高海拔盆地泥炭沉积速率快(更能反映小尺度古气候变化)。 (2)甲区基础温度低、湿度低;沼泽生物量增加,提供的有机体残体增多;微生物活动能力增强,腐殖质数量增加。 乙类基础温度高、湿度大;气候趋于暖湿,土温、湿度超出微生物活动能力最强范围;微生物活动能力变弱,有机残体分解减慢,腐殖质数量趋少。(甲、乙选择其中一个分析即可)【解析】【分析】本题以高海拔盆地泥炭层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涉及高海拔泥炭层被誉为理想档案的原因、气候与腐殖质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对区域的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的理想档案,原因在于,高海拔泥炭层所在地区,人口稀少,形成泥炭层期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泥炭层形成后人类破坏少,泥炭层完整度高;高海拔泥炭层的成分结构、厚薄等对气候较为敏感,对气候变化的反映较明显;同时,高海拔盆地泥炭呈沉积速率较快,能够更好的反映小尺度古气候的变化。【小问2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甲区泥炭分布在高纬或高海拔地区,基础温度低、湿度低,甲区腐殖质数量多,说明该地区古气候温暖湿润,沼泽生物生长旺盛,提供的有机残体多,微生物较为活跃对有机质分解快,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多;乙区泥炭分布纬度相对较低,基础温度更高、湿度更大。乙区腐殖质数量少,说明该地区古气候温暖湿润,虽然植被生长旺盛,但因纬度低,温度和湿度超过微生物活动能力范围,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残体分解速度减慢,腐殖质数量少。18.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传统网箱养殖是利用固定平台把养殖箱体降到水下一定深度进行养殖。2022年1月智慧养殖平台“国信一号”于青岛出坞下水,以“船载舱养”方式集养殖、加工、运输于一体,根据鱼类生长特性,结合海洋环境自航转场,模拟鱼类迁徙路径,使鱼类近野生环境生长。左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材料二 海洋塑造了众多海岸地貌,同时海洋灾害也威胁着沿海地区的发展。据统计,1950~2000年的17次特大风暴潮大多发生在天文大潮期间。右图为50年间渤海莱州湾温带风暴潮发生的月份分布图。 (1)与传统网箱养殖相比,分析“船载舱养”模式的优点。(2)说出温带风暴潮在莱州湾沿岸发生频次最高的季节并分析原因。【答案】(1)船载式可躲避台风等自然灾害,养殖风险下降;鱼类生存环境舒适,成活率更高;生长速度快,收获批次多;接近野生环境生长,口感更好,市场竞争力强;在养殖船上即可加工,海产品更为新鲜。(任答3点) (2)季节:秋季。成因:渤海沿岸秋季多大风天气且以偏北风为主;莱州湾海域向北开口;天文大潮期间,加剧风暴潮。【解析】【分析】本题以船载舱养和莱州湾温带风暴潮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以及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传统网箱养殖是利用固定平台把养殖箱体降到水下一定深度进行养殖”可知,网箱养殖利用了海洋空间资源。由材料“结合海洋环境自航转场”结合海洋环境可知,船载式可躲避台风等自然灾害,养殖风险下降;由材料“根据鱼类生长特性”和“模拟鱼类迁徙路径,使鱼类近野生环境生长”可知,“船载舱养”模式使鱼类生存环境舒适,成活率更高;生长速度快,收获批次多,经济效益提高;接近野生环境生长,口感更好,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结合材料“集养殖、加工、运输于一体”可知,“船载舱养”模式在养殖船上即可加工,海产品更为新鲜。【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渤海莱州湾温带风暴潮次数最多的月份在11月,即秋季。风暴潮指沿岸海水的异常涨落,主要受强风等因素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渤海沿岸秋季多大风天气且以偏北风为主;莱州湾海域向北开口,偏北风形成的海浪不断涌入,随着海域空间变小,水位不断上升,形成风暴潮;且在秋季的天文大潮期间,在潮汐的影响下,加剧风暴潮,使秋季成为温带风暴潮在莱州湾沿岸发生频次最高的季节。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积雪覆盖率指的是积雪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川西高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区域内地形复杂,多高原高山。川西高原夏季受东亚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共同影响,而冬季主要受西风环流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暖造成的川西高原积雪覆盖率的变化对自身存在正反馈,即该积雪覆盖率变化造成的环境变化会加大自身的变化幅度。下图示意川西高原冬夏各坡向积雪覆盖频率分布特征(下左图)及川西高原近20年冬夏积雪覆盖率年变化及线性趋势(右图)。(1)指出川西高原南北坡积雪覆盖率差值大小的冬夏季节差异,并简述产生原因。(2)研究发现川西高原夏季北坡积雪覆盖率年际波动幅度比冬季北坡与夏季南坡更小,请分别作出合理解释。(3)从大气受热过程和水循环角度分析川西高原积雪覆盖率整体变化对自身的反馈作用过程。【答案】(1)差异:冬季差值大,夏季差值小。原因:冬季南坡为阳坡,气温高,积雪大量融化,北坡为阴坡,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形成较大的积雪覆盖率差值;夏季南坡受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影响,湿度较大,降雪增多,与北坡积雪覆盖率的差值减小。 (2)夏季北坡与冬季北坡相比,气温高,大量积雪融化,保留永久性冰川积雪,性质稳定;夏季北坡与夏季南坡相比,受季风影响较小,降雪量稳定。 (3)积雪覆盖率减小,减弱了积雪反射,增大地面辐射,使大气升温,加剧积雪融化;积雪融化形成地表径流,侵蚀周边积雪;地表径流蒸发,增大降水量,降水侵蚀川西高原积雪,从而进一步减小积雪覆盖率。【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川西高原冬夏各坡向积雪覆盖频率分布特征”和“川西高原近20年冬夏积雪覆盖率年变化及线性趋势”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积雪覆盖的季节差异、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高原积雪的影响、大气受热过程、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川西高原南北坡积雪覆盖率差值冬季大,夏季小,其原因可从积雪的形成与融化的季节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川西高原夏季受东亚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共同影响,而冬季主要受西风环流影响”可知,冬季受西风环流影响,降雪少,主要考虑积雪融化,冬季南坡为阳坡,气温高,积雪大量融化,北坡为阴坡,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形成较大的积雪覆盖率差值;夏季南坡受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影响,湿度较大,降雪增多,与北坡积雪覆盖率的差值减小。【小问2详解】本小题可从南北坡积雪的形成与融化的冬夏季节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夏季北坡与冬季北坡相比,气温高,大量积雪融化,保留永久性冰川积雪,性质稳定,积雪覆盖率年际波动幅度小。由材料“川西高原夏季受东亚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共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均为偏南风,季风强度年际变化大,夏季北坡与夏季南坡相比,受季风影响较小,降雪量稳定,积雪覆盖率年际波动幅度小。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气候变暖造成的川西高原积雪覆盖率的变化对自身存在正反馈,即积雪覆盖率变化造成的环境变化会加大自身的变化幅度”可知,积雪消融减少后,造成的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剧积雪消融。大气受热过程角度主要指积雪消融后,可能会导致当地气温进一步升高,由所学知识可知,积雪覆盖率减小后,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使大气升温,加剧积雪融化。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积雪融化形成的地表径流会侵蚀周边积雪;地表径流蒸发后,会增加当地降水量,降水侵蚀川西高原积雪,从而进一步减少积雪覆盖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三学业仿真模拟地理试题(三)含解析,共17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三学业仿真模拟地理试题(一)含解析,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