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 分式15.3 分式方程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第十五章 分式
15.3 分式方程
第1课时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知道分式方程的意义,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 了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 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第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正确、完整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探索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产生增根的原因.
五、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直尺等。
学生:三角尺、练习本、铅笔、圆珠笔或钢笔。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服装,乙每天比甲多加工1件,已知乙加工24件服装所用时间与甲加工20件服装所用时间相同.甲每天加工多少件服装?
解:设甲每天加工x件服装,根据题意,得
=
这样的方程与以前学过的方程一样吗?(出示课件2)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探究分式方程的概念
教师问1: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km/h,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90 km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km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解:设江水的流速为 v km/h,根据题意,得
=
教师问2:为了帮助遭受地震的灾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那么x满足怎样的方程?
学生回答:=.
观察我们得到两个方程:=,=.
教师问3: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方程吗?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问4:以前我们学过什么方程?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以前学过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如x-1=3,x+y=7等.
教师问5:仔细观察这两个方程,未知数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分母中都含有未知数.
教师问6:以前学过的方程与上面刚得到的两个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以前学过的都是整式方程,里面没有分式,而刚才的两个方程都含分式,且有未知数处在分母的位置上.
教师问7:方程 与上面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出示课件4)
学生回答:分母中都含有未知数.
教师问8:你能尝试给它一个名字吗?说一说命名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回答:分式方程.
教师问9:为什么叫做分式方程呢?
学生回答:因为它里面含有分式.
教师问10:方程x+(x+1)=是不是分式方程?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它不含分式,分母中没有未知数.
教师问11:你能归纳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吗?
学生回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5)
分式方程的概念: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的特征: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注意: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它们的未知数不在分母中.
2.师生互动,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师讲解:分式方程和我们以前研究的一(二)元一次方程一样能刻画现实世界,是一种反映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但它从形式上又与它们不同: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要使上述2个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则必须想方设法解出所列的分式方程.那么如何解分式方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师问12:你会解分式方程:(1)=;(2)=.
学生回答:不会解这两个方程》
教师问13:为了解决本问题,请同学们先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回顾一下一元一次方程是怎么去分母的?
学生回答:方程的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
教师问14:从中能否得到一点启发?
学生回答:分式方程的两边也乘以最简公分母.
教师问15:我们可以试解方程+=2.
学生回答:解:方程两边同乘以6得:3(3x-1)+2(5x+2)=6×2
去括号得:9x-3+10x+4=12
移项得:9x+10x=12+3-4
合并同类项得:19x=11
系数化为1得:x=
教师问16:能不能效仿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想办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呢?
学生回答:
解:(1)=
方程两边同乘以(30+v)(30-v)得:90(30-v)=60(30+v).
去括号得:2700-90v=1800+60v
移项得:-90v-60v=1800-2700
合并同类项得:-150v=-900
系数化为1得:v=6
解:(2)=.
方程两边同乘以(x+20)x得:4800(x+20)=5000x.
去括号得:4800x+96000=5000x
移项得:4800x-5000x=-96000
合并同类项得:-200x=-96000
系数化为1得:x=480
教师问17:怎样去分母?
学生回答:方程的两边乘以最简公分母.
教师问18: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呢?
学生回答:把分母相乘即可.
教师问19:下边方程的公分母是多少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12(x-3)2
教师问20:由此我们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呢?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1)定系数:找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定相同因式:相同因式取指数较大的因式;(3)定单独因式:单独的因式作为公分母的一个因式.
教师问21: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出示课件8)
学生回答:等式的基本性质.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9)
(1)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通过去分母就化为整式方程了.
(2)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在方程两边都乘同一个式子——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
教师问22:你得到的解v=6是分式方程的解吗?(出示课件11)
学生回答:检验:把v=6代入分式方程得: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所以v=6是原方程的解.
教师问23:试一试:解方程=.(出示课件12)
学生回答:方程两边同乘以(x+1)(x-1),约去分母,得
x+1=2.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
教师问24:x=1真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吗?
学生通过代回发现:x=1时,原方程的分母为0,分式根本没有意义.
学生产生困惑并且问:问题出在哪里?
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问题只能出现在“去分母”这一步,其他步骤一点问题都没有.师捕住时机,提出问题2.
教师问25:同样是分式方程,前面解的两个方程为什么没有碰到这样的麻烦?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什么也没有这些麻烦?具体一些,就是为什么=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90(30-v)=60(30+v)的解就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而=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x+1=2的解却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呢?(出示课件13)
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
因为在去分母时,两边乘了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是否为零是事先不知道的,我们实际上是假定不为零来操作的,而第一个方程化整后的解不能使“(30+v)(30-v)”等于零,避开了麻烦,而=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恰好使得两边乘的整式“(x+1)(x-1)”等于零,这样就扩大了未知数的范围,以致出现分母为零的现象,因此x=1只是化整后整式方程的解,而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所以原方程无解.整式方程在去分母时,两边乘以的数是否为零一目了然,自然不会遇到以上的麻烦.由此得出结论,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
总结点拨:
原因:
在去分母的过程中,对原分式方程进行了变形,而这种变形是否引起分式方程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所乘的最简公分母是否为0.
教师问26:解分式方程,如何检验?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方法一:和整式方程的检验一样,将去分母后获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端,看它们是否相等.
方法二: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教师问27:回顾解分式方程 与 =的过程,你能概括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步骤吗?解分式方程应该注意什么?(出示课件15)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基本思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一般步骤:
(1)去分母;(2)解整式方程;(3)检验.
注意:由于去分母后解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所以需要检验.
例1:解下列方程:(出示课件17)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解:方程的两边同乘以x(x–2),
得2x=3x–6
解得:x=6
检验:当x=6时,x(x–2)≠0.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6.
例2:解方程:(出示课件19)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解:方程两边同乘(x-1)(x+2)
得 x(x+2)-(x-1)(x+2) =3.
化简,得x+2 =3.
解得 x =1.
检验:当 x =1时,(x-1)(x+2) =0,
因此x =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20)
解分式方程的思路: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必须舍去.
4.写出原方程的解.
简记:一化二解三检验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23)
易错易混点拨:
(1)去分母时,原方程的整式部分漏乘.
(2)约去分母后,分子是多项式时, 没有添括号.(因分数线有括号的作用)
(3)把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后的值为0,不舍掉.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5-29)
1.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1的解为x=2,则m的值为( )
A.5 B.4 C.3 D.2
2.方程=的解为( )
A. x=-1 B.x=0 C. x= D.x=
3. 已知关于x的方程 有增根,求该方程的增根和k的值.
4. 解方程:
参考答案:
1.B
2.D
3. 解:去分母,得3x+3–(x–1)=x2+kx,
整理,得x2+(k–2)x–4=0.
因为有增根,所以增根为x=0或x=1.
当x=0时,代入方程得–4=0,所以x=0不是方程的增根;
当x=1时,代入方程,得k=5,所以k=5时,方程有增根x=1.
4. 解:方程可化为:
得
解得x=–3,
经检验:x=–3是原方程的根.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1.分式方程的定义.
2.(1)基本思想: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2)基本方法:方程两边乘以最简公分母.
(3)基本步骤:①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②解这个整式方程;③检验.
3.此类分式方程要么有一解,要么无解,两种可能.
(五)课前预习
预习下节课(15.3)152页到153页的相关内容。
了解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七、课后作业
1、教材152页练习1,2
2、解方程:(1)=-;
(2)-=.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内容是分式方程的定义和简单分式方程的解法,在教学中应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几个方法,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会提到,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利用小组互查互助,体现学习的主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 本设计首先创设出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括分式方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以及分式方程解法的过程,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根的合理性.
数学人教版15.3 分式方程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版15.3 分式方程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5.3 分式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5.3 分式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 分式15.3 分式方程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 分式15.3 分式方程第1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