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45513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45513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45513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教案
展开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燃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CO的产生及其危害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药品及仪器:蜡烛、玻璃片、手帕、酒精灯、坩埚钳、95%的酒精、水、量筒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 【展示】展示课件。 【讲述】同学们对燃烧一定不陌生,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但是你知道吗?燃烧也需要条件。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PPT,分析M博士花棚着火的原因,思考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 【过渡】可能现在同学们还一头雾水,没有关系,学完这节课你的疑问就会有答案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 阅读PPT,讨论并分析。 | 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兴趣。 |
环节二 新课讲解 | 一、 燃烧的条件 【展示】展示PPT第4页。 【讲述】说到燃烧,可能大多数同学想到的是火,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过渡】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关于燃烧的事例你知道多少呢? 【布置任务】你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事例填写在表中,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现在请一名同学代表说说你们组的情况。 【展示】展示PPT第5页。 【总结】在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燃烧的事例,这是老师整理的燃烧的事例及伴随的现象。通过燃烧的事例我们总结出燃烧的特征为发光、放热、生成新物质。 【过渡】现在你能总结燃烧的定义了吗? 【讲述】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吗?比如这些物质都能燃烧吗? 【图片展示】火柴、石头、木材、泥土。 【总结】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发现火柴、木柴可以燃烧,而石头和泥土不能燃烧。 【讲述】我们将能够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过渡】由此可见,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呢?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能燃烧?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小蜡烛能长时间持续燃烧吗?为什么?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温度达到所需的最低温度就能燃烧;当用玻璃杯罩住燃烧的蜡烛后,过一段时间后,蜡烛会熄灭,因为蜡烛燃烧会消耗玻璃杯内的氧气。这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的方式?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火柴、蜡烛、木条和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点燃它们的方式有什么差异?“点燃”在引发燃烧中起了什么作用?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火柴、木条、蜡烛和煤等物品进行小组实验后回答刚才的问题。 【交流讨论】现在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火柴最容易被点燃,点燃火柴只需摩擦;点燃蜡烛需要明火;点燃木条需要持续加热;点燃煤需要更高的温度。“点燃”在引发燃烧中的作用是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最低温度。现在我们已经得出了物质燃烧的第二个条件——必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提问】现在你能总结燃烧的条件了吗? 【总结】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提示】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条件必需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追问】现在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火柴只需摩擦就能点燃,而木条需要持续加热呢? 【展示】展示PPT第11页。 【讲述】这和物质的着火点有关,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下面列出了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过渡】相信同学们都喜欢看魔术,现在老师也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演示】演示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提问】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浸透酒精的手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总结】火焰熄灭后,手绢没有发生变化。因为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绢上的水吸收,水变成水蒸气带走大量的热,使手绢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手绢没有被烧坏。这个实例也说明了燃烧必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
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交流讨论
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根据经验试着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
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通过介绍生活中常见可以燃烧的物质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物质具有可燃性。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通过追问培养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出物质着火点不同。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
二、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过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燃烧时氧气充足或不充足,产物是不同的。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展示】展示表格。 【总结】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当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提示】生活中大多数燃料都是含碳、氢元素的可燃物,当含碳、氢元素可燃物完全燃烧时,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微小的炭黑颗粒等。 【过渡】燃料不完全燃烧都生成了一氧化碳,那一氧化碳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展示】展示PPT第15页。 【讲述】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剧毒的气体,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的略小。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打开窗户进行通风,并将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严重者应立即送往医院。 【展示】展示PPT第16页。 【讲述】一氧化碳虽然有毒,对环境有污染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面。由于它具有可燃性,通常可被用于做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CO;同时它还具有还原性,还能将铁矿石的铁还原出来。这部分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学习。 【过渡】如果燃料不充分燃烧,不但会造成浪费燃料,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那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燃料充分燃烧呢?让我们从身边的实例找找答案吧。 【交流讨论】在液化气灶、煤炉等燃具都留有空气进口,且空气进口大小可调节;学校、工厂等单位使用的锅炉要用风机鼓风,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总结】液化气灶、煤炉等留有的空气进口、学校、工厂使用锅炉要用鼓风机,都是保证氧气充足,使燃料充分燃烧。 【展示】展示PPT第18页。 【讲述】用鼓风机鼓风,调大进风口都是通过增大氧气浓度促进可燃物燃烧。促进可燃物燃烧的另一种方法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一些,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就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完全燃烧能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还能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交流讨论】现在请同学们回忆课程开始柯南博士遇到的问题,在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后,你能解开M博士花棚着火的谜团了吗? 【总结】M博士温室起火的原因与温室的结构和天气有关,因为温室的屋顶有凹陷,昨夜的雨水积于此,形成了凸透镜,使太阳光发生折射会聚形成焦点,温度达到了温室中枯草的着火点,从而引发火灾,枯草本身就是可燃物。 | 阅读课本,填写表格。
倾听理解并记忆。
倾听理解。
倾听、理解。
交流讨论得出答案。
观察实验,并写出实验现象。 |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讲述让学生记忆并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及造成人中毒的原因和中毒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一氧化碳。
联系生活,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环节三拓展延伸 | 【展示】古代黑科技——火折子 | 观看,倾听,记录 | 拓展学生的学科素和知识面。 |
随堂作业 | PPT展示 | 做题 |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
环节四 课堂小结 | 展示PPT24页。 | 倾听并理解。 |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1课时
一、燃烧
1.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物质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与氧接触;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二、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
碳+氧气(充足) 二氧化碳
C O2 CO2
不完全燃烧:
碳+氧气(不充足)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有剧毒,密度比空气的大,难溶于水)
C O2 CO
化学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