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最新同步示范课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3.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和步骤。难点: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三、教学准备相关PPT和相关视频。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播放视频《长征7号火箭发射》。【讲述】火箭发射需要燃料和助燃剂。如果火箭用氢气做燃料,而你是火箭发动机设计师,火箭助推上升时,需要燃烧氢气200 kg,你会在火箭助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氧气使之完全燃烧,800 kg氧气行吗?为什么?【展示】展示PPT第4页。【过渡】如何根据氢气的质量确定氧气的质量呢?这就需要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了,今天我们就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倾听思考利用火箭发射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环节二新课讲解 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过渡】化学方程式除了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展示】展示化学方程式:2H2+O22H2O。【提问】请你说出该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哪些反应事实?它能体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吗?【组织活动】请同学们计算上述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展示】展示PPT第5页。【总结】由此我们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反应条件及生成物。量的方面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物质间的质量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乘积之比。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即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布置任务】同学们,请你写出2H2OH2↑ + O2↑所表示的意义。 计算并回答方程式的有意义: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其分子个数比为2∶1∶2。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的 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H2、O2、H2O的质量比1∶8∶9。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归纳总结,实现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者的转变,让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帮助学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梳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展示】展示PPT第8页。【布置任务】既然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那请你思考并填写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个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总结】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一个定值。在化学方程式中,只要知道一种物质的质量,就可以算出其他物质的质量。例如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生成物的质量,还可以根据生成物的质量求出反应物的质量。【过渡】那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呢,有什么依据呢?【展示】展示PPT第9页。【讲述】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基本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还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关系。【展示】展示PPT第10页。【讲述】这道题是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来求反应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解题步骤(边播放动画,边讲解)。解:设需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 + 2HClCaCl2 + H2O +CO2↑ 100 44x 8.8 g 100∶44 = x∶8.8 g x=20 g答:至少需碳酸钙20 g。【交流讨论】根据刚才例题的学习,你能总结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吗?【总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2)写: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标: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4)列: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比例关系;(5)答:计算x,并作答。【展示】展示PPT第12页。【讲述】刚才同学们总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1)设未知量x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换算一致才能计算。(2)书写方程式时一定要注意配平,还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沉淀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也是要扣分的。(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的化学式下边,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面。(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中的是横列,也可纵列,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题中有时候所给的数据回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提示】需要注意的是计算结果的小数位的保留按题中的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过渡】依据化学式可以计算一定量的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含量。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确定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计算有关物质的质量。【展示】展示PPT第13页。【讲述】例如在解答“电解10 t氧化铝最多可产生多少吨铝”的问题时,甲、乙两同学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展示】展示两种解法:
解一:设铝的质量为x。2Al2O3 4Al+3O2↑204 10810 t x 答:最多可产生5.3 t铝。解二:已知电解过程中,氧化铝中的铝元素全部转化为单质铝。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 t氧化铝中含铝的质量:10 t ×53.0%=5.3 t。答:最多可产生5.3 t铝。【布置任务】请你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依据有何不同,为什么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总结】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解一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解二为根据化学式计算。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答案一致。因为电解Al2O3时, Al2O3铝中元素全部转化为产物Al,所以生产的Al的质量实际上就是Al2O3中铝元素的质量。【过渡】利用化学方程式,还可以根据反应物的质量计算生成物的质量。如:加热分解6.3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展示】展示PPT第17页。【讲述】依据“设、写、标、列、答”进行计算。解:设加热分解6.3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2KMnO4 K2MnO4 + MnO2 +O2↑ 2×158 326.3 g x 答: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0.6 g。【布置作业】百闻不如一见,白看不如一练,考验同学们的时候到了。小组合作完成练习,讨论交流。纠正错误。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快。【展示】展示PPT第19页。【讲述】请同学们核对答案。 思考并完成任务。 倾听、思考。 倾听、理解并记忆。 倾听、思考、记录。 思考、讨论并总结。 倾听、理解并记忆。 倾听理解并记忆。 小组讨论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 倾听理解并记忆。 小组比赛完成练习。 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量的含义,同时引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讲解。 帮助学生梳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和基本依据。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帮助学生梳理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点。 讲述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并记忆两种方法的区别。 通过让学生分析比较两种解法,加深理解可以根据化学式或方程式确定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计算有关物质的量。 通过讲述让学生认识还可以通过反应物的质量计算生成物的质量。 通过练习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环节三拓展延伸【阅读】定量研究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阅读了解定量研究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随堂作业展示PPT24页。做题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环节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过程,同时也懂得了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因此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方面,应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倾听并理解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五、板书设计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2课时一、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量的方面: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的写出答案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