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题优练4 岩石圈(含解析)
展开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四周陡峭,山顶却平展恰似一个长1500多米、宽200多米的巨大桌面,开阔无比,被称作"上帝的餐桌"。在这座由石灰岩构成的"餐桌"上,溪流几乎绝迹,呈现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景象。晴天时受海陆风的影响,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左图是桌山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桌山景观。
(1)简述桌山地貌的形成过程。
(2)开普敦欣赏和拍摄"上帝的桌布"的最佳季节为当地夏季,分析其原因。
(3)分析桌山上"溪流几乎绝迹"的原因。
【答案】
(1)(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因沉积作用形成平坦的沉积岩(石灰岩);岩层断裂抬升形成山地;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或侵蚀作用)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
(2)原因∶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视线好;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形成海陆风。
(3)桌山顶集水面积较小;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虽然稍多,但风力大,蒸发强;所以溪流几乎绝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貌成因、海陆风以及河流的相关知识。
(1)本题应从桌山主峰的像"桌面"一样平旦的特点是如何形成进行分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根据材料可知,桌山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在地质历史时期,海底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在内力作用下,海底断裂抬升,形成山地,外力作用又将其不断削平,最终形成平坦的"桌面"。
(2)结合材料的信息"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可以可出得出"上帝桌布"形成与海陆风分有关。当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晴天多。夏季昼夜温差大,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云雾;夏季高温少雨的天气使得该区晴天多,光线充足,适宜观赏和拍摄。
(3)溪流几乎绝迹,说明降水少,或集水面积小,据图可知,该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量大,但由于面临海洋,风力大,蒸发强;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其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山顶平展恰似一个长1500多米、宽200多米巨大的桌面,山顶平坦且面积较小,集水面积小。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溶喀斯特”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我国,盐溶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盐岩地层中。盐岩是由蒸发海水或湖泊作用沉淀而成的一种沉积岩,主要成分是石盐(NaCl、KCl),通常也混有其它类型的沉积岩。2019年5月,地质学家在距离拜城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山区,发现了一处全国罕见的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态为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盐岩天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深约50米,内部分布着近一百座尖锐挺拔的盐石林、石柱。距离天坑约1公里的一处峭壁上有一个盐溶溶洞,溶洞面积大约500平方米,分布有盐钟乳、盐柱、盐峰林等形态。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科学家曾经在塔里木盆地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1)说出新疆拜城县“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
(2)分析盐溶溶洞内盐钟乳形成的自然条件。
(3)分析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发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古老的塔里木盆地在地壳的抬升作用下,由海洋逐渐演变为陆地湖泊;再后来的地质年代,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气候趋于干旱,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湖泊急剧萎缩,湖泊盐度不断增大至大量盐分析出;与此同时,周围山地岩石风化产物被外力作用搬运到湖中沉积,最终形成了以石盐为主,夹杂有其它类型沉积岩的盐岩地层;最后,随着地壳的抬升,该地区盐岩地层出露地表,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
(2)物质条件:长期从溶洞壁或顶部渗出的高浓度卤水(矿化度大的水或含有大量盐分的水);溶洞内气候条件:空气干热。
(3)该地区地理自然条件恶劣,位置偏僻;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规模较小,隐蔽性强;石盐易溶于水,盐溶喀斯特地貌一般发育、形成较快,受外界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大,存留时间相对较短(减少了被人们发现的几率)。
【解析】
本题以新疆拜城盐溶喀斯特地貌为背景考查地貌的形成与发现过程,解答时可与南方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借用已学知识组织答案。题目难度较大。
(1)塔里木盆地在远古时代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海水逐渐退去,经历几次海进、海退的反复,最终演变成几个潟湖。大约距今2000万年-2500万年前,炎热的气候让潟湖在强烈蒸发作用下急剧萎缩,随着卤水的积聚浓缩和周围山地岩石风化的电解质不断汇入湖中,最终形成了夹杂着泥岩和钙质砂岩的岩盐地层。随后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形成了盐溶喀斯特地貌景观。
(2)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成后期气候长期保持干燥,卤水从溶洞壁上渗出后,向下滴落的过程中接触到干热的空气,氯化钠不断结晶、析出形成一系列的晶体,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盐钟乳。
(3)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地貌形成后不易被人发现;同时“盐岩天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深约50米”、“溶洞面积大约500平方米”,说明该地貌面积、体积较小,不易被人们发现;因为石盐特有的水溶性,它的形成时间不会太久,基本上是以百年为单位,存在时间较短,不利于人们发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暑期,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赴新疆开展了以“新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先从霍尔果斯出发,沿218国道穿越三面环山、水源充足的伊犁河谷,这一段国道中的部分路段每年冬、夏季常因天气影响导致交通中断。沿途还经过了位于天山深处海拔1776米的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和雪崩研究站(K地),该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山地积雪及其灾害治理观测实验站,这里冬季降雪频繁,是雪崩的危险地段,也是观察和研究雪崩的绝佳地段。研学小组继续向南翻越天山,抵达研学终点-库尔勒。这里有大片农田和聚落分布。左图示意研学线路,右图示意天山山前洪积扇。
(1)从地形角度,分析在K地布局“积雪与雪崩研究站”的原因。
(2)218国道伊犁河谷段每年冬、夏季常因天气影响导致部分路段交通中断,分别推测其形成的原因。
(3)研学小组发现塔里木盆地农田、聚落多位于冲积扇的边缘低地。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
(1)K地位于西风迎风坡,降雪量大;海拔高,气温低,多积雪;地势起伏大,易发生雪崩。
(2)冬季降雪(或雪崩)、道路结冰等自然因素影响道路通行;夏季冰需融化量加大(或山区暴雨),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道路通行。
(3)地下水出露地表,水源充足;地形较为平坦;土壤厚度大、肥力高;远离山口,受山洪影响小。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关知识。
(1)原因:K地位于中纬盛行西风的迎风坡,从大西洋的水汽影响大,形成降水,冬季降雪频繁;K地海拔1776米,海拔高,气温低,多积雪;该地地势起伏大,是雪崩的危险地段,也是观察和研究雪崩的绝佳地段。
(2)原因:218国道伊犁河谷段冬季降雪大,经常发送雪崩现象,冬季气温低,道路容易结冰,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影响道路通行;夏季高山冰川融化量加大,河流流量大,该地地势落差大,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道路通行。
(3)冲积扇的边缘低地有地下水出露地表,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冲积扇地貌,地形较为平坦开阔;流水堆积地貌,土壤厚度大、肥力高,收成好;远离山口,减少洪涝灾害影响,安全性高。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贺兰山脉海拔2000~3000米,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绵延200多千米。山脉东西两侧自然环境差异显著,西坡地势和缓,东坡陡峭,高差较大,沟谷极为发育,多数自西向东延伸,一般在沟谷中、上部下切较深,呈“V”字形,沟谷下部则较为宽阔。下图示意贺兰山及周边地区。
(1)从位置和地形分析贺兰山东西两侧自然景观差异显著的影响因素。
(2)从地质作用原理分析贺兰山东坡沟谷极为发育的原因。
(3)分析贺兰山对宁夏平原灌区的有利影响。
【答案】
(1)贺兰山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附近,大致为南北走向,对冬夏季风阻挡显著。(言之有理均可)
(2)位于地震带上,断裂发育;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坡坡度较陡,地表径流流速较快,侵蚀作用强,易发育沟谷。(言之有理均可)
(3)位于山地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提供充足的水源;山地东坡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塑造山麓冲积扇;冬季山地阻挡冷空气,使平原受冷空气影响较小;阻挡西北沙漠东进,防止宁夏平原土地沙漠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沟谷发育的原因以及贺兰山对宁夏平原灌区的有利影响。
(1)导致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和气温。影响贺兰山东西两侧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即从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贺兰山东西两侧降水的差异。位置: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附近,降水东西差异大。地形:山脉呈南北走向,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
(2)根据材料信息“沟谷极为发育,多数自西向东延伸,一般在沟谷中、上部下切较深,呈V字形,沟谷下部则较为宽阔”,说明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沟谷。该地断层发育,易被侵蚀;东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易于沟谷的发育;东坡地势起伏较大,易受下蚀和侧蚀,容易发育成沟谷。
(3)对灌溉区的有利影响,从土壤、降水等角度分析。山脉阻挡可以削弱冬季风,使平原受冷空气影响较小;山脉可以阻挡西北沙漠东进,防止宁夏平原土地沙漠化;山地夏季迎风坡降水更多,提供充足的水源;山地东坡河流带来泥沙,土壤肥沃;山上植被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峡常年多大风,冬季多大雾,两侧陆地高山众多,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有人设想建造一座白令海峡大桥,以加强两岸的联系;也有人认为冬季汽车需低速行驶通过大桥。下图是白令海峡周边区域地形和构想中的白令海峡大桥位置示意图。
(1)简述白令海峡两侧陆地山脉海拔高的原因。
(2)分析白令海峡常年多大风的原因。
(3)说明冬季汽车通过白令海峡大桥需低速行驶的理由。
(4)指出低温对修建白令海峡大桥的不利影响。
【答案】
(1)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强烈抬升,山体较高;纬度高,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外力侵蚀作用较弱。
(2)受极地东风影响;极地东风与海峡走向基本一致,狭管效应明显;海面宽阔,摩擦力较小。
(3)冬季大雾天气多,能见度差;风大且多为横风(风向与行车方向垂直),汽车易偏离行车路线;温度低,桥面易结冰。
(4)气温低,可施工时间短,工程时间延长;气温低,海冰厚且冻结时间长,增加海上工程难度;气温低,冻土广布,增加陆地工程难度;有些月份昼长太短,不利于施工作业。
【解析】
本题以“白令海峡大桥的修建设想”为背景材料,以“白令海峡风浪大的原因、冬季通过白令海峡大桥的自然地理现象、白令海峡大桥修建的困难”为切入点,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等相关地理知识。
(1)根据所学可知,白令海峡两侧陆地位于板块相撞挤压处,板块运动促使陆地强烈抬升形成海拔较高的山地;同时该地降雪较多,气温较低,山地被积雪冰川覆盖不易受外力作用侵蚀而保持较高海拔。
(2)根据示意图可知,白令海峡为南北走向,东西宽度狭窄,而极地东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的高纬地区形成东北风,导致风向与海峡走向基本一致,当气流由开阔海洋地带流入白令海峡时,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白令海峡,形成“狭管效应”,可以加大风速;根据示意图可知,白令海峡大桥北部是楚科奇海,南部是白令海,临海、海域宽阔的地方,摩擦力较小,风力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令海峡附近有千岛寒流和阿拉斯加暖流,受洋流影响,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3)根据示意图和上题分析可知,白令海峡风浪大,大桥为东西走向,当司机在白令海峡大桥上行驶时,前进方向两侧为南北方向,而白令海峡地区盛行极地东风(东北风),风向与行车方向大致垂直,就会形成横风,吹动车辆偏离行车路线,易造成交通事故;白令海峡纬度高,气温低,冬季极地高气压带冷空气迅速南下,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水面,从中得到水蒸气,寒冷的水汽落到桥面上,加之天气极寒,桥面易结冰,加大行车风险,因此汽车经过大桥需低速行驶。
(4)白令海峡地处高纬度,气候寒冷、多暴风雪和雾,施工难度较大、危险较多;冬季,气温剧降,最低气温可达-45℃以下,海峡表层结冰,冰层厚达2米或更多,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结冰期,冰期较长,同时陆地冻土广布,严重影响施工时间并加大施工难度;冬半年昼较短,更加缩短了施工时间。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题优练8 工业(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题优练8 工业(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题优练4 地貌(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题优练4 地貌(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题优练14 中国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题优练14 中国地理(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