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我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国际权成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水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 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B. 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C. 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 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
2. 如图表示显微镜和显微镜下观察的叶片横切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40倍 B. 若视野中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②
C. 欲观察叶的下表皮,需向上移动切片 D. 制作临时切片时,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染色
3.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B. 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C. 煮菠菜时水变成绿色是因为破坏了细胞壁 D. 切西瓜流出的红色汁液来自细胞质
4. 如图表示某种动物三种细胞的形成过程,a、b、c表示细胞不同的生理活动,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由小长大离不开a、c两过程
B. b、c过程是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C. a过程变化最明显的是细胞核,染色体先复制后均分
D. c过程可导致细胞的遗传物质、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
5. 如图图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
B. 三个塑料袋内壁的水珠由多到少依次是C>B>A
C. 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速度越快
D. 将装置置于湿度小的环境中,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6.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下列关于人与禾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与禾苗都能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 B. 禾苗所结籽粒和人的眼睛都属于器官
C. 与人相比禾苗不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D. 禾苗的叶脉和人的血液都属于输导组织
7. 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的二氧化碳相对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增加,光合作用持续增强
B. 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C. 图中f点时,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相等
D.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若温度适度上升,a、b点位置会下移
8. 下列有关农业生产生活中采取的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 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B. 农田排涝——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C. 豆粮轮作——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 D. 晾晒粮食——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
9. 学习了《人的生活需要空气》后,同学们阐述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肺泡是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B.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C. 人体通过呼吸运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氧气含量
10. 建模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表示骨、关节和骨骼肌的模式简图中,最准确的是( )
A. B. C. D.
11. 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保证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
B. 心室收缩、心房舒张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C. 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D. 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
12. 如图是人体的消化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8是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血液运输到小肠
B. 2是口腔,唾液中的酶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C. 5是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可消化多种营养物质
D. 6是小肠,是脂肪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的器官
13. 如图表示人体某部位血管及血流方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C内流动脉血,则B一定是肺部毛细血管
B. 若B为大脑内毛细血管,则A内二氧化碳含量高于C处
C. 若B为小肠内毛细血管,则C内血液含丰富的养料和氧气
D. 若B处被毒蛇咬伤,则应捆扎C处,避免蛇毒扩散到全身
14. 人体的生命活动会产生许多代谢废物,下列生理活动属于排泄的是( )
①呼气
②排便
③排尿
④排汗
⑤脱发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15. 青春期是人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
B. 开始出现性意识,对异性产生兴趣和好感是不正常的
C. 男性遗精、女性出现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D.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两性相继出现第一性征
16.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人生的基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应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少吃馒头等营养单一食品
B. 过量的酒精能使血压升高,增大冠心病的发病率
C. 吸烟对被动吸烟者健康的危害远小于主动吸烟者
D. 中药副作用小,可以通过增加剂量使病情尽快好转
17. “穿花蛱碟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其中的“穿花蛱碟”和“点水蜻蜓”所处的发育时期是( )
A. 卵期 B. 幼虫期 C. 蛹期 D. 成虫期
18. 如图是人的受精过程及胚胎着床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精子与卵细胞在①处结合形成受精卵
B. 胚胎发育初期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
C. 怀孕是指胚胎植入增厚的④内的过程
D. 胎儿的性别,决定于母亲怀孕的那一刻
19.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20.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极广,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有关微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一般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在生长发育后期能形成芽孢
B. ②形体极其微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C. ③属于真核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均能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
D. ④为多细胞真菌,依靠蔓延到营养物质内部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维持生活
21. 同一株水毛茛,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能减轻水流的冲击,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能有效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毛茛的叶为适应环境产生了有利变异
B. 水毛茛叶的形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水毛茛叶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D. 同一株水毛茛叶形态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2. 通过乳酸发酵制作的东北酸菜酸爽可口,深受人们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中亚硝酸盐限量卫生标准》规定,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酱腌菜中不能超过20毫克/千克。在制作酸菜的一个月内,小明同学每天取样榨汁,测量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绘制成下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腌制酸菜的容器要洗净并用水煮沸消毒
B. 为加快发酵速度腌制过程中要经常开盖搅拌
C. 酸菜腌制过程中要放入冰箱冷藏以提供适宜温度
D. 读图可知,小明腌制的酸菜第8~14天营养价值最高
23. 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众多,但大多数学者认同苏联学者奥巴林等提出的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关于这一学说及其实验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B. 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成分相同,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C. 米勒实验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D. 米勒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降雨现象
24.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保存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以下食品保存方法与基本原理不相符的是( )
序号
食品保存方法
基本原理
A
加热处理牛奶
高温杀死微生物
B
干燥处理香菇
降低食品自身含水量,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C
把黄桃做成罐头
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D
低温冷藏新鲜蔬菜
降低食品自身的呼吸作用
A. A B. B C. C D. D
25. 自克隆羊“多莉”问世以来,克隆技术突飞猛进,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相关领域。下列关于克隆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快速培育优良的家畜品种,达到改良性状的目的
B. 应用克隆技术可以将转基因动物大量繁殖,降低基因工程药物的成本
C. 人体克隆涉及技术、伦理、道德和社会等复杂问题,还会导致遗传上的退化
D. 人们可以从濒危动物身上选取适当的体细胞进行克隆,达到有效保护物种的目的
二、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42分)
26. 绿色开花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它们不断地生长、发育,并通过生殖繁衍后代,维持着生物圈的勃勃生机。如图是某豆科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和幼苗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据此推断图甲所示花的类型是 ______ 。图乙中的[A]是由图甲中的[ ______ ] ______ 发育来的。要形成图乙中的5粒种子,则受精时至少需要 ______ 个精子。
(2)种子中的胚是新生植物的幼体,由丙图中的 ______ (填序号)组成。丁图中的[b]是由丙图中的[ ______ ] ______ 发育来的。
(3)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细胞呼吸作用增强,消耗的有机物来自于丙图的[ ______ ] ______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是 ______ 。
27.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需要各器官、系统密切协调、相互配合完成。如图中的①~⑦代表结构,A~E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人体内参与该过程的消化液有 ______ 。消化后的产物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A]是 ______ 。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昼夜形成的原尿约150升,而实际排尿约1.5升,这是由于[ ______ ] ______ 。如果一个人尿检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和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结构可能是[ ______ ] ______ 。
(3)肝脏产生的尿素经血液循环运往肾脏,经[C]排出体外的过程中,流经心脏的先后顺序是 ______ (填序号)。
(4)在图示各结构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 ______ ] ______ 。
(5)小肠绒毛壁、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共同的结构特点是 ______ ,有利于物质透过,这体现了 ______ 的生物学观点。
28. 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拥有多个湿地生态系统。2022年1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凝聚各方共识,推进了全球湿地保护合作。图一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其中某条食物链中四种动物相对数量,图三是其中某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食物链有 ______ 条。图二中乙对应的动物是图一中的 ______ 。
(2)图一中与蟹和浮游动物之间关系相同的生物还有 ______ 。
(3)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 ______ (用图中序号表示)。
(4)图三中,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为 ______ 千焦。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 。
(5)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 ______ 是有一定限度的,我省拟通过立法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29. 西瓜为夏季常见水果。近年来,西瓜育种和栽培技术的进步使果实产量不断提高。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西瓜抗枯萎病的能力,农业生产中常使用南瓜幼苗作为砧木,嫁接培育西瓜。如图是西瓜的培育过程示意图。
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______ 。
②西瓜果肉的红色对黄色为显性。将纯种红瓤西瓜的花粉传授到纯种黄瓤西瓜的柱头上,则所结西瓜果肉为红色的可能性是 ______ ,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
(2)大面积种植西瓜时,修剪侧蔓是最繁重的一环,而且侧蔓太多,结出的果实产量反而会下降。生产中,人们偶然发现了一种无需修剪侧蔓的西瓜新品种“无杈早”。为研究无杈性状的遗传规律,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亲代性状
子代性状及数量
有杈
无杈
无杈×有杈
156
168
欲判断这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再取实验中无杈子代进行杂交:
①若后代性状全部为 ______ ,则有杈是显性性状,无杈是隐性性状;
②若后代性状出现 ______ ,则无杈是显性性状,有杈是隐性性状。
③由此可知,西瓜新品种“无杈早”的出现属于 ______ (选填“可遗传的”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3)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人们栽培的西瓜有很多品种,如药西瓜、饲用西瓜、黏籽西瓜、缺须西瓜等等,西瓜品种多样是 ______ 的结果。
30.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肺结核是多年来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慢性传染病,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还会伴有痰中带血、低烧、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结核病背后的元凶是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大量飞沫核,被健康人吸入后,结核分枝杆菌大部分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杀死,但有一部分能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在体内存活。
健康人群要主动做好防护 :①在结核病传播的高风险环境中,如去医院就诊、接触疑似结核病患者时,主动佩戴口罩;②了解结核病防治关键知识点,学会进行结核病的自我筛查;③劳逸结合;④适量运动;⑤保证营养;⑥不随地吐痰;⑦室内经常开窗换气。
材料二:2023年5月18日,对小艾(化名)来说无疑是重生的一天,她紧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激动的说:“感谢全体医护团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接下来,她将继续做好结核病的门诊随访。
据悉,小艾曾被确诊为危重孕产妇,一度生命垂危,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结核料、妇产科、结核病研究中心等多学科近3个月的精心救治终于康复,期间经历了43天ECMO上机。ECMO又叫人工肺,如图是人工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1)传染病的特点是 ______ 。按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结核病属于 ______ 传染病。
(2)文中画横线部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是 ______ (用文中序号表示)。
(3)由于人工肺各种管路直接与血液循环系统相连,细菌可能通过管路进入血液引发感染,导致患者血液中 ______ 数量明显增加,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______ 。
(4)我国新生儿注射的第一针疫苗是卡介苗,可以让新生儿获得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能力,从免疫学角度看,卡介苗属于 ______ 。
31. 我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通俗地说,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来中和抵消日常活动中碳的排放。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天竺葵进行了系列探究实验。
(1)兴趣小组的同学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置于一封闭透明装置中,内置缓冲液(缓冲液可使密闭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保持恒定),从零时开始持续密封24小时,测量装置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甲图。据图分析可知,天竺葵体内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 ______ (填字母)。BE段氧气浓度持续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 、
(2)为了探究天竺葵幼苗的生理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若关闭阀门,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会向 ______ 移动,原因是 ______ 。
(3)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______ 。再将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叶片变成蓝色,说明 ______ 。若利用上述实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设计有一处明显不足,请指出: ______ 。
(4)为了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作为一名中学生力所能及的做法是: ______ 。(至少答出两条)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共8分)
32.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机体受到的刺激和发生的反应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提出了反射的概念。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某校同学进行了膝跳反射的探究实验,步骤如下:a.选择身高、体重等身体状况相同且健康的甲、乙两人;b.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其中甲有意识的控制膝跳,乙小腿自然放松;c.实验者用橡皮锤分别快速叩击甲、乙两人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1次;d.观察实验现象:甲同学小腿无明显反应,乙同学小腿突然跳起。
①设置步骤a的目的是 ______ 。
②乙同学完成膝跳反射的基本途径是 ______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③甲同学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膝跳反射受[ ______ ] ______ 的控制。
④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的建议是 ______ 。
(2)医生常用测试反射的方法来检测病人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成年男子王某发生交通事故,因不带头盔导致头部受伤昏迷不醒,医生首先进行了急救处理,然后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
①王某的呼吸和心跳正常,医生初步诊断患者的[ ______ ] ______ 未受损。
②王某苏醒后,感觉右侧肢体不能自由活动。随后做了脑CT和核磁共振检查,医生发现患者除左脑躯体运动中枢受伤外,其他部位完好。若医生叩击患者右侧膝盖下方的韧带,请预测该人的反应和感觉: ______ 。
③当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情绪激动、肢体乱动、呼吸和心跳加快,这体现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受 ______ 的共同调节。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水稻的茎是中空的,利于运输水分,说明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
B、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是植物排出代谢废物的一种基本方式,B正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草和豆苗之间争夺阳光、水分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特征,C错误。
D、腋芽来年再生,这主要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正确。
故选:C。
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答案】B
【解析】解:A、图中目镜10×,高倍物镜是40×,所以此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10×40=400(倍),A错误;
B、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若视野中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②细准焦螺旋,B正确;
C、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中,叶的下表皮物像在视野的偏下方,向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该实验中,制作临时切片时,不需要滴加碘液染色,D错误。
故选:B。
1、题图中: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
2、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的实验步骤是:①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到小木板上;②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③横向迅速切割叶片;④把刀片夹缝中存在的薄片放入水中;⑤选用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装片。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正确识记并理解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A、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只有线粒体,没有叶绿体。因此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能量转换器,A正确。
B、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植物只有绿色部分的细胞存在叶绿体,B错误。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能让对细胞生命活动有用的物质进入,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煮菠菜时水变成绿色是因为破坏了细胞膜,C错误。
D、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所以切西瓜流出的红色汁液是细胞液,D错误。
故选:A。
(1)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植物绿色部分)和线粒体;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无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植物细胞中特有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动植物物细胞共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答案】B
【解析】解:A、细胞通过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细胞通过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细胞通过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生物体由小长大离不开a细胞生长、b细胞分裂和c细胞分化,A错误。
B、图中b细胞分裂过程;c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所以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D正确。
C、过程b表示的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C错误。
D、c细胞分化过程中只有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染色体数目不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
(3)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4)a过程表示细胞生长,b过程表示细胞分裂,c过程表示细胞分化。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的特点。
5.【答案】A
【解析】解:A、主要分布在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因此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A正确;
B、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通常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旺盛,植物散失的水分越多。所以,可预测该实验该的结果是叶片最多的A袋壁内水珠最多;叶片较多的B袋壁内水珠较少;无叶片的C袋壁内水珠最少。所以,三个塑料袋内壁的水珠由多到少依次是A>B>C,B错误;
C、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但不能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C错误;
D、该实验中,植物的枝叶分别套在A、B、C三个密闭的塑料袋中,因此将装置置于湿度小的环境中,不会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错误。
故选:A。
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通常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旺盛,植物散失的水分越多。
本题考查了蒸腾作用的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解:A、人与禾苗是由受精卵发育来,因此,都可以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正确;
B、禾苗所结籽粒和人的眼睛都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属于器官,正确;
C、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禾苗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禾苗。因此,与人相比禾苗不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正确;
D、禾苗的叶脉有运输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功能,属于输导组织;人的血液都属于结缔组织,错误。
故选:D。
1.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有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掌握有性生殖、器官的含义、人体及动物的结构层次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结合题干曲线图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饱和后,光照强度即使增加,光合作用也不再增强,A错误;
B、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但该曲线图只能体现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影响,不能体现光合作用受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B错误;
C、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或全部二氧化碳未出植物体又被光合作用利用,这时,在光照下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称为表观光合速率或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具体表达为:光合作用消耗总二氧化碳=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见,在光照强度为零时,甲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比乙植物更多;在图中e点时,甲乙两植物的表观光合速率相等。说明,f点时,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强度比乙植物的更强,C错误;
D、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温度越低呼吸作用就越弱。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若温度适度上升,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大,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因此a、b点位置会下移,D正确。
故选:D。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解:A.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植物的叶片互不遮挡。合理密植,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A正确。
B.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农田淹水后,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中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根烂掉。因此,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是为了让植物的根得到足够的氧气,维持根的正常呼吸,B正确。
C.每种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的多少是不同的。若在一片土地中长期种植一种植物,则其所需的土壤中的无机盐等营养元素会很快耗尽,植物长势不好。所以应提倡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可见,豆粮轮作,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农田里的无机盐,C错误。
D.种子晒干后保存是为了减少水的含量,抑制种子的呼吸作用,降低种子的代谢速率,延长储存时间,D正确。
故选:C。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生活中的应用。
9.【答案】B
【解析】解:A、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泡是肺的组成部分,肺泡不是器官,A错误。
B、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人体内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
C、呼吸作用主要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其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人体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不是通过呼吸运动氧化分解有机物,C错误。
D、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约占4%;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约占16%,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氧气少,D错误。
故选:B。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作用的原理。
10.【答案】B
【解析】解:A、关节面是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的,此处是两个关节头,无关节窝,A错误。
B、肌肉跨越了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B正确。
C、两块骨骼肌没有跨越关节,没有附着在相邻的骨上,C错误。
D、只有一块骨骼肌绕过关节,人或动物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不是一块骨骼肌收缩、舒张完成的,而是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D错误。
故选:B。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
掌握骨、关节和骨骼肌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A、心房收缩时,心室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A错误。
B、心室收缩时,心房舒张,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B错误。
CD、心房、心室均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静脉流入心房,从心房流向心室,C正确,D错误。
故选:C。
心房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膜只方房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这样证了液按一定的方流动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静脉的管薄、弹性小,管内流速度慢,四肢静脉内表面具有止血液流的静脉瓣。
掌握心脏的结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8是肝脏,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导管流入小肠。A错误。
B、2是口腔,唾液中的酶能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B错误。
C、5是胰腺,分泌的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可消化多种营养物质。C错误。
D、6是小肠,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小肠是脂肪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的器官。D正确。
故选:D。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图中,1咽、2口腔、3食道、4胃、5胰腺、6小肠、7大肠、8肝脏。
2、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口腔内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最终在小肠内,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D
【解析】解:A、若C内流动脉血,则B可能是肺部毛细血管或出球小动脉。A错误。
B、血液流经大脑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脑组织细胞,脑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升高,所以若B为大脑内毛细血管,则C内二氧化碳含量高于A处,B错误。
C、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小肠时,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小肠组织细胞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中的氧气会扩散进入小肠组织细胞,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所以若B为小肠内毛细血管,则C内血液的养料会增加,氧气会减少。C错误。
D、血液的流向为:A→B→C。所以若B处被毒蛇咬伤,则应捆扎C处,避免蛇毒扩散到全身。D正确。
故选:D。
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的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血液循环的途径、小肠的结构和功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及急救的方法。
14.【答案】C
【解析】解: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人体中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二氧化碳的排出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同时也排出了少量水分;出汗也是一种排泄方式,可排出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因此①③④属于排泄。
故选:C。
排泄有三条途径:
(1)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2)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3)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熟记排泄的概念、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A、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和体重增加,性器官的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的突出特征,A错误。
B、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开始萌动,如愿意与异性接近,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属于正常现象,B错误。
C、青春期正常生理现象是: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C正确。
D、第二性征是指男女出现的除了性器官之外的性别差异,青春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出现第二性征,D错误。
故选:C。
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和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的突出特征。
掌握青春期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B
【解析】解:A、为了满足人体每天对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要,人们的营养必须合理。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所以每天应该多吃馒头等糖类物质,少吃蛋白质类食物,A错误。
B、酒精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脂肪肝以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B正确。
C、吸烟时产生的烟雾首先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吸烟不仅对主动吸烟者有害,对被动吸烟者也有,C错误。
D、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尽管中药有效成分主要从动植物或矿物质中提取,副作用小,也不能随意增加剂量,D错误。
故选:B。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习惯,如果有利于增进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
17.【答案】D
【解析】解:蝴蝶的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蝴蝶)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蜻蜓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蜻蜓)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其中的“穿花蛱碟”和“点水蜻蜓”所处的发育时期是成虫期。D正确。
故选:D。
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相比较多了蛹期。
解答此题的关键明确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8.【答案】C
【解析】解:A、卵巢能产生卵细胞也可以分泌雌性激素,又属于内分泌器官。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A正确。
B、卵黄是动物卵内贮存的一种营养物质,胚胎初期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B正确。
C、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④子宫内膜,这是怀孕,C错误。
D、胎儿的性别,从受精成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决定下来,并且无法更改,D正确。
故选:C。
图中①输卵管;②卵巢;③子宫;④子宫内膜。
解答此题要掌握人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
19.【答案】B
【解析】解:A、诗句中描述的霜叶变红是由于秋天温度降低破坏了枫叶中的叶绿素造成的,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不合题意。
B、诗句中落红化作春泥的现象,与分解者细菌、真菌等有关,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山寺桃花开得晚,是由于山上温度低造成的,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合题意。
D、向阳花木早逢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D不合题意。
故选:B。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0.【答案】C
【解析】解:A、①病毒无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能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错误;
B、②形体微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借助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错误;
C、③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并释放能量;酵母菌在无氧的情况下,把葡萄糖分解成是酒精、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正确;
D、④为多细胞真菌,菌体由菌丝组成。有些菌丝位于营养物质的上面,称为直立菌丝;有些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称为营养菌丝,依靠蔓延到营养物质内部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维持生活,错误。
故选:C。
图中①噬菌体、②细菌、③酵母菌、④青霉。
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A
【解析】解:A、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水毛茛的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有利变异,而是经过自然选择,有利变异的个体被留下来,A错误。
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被淘汰。同一株水毛茛上的叶片形状出现差异是植株长期适应空气和水中两种不同环境的结果,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同一植株的不同体细胞含有相同的基因组成,即扁平状叶和丝状叶的基因型相同,但两者的表现型不同,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同一株水毛茛,其叶型在空气和水中存在着差异,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适应空气和水中两种不同环境的水毛茛存活并繁殖下来,D正确。
故选:A。
1.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毛茛叶的遗传物质相同,而表达的性状不同,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3.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掌握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表现型与基因和环境的关系、生物的适应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答案】A
【解析】解:A、腌制酸菜的容器要洗净并用水煮沸消毒,以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
B、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在乳酸发酵过程中,不能经常开盖搅拌,B错误;
C、冰箱冷藏温度太低,发酵过程缓慢,因此酸菜腌制过程中要放入温暖的环境,以提供适宜温度,C错误;
D、读图可知,小明腌制的酸菜第8~14天时,亚硝酸盐含量超过20毫克/千克,不能食用,D错误。
故选:A。
制泡菜要用到乳酸杆菌,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在无氧的条件下,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使菜具有甜酸风味。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23.【答案】A
【解析】解:A、大多数学者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A正确;
B、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与现代大气相比没有氧气,B错误;
C、米勒实验证明在生命起源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的化学过程是完全可能的,C错误;
D、米勒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现象,D错误。
故选:A。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此题考查了生命起源学说中的化学起源学说。
24.【答案】C
【解析】解:A、适宜的温度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必要条件。低温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会受到抑制;高温条件下,微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会受到威胁,甚至死亡。因此,加热处理牛奶,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A正确;
B、干香菇是利用人工方法脱水,减少香菇内的水分,从而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来延长保质期,属于脱水法,B正确;
C、罐藏法是食品保存的一种方法,即将食物加热后立即封藏在玻璃瓶中,能够隔绝空气,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食品就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可见,把黄桃做成罐头,属于罐藏法,C错误;
D、在生产实践上贮藏蔬菜时应该适当降低温度,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可延长保鲜时间,D正确。
故选:C。
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本题考查了食品保存方法的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解:A、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复制培育具有优良品质的家畜品种,并且可以保持家畜的基因不会改变,不能达到改良性状的目的,A错误;
B、应用克隆技术可以将转基因动物大量繁殖,从而在降低药物成本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产量。B正确;
C、有性生殖能够丰富后代的基因组成,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克隆人却是基因的单性复制,这会导致遗传上的退化。C正确。
D、克隆技术也可以从濒危动物身上选取适当的体细胞进行克隆,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物种的目的。D正确。
故选:A。
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
(2)生产转基因动物;
(3)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
(4)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克隆技术的特点以及克隆的过程。
26.【答案】两性花 ③ 子房壁 10 1、2、3、4 2 胚芽 4 子叶 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解析】解:(1)图甲中,一朵花中既具有雌蕊也具有雄蕊,属于两性花。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含有两个精子,花粉管依次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珠,花粉管顶端破裂,释放出两粒精子,其中一粒与卵细胞结合,另一粒与中央的两个极核融合,完成双受精过程。所以,要形成图乙中的5粒种子,则受精时至少需要10个精子。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因此图乙中的A果皮是由图甲中的③子房壁发育来的。
(2)种子一般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四部分,丙图中1胚轴、2胚芽、3胚根、4子叶构成胚的结构。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所以丁图中的b茎是由丙图中的2胚芽发育来的。
(3)豆科植物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子叶里。所以,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细胞呼吸作用增强,消耗的有机物来自于丙图的4子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故答案为:(1)两性花;③子房壁;10
(2)1、2、3、4;2胚芽
(3)4子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1、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甲图中①柱头、②花柱、③子房壁、④胚珠、⑤子房、⑥花药、⑦花丝。
2、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乙图中,A果皮、B种子。
3、种子的结构一般包括种皮和胚。丙图中,1胚轴、2胚芽、3胚根、4子叶、5种皮。
4、丁图中,a叶、b茎、c子叶、d根。
掌握种子的结构及萌发的过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7.【答案】胃液、肠液、胰液 吸收 E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⑥ 肾小球 ②④①③ ⑤ 组织细胞 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解析】解:(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它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A叫吸收。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结束小肠;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然后在小肠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
(2)尿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含氮废物等。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L,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L,这是由于图中E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如果一个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则最有可能发生病变的是图中的⑥肾小球,其通透性过大。
(3)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尿素分子随尿液排出体外的途径是尿素分子→肾静脉→下腔静脉→②右心房→④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①左心房→③左心室→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收集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肝脏产生的尿素经血液循环运往肾脏,经C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中,流经心脏的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
(4)组织细胞不停的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因此氧气浓度最低的地方是⑤组织细胞。
(5)肺泡壁和缠绕在它外面的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等结构上的共同特点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因此肺泡壁、小肠绒毛壁及毛细血管壁的共同特点是: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故答案为:
(1)胃液、肠液、胰液;吸收。
(2)E肾小管重吸收作用;⑥肾小球。
(3)②④①③。
(4)⑤组织细胞。
(5)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观图可知:①左心房、②右心房、③左心室、④右心室、⑤组织细胞、⑥肾小球、⑦肾静脉、A表示吸收过程、B是呼气过程、C是泌尿系统的排尿过程、D是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E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通过图示将人体新陈代谢的各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考查,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解答此类要注意正确识图,联系相关知识作答。
28.【答案】4 蟹、虾 鹭和鱼 ①③④ 125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自动调节(或自我调节)
【解析】解:(1)图中的食物链有4条:B水生植物→蟹→鹭,B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B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鹭,B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鹭。图二中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共有四个营养级,乙对应的动物是图一中的蟹、虾。
(2)由图一中的食物链可知,蟹捕食浮游动物,二者同时以B水生植物为食,蟹与浮游动物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图一中还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的是鹭和鱼。
(3)动、植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能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图一中的①③④过程。
(4)图三中的食物链的总能量是X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它有三个去向: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通过捕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和X的遗体及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释放的。通过捕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中的能量Y=30+58+112=200(千焦),所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为:X=175+875+200=1250(千焦)。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4;蟹、虾。
(2)鹭和鱼。
(3)①③④。
(4)1250;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自动调节(或自我调节)。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图一中的B为生产者(水生植物),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为分解者;②为光合作用,①③都是呼吸作用,④是分解作用。图二表示其中某条食物链中四种动物相对数量,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因此图二中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9.【答案】砧木的形成层与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0 Tt 无杈 无杈和有杈 可遗传的 人工选择
【解析】解:(1)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砧木的形成层与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②西瓜果肉的红色对黄色为显性。将纯种红瓤西瓜的花粉传授到纯种黄瓤西瓜的柱头上,完成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内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本,以来自母本,受精卵的基因组成为Tt。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所以种子的胚的基因组成为Tt。所结西瓜果肉的基因组成与母本相同,所以为红色的可能性是0。
(2)①若后代性状全部为无杈(aa×aa→aa),则有杈是显性性状,无杈是隐性性状。
②若后代性状出现无杈和有杈两种(Aa×Aa→AA、Aa和aa,其中aa为有杈),则无杈是显性性状,有杈是隐性性状。
③由此可知,西瓜新品种“无杈早”的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3)在生产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所以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人们栽培的西瓜有很多品种,如药西瓜、饲用西瓜、黏籽西瓜、缺须西瓜等等,西瓜品种多样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砧木的形成层与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0;Tt
(2)无杈;无杈和有杈;可遗传的
(3)人工选择
(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2)嫁接成活的关键是砧木的形成层与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植物的嫁接繁殖、生物的变异类型和人工选择及其意义。
30.【答案】传染性和流行性 细菌性 ①⑥⑦ 白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抗原
【解析】解:(1)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按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属于细菌性传染病。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①在结核病传播的高风险环境中,如去医院就诊、接触疑似结核病患者时,主动佩戴口罩;⑥不随地吐痰;⑦室内经常开窗换气,这些都是防止病原体通过环境中的生物或者空气媒介传播疾病,所以应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②了解结核病防治关键知识点,学会进行结核病的自我筛查,属于控制传染源。③劳逸结合;④适量运动;⑤保证营养,增加自身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因此题干中的①⑥⑦,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血液中的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防御疾病的作用,使用人工肺存在细菌感染的风险。由于各种管路及装置直接与血液系统相连,细菌可能通过管路进入血液引发感染,导致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会显著增加。人体的这种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4)接种卡介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抵抗结核病的抗体,是后天产生的,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卡介苗属于抗原,抗原物质是指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故答案为:
(1)传染性和流行性;细菌性。
(2)①⑥⑦。
(3)白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4)抗原。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及免疫相关的基础知识。
31.【答案】E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左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气压减小,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左移动 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缺乏对照组,应再设计一组丙装置与乙图所示装置的形成对照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清水,其它条件均相同 植树造林、爱护植物
【解析】解:(1)分析甲图可知,凌晨6时太阳升起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持续到傍晚,即图中的6-18点段,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从傍晚18点太阳落下到第二天凌晨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据图分析可知,一天当中天竺葵体内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E点。BE段氧气浓度持续上升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2)如果关闭阀门,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气压减小,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左移动。
(3)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再将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叶片变成蓝色,说明。若利用上述实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设计有一处明显不足,缺乏对照组,应再设计一组丙装置与乙图所示装置的形成对照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清水,其它条件均相同。
(4)为我国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节约用电、减少一次性木筷的使用、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爱护植物等。
故答案为:(1)E;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2)左;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气压减小,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左移动
(3)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缺乏对照组,应再设计一组丙装置与乙图所示装置的形成对照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清水,其它条件均相同
(4)植树造林、爱护植物(或使用清洁能源、低碳出行等)(合理即可)
(1)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其解答问题。
32.【答案】控制单一变量 5→4→3→2→1 A 大脑 实验者用橡皮锤分别快速叩击甲、乙两人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多次(或进行重复实验) C 脑干 有膝跳反射,有感觉 神经系统和激素
【解析】解:(1)①对照实验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可见,设置步骤a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或控制变量唯一)。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见,乙同学完成膝跳反射的基本途径是5→4→3→2→1。
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躯体的运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的调节。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可见,甲有意识的控制膝跳,实验结果是“小腿无明显反应”。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膝跳反射受[A]大脑的控制。
④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从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可见,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建议:实验者用橡皮锤分别快速叩击甲、乙两人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多次(或进行重复实验)。
(2)①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可见,王某的呼吸和心跳正常,医生初步诊断患者的[C]脑干未受损。
②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膝跳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大脑皮层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中枢。医生发现王某除左脑躯体运动中枢受伤外,其他部位完好。说明,王某的膝跳反射反射弧是完整的、躯体感觉中枢的功能也是正常的。因此,若医生叩击患者右侧膝盖下方的韧带,可预测王某的反应和感觉是:有膝跳反射,有感觉。
③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作用。在人体内,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当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情绪激动、肢体乱动、呼吸和心跳加快,这体现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故答案为:(1)①控制单一变量;②5→4→3→2→1;③A大脑;④.实验者用橡皮锤分别快速叩击甲、乙两人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多次(或进行重复实验);
(2)①C脑干;②有膝跳反射,有感觉;③神经系统和激素。
题图中:1效应器、2传出神经、3神经中枢(脊髓灰质)、4传入神经、5感受器、6上行传导束、7下行传导束;A大脑、B小脑、C脑干。
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及反射产生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山东省滨州市2019年中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2019年中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选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生物真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生物真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第Ⅱ卷必须用0,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生物真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生物真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第Ⅱ卷必须用0,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