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7页。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下)5月学习能力摸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某地区土壤受重金属镍污染严重,为研究生长素及脱落酸对该地区镍胁迫下棉花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对镍胁迫棉花幼苗进行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依据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组
A
B
C
D
E
喷施溶液
清水
生长素
脱落酸
浓度(μmol/L)
4
40
4
40
地上部分的生物量(g)
42
80
65
86
98
A. 重金属镍对棉花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B. 实验组B和C的结果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C. 脱落酸比生长素更有利于镍胁迫棉花幼苗的生长
D. 脱落酸促进镍胁迫棉花幼苗生长的最适浓度是40μmol/L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镍胁迫条件下,喷施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或脱落酸均对小麦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详解】A、题中未设置无镍胁迫的对照组,不能推出镍胁迫对小麦幼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错误;
B、在胁迫下,外源施加浓度为4μmol/L或40μmol/L的生长素时,对小麦幼苗的生长均具促进作用,无法推出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B错误;
C、在胁迫下,施加生长素、脱落酸浓度相同时,施加生长素时各组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均小于施加脱落酸时各组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所以脱落酸比生长素更有利于镍胁迫棉花幼苗的生长,C正确;
D、实验结果只有浓度为4μmol/L和40μmol/L的脱落酸在镍胁迫下对小麦幼苗生长的作用效果,无法推出脱落酸促进小麦幼苗生长的最佳浓度,D错误。
故选C。
2. 在自然界中,植物生长、开花、衰老和种子萌发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如下:阳光照射→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过转导,传递到细胞核内→细胞核内特定基因发生转录→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可能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受体 B. 光可调控基因组的表达进而调控生长发育
C. 幼苗横放后茎背地生长是光调控的结果 D. 人为控制光照时间,可实现花卉分批上市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照通过激活光敏色素,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特异信号,使细胞核基因的转录发生特定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详解】A、由题干“阳光照射→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过传导,传递到细胞核内”可知,光敏色素可能是一种接受光信号受体,A正确;
B、由题干可知,光作为信号会引起细胞核内特定基因转录的变化,即光可调控基因组的表达进而调控生长发育,B正确;
C、幼苗横放后,重力作用导致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茎的近地侧生长速度比远地侧快而表现出背地生长现象,不是光调控的结果,C错误;
D、由题干可知,植物开花会受到光的调控,人为控制光照时间可以调整花期(例如长日照花卉采用短日照处理可以抑制其开花),从而实现花卉分批上市,D正确。
故选C。
3. 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动态变化。小麦在籽粒发育时期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含量及千粒鲜重的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激素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发挥调节作用
B. 在小麦籽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十分旺盛
C. 赤霉素与生长素含量呈正相关,在籽粒成熟期表现为协同作用
D. 籽粒发育是由多种植物激素按一定顺序参与的、共同调节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正确;
B、由图可知,在小麦籽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的量急剧上升,说明此阶段细胞分裂素合成十分旺盛, B正确;
C、由图可知,赤霉素与生长素含量并不是呈正相关,小麦籽粒发育初期赤霉素含量较高,而生长素含量较低;大约在8月10日,小麦籽粒的质量达到最高时即表示小麦籽粒成熟,此时赤霉素与生长素含量均较低,C错误;
D、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即籽粒发育是由多种植物激素按一定顺序参与的、共同调节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4. 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调控,也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体内GA与ABA的合成受光照的影响
B. 植物在夏季能快速生长,与体内GA的合成增多有关
C. GA与ABA对植物体作用不同,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 植物体内合成GA与ABA的原料、酶均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此外,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GA形成与长日照有关,ABA的形成与短日照有关,都受光照的影响,A正确;
B、GA能促进植物生长,植物在夏季能快速生长,与体内GA的合成增多有关,B正确;
C、GA促进生长,ABA诱导休眠,两者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C正确;
D、酶具有专一性,合成GA与ABA的酶并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5. 下图为某种植物种子发育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种子含水量以及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子发育期CK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B. 种子发育期IAA可能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
C. 种子萌发期GA可以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萌发
D. 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脱水干燥有利于萌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在种子的发育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共同起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在发育后期脱落酸起主要作用促进植物的衰老。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期,先是赤霉素起主要作用促进种子的萌发,而后是生长素起作用,从而可以看出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种子发育期首先出现的是CK,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A正确;
B、种子发育期其次增加的是GA和IAA,该阶段营养物质不断积累,说明GA和IAA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B正确;
C、种子萌发期GA可以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的水解,从而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
D、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的基因表达,并促进种子的脱水干燥,有利于种子的休眠,而促进种子萌发的是GA,D错误。
故选D。
6. 研究发现,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列分析不符合阿利氏规律的是( )
A. 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死亡率上升
B. 种群密度过小时,个体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
C. 最适种群密度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和过小时
D. 这些动物迁入新环境, 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λ>1)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A、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会加剧,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A正确;
B、种群密度过小时,个体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抑制种群增长,B正确;
C、最适种群密度时,有利于种群增长,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D、结合题干信息“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些动物迁入新环境后,当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时,会对种群的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种群的数量很难保持“J”形增长,故t年后种群数量不是Nt=N0λt(λ>1),D错误。
故选D。
7. 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现“S”形,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该种群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0
B. (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 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和S4点时都是衰退型
D. 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K值时捕捞,并将捕捞后的数量基本保持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1、J形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形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形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A正确;
B、据图可知,(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而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K/2=200/2=100时最大,B错误;
C、S2和S4点时,(K值-种群数量)/K值<1,说明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因此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C错误;
D、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S3点时进行捕捞,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这样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又能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D错误。
故选A。
8. 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在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记的80只,标记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 240只 B. 300只 C. 400只 D. 600只
【答案】D
【解析】
【分析】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用标记重捕法。这种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详解】由题意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60,第二次重捕总数为100,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20,种群中个体数( N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该年份的兔种群数量=100×60÷20=300(只),此时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即K/2=300,可知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600只,D符合题意。
故选D。
9. 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存在循环因果关系
B. 猎物种群数量在a~b时,捕食者可以更有效地捕获猎物
C. 在有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猎物种群数量达到b点后保持稳定
D. 超过b点时,猎物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到c点并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猎物种群数量变化:a点之前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由于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所以种群数量会增加;a~b点之间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减少;b~c点之间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
【详解】A、根据曲线所描述的数学模型,猎物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的被捕食率、补充率存在相互制约的循环因果的关系,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物种群数量介于a~b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即被捕食率大于其他区间值,所以捕食者可以更有效地捕获猎物,B正确;
C、据图可知,在有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补充率会逐渐减小为零,此时猎物种群数量达到稳定,C错误;
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在c点保持稳定,D正确。
故选C。
10. 某生态系统遭遇了外来植物入侵,该植物能分泌生物碱来抑制其他植物生长。替代控制是指运用于非耕地和草场,通过植被覆盖的方式替代目标有害植物控制外来入侵生物的重要手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入侵植物在入侵地形成优势种的过程中,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升高
B. 运用替代控制技术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利用了种间竞争的原理
C. 外来入侵植物分泌的生物碱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
D. 替代植物应选用具有经济价值且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郁闭度的物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
【详解】A、入侵植物在入侵地形成优势种的过程中,会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会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A错误;
B、替代控制技术通过植被覆盖的方式替代目标有害植物,抑制外来入侵物种生长,是利用了种间竞争的关系,B正确;
C、外来入侵植物分泌的生物碱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C正确;
D、替代植物应选用具有经济价值且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郁闭度的物种,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加强与入侵植物的竞争力,D正确。
故选A。
11. 在弃耕农田里首先定居的是紫菀和须芒草。紫菀幼苗不耐阴,其成年植株荫蔽幼苗,使之很难存活。科学家在须芒草四周半径为1.5m的圆圈区域,按不同的间隔种植紫菀的幼苗,得到土壤水分和紫菀植株干重,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未测到须芒草产生抑制紫菀生长的化学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紫菀的成年植株和幼苗高低错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随着紫菀与须芒草之间的距离增大,两种植物生态位重叠程度减弱
C. 制约紫菀幼苗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为土壤中的水分
D. 此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为森林群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A、紫菀的成年植株和幼苗均属于同一物种,它们的高低错落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题图呈现的信息显示,随着紫菀与须芒草之间的距离增大,两种植物的干重和土壤水分增加,说明两种植物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减弱,B正确;
C、紫菀幼苗不耐阴,其成年植株荫蔽幼苗,使之很难存活,说明制约紫菀幼苗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为阳光,C错误;
D、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条件下,此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为森林群落,D错误。
故选B。
12. 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图1中, B、C分别属于一级消费者、生产者
B. 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2、4、5
C. 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 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碳循环的基本路线是从大气圈到植物和动物,再从动植物通向分解者,最后又回到大气圈。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流进动植物体内的能量称为其同化量,植物的同化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动物的同化量来自于摄食。摄入量减去粪便等于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暂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图1中1表示光合作用,2345表示呼吸作用。图1中C代表生产者,B代表分解者,A和D代表消费者。图2为生态系统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③表示兔未同化的量,④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在图1中, B属于分解者,C属于生产者,A错误;
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有2、3、4、5,B错误;
C、A是次级消费者,D是初级消费者,A捕食D,如果A发生瘟疫,D的天敌会减少,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来种内斗争加剧,数量又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C正确;
D、①表示兔的摄入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③表示兔未同化的量,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②/(①-③),D错误。
故选C。
13. 生态学家研究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局部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图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未利用的能量就是指未经自身呼吸作用散失、也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B. 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是C1+D1+E1
C. 第一、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1/(A1-B1)×100%
D. E2属于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2表示未利用的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生产者的同化量为A1,A1=B1+C1+D1+E1,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C1,C1=E2+B2+C2+D2,B代表呼吸消耗,E代表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代表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现存量。
【详解】A、“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A错误;
B、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即A1-B1=C1+D1+E1,B正确;
C、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C1÷A1 ×100%,C错误;
D、E2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2代表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2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2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14. 如图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某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虛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范围,下列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x、y的大小可分别作为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
B. 受到相同干扰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y值比草原生态系统小
C.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D. TS(x、y的乘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一般来说同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负相关(北极苔原系统除外);x、y分别代表受到干扰后偏离正常范围的幅度,分别对应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二者共同维持系统的稳态,但面积越大,整体稳定性越低。
【详解】A、x、y的大小可分别作为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x、y的大小与稳定性的高低呈负相关,A正确;
B、受到相同干扰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y值要小,即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B正确;
C、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该能力的高低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C正确;
D、TS(x、y的乘积)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越低,D错误。
故选D。
15.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有关实验,并定期对A组和B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构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自变量可能是温度,A组温度较B组更为适宜
B.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应轻轻振荡
C. A组和B组没有同时达到K值,可能是营养初始供给不同
D. 若血球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包含25个中方格,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取样的五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为45个(原液被稀释了20倍),则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4.5×108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组酵母菌数量较多,说明A组酵母菌较B组生存条件好。
【详解】A、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酵母菌繁殖,A组种群数量较多,说明A组温度可最适合,A正确;
B、在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应需振荡试管,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B正确;
C、两组种群数量从开始时就发生变化,其中B组增长较缓慢,可能是初始供给不同,B组营养初始供给较少,C正确;
D、25×16格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菌细胞数/mL=80小格内酵母菌数/80×400×104×稀释倍数,取样的五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为45个(原液被稀释了20倍),则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45/80×400×104×20×=4.5×107个,D错误。
故选D
16. 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 蚜虫发出的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C. 蚜虫同化的能量一部分会通过“蜜露”流向蚂蚁
D. 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由此可见,蚜虫发出的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B正确;
C、“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量,粪便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
D、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17. 北京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绿色办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类的生态足迹
B. 北京冬奥会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
C. 使用氢等清洁能源,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动物救助中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可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降低了生态足迹,A正确;
B、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遵循了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量)、整体(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等生态学原理,B正确;
C、氢能的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空气,能够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故使用氢能源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
D、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而建立动物救助中心属于异地保护,D错误。
故选D。
18. 格瓦斯是一种盛行于俄罗斯等国家的含低度酒精的饮料,其传统做法是以俄式大面包为基质,由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而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和乳酸菌都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B. 发酵时两种菌都产生酒精和CO2
C. 发酵时要保证温度适宜并保持密闭 D. 发酵时两种菌为互利共生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乳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详解】A、酵母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而乳酸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发酵时酵母菌产生酒精和CO2,而乳酸菌发酵过程产生的是乳酸,B错误;
C、发酵时过程需要无氧环境,故要保证温度适宜并保持密闭,C正确;
D、发酵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加剧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竞争,D错误。
故选C。
【点睛】
19. 醪糟是将糯米浸泡一夜,再将米煮熟,待冷却至30℃左右时,将一定量的“酒曲”与米饭混匀后置于容器内,在米饭中间挖一个洞,加盖并简单密封后保温24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醪糟的发酵过程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B. 醪糟制作过程中将米煮熟的目的是杀死糯米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C. 米饭中间的洞中会先出水,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
D. 醪糟口味香甜的主要原因是糯米中淀粉被酶水解为葡萄糖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酿制米酒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是在无氧的环境中,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A、醪糟的发酵过程利用了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的过程,即醪糟的发酵过程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A正确;
B、醪糟制作过程中将米煮熟的目的是为了杀灭其他杂菌,防止杂菌污染,将米煮熟的过程中可以杀死糯米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包括一部分芽孢,B错误;
C、醪糟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故米饭中间的洞中会先出水,C正确;
D、霉菌产生淀粉酶的能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使醪糟具有甜味,即醪糟口味香甜的主要原因是糯米中淀粉被酶水解为葡萄糖等,D正确。
故选B。
20.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关于生活饮用水的细菌标准的具体规定如下:细菌总数1ml中不超过100个,大肠杆菌数1L水中不超过3个。为了检验某城市自来水是否达标,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应用到涂布器、移液管等操作工具
B. 取样水龙头应用火焰灼烧,打开水龙头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C. 检验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是否达标,可用平板划线法来分离并计数
D. 若空白对照组上有6个菌落,说明该实验失败,实验数据不能采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详解】A、对菌体计数需要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该实验过程中应用到涂布器、移液管等操作工具,A正确;
B、为避免杂菌污染,取样水龙头应用火焰灼烧,打开水龙头一段时间后再取样,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杀死目的菌,B正确;
C、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活菌计数,故检验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是否达标,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分离并计数,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菌体计数,C错误;
D、若空白对照组上有6个菌落,则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该实验失败,实验数据不能采用,D正确。
故选C。
21. 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其活性位点上含有两个镍离子,在大豆、刀豆种子中含量较高,土壤中的某些细菌也能够分泌脲酶。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了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M,并分别研究了培养液中的Ni2+、Mn2+和尿素浓度对细菌M脲酶产量的影响(说明:研究某一项时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离子浓度(%)
0
0.0005
0.001
0.005
0.01
0.05
脲酶产量(u/mL)
Ni2+
0.02
0.056
0.067
0.28
0.36
0.08
Mn2+
0.031
0.21
0.28
0.31
0.37
0.085
尿素浓度(%)
0
0.2
0.4
0.6
0.8
1.0
脲酶产量(u/mL)
0
1.15
1.60
1.73
1.45
0.28
A. 实验表明培养液中Ni2+和Mn2+对脲酶的影响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B. 细菌M合成脲酶需要尿素诱导,尿素最适诱导浓度在0.4%—0.8%之间
C. 培养液不含Ni2+、Mn2+细菌不产生脲酶, 细菌产生脲酶的最适离子浓度相同
D. 所有脲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上加工使其与镍结合才具有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影响脲酶产量的因素有两种离子的浓度、尿素浓度,且对脲酶的生成都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培养液中Ni2+和Mn2+以及尿素浓度的增加,脲酶的产量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但是始终高于对照组。
【详解】A、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离子浓度为0的一组),在实验的范围内,培养液中Ni2+和Mn2+对脲酶的影响都是促进生成,只是低浓度促进作用显著,高浓度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表中数据表明,培养液中尿素的浓度在0.4%-0.8%之间时,脲酶的产量相对较高,说明细菌M合成脲酶需要尿素诱导,尿素的最适诱导浓度在0.4%-0.8%之间,B正确;
C、由对照组(离子浓度为0的一组)可知,培养液不含Ni2+、Mn2+细菌也可产生脲酶,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细菌也能分泌脲酶,但细菌细胞内除核糖体外没有内质网等其他细胞器,故细菌分泌的脲酶的过程与内质网无关,D错误。
故选B。
22. 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菌种选育过程中,可以利用人工诱变、自然界中筛选和基因工程等手段
B. 青霉素是抗生素,所以在青霉素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
C. 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pH呈酸性时产生谷氨酰胺和N-乙酰谷氨酰胺
D. 发酵工程的产品可以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
【答案】B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置、火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
【详解】A、在菌种选育过程中,性状优良的菌种可以利用人工诱变(引起基因突变)、自然界中筛选和基因工程等手段生产,A正确;
B、虽然青霉素是抗生素,可以杀死部分细菌,但不能杀死所有的细菌,有些细菌能分泌分解青霉素的酶,故在青霉素生产过程中仍然需要严格灭菌,B错误;
C、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好氧型细菌,发酵过程中应进行通气和搅拌,以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当pH呈酸性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就会生成乙酰谷氨酰胺;当溶氧不足时,生成的代谢产物就会是乳酸或琥珀酸,C正确;
D、若发酵工程的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若产品是代谢物,可以根据产物的性质采取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提取、分离和纯化产品,D正确。
故选B。
23. 毛花猕猴桃为二倍体,果实大,维生素C含量高;软枣猕猴桃为四倍体,极耐寒,在-40℃下可安全越冬。某农科所利用这两种猕猴桃体细胞,通过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了猕猴桃新品种,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杂种植株体细胞中有6个染色体组
B. 在诱导生根时,培养基中应提高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和用量
C. 过程①需将体细胞用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等渗溶液处理
D. 在愈伤组织培养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过程①表示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细胞原生质体的过程,过程②表示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过程③表示再生出新的细胞壁的过程。
【详解】A、毛花猕猴桃为二倍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软枣猕猴桃为四倍体,体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经细胞融合形成的d杂种细胞内含有6个染色体组,故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杂种植株体细胞中有1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在诱导生根时,培养基中应提高生长素的比例和用量,B错误;
C、由图分析可知,过程①是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细胞原生质体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在等渗溶液中进行,目的是为了维持原生质体的活性和形态,C正确;
D、愈伤组织细胞含有细胞壁,细胞壁可阻碍细胞融合,即使在培养愈伤组织的培养液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也不能促进细胞融合,因此不能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D错误。
故选C。
24. 某种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为S蛋白,用S蛋白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该种病毒的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淋巴细胞分离自经S蛋白免疫过的小鼠
B. 稀释培养后多孔玻璃板中的杂交瘤细胞数目可能不到细胞总数的一半
C. 集落①的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单克隆抗体
D. 集落②~④的细胞可用于扩大化培养生产单克隆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在PEG的诱导下,B淋巴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经选择培养基筛选和克隆化培养、抗体检测,可获得能产生针对S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A、为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需要用S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因此B淋巴细胞分离自经S蛋白免疫过的小鼠,A正确;
B、稀释培养后多孔玻璃板上有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B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因此杂交瘤细胞数目可能不到细胞总数的一半,B正确;
C、由图可知,经选择培养基筛选后能形成集落①,且加入S抗原后,集落①由抗原抗体结合的凝集反应,说明集落①的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单克隆抗体,C正确;
D、由图可知,集落②~④的细胞不能与S蛋白产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凝集反应,说明集落②~④的细胞产生的不是针对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因此不可用于扩大化培养生产单克隆抗体,D错误。
故选D。
25. 为研究治疗性克隆技术能否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科研人员利用帕金森病模型鼠进行如图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中选择MII期的卵母细胞不利于细胞核全能性恢复
B. 过程②重构胚培养需对细胞进行一次脱分化和两次胰蛋白酶处理
C. 过程③的关键是利用特定条件诱导胚胎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D. 过程④对受体小鼠需要注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其细胞免疫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为,①在输卵管完成受精;②卵裂期,受精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小;③桑葚胚,胚胎细胞数目达到32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葚,每个细胞都是全能细胞;④囊胚,开始出现分化,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⑤原肠胚,有了三胚层的分化,具有囊胚腔和原肠腔。
【详解】A、卵母细胞中含激发细胞核全能性的物质,过程①(核移植)中选择M II期的卵母细胞有利于细胞核全能性恢复,A错误;
B、过程②重构胚培养经历了卵裂、桑葚胚、囊胚和原肠胚等胚胎发育过程,不需要进行脱分化和胰蛋白酶处理,B错误;
C、过程③是诱导分化过程,其关键是利用特定条件诱导胚胎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C正确;
D、过程④移植的神经元细胞是取自该小鼠自身细胞诱导分化而来,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故不需要注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其细胞免疫功能,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 为研究生长素(ⅠAA)和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影响,选用番茄幼苗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1:将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做如图1所示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2:将生长两周的番茄幼苗叶片分别进行A、B两种处理(A处理:不同浓度的ⅠAA溶液处理;B处理:在不同浓度的ⅠAA溶液中分别加入适宜浓度的乙烯处理),3h后测定细胞膜的通透性,结果如图2所示。
(1)在番茄幼苗中,生长素可由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2)实验1中,幼苗将__________(填“向光弯曲”“直立”或“不”)生长,对这一生长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是__________。
(3)在实验1中,若将5个含不同浓度ⅠAA(均促进生长)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图1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切面的一侧,经暗处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结果如图3所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实验2结果表明,在__________时,IAA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的通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请对这一实验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说:当IAA浓度的增加到一定量后,就会__________,从而使细胞膜的透性增大。
【答案】(1)色氨酸 (2) ①. 直立 ②. 感受光刺激部位在尖端,去掉尖端的幼苗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因此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均匀移动到伸长区的部位,促进幼苗生长。
(3)最适浓度的IAA促进作用最强,胚芽鞘弯曲角度最大,低于或高于最适浓度,促进作用都减弱,胚芽鞘弯曲角度都减小。
(4) ①. 无外源乙烯和低浓度IAA ②. 促进乙烯合成,乙烯含量增加,促进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解析】
【分析】题图 分析,图1中幼苗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IAA不能发生横向运输,只能极性运输,琼脂块中的IAA运输到下面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因此幼苗将直立生长;图2中A处理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处理;B处理是指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中分别加入适宜浓度的乙烯处理,A曲线显示在无外源乙烯和低浓度IAA时,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这说明当IAA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膜的透性;图3中将5个含不同浓度IAA(均促进生长)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图1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切面的-侧,经暗处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结果如图3,结合图示可以看出,最适浓度的IAA促进作用最强,胚芽鞘弯曲角度最大,低于或高于最适浓度,促进作用都减弱,胚芽鞘弯曲角度都减小。
【小问1详解】
生长素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其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种产生。
【小问2详解】
实验1中,由于幼苗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不影响IAA的分布,琼脂块中的IAA运输到下面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因此幼苗将直立生长。
【小问3详解】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于胚芽鞘的作用效果不同,将5个含不同浓度IAA(均促进生长)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图1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切面的一侧,经暗处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结果如图3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最适浓度的IAA促进作用最强,胚芽鞘弯曲角度最大,低于或高于最适浓度,促进作用都减弱,胚芽鞘弯曲角度都减小。
【小问4详解】
实验2结果显示,根据A曲线可看出在无外源乙烯的情况下,低浓度IAA时,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对这一实验现象提出合理假说是:当IAA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膜的透性.
27.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城市河流中含碳有机物、无机盐(包括铵盐、磷酸盐以及重金属盐等)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某城市采用立体生态浮床技术来净化河流水质,浮床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立体生态浮床通过在浮床植物下方布置人工介质,放养水生动物,增加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多样性,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统计被污染湖泊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属于在______水平的调查,研究自然水域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物种丰富度有利于指导渔业生产,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净化河流水质时,上层水生植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提出可在上层的水生植物层种植蔬菜。请你对该建议予以评价,该建议可行否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禹锡曾用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对红树林海岸风光作过生动描述,自然美景往往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即使红树林被划为保护区,林中野鸭的种群数量也会出现K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5)微塑料是一种持久性污染物,覆盖在土壤生物表面时会导致其无法正常呼吸,与其他有毒物质结合会毒害土壤生物,故对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严重的危害。某生物兴趣小组欲通过实验分析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对土壤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度的影响,则对照组的实验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组的实验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物种 (2) ①. 群落 ②. 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 ①. 吸收水中的无机盐 ②. 不可行(或否) ③. 水体中的重金属盐被蔬菜吸收后随食物链富集,人食用后会有害健康,所以不宜在上层的水生植物层种植蔬菜
(4) ①. 直接 ②.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存在天敌
(5) ①. 自然状态下的土壤 ②. 微塑料覆盖过的土壤
【解析】
【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小问1详解】
立体浮床放养水生动物,增加了生物的种类,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小问2详解】
统计一个地区的所有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是在群落水平上的调查。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小问3详解】
上层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根据生物富集可知,水体中的重金属盐被蔬菜吸收后随食物链富集,人食用后会有害健康,所以不宜在上层的水生植物层种植蔬菜。
【小问4详解】
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因此自然美景往往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即使红树林被划为保护区,因为保护区的资源有限、空间有限、且野鸭存在天敌,故林中野鸭的种群数量也会出现K值。
【小问5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对土壤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度的影响,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塑料,所以对照组的实验材料是自然状态下的土壤,而实验组是使用微塑料覆盖过的土壤,因变量可以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28. 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了解决传统污水处理存在的不足,科研人员利用小球藻进行了相关研究。从城市周边河流采集水样,进行富集培养。之后将水样接种到不含碳源的平板培养基上,筛选出小球藻单藻落,并进一步纯化得到X、Y、S、L和B五种藻株。
(1)研究人员对奶牛养殖废水沼液进行10倍和5倍稀释,以控制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将上述5种藻株扩大培养后,分别接种于不同稀释倍数的奶牛养殖废水沼液中,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测定培养液中小球藻的数量,结果如下图。
①从培养液中随机取样加入到__________上,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小球藻数量。在取样时为降低实验误差,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
②据实验结果推测藻株__________可作为目标藻株,原因是__________。
(2)进一步检测该目标藻株对稀释5倍奶牛养殖废水沼液中总氮、总磷和COD(有机物含量)的去除效果,结果如下表。
天数(d)
检测指标(mg·mL-1)
0
4
8
12
16
20
24
28
总氮
105
100
93
88
50
43
43
43
总磷
47
45
39
30
25
20
20
20
COD
520
520
500
420
420
300
270
270
①结果表明,该藻株在沼液中分别经历了适应期、正常生长期和生长停滞期,依据是__________。目标藻株对沼液中__________的去除效果最好。
②解释实验中COD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
(3)若要将该研究结果应用于养殖污水的处理,为提高处理效果,请提出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__________。
【答案】(1) ①. 血球计数板 ②. 充分摇匀后取样、多次取样计数 ③. X ④. X藻在10倍和5倍稀释的废水沼液中相对数量均最多,适应能力最强
(2) ①. 总氮、总磷和COD的浓度在0~4d无显著变化,8~16d均明显下降,20~28d均在较低水平保持稳定 ②. 总氮、总磷 ③. 由于小球藻数量的增加,产生的大量氧气促进了分解者数量的增加,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使得COD下降
(3)探究在处理污水时X藻和分解者的最佳配比;探究污水处理最好效果的X藻的投放量;探究环境条件对X藻处理污水效果的影响(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微生物的计数方法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小问1详解】
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进行菌体计数时,需用血细胞计数板,即从培养液中随机取样加入到血球计数板上,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小球藻数量。在取样时为降低实验误差,需将培养液充分摇匀后取样,使小球藻分布均匀、并多次取样计数求平均值。
②X藻在10倍和5倍稀释的废水沼液中相对数量均最多,适应能力最强,所以根据该结果可推测藻株X可作为处理污水的目标藻株。
【小问2详解】
①在不同培养时间内,藻类对氮和磷的利用量不同可推测藻类的生长情况。根据实验结果:总氮、总磷和COD的浓度在0~4d无显著变化,8~16d均明显下降,20~28d均在较低水平保持稳定,表明该藻株在沼液中分别经历了适应期、正常生长期和生长停滞期。根据题表数据可知,目标藻株对沼液中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
②实验中COD是有机物的含量,下降的原因由于小球藻数量的增加,产生的大量氧气促进了分解者数量的增加,分解者分解水体中有机物,使得COD下降。
【小问3详解】
若要将该研究结果应用于养殖污水的处理,为提高处理效果,需进一步探究在处理污水时X藻和分解者的最佳配比;或探究污水处理最好效果的X藻的投放量;或探究环境条件对X藻处理污水效果的影响。
29. Ⅰ.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实现种苗的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也可加快作物及苗木育种。下面是培育柑橘耐盐植株的实验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愈伤组织是由__________经脱分化过程形成的,愈伤组织经过__________过程形成耐盐植株。
(2)对愈伤组织进行了两次处理,处理2中添加的物质X为__________,用γ射线不直接处理茎段而是处理愈伤组织,原因是__________。
Ⅱ.科研人员把猪卵母细胞进行人为的孤雌激活处理,使其发育成胚胎,将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猪体内,获得世界上第一批成活的孤雌生殖克隆猪。这种克隆猪不同于核移植获得的克隆猪,现将两种技术进行比较。
(3)图中过程①②③④是获得孤雌生殖克隆猪的技术流程,那么获得核移植克隆猪的技术流程是__________(填序号)。
(4)卵母细胞能够发育成早期胚胎移植,得到克隆猪,说明卵母细胞具有__________。
(5)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中也会用到卵母细胞,需要选择__________期的卵母细胞,通过__________法吸出卵母细胞中的细胞核,卵母细胞去核去除的“核”其实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离体的茎段 ②. 再分化
(2) ①. NaCl##盐 ②. 愈伤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诱发基因突变 (3)⑤⑥③④
(4)全能性 (5) ①.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MⅡ ②. 显微操作去核 ③. 纺锤体一染色体复合物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特定的培养将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愈伤组织是由离体的茎段经脱分化过程形成的,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而发育为耐盐植株。
【小问2详解】
对愈伤组织进行了两次处理,处理1中γ射线照射的目的是诱导基因突变。而处理2中添加的物质X为高浓度的氯化钠,目的是筛选耐盐的植株。由于愈伤组织细胞处于不断地分裂状态,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突变,因此通常用γ射线处理植物的愈伤组织能获得较好效果。
【小问3详解】
核移植技术的操作过程:将体细胞的细胞核和去核卵母细胞结合形成重组细胞,然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早期胚胎并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将早期胚胎移植入受体的子宫中孕育,最后获得克隆动物个体。据图分析知,获得核移植克隆猪的技术流程是过程⑤⑥③④。
【小问4详解】
卵母细胞能够发育成早期胚胎,得到克隆猪,说明卵母细胞具有全能性。
【小问5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四营养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