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 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第三节 氧气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氧化反应。
3.在实验探究中,学会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氧气5集气瓶、酒精灯、燃烧匙、坩埚钳、药匙、硫、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小木条、火柴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 【导入】我们知道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这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呢? | 观看,思考 | 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其他性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问题的兴趣。 | |||||||
环节二 新课讲解 | 【过渡】在化学上,我们在研究某种物质的性质时,一般要从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讲解】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过渡】那么,这是一瓶氧气,从这瓶氧气中你们能总结出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呢? 【总结】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可知, 1.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比空气(1.293 g/L)略大。 |
思考,回答
记录笔记
|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降低陌生感。
通过记录笔记加强学生对于氧气性质的记忆。 | |||||||
【设疑】氧气能否溶解在水中? 引导学生联想水中的生物能为什么够生存,进行讨论分析。 【追问】氧气易溶于水吗? 引导学生联系地球上大部分被水体覆盖,而氧气没有被大量溶解行讨论分析。 【讲解】在室温下,1 L 水中只能溶解约30 mL 氧气,若氧气容易溶解在水中,则空气中将不存在氧气。 | 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讨论 |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来推测氧气的溶解性。 | ||||||||
【讲解】在压强101 kPa时,氧气在-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 倾听、理解、记忆。 | 拓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 ||||||||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 问题1: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问题2: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 通过提问加强学生对于氧气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 ||||||||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我们在单质和化合物中选取几种物质,看是否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提示】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倾听
|
回顾旧知,提醒学生观察实验中的要点和观察实验的方法。
| ||||||||
【演示实验:氧气与木炭的反应】 1.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木炭发红,观察木炭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 2.再把红热的木炭插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插入时应该从瓶口向下缓慢的插入,注意不要让燃烧的木炭接触瓶底和瓶壁,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3.木炭燃烧停止后,取出木炭,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集气瓶中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
观察实验、讨论、描述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的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
|
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通过记录实验的注意事项,加强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 ||||||||
【实验记录】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 | 记录,记忆 | |||||||||
【注意事项】 1.把红热的木炭插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时,应该从瓶口向下缓慢的插入,如果过快插入到瓶底,会由于受热膨胀使大量氧气逸出,造成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2.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一种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 倾听,理解,记录 | |||||||||
【过渡】木炭等既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也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铁丝会燃烧吗? | 倾听,思考 |
| ||||||||
【播放视频:氧气与铁丝反应】 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知识总结。 【实验记录】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 | 学生观察、讨论、描述铁丝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 |
通过观看氧气与铁丝反应的视频,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注意事项以此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记录实验的注意事项,加强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 ||||||||
【提问】 问题1铁丝使用前为什么需要用砂纸打磨? 问题2铁丝末端应系一根火柴,目的是什么? 问题3实验中为什么将铁丝应绕成螺旋状? 问题4集气瓶中要预先加入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沙目的是什么? 【回答问题1】除锈 【回答问题2】引燃铁丝 【回答问题3】增大受热面积,聚集热量 【回答问题4】防止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 讨论,思考,回答
| |||||||||
【合作探究:氧气与蜡烛反应】 在空气中点燃一根蜡烛(主要成分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石蜡),然后用燃烧匙将其转移至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实验记录】
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 + 水
【提问】参照下边的微观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中反应与在氧气中反应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 【总结1】分子之间欲发生反应,其首要条件是接触碰撞。 在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是氮气,氧气分子含量相对较少,木炭与氧分子碰撞机会少,而在纯氧气中则大大增加了碰撞机会。 故在氧气中反应更剧烈。 【总结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够跟许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助燃性。 |
学生分组进行该实验并记录该实验
倾听思考,记录笔记
|
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并学会全面细致有序地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微观示意图,分析不同浓度的氧气与物质是如何发生的反应,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反应。
| ||||||||
【提问】根据红磷、硫、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总结一下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硫+氧气二氧化硫 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总结】都是化学变化;都是点燃条件;都是与氧气反应;都反应剧烈;都放出热量;都是两种物质变成一种物质。 | 比较,思考,讨论,回答。
|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探究化学变化。
| ||||||||
【讲解】3.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2)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
对比理解、记录。 | |||||||||
【提问】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氧化反应? 【总结】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有氧气参加反应的化合反应。 |
讨论并回答问题
|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理解。
| ||||||||
环节三 拓展延伸 | 【展示】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和可燃物在液氧中燃烧的不同 | 观察 | 拓展学生的视野 | |||||||
随堂作业 | PPT展示 | 做题 |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 |||||||
环节四 课堂小结 | 展示PPT。 | 倾听并理解。 |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氧气
第2课时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不易溶于水。
(3)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氧气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硫+氧气二氧化硫
碳+氧气二氧化碳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 化合反应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
(3)字母表达式:A+B+…→X。
四、氧化反应:
(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第2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鲁教版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鲁教版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