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 第2讲 山地的形成 教案 (含详解)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 第2讲 山地的形成 教案 (含详解)第1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 第2讲 山地的形成 教案 (含详解)第2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 第2讲 山地的形成 教案 (含详解)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 第2讲 山地的形成 教案 (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 第2讲 山地的形成 教案 (含详解),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褶皱山,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讲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名称
    地形
    判断依据
    背斜
    未受侵蚀,成为山地;久经侵蚀,形成谷地
    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成山岭
    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3.火山
    (1)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而形成。
    (2)火山
    ①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形成。
    ②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
    [温馨提示]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
    这里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三处的地质构造名称,并说明理由。
    A________,判断理由:岩层向上拱起,中间岩层____,两翼岩层______。
    B________,判断理由: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岩层____,两翼岩层____。
    C________,判断理由:岩层不连续并有明显________。
    (2)图中岩层1~6按由老到新的排序为____________。
    (3)A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________作用形成谷地;B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受挤压力,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而形成________。
    (4)良好的储水构造是____;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是____;有泉水出露的是____;适合开挖隧道的是____。(填字母)
    答案:(1)背斜 老 新 向斜 新 老 断层 位移
    (2)1、2、3、4、5、6
    (3)背斜谷 背斜顶部 外力侵蚀 向斜山 向斜槽部 山岭
    (4)B A C A
    下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为进行野外考察而绘制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2~3题。

    2.在考察前,地理兴趣小组组长准备在W、X、Y、Z四处中选择一处安排露营,最不适合的地点是(  )
    A.W处  B.X处
    C.Y处  D.Z处
    3.该地区拟规划建设一条铁路,该小组成员设计了一选线方案。绘制在该地形图上,该铁路线甲、乙、丙、丁四段中最合理的是(  )
    A.甲段  B.乙段
    C.丙段  D.丁段
    答案 2.D 3.A

    考点一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地貌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①~③由
    老到新)

    中部老,两翼新

    中部新,两翼老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图示(岩层①~
    ⑥由老到新)


    2.断层及地貌表现
    (1)断层成因及其图解
    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如下图所示:

    (2)断层的地貌表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与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2018·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图是(  )

    A              B

    C              D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素养解读] 解答本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结合图中等高线及地层界线判断从甲到乙海拔高度变化及地层时代分布特点,运用综合思维素养判断地质构造及岩层弯曲状况。运用地理实践力素养确定地层所属的地质年代。
    [解题流程]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自主尝试] (1)A (2)A

    (2019·福建漳州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岩层地质界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主要的构造地貌类型和成因分别是(  )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 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图中四地符合实际的是(  )
    A.甲处玄武岩的垂直高差可能是1 190 m
    B.乙处岩层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处可能发育成为河流
    D.丁处为最佳天然大理岩开采点
    1.D 2.A [第1题,由图例可知,四种岩层由新到老依次是玄武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所以图示地区岩石呈中间新、两翼老的关系,可推出图示地区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根据等高线数据,可推断图示地区为山地,故该地为向斜山地。向斜山地是岩层发生褶皱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的,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第2题,由图可知,甲处玄武岩位于陡崖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且等高距为300 m,据陡崖垂直高度计算公式(n-1)×d≤ΔH<(n+1)×d(其中d代表等高距,n代表等高线重合条数)计算得出600 m≤ΔH<1 200 m。]
    (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淀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3.D 4.A [第3题,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侧,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含有CO2的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三地地貌差异主要是由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甲、乙、丙三地相距较近,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第4题,乙地两个不同高度的平台,实质上是河谷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两级阶地。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河床沉积物形成时期,当地地壳较稳定,河流水流较平稳,泥沙不断沉积;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上升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考点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2.图解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19·河北唐山模拟)2015年2月4日,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正式全程通车。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型,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 ④减轻生态破坏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   B.地形 
    C.技术   D.移民
    1.A 2.B [第1题,根据“尽量取最短距离”可知,其原因在于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第2题,万达高速公路施工需要建设众多的桥隧,以实现比较平坦的路面,所以主要障碍是地形。]
    3.(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考虑到题目要求从地表形态影响角度分析,图中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并且沿等高线方向延伸。分析原因主要从建设工程量、建设难度和规避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图表专攻(十)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Ⅰ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Ⅰ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2018·北京卷)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素养解读] 解答本题需要具备良好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结合图例中的“溶洞”信息,运用区域认知分析其形成应与流水作用有关。运用综合思维素养分析地质剖面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发生的地质作用。
    [解题指导]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自主尝试] C

    (2017·江苏卷)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1)B (2)B [第(1)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第(2)题,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褶皱造成的。]
    课时作业(十二) 山地的形成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
    (2018·海南卷)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1.D 2.C [第1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错误。第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正确。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故A、B、D错误。]
    (2019·山东菏泽一模)读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剖面图(单位:m),完成3~4题。

    3.图示发生的构造运动先后顺序为(  )
    A.褶皱—沉积—断层    B.沉积—断层—褶皱
    C.沉积—褶皱—断层 D.断层—褶皱—沉积
    4.图中地形的成因可能是(  )
    ①岩层挤压,槽部紧实,难以侵蚀 ②岩层挤压拱起形成
    ③形成断块错动抬升成山 ④岩浆喷发冷却成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C 4.B [第3题,图示岩层有明显的分层现象(T、J两层、地层界线),则岩层为沉积层;图示地层界线发生弯曲,说明有褶皱现象;J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说明褶皱后发生断层。故先后顺序为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层,然后挤压形成褶皱,断裂错位形成断层。第4题,由等高线数值及分布,可判断为山地;地层界线向上弯曲说明有挤压拱起过程;挤压出现断裂,使断块错动抬升成山。图示信息不能体现岩浆喷发。]
    (2019·黑龙江大庆四校联考)读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图示地貌为(  )
    A.背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谷   D.向斜山
    6.图中①②③④岩层中(  )
    A.①处岩层受变质作用明显
    B.②处岩层年龄最老
    C.③处岩层断裂下陷
    D.④处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5.C 6.B [第5题,图中地层向上拱起,说明是背斜构造,其顶部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故图中的地貌为背斜谷,故C项正确。第6题,在①②③④岩层中,②处岩层位于沉积岩的最底部,说明形成时间最早、最老。]
    (2019·陕西黄陵中学开学考试)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和部分50米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距今百万年)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M处的构造地貌属(  )
    A.向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山  D.背斜谷
    8.M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最有可能为(  )
    ①侵蚀作用 ②褶皱隆起 ③固结成岩作用 ④沉积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④③
    7.D 8.C [第7题,据“凸低为高,凸高为低”规律,据图中M处等高线的弯曲可知,M处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值区,可判断为山谷部位,B、C两项排除;据等岩龄线可知,M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可判断为背斜部位,D项正确,A项错误。第8题,据上题分析可知M处为背斜谷,首先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后内力作用发生褶皱隆起形成背斜,在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故选C项。]
    (经典题)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9~11题。

    9.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10.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11.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9.D 10.B 11.B [第9题,读图可知,兰新铁路与天山南麓的1 000 m等高线大致平行,且经过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铁路的修建和建成后的行车安全;铁路没有经过城镇,且该区域河流水量小,耕地很少,故聚落、河流、耕地都不是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第10题,由比例尺可以推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距离城镇过远,使铁路促进城镇发展的作用大大减弱,这是其不合理之处。第11题,兰新铁路并没有吸引城镇沿铁路线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而绿洲水资源相对丰富,是城镇分布最理想的地区。]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图1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图2是O地某处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图,据图回答问题。(28分)

    图1            图2
    (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8分)
    (2)简述N处地貌的形成过程。(10分)
    (3)简述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10分)
    解析 第(1)题,从岩层的弯曲来看,M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第(2)题,N处地貌为向斜山,结合内、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过程。第(3)题,O地岩石为花岗岩,为侵入岩,而图中该岩石遭到风化,所以该岩石首先被抬升到地表,然后遭到外力风化。
    答案 (1)M处是背斜。地壳运动使M处岩层向上拱起。
    (2)(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褶皱(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地壳运动使岩石圈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后地壳抬升,覆盖花岗岩的其他岩石被外力侵蚀、搬运,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剥落,棱角逐渐消失。
    13.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6分)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6分)
    (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6分)
    (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10分)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形成为背斜成谷。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
    答案 (1)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
    (3)绘图略。
    (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相关教案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7章 第2讲 中国地理分区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7章 第2讲 中国地理分区 教案 (含详解),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7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7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 教案 (含详解),共22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 第2讲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工业区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 第2讲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工业区 教案 (含详解),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