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生学科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生学科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生学科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生学科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生学科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生学科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
     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生学科能力诊断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而下的实证和功利的层面,二是形而上的思想和精神的层面。前者是科学之“体”,后者是科学之“魂”。正是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既具有伟大现实力量、又具有崇高精神高度的科学。科学有两个层面的动力、目的、意义和价值:来自技术层面的与来自精神层面的。二者构成了科学最重要的两个维度。然而,这两个维度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张力。特别是在当代,总的趋势是前者越来越强势,后者则趋于弱势乃至被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重提科学的精神高度问题。
    当科学研究深入到凭观察和实验无法抵达之处,不可避免地要依靠思辨。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带有思辨性质的科学,往往越是处在科学的高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有的还跻身伟大的哲学家行列,他们的精神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的精神高度。
    如果说科学的功利性和现实力量代表着科学的器物层面,那么科学的理想性和精神高度则代表着科学的道体层面。无论对于科学还是社会,后者都有着前者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它给科学以超越世俗的深奥高远之境,也将“仰望天空”的精神气质带给社会,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孟建伟《科学的精神高度》)
    材料二:
    历史地审视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而艺术文化又常常以其情感智慧,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可以说,文学与科学共同参与了开发世界奥秘的进程。”在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看来,一方面,本身涵盖人的思想和行动轨迹的科学必然成为文学的书写对象;另一方面,文学与科学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催生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比如医学人文的思考,文学的科幻文学研究、气候小说研究等。
    文学不仅是新现象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洞察科学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动力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研究计算中无意间发现了混沌现象的“非线性”特质,即“蝴蝶效应”,为解释事物表面呈现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就在蝴蝶效应被发现并命名之前,小说家雷·布拉德伯里就在其短篇小说《一声惊雷》中用一只蝴蝶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文学以特有的表达方式前瞻了科学的未来。
    (摘编自张清俐、吴楠《人文与科学互动关联的文学观照》)
    材料三:
    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人文底蕴的涵养。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科学以客观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其人文意蕴的一个方面,在于它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如果说以文学、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创作,打开的是感性审美世界,科学活动则将美延伸到理性世界,给人以智慧启迪。数学是科学描绘世界的主要语言,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它,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大到宇宙星云,小到基本粒子,长如百亿年,短到一瞬间,都能用方程式呈现。这些方程就像美妙的诗篇,用最浓缩的“语言”,表达了无边无际的时空存在。
    科学追求卓越,这一丰富心灵、感受审美的过程,与人文相通。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揭开表面的纷繁杂乱,发现现象背后的一致性规律。它带给人的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这份体验是非世俗、超功利的,由于契合了人对真善美的情感需求,因而是迷人的、永恒的。从这点来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媲美。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也是优秀的作家或艺术家。如今,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艺术。爱因斯坦曾这样阐述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音乐创造和物理研究的起源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未知的探求。法国文豪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重逢。可见,科学与人文展现的都是人们追求崇高、卓越的精神,是对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向往,它们的内核一致,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
    进而言之,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从0到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激发想象力、创造力,获得电光石火般的思想灵感。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喻思南《科学琴键演绎人文旋律》)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代,强调科学的精神高度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科学的精神高度很大程度上受科学家的精神高度的影响。
    B. 艺术文化的发展与科学关系密切,一方面艺术文化的发展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艺术文化的发展也常常促进科学的发展。
    C. 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必然成为文学的书写对象,并最终催生出医学人文、科幻文学等跨学科研究新方向。
    D. 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往往是非世俗、超功利的,探索自然、验证未知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人类通过其他途径都无法获得的。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围绕科学的精神高度展开论述,阐述了科学的精神高度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B. 材料二以蝴蝶效应为例,用以证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是有科学依据的,因此能洞察科学发展的前景。
    C. 材料三辩证地分析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并就人文和科学如何彼此促进、携手同行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D. 三则材料都涉及科学发展,但都巧妙地将论述重心放到了科学以外的领域,可谓独辟蹊径。
    4. 材料三中引用了福楼拜的“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重逢”这句话,你认为“在山顶重逢”是何含义?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5. 如果在未来的人生规划中,你计划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上面的材料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A 3. A
    4. ①科学和艺术研究都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
    ②科学与艺术的魅力都契合人对真善美的需求,给人以心灵的享受与震撼。
    ③科学与艺术都体现出人们崇高的精神追求,内核一致,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中。
    5. ①探索科学的现实力量,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要注重科学的理想性与精神高度。
    ②挖掘艺术文化中的情感智慧,涵养自己的人文底蕴,利用人文素养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③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借助思辨性”“提升科学家的精神高度”错,根据原文“他们的精神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的精神高度”可知,是“精神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的精神高度”,而不是借助思辨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一方面艺术文化的发展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艺术文化的发展也常常促进科学的发展”错,根据原文“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而艺术文化又常常以其情感智慧,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可知,原文用了“从某些方面”“常常”的限制词,而选项没有,选项说法太绝对。
    C.“科学必然成为文学的书写对象,并最终催生出医学人文、科幻文学等跨学科研究新方向”错,根据原文“本身涵盖人的思想和行动轨迹的科学必然成为文学的书写对象;另一方面,文学与科学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催生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可知,原文中有“本身涵盖人的思想和行动轨迹的”“进一步催生”的限制词,而选项没有,选项说法太绝对。
    D.“是人类通过其他途径都无法获得的”错,根据原文“从这点来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媲美”可知,其他的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B.“用以证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是有科学依据的,因此能洞察科学发展的前景”错,根据原文“文学不仅是新现象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洞察科学发展的前景和未来”可知,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洞察科学发展的前景和未来,选项曲解文意。
    C.“就人文和科学如何彼此促进、携手同行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错,根据原文“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可知,原文没有论述人文和科学如何彼此促进、携手同行,选项无中生有。
    D.“都巧妙地将论述重心放到了科学以外的领域”错,根据材料一的出处《科学的精神高度》可知,材料一没有。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科学以客观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其人文意蕴的一个方面,在于它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如果说以文学、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创作,打开的是感性审美世界,科学活动则将美延伸到理性世界,给人以智慧启迪”可知,科学和艺术研究都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
    结合“这份体验是非世俗、超功利的,由于契合了人对真善美的情感需求,因而是迷人的、永恒的。从这点来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媲美”可知,科学与艺术的魅力都契合人对真善与美的需求,给人以心灵的享受与震撼。
    结合“可见,科学与人文展现的都是人们追求崇高、卓越的精神,是对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向往,它们的内核一致,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可知,科学与艺术都体现出人们崇高的精神追求,内核一致,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当科学研究深入到凭观察和实验无法抵达之处,不可避免地要依靠思辨。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带有思辨性质的科学,往往越是处在科学的高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有的还跻身伟大的哲学家行列,他们的精神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的精神高度”可知,要探索科学的现实力量,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要注重科学的理想性与精神高度。
    结合“历史地审视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而艺术文化又常常以其情感智慧,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可知,要挖掘艺术文化中的情感智慧,涵养自己的人文底蕴,利用人文素养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结合“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可知,要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樟子松王
    徐迅
    樟子松林弥漫着一股浓雾。雾袅袅静静,没一点声响。隐隐地,远处响起一阵呼哨音。那是松涛的呼啸声。
    满打满算,福树已在床上躺了七八个年头。
    “满女,满女,沙生这一阵子怎么没来啊?……”有时躺在床上,他不停地念叨。
    “没有来?爸,你怎么啦……”满女常常被父亲奇怪的举动弄得晕乎,嗔道,“人家不来,你又惦念人家。爸,你是想人家觍着脸求您吗?”
    “是爸爸不好,满女,是爸爸不好……”福树让满女呛得没话,独自埋怨自己,乜斜着眼睛望满女。
    满女双手落寞地绞着胸前的衣扣。他看了,心里一酸。
    梁沙生终于还是来了。
    走进那间晦暗的砖石瓦房里,梁沙生笑着照例将随手带的人参、李子、梨子,还有一盒海参放到桌上,然后坐下来。可面面相觑,两人一时无话。随着经常上门,梁沙生觉得他能成为这屋里的主人,成为这片樟子松林旅游休闲基地的经营者。他知道现在离成功还有障碍,但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他不能落下一个不忠不厚的骂名。
    “坐,坐,沙生,你又花钱了!”瞥了一眼桌上,福树眼窝里有些发湿,微微侧过身子,在床上弓成了一个虾状。突然,福树冷不丁问:“梁沙生,你父亲死去几年了?”
    “我父亲?”梁沙生愣了会,答道:“六年了。”
    “六年!这么快……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
    “……”
    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眼看着漫漫黄沙席卷家园,乡亲们一下逃离不少。可他父亲没走。也跟福树一样贷款,承包了一千多亩沙丘栽树。为了把流沙治住,他俩一起找到专家。听说固沙要先种沙打旺(草本植物),他俩就种沙打旺;看羊蹄子踩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
    “福树叔,这个我怎么会忘呢?”梁沙生说。
    “还好,你没有忘记。沙生,你家樟子松林现在好吗?”
    “好啊!成老林了。那里树长得老好,我还修了一条路……就在那里,我办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梁沙生一听福树问起他的事,高兴得一时兴起,就滔滔不绝,“福树叔,我办的樟子松林生态旅游红火着呢,北京、武汉、南京和合肥,都有人来这里消夏……”他说着就有些手舞足蹈,话里也有些许自豪与炫耀。
    随着他的手势,福树眼里惊奇和新鲜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他叹了口气。转过脸,望着一边默不作声的满女,突然用手招着梁沙生,说:“我不是和你说这个,不说这个……梁沙生,你对满女要好……”
    满女一听,双手捂脸转身就跑了。瞟了瞟满女,福树闭上眼睛,对梁沙生正色道:“沙生,我今天找你来就是说这事的,你回去吧,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树要皮,人要脸,你不要假借生态搞旅游,一门心思想赚钱,坏了你父亲的名声!……”
    “……”梁沙生一愣,随即下意识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
    到了夏天,空气里弥散着一股青草和樟子松林混合的清香。樟子松的密林不仅鸟多起来,野鸡兔子也多起来了。一到清晨,鸟儿们叽叽喳喳地鸣叫。福树经常在啁啾的鸟声中醒来。有时,他还看见一只兔子在门口拱着门。这给整天躺在床上的他带来了不少的快乐。
    那一个夏天很快就过去了。
    洋洋洒洒的,天不知什么时候飘起了鹅毛大雪。樟子松林恍若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絮。只是樟子松林莽莽苍苍,广阔无边,一时还不能全部遮住。樟子松身上披挂的白雪泛着浅浅的绿色,逶迤地耸立在茫茫的草原。
    福树竟在这个浑天缟素的天气静静仙逝了。
    听闻福树的死讯,远远近近,三三两两的乡亲们冒着严寒赶过来了。他们心里都明白,福树瘫痪就是因为治沙落下了病根。都说沾他的光,不然早背井离乡,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梁沙生和满女忙了几天,按照福树的生前愿望,将骨灰撒在了他栽的那片樟子松的密林。那天,梁沙生安慰了一番满女,端详着她家墙壁上挂的一幅老照片。照片上的福树手拿锹镐,神采奕奕。梁沙生沉吟了下,似乎明白了什么,便执意要看那一棵樟子松王。
    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实打实算只有几十年的树龄——那年,樟子松林生发虫灾,边上许多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孤零零地树立着。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都长起来,它长得更壮实、更高了,没几年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樟子松王”也就这样叫开了。为了保护这棵樟子松,福树给它垒了个石头台子做隔离。在石头台子旁又搭起一个高高的瞭望台,这样,他就能看护这一大片的樟子松林了。
    梁沙生朝樟子松王虔诚地鞠了一躬,和满女登上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向远望去,他感觉樟子松森林就像一条条绿色锁链,将科尔沁沙漠的一只爪子牢牢地摁住了。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在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
    梁沙生心里一阵涌动,嘴里喃喃有词:“满女,这一片大林海,真是想不出来他们怎样一棵一棵栽出来的,他们真的是舍命……”
    满女没有说话,她看着葱葱郁郁的樟子松森林,因为大雪的覆盖变得雪白雪白,那樟子松王却像一颗晶莹的翡翠深深掩藏其中……恍惚,她见父亲在樟子松林里朝她笑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沙生总是带着很多礼品来福树家看望福树,他希望福树能把自己家的樟子松林让他来做生态旅游开发,更希望福树能够让满女和自己在一起。
    B. “福树眼里惊奇和新鲜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写出了福树对于梁沙生利用樟子松林来做生态旅游这一做法的不赞同,也蕴含着福树对于樟子松林未来的忧虑。
    C. “随即下意识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写出了梁沙生面对福树的固执时的无奈,但想到自己与满女的关系,梁沙生最终只能放弃发展生态旅游的想法。
    D. “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在蛰伏、窥视着……”,重在突出福树等人虽建造起一大片樟子松林,但防风固沙的范围还十分有限。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沙生这一阵子怎么没来啊”,使读者对沙生与福树一家的关系产生兴趣,引导读者思考“不来”的原因,自然引出下文的情节。
    B. 文中通过梁沙生对福树和自己父亲植树防沙的回忆,再现了他们艰难岁月的奉献精神,也与梁沙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的恶劣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C. 小说在介绍“樟子松王”的由来时,营造了阔大的意境,照应文章标题,同时“樟子松王”也是福树植树造林艰辛岁月的见证。
    D. 小说主要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福树这一形象,先写福树老迈、瘫痪在床,再逐渐交代他为樟子松林奉献一生的光辉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8. 小说采用虚实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9. 小说以“她见父亲在樟子松林里朝她笑了”作结,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A
    8. ①实线:梁沙生想要说服福树,一同利用樟子松林来开发生态旅游项目。②虚线:福树和梁沙生父亲那一代人,几十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9. ①使情节更加完整,父亲对满女笑,虽是满女的想象,但也含蓄地交代了小说的结局,满女和梁沙生终于理解了父辈的付出和坚持。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父亲就像那棵樟子松王一样,他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的精神还在守护着这片松林。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满女看到了父亲的笑,这是两代人之间针对樟子松林不同观念的和解,也引发人们对于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更希望福树能够让满女和自己在一起”错误,原文“随着经常上门,梁沙生觉得他能成为这屋里的主人,成为这片樟子松林旅游休闲基地的经营者。他知道现在离成功还有障碍,但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他不能落下一个不忠不厚的骂名”,据此看出选项内容于文无据。
    C.“但想到自己与满女的关系,梁沙生最终只能放弃发展生态旅游的想法”错误,原文写福树对沙生说“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树要皮,人要脸,你不要假借生态搞旅游,一门心思想赚钱,坏了你父亲的名声”,然后写“梁沙生一愣,随即下意识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据此看出选项内容于文无据。
    D.“重在突出福树等人虽建造起一大片樟子松林,但防风固沙的范围还十分有限”错误,根据文意,福树等人为种树防沙付出了全部心血,提出了对于防沙治沙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此处重在突出防风固沙的任务还很重。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与梁沙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的恶劣行径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原文写梁沙生听完福树的话下意识点点头,尴尬地笑,忐忑不安地出门,可看出梁沙生的内心还是有所触动,并不是写其行径恶劣,也没有形成对比。
    C.“同时樟子松王也是福树植树造林艰辛岁月的见证”错误,现在已无法见证,不如说是福树植树造林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D.“小说主要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错误,原文在情节设计上围绕梁沙生想要说服福树用樟子松林来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展开,福树不同意,并与其回忆几十年前通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过去,梁沙生最终理解了父辈的付出和坚持,并没有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
    ①原文开始写“梁沙生觉得他能成为这屋里的主人,成为这片樟子松林旅游休闲基地的经营者”,然后福树劝说他“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树要皮,人要脸,你不要假借生态搞旅游,一门心思想赚钱,坏了你父亲的名声”,梁沙生“一愣,随即下意识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最终理解了前辈们的无私付出,“照片上的福树手拿锹镐,神采奕奕。梁沙生沉吟了下,似乎明白了什么,便执意要看那一棵樟子松王”“梁沙生心里一阵涌动,嘴里喃喃有词:‘满女,这一片大林海,真是想不出来他们怎样一棵一棵栽出来的,他们真的是舍命……’”。
    据此分析出,实线:梁沙生想要说服福树,一同利用樟子松林来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②原文“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眼看着漫漫黄沙席卷家园,乡亲们一下逃离不少。可他父亲没走。也跟福树一样贷款,承包了一千多亩沙丘栽树。为了把流沙治住,他俩一起找到专家。听说固沙要先种沙打旺(草本植物),他俩就种沙打旺;看羊蹄子踩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
    据此分析出,虚线:福树和梁沙生父亲那一代人,几十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①原文“满女没有说话,……恍惚,她见父亲在樟子松林里朝她笑了”。
    据此分析出,使情节更加完整,父亲对满女笑,虽是满女的想象,但也含蓄地交代了小说的结局,满女和梁沙生终于理解了父辈的付出和坚持。
    ②原文“她看着葱葱郁郁的樟子松森林,因为大雪的覆盖变得雪白雪白,那樟子松王却像一颗晶莹的翡翠深深掩藏其中”,用“樟子松王”来比喻自己的父亲,体现其高贵的品质。
    据此分析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父亲就像那棵樟子松王一样,他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的精神还在守护着这片松林。
    ③原文“她见父亲在樟子松林里朝她笑了”,这是父亲对后辈们的满意的笑,体现出后辈对前辈辛勤付出的理解。
    据此分析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满女看到了父亲的笑,这是两代人之间针对樟子松林不同观念的和解,也引发人们对于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止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
    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遂;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虞公屡求以失其国,公叔戍崇贿以为罪。此皆以货自亡,用财自灭。
    楚斗子文三为令尹而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帛。子罕归玉。晏子归宅。此皆能弃利约身,故无怨于人,世享天禄,令问不止。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白驹、介推遁逃于山谷,颜、原、公析①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守志于一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
    故君子曰:“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邪;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今或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易》曰:“天道亏盈以益谦。”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节选自《潜夫论·遏利》)
    【注】①颜、原、公析:指颜回、原宪、公皙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B. 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C. 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D. 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面,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B. “申道不明”的“申”,与“又申之以揽茝”(《离骚》)中的“申”含义相同。
    C. “德义不彰”的“彰”,与“而闻者彰”(《劝学》)中的“彰”意思不同。
    D. 家事,原指家族或家庭内部的事务,文中指的是家庭的资产、家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以周厉王、虞国的君主、公叔戍为例,指出他们都是因为过于注重积聚财富而使自己最终覆灭丧身。
    B. 斗子文三做令尹而家人挨饿,季文子辅佐四位国君而生活简朴,这种选择与《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相似。
    C. 真正的君子不应因外在的财物、吃穿声色、威力权势等而忧虑,而应追求如何做好事、如何坚守道德仁义等。
    D. 没有德行而财物丰富,是祸乱的根源,所以培养子孙的德行,远比留给他们丰厚的家产重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
    (2)今或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
    14. 伯夷、叔齐等能够“守志笃固,秉节不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从前周厉王喜欢独霸财利,芮良夫进谏而意见不被采纳,回去后作了《桑柔》这首诗来委婉劝谏。
    (2)如果有人赈济贫穷的人,怜悯困苦的人,那么一定可以长久地处于富裕的地位了。
    14. ①不受尊贵荣耀高官厚禄的束缚。
    ②不畏惧威力权势。
    ③捍卫礼制道义,绝不违背道德仁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人因为道义而在那个方面花费了,上天就会在这个方面赏赐他;靠歪门邪道在从前猎取了,就会在后来衰落。因此,保持富足丰满的办法,是抑制并减损它。那才可以避免至高无上煮的灾祸以及明阳的失调了。
    “天赏之于此”,“于此”是“赏”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B;
    “取于前者”“衰之于后”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申’含义相同”错误。
    “申道不明”的“申”,申诉,讲述;句意:讲述正确的思想学说不明白。
    “又申之以揽茝”的“申”,指责;句意: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C.正确。
    “德义不彰”的“彰”,彰明;句意:道德仁义不能彰明。
    “而闻者彰”的“彰”,清楚;句意: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种选择与《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相似”错误。原文“此皆能弃利约身,故无怨于人,世享天禄,令问不止”,文中举他们的例子,是为了阐述节约俭省的重要性。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专利”,独霸财利;“不入”,不被采纳;“退”,回去;“赋”,写作;“讽”,委婉劝谏。
    (2)“遗赈”,赈济;“贫穷”,贫穷的人;“恤矜”,体恤怜悯;“疾苦”,困苦的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宠禄不能固”可知,不受尊贵荣耀高官厚禄的束缚。
    由“威势不能移”可知,不畏惧威力权势。
    由“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可知,捍卫礼制道义,绝不违背道德仁义。
    参考译文:
    从古到今,上面从皇帝开始,下面到百姓为止,没有贪图财利而不灭亡、爱好道义而不显扬的。
    从前周厉王喜欢独霸财利,芮良夫进谏而意见不被采纳,回去后作了《桑柔》这首诗来委婉劝谏。说这种大风啊,必将有通道;这种贪婪的人啊,必将败坏他的宗族。厉王还是执迷不悟,所以最终流亡在外而死在彘。虞国的君主屡次求取宝物以致丧失了自己拥有的国家,公叔戍积聚了财物因而造成了罪过。这些人都是因为财物而使自己逃亡在外,因为财物而使自己覆灭丧身。
    楚国的斗子文三次做令尹而有挨饿的脸色,妻子儿女受冻挨饿,早上不能考虑到晚上吃什么。季文子辅佐四位国君,马不给它吃粮食,小妻不让她们穿绸缎。子罕拒绝接受宝玉。晏子拒绝接受新居。这些人都能抛弃财利而使自己节约俭省,所以没被人们怨恨,世世代代享受天赐的福分,美好的声誉流传不息。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白驹、介推逃避在山谷,颜回、原宪、公皙哀在野外贫困得连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他们坚持志向十分坚定,坚守节操毫无欠缺,尊贵荣耀高官厚禄不能束缚他们,威力权势不能改变他们,即使有处在君位上的尊贵、公爵侯爵的高位,如果道德仁义受到危害,礼制道义不能辨明,委曲像白芷一样的志向,违背像香花一样的意念,那就肯定不干。所以,即使是拥有天下的天子,也不能和他们比名声;即使是诸侯国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他们坚守志向于一间简陋的房屋之内,而德行影响到九州之外;他们的真诚确立在千年之前,而名声流传于几百代之间。
    所以君子说:“财物不多,穿的吃的不富足,音乐女色不美妙,威力权势不能施展于天下,并不是君子担忧的事。做好事不多,讲述正确的思想学说不明白,节操志向没确立,道德仁义不能彰明,对这些君子感到耻辱。”因此,贤能的人、明智的人对于子孙,在意志方面磨炼他们,而不锻炼他们欺诈;勉励他们正直善良,而不鼓励他们为非作歹;把勤俭节约的事迹拿给他们看,而不让他们看到奢侈浪费的行为;将至理名言留给他们,而不将财产留给他们。所以董仲舒一辈子不过问家业,而疏广不把皇上赐给自己的养老财物留给子孙。子孙如果贤能,不依靠家产之多就能富裕;如果他们不贤能,就会因为家产多了而招致怨恨。所以说:没有德行而财物丰富,是祸乱的根源。
    从前曹羁说过这种话:“要保住上天赐予的积蓄,必须施行那道德仁义。道德仁义不施行,那积蓄一定会有缺失。”如果有人赈济贫穷的人,怜悯困苦的人,那么一定可以长久地处于富裕的地位了。《周易》说:“上天的规律是减损满的来增加虚的。”所以人因为道义而在那个方面花费了,上天就会在这个方面赏赐他;靠歪门邪道在从前猎取了,就会在后来衰落。因此,保持富足丰满的办法,是抑制并减损它。那才可以避免至高无上煮的灾祸以及明阳的失调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宝山新开径
    苏轼
    藤梢橘刺元无路,竹杖棕鞋不用扶。
    风自远来闻笑语,水分流处见江湖。
    回观佛国①青螺髻,踏遍仙人碧玉壶②。
    野客归时山月上,棠梨③叶战暝禽呼。
    【注】①佛国:这里指宝山。②仙人碧玉壶:《神仙传》中说,费长房作沛县官吏时,有一个身带壶的人来卖药,他常常悬一空壶在座上,太阳落山即跳进壶中。费长房试着伸足,也随他进入壶中。只见里面楼阁华丽。这个人告诉长房说:“我是仙人,被谪降,暂返人间。”③棠梨:也叫甘棠。树干白色,实似梨而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四处荆棘草莽,诗人足蹬棕鞋艰难而上,“不用扶”三字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的心境。
    B. 诗人登高远望,远处的风带着笑语欢声,江水分流流向广阔的水域,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C. 宝山苍翠烂漫,山势如美人青螺发髻,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于“碧玉壶”一样的仙境中。
    D. 本诗描绘了宝山如佛国仙山的秀丽风景,展现出诗人远离世事、向往归隐的内心世界。
    16. 有人说尾联的描写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诗人暮归时,山月皎洁,白棠梨叶的颤抖引得安睡的鸟儿喝私语,细腻传神,妙趣横生。
    ②尾联以动衬静,营造了静谧清新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饱览宝山月光山景后的陶醉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D.“展现出诗人远离世事、向往归隐的内心世界”错,此诗表达了诗人饱览宝山月光山景后的陶醉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野客归时山月上,棠梨叶战暝禽呼”意思是:满载山情回来,饱醉野趣归去。归来时,山月初上,洒下一山珍珠泼翻一地琼玉。白棠梨惊喜的颤抖,引得枝头安睡的鸟儿嚷怪,一阵窃窃喁语。诗人游宝山尽兴回家,发现已是日暮时分,只见山上的月亮刚刚升起,皎洁明亮,月光洒满山野,这时风吹白棠梨叶,花叶的颤抖引得刚刚安睡的鸟儿惊醒,它们非常惊异,发出一阵私语声,此处描写细腻传神,妙趣横生。
    尾联“山月上”指山月初上,化静为动,“叶战”指白棠梨惊喜的颤抖,是动景,“瞑禽呼”意为刚睡着的鸟被叶子的颤动惊醒,纷纷发出鸣叫,以动衬静,营造了静谧清新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饱览宝山月光山景后的陶醉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虚写扬州长街繁华景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紧接着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山是关中平原与陇右地区交往的重要通道,诗人常常使用“关山”这一意象来表现对国家边疆战事的关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有善始者实繁 ②. 能克终者盖寡 ③. (过)春风十里 ④. 尽荠麦青青 ⑤. 身当恩遇常轻敌 ⑥. 力尽关山未解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繁”“寡”“荠”“戎”。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展厅工作日人头攒动;南京博物院推出的“家·国——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展”依然火爆;河南博物院将隋代大墓搬上网,全虚拟场景复原展示震惊观众……文化“开年展”各地热力全开,不仅得益于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时代相呼应的韵脚,打响了文化传播的新乐章。
    中华五千年文明自带流量密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精神内涵一脉相承,在岁月洗礼下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血脉。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通过文物等载体对话历史,人们不再满足于“看得见”,更希望“看得懂”。“隔着玻璃、挂在墙上”的传统展陈正升级为富含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如何让文物“活”过来、让观众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是每一位文物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8. 请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人们对文化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如何让观众“更好地走进历史”,值得每位文物从业者深思。
    19. 各地文化“开年展”热力全开,不仅得益于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与时代相呼应的韵脚,奏响了文化传播的新乐章。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能力。
    文段二第一、二句主要内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精神内涵一脉相承”;第三句关键句是“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第四句是对第三句的阐释;第五句关键句是“如何让……观众……‘走进历史’,是每一位文物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分析以上信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人们对文化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是后者的原因,据此可用因果关系整合出答案: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人们对文化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如何让观众“更好地走进历史”,值得每位文物从业者深思。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文化‘开年展’各地”语序不当,改为:各地文化“开年展”;
    二是“找到了时代相呼应韵脚”成分残缺,在“时代”前加介词“与”;
    三是“打响……乐章”搭配不当,改为:奏响……乐章。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怪石嶙峋的海边岩洞里,丛林枝条的细密掩遮下,鲣鸟母亲正在精心呵护着(A)的幼鸟,渴盼着外出觅食的鲣鸟父亲满载而归。
    此时,鲣鸟父亲正奋力捕食。只见它从高空俯冲进大海捕获肥美的鱼虾,正衔着赶回。谁知,却被半路杀出的“强盗”劫去了食物,为了不让幼鸟挨饿,它只好再次返回大海。
    这个“不知廉耻”的“强盗”,就是军舰鸟。它不仅外形巨大、凶猛,“战斗”起来也不逊于一艘火力十足的“攻击舰”。一旦看到鲣鸟们抓到了鱼,它们便张开双翅一路骚扰堵截,而鲣鸟们惊慌失措,便会丢下口中的鱼虾(B),这时军舰鸟则疾速俯冲,凌空攫取下坠的鱼虾,占为己有。_________①__________,还有住在海岸边的其他“居民”,如燕鸥、红嘴鸟等,它们也都常常难逃被劫的遭遇。
    __________②_________?原来大自然在造军舰鸟时,一不留神,忘记给它设置一样东西——防水油层。没了防水油层,_________③__________,就会湿透,从而面临被淹死的风险。此外,军舰鸟的双腿又短又细,细弱的双腿让它很难从水面上直接起飞,因此军舰鸟自己捕食时,只能吃些漂到岸边或浅水的软体动物和一些小鱼、死鱼,很难吃到水下的大鱼,因此其大部分的日常食物必须靠对同类的“掠劫”获得。
    看到辛勤的燕鸥、鲣鸟捕获的鱼虾被军舰鸟拦路抢劫,人类总会为它们(C)。然而,在了解了大自然对于军舰鸟的“粗心疏忽”后,你是否能接纳并开始理解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条了呢?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科普话语的亲和力往往有效引领着人们走进科普专业知识的殿堂,以上关于军舰鸟的科普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20. (A)嗷嗷待哺(羽翼未丰) (B)落荒而逃 (C)愤愤不平(打抱不平)
    21. ①被它攻击的不仅有鲣鸟 ②为何军舰鸟要掠劫同类的食物呢 ③军舰鸟的羽毛一旦浸水
    22. ①创设情境,引发读者的兴趣,如开篇对鸟妈妈等待鸟爸爸捕食而归的画面描写,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其中。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这个‘不知廉耻’的‘强盗’”“海岸边的其他‘居民’”等,表达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③运用人称代词“你”,注重与读者互动,如“你是否能接纳并开始理解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条了呢?”引发读者思考。④语言通俗又不乏科学,如对于军舰鸟俯冲捕食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军舰鸟“劫掠”同类食物的原因介绍,通俗易懂。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修饰的是“幼鸟”,形容其幼小,可用“嗷嗷待哺”或“羽翼未丰”。嗷嗷待哺: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羽翼未丰:意思是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第二空,语境强调是鲣鸟们惊慌失措,丢下口中的鱼虾而仓皇逃跑,可用“落荒而逃”。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或离开战场或大道,向荒野逃去。
    第三空,语境强调的是人们为燕鸥、鲣鸟等鸟感到气愤、不平,可用“愤愤不平”或“打抱不平”。愤愤不平:意思是心中不服,感到气愤。打抱不平:意思是指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还有住在海岸边的其他‘居民’”“它们也都常常难逃被劫的遭遇”可知,除了鲣鸟,其他一些鸟类也会被军舰鸟攻击,再结合后一句“还有……”的句式,前一句应该采用“不仅还有……”的句式,据此可填入“被它攻击的不仅有鲣鸟”。
    第二空,根据后文“因此其大部分的日常食物必须靠对同类的‘掠劫’获得”可知,前文主要是解释了军舰鸟掠劫同类食物的原因,所以开头的问句可填“军舰鸟要掠劫同类的食物呢”。
    第三空,根据后文“就会湿透,从而面临被淹死的风险”可知,主要是说明军舰鸟的翅膀没有了防水油层的后果,不能浸水,所以前文可填入“军舰鸟的羽毛一旦浸水”。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由“怪石嶙峋的海边岩洞里,丛林枝条的细密掩遮下……渴盼着外出觅食的鲣鸟父亲满载而归”可知,开篇创设情境,由鸟妈妈等待鸟爸爸捕食而归的画面描写引发读者的兴趣。
    由“却被半路杀出的‘强盗’劫去了食物”“这个‘不知廉耻’的‘强盗’,就是军舰鸟”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军舰鸟比喻成强盗,“不知廉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舰鸟掠劫同类食物的特点。“还有住在海岸边的其他‘居民’,如燕鸥、红嘴鸟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燕鸥、红嘴鸟等鸟类比喻成其他居民,使表达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由“你是否能接纳并开始理解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条了呢?”可知,这里运用人称代词“你”,注重与读者互动,引发读者思考。
    由“便会丢下口中的鱼虾,这时军舰鸟则疾速俯冲,凌空攫取下坠的鱼虾,占为己有”“军舰鸟的双腿又短又细,细弱的双腿让它很难从水面上直接起飞,因此军舰乌自己捕食时,只能吃些漂到岸边或浅水的软体动物和一些小鱼、死鱼”可知,这些语句通俗又不乏科学,让读者容易理解。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毕淑敏在《造心》一文中写道:“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心可以很有韧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销玉碎。”
    心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坚硬与柔软、顽强与脆弱看似矛盾,却又都归属于同一颗心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该如何做好“心灵建设”?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建设心灵,精彩人生
    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的人能顺利解决,而有的人则因此停滞不前。这之间差的,或许就是一个强大的心灵。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心灵建设”呢?
    正如毕淑敏所言,心是很硬的,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心也可以是很软的,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如果能够做到柔软而不脆弱,坚硬而不死板,那么您将拥有一个强大的心灵。
    做好心灵建设,我们需要不被外界所干扰。北大数学学神韦东奕就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好榜样。他是比学霸还厉害的学神,他淳朴的外表与其强大的数学能力形成巨大反差,在网络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有人曾质疑过在这样热烈的讨论下,他是否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他用行动来打消了这样的质疑,每天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一条直线,意在将数学发挥到极致。在这个经济水平上升如此快速的时代,他不同于其他年轻人较容易沉迷于物质享受,而是更注重于精神世界。有着这样一个强大的心灵,他在数学界发光发热,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
    做好心灵建设,我们需要有灵活的思维。天才少女谷爱凌也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她热爱滑雪,但也十分重视学业。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她就运用周末时间,驱车4小时前去滑雪场练习,日复一日,她学会在车上换衣服、学习、吃饭……“自助者天助之”,她凭借着如此灵活运用时间的优势,连续获得世界级运动奖项的奖牌,并成功收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的成功并不是靠着外界的帮助,而是靠着她不懈的心灵建设。坚韧顽强的心灵,助力她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铸就强大的心灵世界。只有我们拥有了一颗强大的心灵,我们才有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去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就在2023年的3月18日,武大的樱花谢绝了游客们,专门为一群英雄绽放,他们就是从抗疫前线归来的勇士们。他们用柔软的心,安慰了多少颗慌张的心;用坚硬的心,抗住多少次艰难险阻……他们是最美的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好心灵建设,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非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为毕淑敏《造心》中的一段文字:心可以坚硬如铁,也可以柔软如帛;心可以顽强坚韧,也可以异常脆弱。第二段文字指出心灵对人类的重要性,其特点看似矛盾却又统一,最后引导考生思索:如何做好“心灵建设”。
    材料中心的四个特点是——硬、软、韧性和脆,这几个特性之间两两相对,可以划分成两组——“硬”“韧性”为一组,象征的是刚强,坚硬;“软”“脆”为一组,象征的是柔软,脆弱。二者看似矛盾对立,实则是相互补充,合为一体。写作时,需要考生就矛盾对立中找到平衡或和谐之处,明确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具体而言,“坚硬与柔软”“顽强与脆弱”可以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共存关系等,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在写作时不能只谈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我们该如何做好‘心灵建设’”引发考生对成长过程中“自我心灵建设”这一主题的思考。即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如何看待“心”的四大属性问题——坚硬与柔软,顽强与脆弱。它们是辩证统一的,考生要明白不同场合、情景,所持有的属性也不应相同。对于生活中的苦难,我们需要练就一颗坚硬无比的心灵与之对抗;而对待生活中的美好、弱者、他人的不幸,我们需要温柔以待。对于现实的挫折与无奈,我们需要一颗默默承受的坚韧的心灵,同时也应懂得呵护自己的内心,适当释放自身的压力,因为心灵并非无坚不摧。这里体现了一种思辨性。
    从“认识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来谈,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内心应是坚硬与顽强的;在面对美好和他人时,内心应是柔软与脆弱的。也可以分析心灵的四个特性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来谈,首先分析心灵的几个特性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分析我们如何利用心灵的这些特性来做好自我的“心灵建设”。
    立意:
    1.一刚一柔,向阳而生。
    2.心之所向,柔软亦坚强。
    3.以温柔之心做人,以坚韧顽强处事。
    4.呵护内心,致其坚韧。
    5.于脆弱中成就坚韧。

    相关试卷

    海南省海口市等四地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等四地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生学科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生学科能力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

    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