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7讲 常见地貌 (含详解)
展开第三章 地表形态及其变化
第7讲 常见地貌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程·素养要求
新教材·对应节次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必修1]4.1;4.2
浙江卷第17、18题
一、常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类型
地貌景观及演变
景观特点
地表
喀斯特
地貌
溶沟
↓
洼地(坝子)
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
底部平坦
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呈锥状耸立
地下喀
斯特地貌
以溶洞为主
呈层状分布
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溶洞顶部,向下发育
石笋
溶洞底部,向上发育
石柱
连接洞顶和洞底
[填图] 在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中填出景观的名称。
提示 自左向右,左图:孤峰、峰丛、峰林;右图:石钟乳、石笋、石柱。
2.河流地貌(见第10讲)
3.风沙地貌
类型
成因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风蚀地貌
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
风蚀柱
突起的孤立岩石,呈柱状
风蚀蘑菇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地貌
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风积地貌
当风速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携带的沙粒降落地面
固定沙丘
沙丘上生长植物
流动沙丘
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有陡坡(迎风坡)和缓坡(背风坡)
[填图] 在风沙地貌示意图中填写风沙地貌名称。
提示 左向右:风蚀蘑菇、雅丹、新月形沙丘。
4.海岸地貌
类型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侵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
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海蚀平台:向海倾斜的平台
堆积
地貌
海滩(砾滩、沙滩、泥滩)
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沙坝、沙嘴、潟湖等
沙坝:伸入海中的长条形沙垄
[填图] 在海岸地貌示意图中填写地貌名称。
提示 上部自左向右: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下部自上而下:海滩、海蚀崖、海蚀平台。
5.冰川地貌
[易误辨析] 槽形河谷和U形冰蚀谷有何区别?
提示 河流进入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谷中分布着阶地(台地)与河漫滩。冰川在山谷中刨蚀(磨蚀)谷底,形成平直宽阔,两壁陡立的U形谷,常有磨光面及冰川擦痕。
二、地貌的观察
1.地貌观察的顺序
↓
↓
2.地貌观察的内容
(1)观察高度
(2)观察坡
表示
影响
坡度
坡度角
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如水土流失、交通建设等
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
坡向
阳坡和阴坡
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迎风坡和背风坡
(3)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等。
[填图] 在坡度和坡度角示意图中填写适当的名称。
提示 自左向右,垂直距离、水平距离、坡度角。
能力一 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例1] (经典真题·山东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D (2)C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化学原理
作用
化学方程式
溶蚀作用
CaCO3+CO2+H2O=Ca(HCO3)2
沉积作用
Ca(HCO3)2= CaCO3↓+CO2↑+H2O
2.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成因
形成过程
流水溶蚀
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
水平方向: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垂直方向:岩溶溶斗→落水洞→地下河
流水沉积
石柱
3.喀斯特地貌景观及特点
部位
名称
景观特点
溶蚀地貌
溶沟
石质沟槽
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石林
发育比较好的石芽群
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
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溶斗
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沉积
地貌
钙华
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
石钟乳
悬挂在洞顶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溶洞底部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相连溶洞顶部和底部的状体
1.(经典真题·北京卷)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区峰林峰丛林立,为石灰岩受流水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能力二 解释风成地貌的发育
[例2] (经典真题·福建卷)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D (2)C
1.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
2.雅丹地貌(风蚀地貌)
(1)雅丹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性条件
雅丹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都能发育,具有河湖相的沉积岩更有利于雅丹的发育
动力条件
主要为强劲的风力,雅丹的沟槽和垄脊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环境条件
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植被稀少的平坦地区,风蚀作用强
(2)根据雅丹地貌的垄脊走向判断风向
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迎风坡一侧因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如下图。
3.移动沙丘(风积地貌)
(1)移动沙丘的形成条件
沙源条件
沙子供应量的多少关系着沙丘发育的规模。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丘都较低矮,内部的沙丘都较高大,这与地表细沙、中沙的多少有关
动力条件
风力决定着沙丘的移动速度,风向决定着沙丘移动方向
环境条件
山岭可以阻挡风沙运动,沙子易在其迎风坡堆积,形成巨大的沙丘。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不利于沙丘的发育
(2)沙丘移动的机制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向上滚动,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一层一层地向前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
(3)根据沙丘形态判断风向
2.(经典真题·安徽卷)鄱阳湖地区的沙岭沙山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鄱阳湖位于湿润地区,沙山的沙源是赣江携带沉积而成的。沙山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一系列沙垄(脊),初步判断该地应该多西南风或东北风。鄱阳湖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但由于沙山北部赣江河道呈东北—西南走向,河道狭管效应导致该地多东北风。第(2)题,由于赣江的流水堆积作用,在凸岸堆积形成沙山,后又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在沙山上形成垄槽相间地形。选项B正确。
能力三 解释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
[例3] (经典真题·天津卷)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据图判断,古海蚀地貌在此出现,反映了几千年以来该地区( )
A.陆地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海面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尝试自解] ________
[解题步骤]
答案 A
1.侵蚀地貌
2.堆积地貌
3.(经典真题·江苏卷)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判断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答案 B
解析 珠峰大本营附近的碎屑物质是由冰川作用所留下的岩屑或岩屑垄,代表了原冰川的边缘位置,属冰碛物。冰碛物的特征一般被描述为“大小混杂”“杂乱无章”“没有分选”等。雁荡山峡谷位于湿润地区,应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情境设置]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
柴达木盆地边缘的戈壁
[设问角度]
(1)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
(2)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盆地中还可能出现的风蚀地貌。
[素养体现]
综合思维
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风力搬运和侵蚀作用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视角认识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我的答案] (1)
(2)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①盆地边缘的雪山,积雪融化后河水带来的碎屑物在盆地边缘堆积;②该区域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侵蚀地表带走细颗粒物质,留下粗大砾石覆盖地面后形成戈壁滩。
(2)风蚀洼地、雅丹地貌等。
视角一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海岸线的变迁与贝壳堤
1.(2016·天津卷)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2)题,由题干“……贝壳堤……是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结合图中贝壳堤的不同年代的位置分布,说明该地海平面存在间歇性下降特点。
视角二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海浪地貌与贝壳堤
2.(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某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视角三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喀斯特地貌
3.(经典真题·山东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从图例可以看出,该图上层是石灰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中间是水平的页岩,底部是砂岩和砂页岩。从岩层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该地区在地壳运动中经历了沉降、上升、又沉降又上升的过程。在第一次沉降之后受内力作用形成了褶皱构造,并上升成陆地,在长期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下基本趋于平坦,随后该地区又上升成陆地形成图中地貌。①处为地面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②处为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都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故A、B选项错误;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在上升后受过风化作用,故选项C正确;④岩层弯曲现象是受到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构造,故D选项错误。
视角四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风沙地貌
4.(经典真题·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论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山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主观题专题指导(三)地貌形成过程类
地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常用“描述”“说明”“简析”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地貌景观图或变化过程图,点明设问方向及内容。命题强调随时间的变化,对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这类问题与普通的原因分析不同,属于地理过程的原因分析,要求按时间先后、因果联系再现或描述地理过程。
(2020·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8分)
[写·我的答案]
[评·样卷分数]
[找·失分原因]
K
[对·标准答案]
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3分)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3分)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2分)
1.典型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题方向
满分术语
侵蚀地貌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的CO2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堆积地貌
河流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岸,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堆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2.几种特殊地貌的形成过程
(1)爬升沙丘
雅鲁藏布江中游强风口地段
河流搬运、沉积→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及低阶地出露→受风力作用,河漫滩及低阶地上沙丘随迎风坡抬升并在顶部附近堆积,后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在背风坡滑落,形成陡峭的滑落面。
(2)千湖沙漠
巴西东北端的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
流水搬运→流水沉积(河口大量泥沙受流速减慢和海水顶托作用而阻滞)→风力搬运(干旱季节海风吹向陆地)→风力沉积,形成沙丘→1~6月的雨季,雨水或径流注入,形成泻湖→枯水季节,形成沙漠。
(3)钙华池
四川黄龙
古海洋环境,石灰岩沉积→地壳抬升,海陆变迁→冰雪融水和地表水沿着洞穴下渗入地下,在石灰岩层下部形成浅层潜流,携带碳酸氢钙物质→构造运动,岩层断裂,局部地下潜水通过泉眼、岩石裂隙等流出或渗透出地面合成地表溪流→水温升高及压力降低,二氧化碳气体溢出(特别是边坝处,由于薄水效应存在,二氧化碳最容易逸出),碳酸氢钙重新变成碳酸钙,即钙华。
(4)辫状水系
雅鲁藏布江局部
河流的比降大,流速大,输沙强度大,洪水季节,流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形成水下浅滩→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洪水再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总之,沙与水互不相让地较量,丰水季节,水占上风,枯水季节,沙为主导。
(5)嵌入式蛇曲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
宽广、开阔的地区,河流侧蚀为主,形成弯曲河道→地壳快速隆升→河水下蚀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形成嵌入式蛇曲。最终,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6)天津贝壳堤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改道或者上游植被覆盖率良好,流水作用不强,在天津出海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较少→海浪与潮汐作用相对较强海浪与潮汐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累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堤海岸→黄河回归,携带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海岸线→黄河改道,流水作用和输沙量减弱,海浪与潮汐作用增强,又形成新的贝壳堤。
(7)伯利兹蓝洞
中美洲巴哈马
石灰岩沉积→冰河时代,寒冷的气候导致海平面大幅下降→淡水和海水的交相侵蚀石灰岩形成了许多岩溶空洞→多孔疏松的石灰质穹顶因重力及地震等原因而很巧合地坍塌,成为敞开的竖井→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形成蓝洞。
(8)北欧峡湾
挪威峡湾
冰川侵蚀成谷→后流水发育,受流水侵蚀,河谷继续发育→气候变暖,冰川后退→海水倒灌,形成峡湾。
(9)桌状山
四川大瓦山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岩层→岩浆活动,岩浆喷出,覆盖玄武岩层→断裂上升,形成平顶山。
(10)平顶海山
太平洋海底局部
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波浪作用,火山锥被削平→随大洋板块一边移动一边下沉,消失在海平面以下。证据:平顶海山顶部采集到磨圆的玄武岩砾石及浅水环境化石,如珊瑚。
1.(2020·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解析 第(1)题,玄武岩台地形成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地势起伏加大,台地面积变小。第(2)题,根据侵蚀程度分析,地貌侵蚀越严重,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受侵蚀最严重,台地受侵蚀最弱,平顶山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其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尖顶山、平顶山、台地。
2.(2017·北京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
(2)简述巴拉顿湖形成的主要过程。
答案 (1)以平原丘陵为主;多瑙河以东为平原,北部和多瑙河以西多为山地;地势总体北部高,西部高,东南部低。
(2)断层发育,断裂下陷后,雨水汇集形成湖泊。
解析 第(1)题,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应主要从地形类型和分布,以及地势起伏大小等角度分析,要结合图中信息材料作答。第(2)题,据图和图例可知,巴拉顿湖周边为断块山,所以可推测该湖泊的形成过程应主要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即地壳下沉地表水汇集而成的湖泊。
3.(经典真题·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沉积。
解析 通过图中地貌景观图可知P西部是海拔较高的贺兰山,在山麓河流出山口处有一个明显的扇形堆积物,说明是山麓冲积扇或者是洪积扇,主要是由于河流中上游受流水侵蚀,河水携带泥沙到山口时,因流速减缓,泥沙堆积而形成。
4.(经典真题·全国卷Ⅰ)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答案 ①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泥沙来源少;且G河在M点以上多位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②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势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
解析 河流入海口三角洲的成因:一是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流速变缓;二是河流自上游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淤积而形成河口三角洲。而此处河流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也是从这样的思维角度分析。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呼伦湖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的高纬度地带,面积变化非常大,湖水经东北部河流流出,湖泊东部有大面积的沙丘。读图,完成1~3题。
1.形成图中湖滨沙丘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2.下列有关湖泊东部沙丘形态特征的推测,合理的是( )
A.东侧坡度陡,西侧坡度缓
B.东侧坡度缓,西侧坡度陡
C.越靠近呼伦湖,坡度越陡
D.越靠近呼伦湖,坡度越缓
3.若在该地区大力开发滑沙入湖旅游项目,则该旅游活动对沙丘影响最明显的季节及具体影响是( )
A.冬季,使沙丘高度增加 B.夏季,使沙丘高度增加
C.冬季,使沙丘高度减小 D.夏季,使沙丘高度减小
答案 1.C 2.A 3.D
解析 第1题,本区域主要受到偏西风影响。图中显示沙丘多分布于湖泊的东岸,这是由于偏西风吹拂,在东侧湖岸泥沙堆积形成沙丘。该区域气候较干旱,流水作用小。风力侵蚀形成的是风蚀蘑菇等侵蚀地貌。故选C。第2题,湖泊东部沙丘主要是受偏西风影响形成,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故选A。第3题,该地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不可能开展滑沙入湖活动,A、C错误。夏季滑沙入湖,必定会将一部分沙子带入湖中,使沙丘高度减小,B错误,D正确。故选D。
(2021·广州六区质检)风蚀是雅丹地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特定环境中,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起重要作用(下图)。新疆罗布泊楼兰地区发育雅丹地貌,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矮小,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据此完成4~6题。
罗布泊地区多年气象要素月平均变化特征
4.楼兰地区气候干旱,但空气中相对湿度最高接近于60%的主要原因( )
A.昼夜温差大 B.降雨量大
C.气温较低 D.太阳辐射弱
5.楼兰地区雅丹地貌风化速度快于风蚀速度,主要影响因素( )
①太阳辐射强 ②昼夜温差大 ③降雨量少 ④相对湿度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楼兰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的原因( )
①降雨集中 ②相对湿度大 ③太阳辐射弱 ④风力较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4.A 5.D 6.A
解析 第4题,楼兰地区空气中相对湿度最高接近60%的主要原因是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水汽凝结降落,增加了空气湿度,A正确。从图中看出楼兰地区降雨稀少,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较高,B、C、D错。第5题,楼兰地区雅丹地貌风化速度快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大,①②④正确。降水量少,气候干旱,风力大,风蚀作用强,③错。故选D。第6题,从图中可读出楼兰降水集中在6~7月,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的原因是降水集中,相对湿度大,①②正确。楼兰地区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风力较强,③④错。故选A。
(2020·北京通州一模)下图为某种地貌发育过程图。读图,完成7~8题。
7.按地貌的发育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甲→丁→乙→丙
8.该地貌景观的特点是( )
①多溶洞、峰林 ②地表崎岖不平 ③岩石呈深红色 ④西北地区广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读图分析,图示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其正常的顺序为:乙,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下渗;丙,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丁,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进一步溶蚀形成溶洞;甲,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故选B。第8题,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地表多峰丛和峰林,①②正确;丹霞地貌的岩石呈深红色,③错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高温多雨的西南地区,④错误。故选A。
(2020·潍坊一模)黄河曾于1194~1855年由江苏北部入海,在江苏沿海发育了宽阔的泥质湖滩及大量的潮沟系统(下图)。潮沟是在沙泥质潮滩上由于潮流作用形成的冲沟,潮沟的横向运动和溯源侵蚀形成复杂多变的潮滩形态,并对海岸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完成9~10题。
江苏某地潮滩和潮沟的分布示意图
9.图示地区潮沟发育较为典型,主要由于该地( )
A.植被覆盖密 B.地形坡度大
C.泥沙淤积多 D.河流侵蚀强
10.潮沟的发育会( )
A.破坏海堤 B.加重滨海地区的涝灾
C.利于围垦 D.阻碍渔船停泊和出海
答案 9.C 10.A
解析 第9题,由材料可知,黄河曾在江苏北部入海,大量黄河泥沙在海水搬运作用下在沿海地区沉积形成潮滩,潮流作用于潮滩,退潮水产生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形成的冲沟就是潮沟。因此潮沟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泥沙,故C正确。而植被茂密会减少泥沙,地形坡度大则不利于泥沙沉积成为潮滩进而发育潮沟,故A、B错。潮沟是潮流侵蚀的结果,不是河流侵蚀,D错。第10题,由图可知,潮沟的发育能够切割、破坏海堤和土地,不利于围垦;潮沟的出现使陆地水排入海洋更加通畅,因此能减轻滨海的涝灾;潮沟内水深较大,对船舶的停泊、航行有利。故选A。
观察地貌时,需要判断地貌的组合关系,明确地貌层次和地貌类型。根据地貌的规模可划分为宏观地貌(高原、平原、山地等)、次级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和微观地貌(沙丘、石笋等)。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关于该省级行政区地貌组合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山地相间分布 B.盆地和山地为主
C.平原、山地相间分布 D.“三山夹两盆”
12.该省级行政区分布最广的次级地貌为( )
A.风沙地貌 B.海岸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河流地貌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为新疆,其地貌组合表现为“三山夹两盆”,故D项正确。第12题,新疆地处干旱地区,风沙地貌分布最为广泛,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什科茨扬溶洞群位于斯洛文尼亚,这里月降雨量均在110~160 mm。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1 ℃,冬季并不寒冷,平均气温为0.6 ℃。下图是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什科茨扬溶洞群所属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简述什科茨扬溶洞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喀斯特地貌。原因:石灰岩广布;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作用显著。
(2)溶洞形成过程中,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土壤退化,植被减少。
解析 第(1)题,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据此推测什科茨扬溶洞群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原因与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相同,都是在石灰岩广布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什科茨扬溶洞群属于喀斯特地貌,受流水溶蚀作用影响,地下多暗河,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难以保存,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支离破碎;土层变薄,土壤退化,肥力下降,植被减少。
14.(2020·武汉5月质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湖又称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以及古冰川谷、古冰斗内。冰湖受形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溃决。目前冰湖溃决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为5 420 m,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湖于1992年9~10月间发生溃决,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现场调查发现,冰川已退至冰湖后缘220 m处的断裂面,且发现该区间有冰川滑(擦)痕。下图示意西藏局部地区冰湖溃决高发地带分布及热杰错溃决冰湖全貌。
(1)分析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冰湖较多的原因。
(2)指出此次热杰错冰湖发生溃决的原因。
(3)该地区冰湖溃决易引发泥石流,试说明其形成条件。
答案 (1)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夏半年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为冰湖提供水分条件;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山地海拔落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前缘易形成冰湖。
(2)湖堤是由冰碛物杂乱堆积而成,稳定性差;夏秋季入湖水量大。冰湖水位高;气温高,冰川前端失稳断裂,潜入湖区,冰湖满溢。
(3)冰川搬运了大量的碎屑冰碛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冰湖溃决造成洪水下泄),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地形落差大,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地表植被缺乏,阻力小。
解析 第(1)题,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降水较多,夏半年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为冰湖提供水分条件;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山地海拔落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前缘易形成冰湖。第(2)题,“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因此湖堤是由冰碛物杂乱堆积而成,稳定性差;夏秋季冰川融化多,入湖水量大,冰湖水位高;“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气温高,冰川前端失稳断裂,潜入湖区,冰湖满溢,导致冰湖发生溃决。第(3)题,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川搬运了大量的碎屑冰碛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冰湖于1992年9~10月间发生溃决,冰湖溃决造成洪水下泄,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为5 420 m,地形落差大,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地表植被缺乏,阻力小,因此易引发泥石流。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 (含详解),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域差异,认识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 (含详解),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3讲 世界地理分区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3讲 世界地理分区 (含详解),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