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1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 (含详解)
展开第51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
新课标·内容要求 | 新课程·素养要求 | 新教材·对应节次 |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 [选择性必修3]3.4;4.3 | 浙江卷第10、11题 |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变化趋势: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以变暖为突出特征。
(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3)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4)人为碳排放
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①生存空间的丧失是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②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
③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
④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易误辨析] 温室气体专指二氧化碳吗?
提示 温室气体不是单指二氧化碳,它还包括水汽、氧化亚氮、甲烷、氟利昂等。
3.应对气候变化
(1)气候变暖的危害
将改变气候资源的空间配置,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不稳定的风险,对淡水资源、粮食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设施等多个方面造成严重威胁,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
(2)减缓气候变暖的措施
(3)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
①各国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
③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机制。
[思考] 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相对得到缓解,分析其原因。
提示 目前,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管理水平较高,又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投入增多;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依靠科学、法律管理,环境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1)必要性
①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②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
③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2)主要途径:资金援助;签署公约及履约;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
2.中国在行动
(1)我国批准了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
(2)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
(3)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能力一 说明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
[例1] (2020·7月浙江卷)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1)~(2)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B (2)D
1.碳循环
(1)示意图式
碳循环示意
(2)结构图式
(3)文本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2.温室效应原理
(1)示意图式
(2)结构图式
(3)文本式: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低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地面接受太阳短波辐射后增温,同时地面还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温度升高,并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种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1.(经典真题·北京卷)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图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答案 (1)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四选其一)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解析 第(1)题,注意图例分两组,一组是指出每一小格代表的碳排放占世界的比例,一组是不同图例代表的人均碳排放量。因此在比较时,要从总量和人均两方面来分析比较。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注意理清因果关系,把过程说明白。
能力二 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和碳减排的对策
[例2] (2018·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1)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D (2)D
1.碳排放的影响
2.碳减排的对策
2.(经典真题·江苏卷)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人烟稀少的格陵兰冰原面积缩小,只能是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导致的。故D项正确。第(2)题,全球冰川大量消融以后,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但全球的水量大致是一个定值,不会因此而增加,只能说全球液态水量增加,故B项错误;海面上升会导致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岸线长度会因之而减小,故C项错;全球变暖是原因,冰川消融是结果,故D项错误。只有A项完全符合题意。
[情境设置] 地热能大部分是来自地球深处,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地热能供暖面积达4.94亿平方米,地热能供暖实现替代2 000万吨标准煤。
预计到2020年,地热能将实现替代7 000万吨标准煤,相对应减排二氧化碳1.77亿吨,对我国的碳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设问角度]
(1)与煤炭相比,地热能有什么优势?
(2)推进地热能替代标准煤对于我国的碳减排有什么意义?
[素养体现]
人地协调观 |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查地热能与碳减排的关系 |
综合思维 | 从综合比较的角度分析地热能的优势 |
[我的答案] (1)
(2)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地热能是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
(2)可以减少煤炭的使用,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可以减少颗粒物和温室气体等污染。因此发展地热产业对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视角一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2020·1月浙江卷)来古冰川位于西藏东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大冰川,冰雪融水流进然乌湖,湖畔分布着茂密的森林。下图为来古冰川景观图。完成(1)~(2)题。
(1)据观测,近年来然乌湖面积和水量呈增大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湖盆下陷 B.全球气候变暖
C.湖底淤积 D.湖面蒸发减少
(2)若森林遭到破坏,将导致湖畔地区( )
A.降水增加 B.地表径流减少
C.下渗减少 D.植物蒸腾增加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分析可知,来古冰川位于西藏东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大冰川,冰雪融水流进然乌湖,乌湖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加,然乌湖面积和水量呈增大趋势,B正确。湖盆下陷会导致水面减小;湖底淤积会导致湖面增加,但水流量不一定会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湖面蒸发会增加,A、C、D错误。第(2)题,若森林遭到破坏,汇入湖泊的冰雪融水流速减慢,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植被减少,植物蒸腾减少,降水减少,因此C正确。
视角二 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2016·4月浙江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
A.厄尔尼诺频率减小 B.高山雪线下降
C.水稻分布北界南移 D.大陆海岸线变短
答案 D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增加;气温升高,高山雪线上升;气候变暖,水稻分布北界北移;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大陆海岸线缩短。
视角三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2016·上海卷)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
①亚欧大陆的冰川后退 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亚欧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可能增加。
视角四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温室效应原理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4.(经典真题·北京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旱涝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
D.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 (1)AC (2)AB
解析 第(1)题,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温度高,大气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强。据图可知①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可见光部分,所以①③辐射增强,选AC。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使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引发旱涝灾害增多。物种灭绝与粮食生产关系不大;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故选AB。
视角五 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大气圈碳收支
5.(2018·江苏卷)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 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下图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________。
(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________×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CO2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________。
(4)除全球气候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采取的对策有________。
答案 (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4.9 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水的温度、酸碱度等发生较大变化会造成珊瑚白化,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加上海水酸化,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第(2)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自然过程”这个关键词,从图中可以直接找到相关的自然过程,主要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与分解作用。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黑色箭头表示大气圈中被消耗的碳,而白色箭头表示释放到大气圈中的碳,求二者的差值即可得出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增多主要是释放量增多而消耗量减少,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及植被破坏都导致二氧化碳增多。第(4)题,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而采取的措施可以从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加强立法、加强监测、加强管理及建立保护区等方面分析作答。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2021·浙江学军中学期中)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上图)并获取了相关数据(下图)。完成1~2题。
1.二氧化碳之所以对温室效应有增强作用,其主要是因为它( )
A.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B.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地增温
C.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D.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2.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将瓶子悬空放置 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可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A正确,B、D错误;破坏臭氧层的是氯氟烃,而不是二氧化碳,C错误。第2题,将瓶子悬空放置,瓶内空气吸收地面传播辐射的能力减弱,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
读碳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发风能等绿色能源,可直接影响图中①环节
B.控制②、③、④环节的数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体现
C.图中虚线框内的生物圈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单位
D.②和⑤环节表示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
4.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的作用,人类最迫切需要( )
A.保护沼泽地,大力发展旅游业
B.开发水能,增大清洁能源比重
C.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退耕还草,保护生态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开发风能等绿色能源可以减少对矿物能源需求,减少对其燃烧;图中虚线框内的生物圈是相互联系的单位;图中②和⑤都不是表示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第4题,⑤环节表示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的作用,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应该保护森林,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人类迫切需要保护热带雨林。
(经典真题·江苏卷)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 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6.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60~2010年的50年间,CO2浓度不断上升,全国和其他三地温度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两者呈正相关关系,B项正确。第6题,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CO2的浓度、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动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等静态因素不会影响年平均气温的波动,B、C、D三项错误;CO2浓度不是唯一影响因素,A项正确。
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实现光、气、温、水、肥、种等条件的最佳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农产品供给人类生活的农业模式。下图是富碳农业生产模式示意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富碳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品率高 B.集约度低
C.精耕细作 D.成本高昂
8.发展富碳农业能够( )
A.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土壤肥力
B.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C.与企业联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D.实现工厂化生产,缓解耕地紧张状况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富碳农业的产品经过收集、分类、仓储后,通过物流网络输送生物质和食物,商品率高,A对;根据材料“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实现光、气、温、水、肥、种等条件的最佳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可知富碳农业的集约度较高,B错;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力等,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产模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富碳农业并没有进行精耕细作,C错;从图中的“更低廉、健康的食物”信息看,富碳农业的生产成本不高,D错。第8题,富碳农业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与减少农药使用量关系不大,A错;富碳农业能够增加农产品供给,但不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B错;从图中信息判断,与富碳农业工厂联系的企业是为其提供光照、二氧化碳和营养液的工厂,并没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C错;富碳农业能够实现工厂化生产,可以缓解耕地紧张状况,D对。
(2020·廊坊联考)读某年我国交通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图,回答9~10题。
9.甲是我国人均交通碳排放量最高的省市,对其贡献程度最小的是( )
A.道路平坦程度 B.居民可支配收入
C.人口密度 D.经济发展水平
10.能有效减少乙省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合理措施是( )
A.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
B.改变以出口为主的产业结构
C.大力拓宽城市道路
D.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
答案 9.A 10.D
解析 第9题,图示甲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道路平坦利于汽车通行,但其与交通碳排放量关系不大,对交通碳排放量贡献最小。上海经济发达,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高,汽车购买量、使用量大,则交通碳排放量较多;人口密度大易出现交通堵塞,增加交通碳排放量。第10题,乙省为广东,经济发展快。新能源汽车多以电能为动力,碳排放量较少,故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可减少交通碳排放总量。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既不合理,又对交通碳排放量减少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与交通碳排放量关系不大;拓宽城市道路可减少交通堵塞,从而减少碳排放量,但城市道路受城市建筑布局影响,难度与成本很大,故不是合理措施。
碳排放交易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允许减排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在市场销售获取效益。超排企业必须从交易市场购买其他企业多余配额或者能抵减排放量的碳汇产品。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据图完成11~12题。
11.江西省碳排放交易的行业主管部门“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下设应对气候变化的处室,其主要职责可能包括( )
A.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制定
B.氟氯烃物质排放审查
C.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
D.拟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政策措施
12.从核查数据的简便性以及碳减排效果的明显性来看,最适合纳入首批试点行业的是( )
A.汽车制造行业 B.服装制造行业
C.钢铁制造行业 D.火力发电行业
答案 11.B 12.D
解析 第11题,本题是找寻“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下设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处室”的主要职责范围,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制定、拟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政策措施属于环境污染治理内容,不属于应对气候变化,A、D错;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属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范畴,C错;氟氯烃物质排放量会影响到大气中臭氧的含量,进一步影响到射向地球的紫外线,会对气温、光照产生影响,会使地表增温,故“氟氯烃物质排放审查”涉及气候变化,应是该处室的职责。故选B。第12题,从核查数据的简便性以及碳减排效果的明显性来看,最适合纳入首批试点行业的是火力发电行业,因为火力发电直接使用化石燃料,碳排放量大,该类产业的多少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比较大,D符合题意;汽车制造行业、钢铁制造行业的碳排放量不如火电,服装制造行业属于轻工业,能源消耗少,也不适合作为首批试点行业。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2021·济南长清二次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情况。
材料二 下表示意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衡量指标体系。
衡量指标 | 影响因素 |
发展能力 | GDP增速、人均GDP、城市化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人均科技经费支出、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 |
低碳产出 | 碳生产力、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单位GDP耗能 |
低碳消费 | 人均碳排放、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 |
低碳资源 | 非化石能源比重、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森林覆盖率 |
低碳环保 | 单位GDP的SO2排放强度、单位GDP的COD排放强度、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1)简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的特点。
(2)简述浙江省和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从低碳产出和低碳消费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3)若你想帮助政府出谋划策减轻碳排放,你会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
答案 (1)分布不均衡,地区差异大。南部沿海大部分省份及京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华北、西北及青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浙江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山西省。低碳产出:浙江省的碳生产力较高;山西省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较低;山西省的单位GDP能耗高。低碳消费:山西省的人均碳排放较大。
(3)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地表植被,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加强宣传教育,呼吁广大民众践行低碳生活等。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1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图2
(1)读图1,分别描述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
(2)读图2,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B地区海运价值的影响。
(3)图2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答案 (1)模拟值:全球气温不断升降波动。观测值: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原因: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植被的破坏。
(2)重要性: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影响:浮冰或冰盖融化,利于航行。
(3)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该地复种指数提高和农业结构改变。
解析 第(1)题,图1中模拟值呈现高低波动变化,而观测值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第(2)题,B点位于北冰洋,此处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全球变暖使海冰融化,利于通航。第(3)题,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业复种指数和农业结构变化。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 (含详解),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域差异,认识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 (含详解),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3讲 世界地理分区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3讲 世界地理分区 (含详解),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