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课件 (含答案)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课件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课件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含答案),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岩石圈,有机物,光合作用,地形雨,课时作业十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________、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__________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
………………………………………………………………………………………………………………◎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①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____________,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____________。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____________。c.气候:降水____________,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____________;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____________。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________________遭受破坏。(2)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性,其表现是什么?答案 (1)①植被 ②增大 增大 减少 减少 增大 下降 生态平衡(2)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2014·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素养解读] 解答本题需要具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结合经纬度,运用区域认知素养判断该区域位于热带,且附近有寒流经过。运用综合思维素养分析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解题流程]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自主尝试] (1)B (2)C
(2019·江西南昌测试)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图
1.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解析:图示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则夏季排放量最大。
2.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大C.气温较高D.枯枝落叶较多
解析: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则土壤含水量东坡大于西坡,使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东坡大于西坡。
3.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土壤温度较高B.土壤湿度较大C.土壤含水量较高D.枯枝落叶量较多
解析:天然林一般要比人工林更稠密,则土壤光照较少而温度可能较低,土壤含水量一般相差不大;但因稠密而枯枝落叶量更多,故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4.(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上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解析 第(1)题,据图判断该地以山地为主,地势高差大;中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堪察加半岛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以此来分析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与雨影区;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分异显著。第(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长慢→食物少;纬度、冬季风→冬季冷长→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大→适宜生存空间小。第(3)题,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多,熊出没的几率大。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隐蔽和拍摄。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考点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2016·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素养解读] 解答本题需要具备良好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运用区域认知素养分析长白山地区冬季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区域地形对降水、气温的影响。
[解题流程] 第(1)题,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________;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__________,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______,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植被覆盖度与________条件密切相关,而________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第(2)题,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________。冬季,强烈的________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第(3)题,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________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________,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________,冻害加剧。[自主尝试] (1)C (2)D (3)C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如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近几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
解析: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
2.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3.(2019·山东临沂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丙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 500毫米,湖泊经常干涸。甲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中下游流量较小,为使中下游发展农牧业,当地修建了引水工程。但在引水灌溉过程中了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图为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态问题示意图。
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甲河流中下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答案 ①径流: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质变差;②土壤:土地盐碱化;③生物: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各要素是指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该题是引河水灌溉,即地表水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结合图示不难作答。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多以某种地理事象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中各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这四大要素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答题规范(五)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
(经典题)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自主尝试]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
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东北地区纬度高,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第(2)题,自然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
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2)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课件第17章 第2讲 中国地理分区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指导意见,微专题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课件第17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 (含答案),共60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课件第16章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 (含答案),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讲世界地理概况,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大陆坡,南极洲,太平洋,板块交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